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资料

当前位置:张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张贵军:我的家乡小岗的美好回忆

时间:2018/5/15 13:23:02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张氏网编委会

小岗村很多,我们小岗的全名是中华人民和国河南省开封市杞县柿园乡小岗村,也有人说“杞县东北12里小岗”,从名字上:说她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实际也是如此。据2012年版杞县地名志记载,小岗在杞县城东北7.5公里、柿园东南7公里处。3个村民组,115户,579日人,耕地820亩。属李坟村委会管辖。相传,明洪武年间,张姓迁此-沙 土岗上居住,繁衍成村,故名。聚落东西长方形,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街呈“十”字形,民居沿街两侧兴建,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间有钢筋水泥结构平顶房。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沙黏混合土,东南坡含盐碱。主产小麦、棉花、花生、玉米等作物,兼营运输等业。

小岗:东邻西寨乡新庄,南邻柿园乡南陈砦,西邻李坟、双柳树,北邻西寨乡田程砦,属柿园乡的东南边远地带。全村500多日人,三分之二是张姓,除此还有王姓、周姓、魏姓和田姓,据老人讲以前还有任姓。

小岗虽小,可她是我们的老家,是生我养我的故上。从我记事起,回忆起来,近50年的往事历历在目,先人的面目在脑海中不断浮现。我们小岗的西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沟,叫田程寨沟,它北从田程寨西侧而来,南至老徐庄西头人淤泥河,沟宽约七、八米,深约三、四米。我们小岗的标志性建筑就是庄西头跨越田程寨沟的“小岗桥”,它是用老砖砌成的单孔拱形桥,孔高约2.5米左右,桥宽约七、八尺,桥面呈上下坡形、中间较高,桥面两侧有用砖砌的宽厚的护墙,据说是建国初期建的,外村的人常说“小岗的桥猛一陡”。记得,小时河沟里的水很多,几乎一年四季不斯水,小岗桥便是我们来往李坟、双柳树,甚至是去柿园公社的唯一通道。小学的五年,因学校在李坟,我们在小岗桥上不知走了多少来回。那时,我们与同伴们一起在桥边洗澡、 在桥下乘凉、在桥上歇脚、在河里摸鱼、在水中嬉戏,好不惬意、好不快活,至今回想起儿时的乐趣仍心潮澎拜、思绪万千。

我们小岗的东头,“十”街口东约40多米处(路南)有一口井(爱中家西墙外),用砖石砌成,深约丈许,为园形,直径约一米。井台镶有破旧石磨盘,台约两米见方,既不致于井边泥泞又防滑。井口南边立有一木制吊水架(井杆子),上系较粗的麻制井绳,井边备有木桶。井的来历较远,据老辈们说他们记事时就有这口井,当时记得全村的人都上这口井里打水,打水时都互相打招呼、互相帮忙,大多是大人帮小孩、男人帮妇女把水打上来倒到她们提的桶中,有时还帮她们提或挑到家中,邻里和谐互助气氛显而易见。这口井里的水清澈甘田,沁人肺腑,是她养育了我们小岗村的几代人。当时的习惯是炎热的夏季下地前,先用小罐子打上一=罐井水,干半晌活、又累又渴,捧起水罐饮而进时, 那种清凉、甘爽、滋润,真叫痛快、过瘾。

水井的西边是一个北宽、南窄的长三角形深坑。北宽约20多米,南北长约七、八十米,最深处丈有余,坑里一年四季不断水,也始终都有鱼。夏天人们常在坑里洗澡、妇女们常在坑边洗衣服,秋季经常有人在坑里沤蒜,水少时年年有大人、小孩在里面用篮子、箩筐捉鱼和泥鳅。坑的三周都栽有树,坑北头的柳树最多、最大。记得坑北边有两三颗- - 人抱不严的大柳树,炎热的夏季人们常在树荫下乘凉、吃饭、闲谈、小息,小孩常爬到树上捉麻几蠊、掰柳条编柳条帽或制作算扭。冬天坑里的水会结成厚厚的冰,小孩子们常在上面沿冰、打陀螺、玩耍等。

值得记忆的还有牲口屋,东队的牲口屋在水井往南约100米处的东边,堂屋五间、东屋三间,墙是7层砖垒垌角、上为土坯,顶为起脊草房。院内西有我家院墙,西墙根有一个大粪堆坑、里面经常有水类树叶等。南边邻路,常有一-些杂草、树叶、庄家秸秆和尘土堆积的长方形土丘,叫糠垛,是为饲养员用于垫牲口铺所备。当时的饲养员是王诗银和周振生,冬季居牲口屋最热闹的时候,大人、小核设地方去,常到社口原大闲聚,一则里有草,可以烤火,二则又可坐在草窝里打扑克、仉大江东、小核听大人讲故事,有时还能偷吃点喂牲口的炒料豆,尽管牲口屋粪臭味很大,但那里人多、草多、牲口多,既暖和又有趣,习惯了也不嫌臭味质鼻中,所以有些人干脆去时就拿个破被子夜里就睡在那草窝里,难怪有些小孩经常吵作要去“牛家”。当时的队长是张贵仁(砖头哥),记得街里井西边的弯腹树上有一个铁铃,吃过饭他当当当铃一敲,再一吆喝去哪地干啥活,社员们就各自拿起家伙一起下地劳动了,犁地、耙地有牲口把式,饲养员和牲口把式的工分一般最高。我八、九岁就开始拿工分,星期天或放假期间跟着大人种花生、玉米什么的,大人创坑,我丢子,有时拾麦、割草什么的,一天给两分半,当时感觉能帮队里和家里十点活,也挺自豪的。

