聂氏资料

当前位置:聂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黄河造就了聂姓

时间:2014/8/25 9:25:07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聂氏网编委会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民族辉煌文化的发源地;她哺育了中华民族,也造就了东方神龙——中国!但她也带给中华民族深疼的灾难!为此,我们的先人一代一代的治理过她,大禹的父亲鲧还因此而送了命!还好,总结了前辈们治水的经验,在治水的十三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出正确的治河办法,终于,“道河积石(在今甘肃省),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三门峡),又东至于盟津,东过雒汭(在今河南巩县洛水入河处),至于大邳(一说在河南成皋,一说在河南浚县大伾山),北过降水(今漳河),至于大陆(河北省大陆泽),又北播为九河(古九河为:徙骇、太史、马颊、覆鬴、胡苏、简、潔、钩盘、鬲津),同为逆河(以海水逆潮而得名),入于海。”(《黄河大事记》转摘《禹贡》,本书2页)“道沇水,东为济,入于河,泆为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正流止一大派,自积石以至降水、大陆而未流播为九河者是也。”“至其分派旁出者凡二,在南为济,少北为漯。二水虽分枝于河,而皆不得名河。”(见《禹贡山川地理图》)经过大禹治理的黄河总算循规蹈矩了一段日子,要不怎么说黄河养育了我们呢!

黄河不但养育了我们,还给了华夏民族千姓万氏!想一想,张王李赵遍地刘,还有我们聂姓不都是在黄河流域中诞生的吗?河南人就声称中华姓氏前一百位大姓中有七十三个姓氏都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而且其中四十八个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河南,除此之外,名列前五的大姓中,李、张、陈均出自河南;其余两姓,王姓最早的一支及刘姓最主要的源头也在河南,因此,炎黄子孙的祖先就深情的眷恋这块土地,更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最深厚的“祖根情缘”!每年三月初三,黄帝故里的拜祖大典隆重的举办,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炎黄子孙聚集在始祖山下,黄帝故里殿内,饮水思源,虔诚的缅怀我们共同的先祖!

尽管各地聂姓族谱记载的祖源地不尽相同;有山东茌平聂城、河南清丰聂邑,还有山西霍邑以及河南开封等等的说法;但是仔细查看之下,竟都是在黄河的流域内!如今,大部分人士认为今河南东北和山东西北一代是聂姓的得姓之地方!有同胞据此画出了“聂国”的区域图!东北至清河、德州,过大名西,西南至内黄、清丰,东临茌平、高唐一带;这也正是九河区域,现在的黄河流域!黄河哺育了我们,也给我们带来了灾难!河决宿胥口,河决酸枣、河决瓠子堤、鸣犊决口、魏郡(今濮阳境内)决口!正因为黄河的时而北流,时而东流南延的四处蔓延导致了这个地区人民也只能离开自己的家园、不可避免的逃难和躲灾!在这个地区的聂邑也不会幸免于难!因而黄河也逼迁了包括聂邑的居民,到了一个新地方,迁徙离开聂邑的人们只好告诉他人,自己原是居住在聂邑的人!

对于得姓的时间,大部分聂氏推算为春秋的末期,有宗亲推算具体的时间为公元前635年左右。得姓的原因是“卫大夫食采于聂,因以为氏。”或“齐丁公封其支庶子孙食采于聂,因以为氏”,都是聂(邑、城)这个地方;但是具体的得姓原因却不甚明了,人们认为聂氏是以地为姓的;或因失国、失邑、失城而后才以聂为姓氏的。所以我们要考查一下在公元前635年左右的时间里聂(或聂邑、或聂城或“聂北”)发生了什么事件使得这里的人们失城、失邑或者失国?大事之一,发生了齐师、宋师、曹师次於聂北救邢(公元前659年)、之二有卫文公灭邢(公元前635年)、之三,就是后来的晋楚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而排列为第四的大事,就是公元前603年“周定王时河徙故渎,”河决宿胥口,改道顿丘大名······流入渤海!前三件社会活动的大事没有导致聂国毁灭、聂邑换主、聂城毁坏及聂(地)更名的事件!也就不会出现自称为聂氏的事情发生。

我们看大事之一,(惠王阆十八年,鲁僖公元年,公元前659年)齐桓公救邢;齐桓公统帅的齐、宋、曹三国联军去救邢国,必然的要驻扎在邢国土地上或靠近邢国的他国土地地方。三国联军驻扎在聂北而不是聂(邑、城),这就说明聂(邑、城)不是邢国的土地,也不是联军的哪一国的所属地,也就只能驻扎在城外面——春秋说是“聂北”。邢国在卫国的北方,齐国的西方;卫在邢国的南方,聂北的名字反倒证明了聂(邑、城))是卫国的疆土了!齐宋曹三国军队是为了“救邢”,因此,就不会灭掉与此无关的卫国的聂(邑、城);因为侵邢的是狄人,不是卫人;否则,(灭卫)齐桓公的名声何在?何以称霸?实际上,也没有发生占领聂这种事情!只发生了齐恒公没与狄人交战,而只是“三复国”,为邢国“城夷仪”的援助事情!聂邑没有失掉,以地为氏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中山亡邢,狄人灭卫,桓公更立邢于夷仪(公元前659年城夷仪),更立卫于楚丘(公元前660年迁都楚丘)。”

