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氏资料

当前位置:胥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胥姓渊源、始祖、历史冤案及人口的繁衍与迁徙

时间:2016/11/26 15:35:40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胥氏网编委会

编者按:本文作者系胥宗献先生。胥宗献,男、汉族,生于1956年5月,原籍河南省郸城胥王庄,现居住郑州,是河南华信学院党委宣传部长、《胥氏文化简史》主编,研究生学历、文史学者。

胥宗献先生近影.jpg

胥氏是一个典型的古老的汉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283位。目前,全国胥姓人口28万人,在2013年全国姓氏人口比例排行榜中居267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万分之1.4。胥氏渊源有多个版本,笔者将其归纳为7个,其中以上古华胥氏、赫胥氏、晋大夫胥臣为主要来源。胥氏族人多奉华胥为肇启始祖,奉胥懿为肇姓始祖,奉胥臣为得姓始祖,奉胥童为主要始祖,这是胥氏正宗。春秋时期晋厉公时,胥童被政敌杀害,胥氏族人遭受政治迫害,其人口繁衍受到严重负面影响,这是当今胥氏人口不众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拟就胥姓渊源与始祖、胥臣教育思想和军事才能、胥甲胥童冤案、胥童被害对胥氏族人人口增长的负面影响及现代中国胥氏人口的分布等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胥姓渊源与始祖

(一)胥氏主要渊源

1.上古华胥氏

“三皇五帝”之前有一个华胥氏。她是盘古的后裔九河神之女,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燧人氏的姨母,炎帝、黄帝的远祖。其沿革大致是: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鲧。(笔者:伏羲在位115年,传位15世,凡1260年;传说伏羲、女娲长女妊姒嫁少契生炎帝,二女附宝嫁少典生黄帝)相传华胥氏有一次在蓝田(今陕西蓝田)的雷泽发现一只巨大的脚印,那是人头龙身雷神的脚印。她好奇的踩了那个脚印一下,立刻感到全身震颤,回家后就怀了孕,12年后在龙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生下了伏羲。据《蓝田县志》中记载,华胥渚即华胥氏与其子女们的居住地。当地有一种传说,此地即华胥氏怀孕后栖息之地。在宋家村南塬有一座“三皇庙”,庙中石碑刻文“古华胥伏羲肇娠地”。今蓝田华胥镇存有古华胥国、华胥沟和华胥陵的遗址,胥姓便得姓于此。依据华夏民族姓氏成因惯例,华胥的后裔子孙称华胥氏是可能的,而且以华胥氏复姓省文简化为单姓胥氏、华氏等,亦无任何不当。

2.炎帝部落赫胥氏

出自上古炎帝部落中赫胥氏族人,属于以先祖氏族称谓为氏。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的部落最擅长农业生产,崇拜凤图腾,和崇拜龙图腾的黄帝部落一起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在炎帝的部落联盟中,有一支赫胥氏部落,其后裔子孙分衍有胥氏、赫氏。也有说赫胥是炎帝,据传“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盖炎帝也”。 

3.源于胥臣 

按湖南岳阳市档案局藏《胥氏族谱》联谱卷内序言记载,胥氏来源于姬姓。第一,姬伋避乱的琅琊有胥池。周宣王之子,封华胥国。公元前770年,晋昭侯姬伯将今山西的曲沃赐给叔父姬成师,号曲沃桓叔。曲沃桓叔的第七子姬伋被列为公族,食采于蒲地(今山西临汾蒲县)为诸候。到周幽王姬宫湦乱政时期,姬伋为避犬戎侵扰带族人迁居琅琊,因其地有胥池,传说为胥龙衍生地,与古华胥国名子相符,因此易姓为胥,称胥氏。第二,姬伋孙子官职称胥。西周时期掌管商贾市场的官职称为胥,也称胥吏。姬伋的孙子姬懿为蒲地之吏,称胥懿(有的地方胥氏称其为“哲公”),易姬为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乃胥氏肇姓之始祖。