以前,外庄的人都知道我们小岗的人穷。也的确穷,因穷、好多人出去要过饭,因穷、一些男人30 多了还打光棍。但我说我们小岗的人穷志不穷。我们小岗的人、我们张氏家族的人: 勤劳、淳朴、节俭、厚道,有种不甘受穷、吃苦耐劳、努力摆脱贫困的思想和勇气,正因为有这种精神,他们想方设法为能过上好日子而去努力奋斗、去拼搏。我们小岗的人几乎人人都会几种手艺,如编筐棵窭、编耙编薦、做竹制童车、和泥拓坯、制作桌凳等。特别是我们村的编杷子是远近闻名的。1979 年改革开放生产队解散后,几乎我们村的家家户户都做耙子,那时一般的竹竿也就不到块钱一颗,到集上或会上(田程寨就有集会) 买儿根竹竿,回家用锯截成小节,然后用竹刀劈成均匀的竹条、放在火上用特制的工具把竹条的一端捏弯成勾状,最后再把数根捏弯后的竹条的另一端用细白蜡条编实,一个竹耙子就算完成了,拿到会上大概一个一般的耙子能卖五角钱。当时编耙子大都是晚上和夜里的活,因为白天还要去赶集赶会卖,还要干其它的衣活。有时为赶早集或赶远集卖个好价钱、人们早上拉车或骑车也有背着的,一、两点就出发。那时我记得我们村的人常去卖把子的地方有民权、尹店、攀堤岭(俗叫老铁岭)、胡坑、双塔、阳固、兰考、睢县、高阳、各岗等等。

我们小岗的人知亲近、重人情、尊长辈、睦四邻。有事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当时谁家盖新房都是请着,大都是土坯草房,后来有半截生半截熟的瓦房及里生外熟的瓦房。到集上割几斤猪肉、到酒厂灌几斤酒精回来一兑水,有酒有肉,管上几顿饭,所房就盖成了。 后来兴烧围窑,自己拉土打泥拓成砖坯晒干、围成窑,买几千斤煤,找个烧窑老师烧上十天半月砖就可出窑了。因为有了围窑,我们村的混砖瓦房后来就逐渐多了起来。我们小岗的人非常注重礼节、非常注重敬祖孝宗。那时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做上几个白面蒸馍、炸几个菜,放在堂屋方桌上,有先人相片的或者有家谱的把他摆到桌上,早上一起来全家人给祖宗上供、烧香、磕头,祈求祖上保佑全家平安。大年初一的早上,大家放过鞭炮、吃过饺子,开始成群结对的到全村挨家挨户的拜年,有些有祖先像的就放在堂屋供桌上,拜年时主人陪着给祖先磕头祭拜。

当时过春节走亲访友往往从初一走到正月十六以后,到谁家都得先拜年、到谁家都得在那吃饭,如果不吃饭就是看不起他们,主人会不高兴的。那时儿女结婚规矩很多,什么小见面、大见面、换帖、揭衣裳、送彩礼、送好、抬嫁妆、回门,结一次婚要办很多事、每件事都有规定的礼节。当时办事或走亲戚坐桌吃饭喝酒都有讲究,坐位有尊卑长幼之分、吃饭喝酒常有陪客,陪客陪酒先尊后幼,先敬客人,敬客自己先喝,主人和陪客为了表示心意大都舍命相陪,常喝的酩酊大醉,这些可以看出我们小岗人实在的表现。

现在外村的人都说“小岗人聪明、脑子管用”。是的,我们小岗的人的确脑子灵活有经济头脑。近年来,我们小岗人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靠共产党惠民政策的指引和勤劳的双手,在稳定农业的基础上,改原来的种植结构,发展特色经济,种大蒜、种辣椒、摘养殖、跑运输。年青人走出去到天南海北去打工、去闯荡、去学习、去锻炼。他们学到了很多技术、适应了社会的高速发展,为祖国建设和小岗及各自家庭的建设和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小岗也就由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如今的小岗不再是贫穷的小岗、不再是破破烂烂的小岗。她如今可以说是一个楼房林立、汽车成群的小岗。70% 以上的家庭都盖上了二层楼房、坐上啦小汽车,手机普及率成年人达95%以上,电脑普及率也达70% 以上。这是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一个因贫穷、光棍成群的小岗已经成为历史,一个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富裕、文明、整洁、和谐,欣欣向荣的小岗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2017年12月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