此后,发生的第二件大事(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卫文公灭邢,假如与有些家谱记载的那样灭邢后(聂为邢地,聂)归齐而得姓,就说明“齐丁公封其支庶子孙食采于聂,因以为氏”的说法不正确!如果“聂”原本就是齐国“附庸”,何以归国后称姓氏?且宗主驾临,食邑主为何不去“聂北”朝其君主或犒军?而让封建主齐桓公住在城外,岂不失礼?若齐桓公确将原本聂的封地赠送给邢国,何以一百多年后晏婴(前522年)说“聊摄之地,齐之西鄙”;而没说戚濮之地是齐国的西部边界?就算聂系齐地,桓公“城夷仪”后将聂赠送给邢,也是先要夺聂封地才行,还要再给聂一块新的食邑之地,以保障自己的“皇亲国戚”们活下去!一代霸主无视自己的子民,何以称霸?不改封聂的食邑主,聂(邑、城)的丁公后裔们怎么活呀?所以赠送说不成立!何况,当初桓公将聂(邑、城)送给邢国,当事人都没有自称为聂,何以“回归齐国”后才自称聂呢?所以发生的第二件大事,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卫文公灭邢的时间为聂得姓原因也就不成立了!多说两句,为灭邢立大功的人不是聂氏,而是礼至兄弟;所以礼至为铭曰:“余掖杀国子,莫余敢止。”有铭文志之,就不要争功了。另外,南京市高淳县淳溪镇邢姓创修于宋代的谱书记载,其已有800余年祠堂“周封聂北邢开国”的对联,也说明了聂北是邢国的土地!没有说聂是邢国的;卫邢接壤,邢在卫的北面,聂北是邢国的,则聂邑却是卫国的,聂邑近邻卫之戚(戚城;卫之东鄙),而远离聊摄附近的夷仪(邢的都城)。

至于第三件大事的晋楚城濮之战,的确影响到了卫国,因为卫俯伏于楚;所以晋向其借道而不被应允!公元前632年卫差点被晋国所灭,但是,很快晋文公就恢复了卫国,并归还了其东鄙——戚地,如此重要的城池处在河西的晋国都没有占领,在河东的顿丘、五鹿、聂(邑、城)也就不会被夺走!聂的居民也就不会出亡,既然聂(邑、城)保持原来的状态,(依然是卫国所有;其归属没有变化!)人们也不会称呼自己为聂氏了!

如果在这段时间里所发生的救邢、灭邢和晋楚城濮之战的三件大事件不会影响到聂邑人士的食邑之地的归属、搬迁或者说失邑;那么,影响本地区的另一件大事就是黄河改道!就是我所论证的黄河毁坏了聂(邑、城),聂的居民被迫搬迁,离开无法居住的聂(邑、城)后才自称为聂氏的。

第四件大事河决宿胥口。“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从宿胥口(今浚县境)决口,经今之清丰、内黄、大名辗转北去。至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方改道干涸,该河道史称‘故渎’。”(见《清丰县志》《河南地理志》)“(黄河)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口的华北、黄淮海大平原上,它时而北流注入渤海,时而南流夺淮进入黄海,回滚动,到处流下了变迁的痕迹。前人有所谓黄河‘善淤、善决、善徙’之说,是并不夸张的。”“周定王五年(公元前六〇二年)河徙,为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河徙。”(见黄委会编著《黄河水利史述要》“周定王时河徙故渎,······汉元光河又改向顿丘东南,流入渤海。”(见《禹贡山川地理图》)1989年12月编篡出版的《濮阳县志》·概述中论述:“黄河,为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生存条件,同时也多次带来沉重灾难。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始入濮阳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后凡2551年间,黄河在濮阳间流经、滚迁了1800余年。它改道两次,决口漫溢36次,每次改道、决溢都要吞噬大量的生命、财产,西汉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河决瓠子(濮阳境黄河支流),泛郡十六······’,二十三年后方复塞。新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治亭(今濮阳)’漫流滚迁59年方有固定河道;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河决曹村(今濮阳陵平)泛郡四十五,坏田愈三十万顷’,德胜南城圮于水,黄河在濮阳留下来的故道、漫溜遗址均成沙丘、碱坡。”