江西九江的《胥氏五修谱序》记载:从胥懿三传至胥臣,字季子。胥臣是博雅君子,一个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他既是一位早孔子100多年的杰出教育家,也是一位攻守俱佳的优秀将领,更是一位无私心的良臣。胥臣是重耳的老师和高参,随其逃亡19年。重耳复国为晋文公后论功行赏,他官拜司空,被封于一个叫臼的采邑,所以又称为臼季。胥臣及其儿子胥甲、孙胥克、曾孙胥童,皆为晋国上卿、大夫,胥氏遂显赫于晋国。胥氏族人多奉胥臣为得姓始祖,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胥氏正宗,为姓氏学界所公认。在胥臣一脉族人中,胥氏与臼氏同宗同源。 

关于琅琊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琅琊为齐国琅琊,在今山东临沂境内。另一说法是指今甘肃陇西县的琅琊郡 。这后一说法应更客观可信。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情况分析,笔者认为姬伋为避犬戎的侵扰不可能逃到齐国的琅琊,应是陇西县的琅琊郡。可能的情况是,胥懿的昆孙(7代孙)、即胥臣的玄孙胥何在父亲胥童被害后率家人逃到齐国,他和四个儿子在齐国生活不忘祖先,将在齐国生活的地方起郡名为“琅琊”,沿用至后。

(二)其他渊源

1.源于官职“胥”

胥人,亦称胥吏、胥,是西周时期开始设置的官称,专职掌管商贾市场,纠惩违令者,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胥人属下有胥师,管理20家店铺,具体执行政令。胥人、胥师官位不高,职权却很大,犹如今天的工商行政管理者。由于胥人与民间百姓接触多,后世将官吏称作“胥”,如将官衙差役称“胥卒”、将其头目称“胥魁”等。在胥人、胥师、胥魁、胥卒等的后裔子孙中,有的以先祖官职称谓胥氏。 

2.源于官职“胥附” 

出自两汉之际官吏胥附,也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胥附,是西汉末期“王莽篡汉”之后设置的官位,取亲附之人的含义。其职责就是专职辅佐、辅导太子,职如侍从,为王莽特设的“太子四友”之一。“四友”指尚书令唐林为“胥附”,博士李充为“奔走”,谏大夫赵襄为“先后”,中郎将廉丹为“御侮”。唐林,沛郡人,生活在公元前33--公元24年。他以明经饬行显名,曾数上疏谏正,有忠直节。公元23年,王莽政权灭亡,唐林的后裔子孙为避祸及纷散迁逃,其中有以先祖官称“胥附”为姓氏者,改称胥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箕子”

出自西周初期箕子胥余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箕子名胥余。因封国于箕地(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故称“箕子”。箕子是殷商王朝末期贵族,商纣王的庶兄。他性耿直,有才能,为人贤达,品行高尚,首次提出“社会公正”的政治主张,并且提倡“开明君主制”。商纣王执政时荒淫暴虐,怒囚箕子胥余。

公元前1123年,西伯侯击败商纣王建立西周王朝,始称周武王。周武王释放了箕子胥余,并向箕子请教为政治国之道。然箕子不愿做西周的顺民,率两千族人从胶东湾北上朝鲜半岛,在半岛北部建朝鲜国,周武王封其为箕子朝鲜,立都王俭城(今朝鲜平壤)。箕子入朝鲜半岛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农耕技术,带去大量的青铜器皿,制定了“犯禁八条”的法律条文,箕子朝鲜被中原王朝誉为“君子之国”,经历1100余年,在汉朝时被卫满篡灭。

在箕子胥余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胥余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胥氏、余氏,成为后世朝鲜族胥氏、余氏的本源,族人皆以朝歌为祖贯,以王俭城为本贯,以西汉时期设置的乐浪郡为郡堂之号,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其他少数民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白族、瑶族、蒙古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胥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诸朝中央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姓胥氏,或汉族胥氏因避难、迁徙、军垦等原因融入当地少数民族致使胥氏入族,世代相传至今。

(三)始祖及功德

1.肇启始祖华胥氏

追踪溯源,胥姓历史久远。分析胥姓渊源(一)中可知,早在约公元前八千多年前的原始初民时代,盘古后裔华胥氏生伏羲女娲兄妹俩。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开卷写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华胥氏开始。学者顾实在《华夏考源》中说:胥、雅、夏等古字相通,华胥就是华夏,华胥文化和中国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关系极其密切,胥姓最早由华胥氏演化而得。华胥氏作为伏羲、女娲的生母,她是华夏的繁衍之根,民族之母,更是胥姓族人的老祖母,因而是胥氏的肇启始祖。