《清丰县志》载“黄河在历史上曾多次流经清丰,今县境西部和潴龙河流域的大片黄沙,便是古代黄河的遗迹。”流经这块地区的卫河、金堤河、马颊河、陡骇河等河流就见证了历代黄河的变迁!它们证明黄河桀骜不驯、转夕就变的性格,历代治黄的记载说明人们与黄河争斗是多么的艰难!而黄河总是乘人们松懈之际溜出原来的河道,再寻出一个新出路来;禹河、汉河、九河、故渎、屯氏河、鸣犊河、马颊河等名称在说明大河的变迁(善决、善徙);毋曲堤、齐堤、赵魏堤,金堤、瓠子堤、阳堤、始皇堤等的堤防建设证明了大河的难以规矩(善淤、善决)!史记、汉书等记载了不少河徙惨情!汉武帝建元“三年春,河水徙,从顿丘东南流入渤海。”·······“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成帝建始四年“秋,桃李实,大水,河决东郡金堤。”“泛滥兖、豫,入平原。千乘、济南,凡灌四郡三十二县,水居地十五万余顷,深者三丈,坏败官亭室庐且四万所”;近代,民国27年6月6日,蒋军扒开郑县花园口黄河大堤,“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县市受灾。在八年泛滥中,因黄灾出外逃亡的390万人,死亡89万人”的惨剧景象恍如昨日!尽管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改道的受害情况没有记载,想来决口惨象也绝不次于以后的记载!如此肆虐的洪水,将会吞噬一切,不管耕田城池、“官亭室庐”、还是人畜禽兽,统统难逃厄运!顿丘、五鹿、聂(邑、城)不可避免地受到黄河改道的冲击,甚至成为泽国!2006年河南省文物局宣布发现了卫国都城——帝丘(濮阳县五星乡高城村附近地下)!考古发现该遗址被厚约8米的淤土层叠压。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都城,又是怎么消失的呢?专家说,罪魁祸首就是黄河,而且,该都城和去年(2005年)发现的内黄县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是被同一次洪水淹没的。一次洪水就将一座都城埋没,难怪人们说“洪水猛兽!”所以,只有远离洪水的地方才是安全的,人们也只有逃离泛滥的河水才能生存下去,在河道干涸的时候才能回来继续生存下去。不料想从周定王五年至王莽始建国三年,这么长的时间里(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1年,共六百一十三年。《河南地理志》说“濮阳至河北馆陶之间的河道实际行河期为580年。252页)莫说几百年的时间,就是三五年的时间河水不离开,人们也要另觅可以生活的地方了!此地无法生存!聂邑的人们肯定是要迁徙到其他地方去!所以,黄河改道的事件才是聂邑人真正的失掉了“食邑之地”的原因!我认为此时称呼自己为聂氏是有道理的!公元602年聂氏才是实际得姓的时间!过二百二十八年(正是在八九代人的代距时间里),公元前375年发生了八世(或有的谱说七世、九世)人士聂政刺杀韩累的事件!这也从家族先祖人士的行为中验证了我的推断——聂族得姓时间为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
我们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一书,春秋时衞国有聂(邑、城),同期的邢国、齐国、楚国,以及一百多年后出现的魏国的版图上没有聂(邑、城)的记载!齐国的版图上虽没有聂(邑、城),确有摄、聊(邢夷仪的北部)的地方。而专家认为公元前522年前才出现聊摄;至于具体什么时间无法确认!然而,聂(邑、城)至少在公元前659年(鲁僖公元年)就已经存在了!聂(邑、城)早于聊摄之地!此后,直到东汉(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时,在“东郡齐国间诸郡”(46页)漯水边,在博平南有一聂城!我的推断周定王五年河徙故渎后,聂邑人士就有(或全邑人士)搬迁至聊摄之地的,他们落脚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渐成气候,人多势众再称呼自己居住的地方为聂城(不称聂邑,因为已经失掉了,换地方了。)也就就合理了。聂昭早在汉文帝时就已经被封于河东霍邑了;也就是说被称呼聂城时聂氏已经在霍邑发展了几百年了,早已得姓!现山东茌平(原属博平)地方称呼聂城的时间晚于现河南清丰地方称呼“聂(邑)”的时间!虽说,茌平(实际是博平)聂城说有依据,只是其地聂城得名时间却晚于清丰聂(邑)!春秋时的“聂(邑)”与顿丘、五鹿这两个地方都相当的近,都是靠近帝丘这个卫的都城;国都附近是他国土地似乎不可能!而且,顿丘、五鹿、聂(邑、城)都与帝丘一样处在大河左岸!说聂邑归属衞国异议不大,因而,“衞大夫食采于聂,因以为氏”也就顺理成章了!

黄河改道致使聂邑被放弃而无法恢复,才是聂姓真正得姓的原因;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聂氏正式得姓的时间是适合的。

鐘秀

2013-6-13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