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和华胥文化的缔造者,开创华夏历史的“三皇五帝”时代。“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这句话概括了中国人的老祖宗有“一爷三皇五帝”,即盘爷,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为“五帝”,计9个神。华胥氏是盘古的后裔九河神的女儿、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燧人氏的姨母。华胥为了生存,带领部族民众不断的游徙,足迹遍及黄河流域。她和子女伏羲、女娲及其后裔,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华胥文化。因此,应将华胥氏列为神,这样,中国人的老祖宗就是10个神,即盘爷、华胥、三皇、五帝。

华胥文化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主要贡献有:制嫁娶之礼,使远古人类逐渐摆脱乱婚、群婚的状态;造网罟教渔猎,发明了渔网捕猎,成为畜牧文化的源头;作书契以带绳结,有了简单文字;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方之气,乃画八卦,开始了人类从规律上认识大自然,后来被炎黄的后裔逐步发展成为《易经》;女娲作笙簧,产生了人类最早的乐器,成为中华音乐的起源。

2.得姓始祖胥臣

胥臣祖父姬懿,胥是其官职,以职为氏,称胥懿,属于黄帝嫡系姬姓。胥臣在晋文公时官拜司空,是中国春秋时期是一个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自胥臣起,其子胥申、孙胥克、曾孙胥童等,皆为晋国上卿、大夫,使得胥氏家族发扬光大,一朝得名,后世胥氏族人奉胥臣为得姓始祖。

胥臣于公元前622年逝世,儿子胥甲是晋国著名将领,遭赵盾排挤;孙子胥克遭郤缺罢官。晋厉公时,胥童深受国君信任,再次进入春秋时期晋国的六正之列。他维护国君厉公的国君位置,为民除掉猖狂霸道的郤锜、郤犨、郤至即“三郤”,重振了胥氏家族。公元前572年1月,胥童在政敌栾书、荀偃(中行偃)发动宫廷政变中被害,胥氏族人也遭受了残酷的政治迫害。大难临头,胥童儿子胥何带家人远逃齐国(今山东),胥童哥哥胥燕远逃吴国避难,胥童幼子胥仪等胥氏族人不敢姓胥改性童,再就是一部分胥氏族人坚持胥姓。胥童是胥臣之后的胥姓族人的代表人物,继承了胥臣的衣钵,后世胥姓族人多奉他为主要始祖,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胥氏正宗。并且在胥童一脉族人中,胥氏与童氏同宗同源。 

3.胥附、胥余

唐林生活在两汉之际的王莽时期,其官职是胥附,随着王莽政权灭亡而失势,后裔子孙为避祸改称胥氏。因其为官时间短、影响小,故此支脉胥氏后裔不多。

胥余(箕子)率本族两千余去了朝鲜半岛,故不是现在中国胥氏来源。至于源于少数民族汉化的胥氏族人,其人口可能很少。

从胥姓渊源的分析看,在中华先祖中,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更是胥氏族人的繁衍之根。在黄帝和炎帝的后裔中,胥臣属于黄帝支脉,多数胥姓族人奉其为得姓始祖。就胥氏族人总人口而言,属于黄帝后裔的胥氏族人绝对是多数,属于炎帝后裔的胥氏族人要相对少些。


二、胥臣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军事天才及其他

胥臣知识渊博,见识开阔,足智多谋,精通兵法。晋文公早年拜他为师,对其非常亲近和敬重。晋文公17岁“有士五人”,其中就有胥臣。晋文公成为国君后重用的11个家族,胥氏排名第一。这说明胥臣早就是晋文公集团的重要成员,胥氏家族是晋文公极其信赖和重用的力量。胥臣关于对外关系、建立政权、强大军队、发展经济、开展教育等思想,

深深影响了晋文公及其他追随者,为其取得国君位置,继而使其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和开创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育思想

1.因材施教中“材”的范畴

第一,先天身体条件。比如身高、力量、畸形等因素。第二,先天智力条件。比如“童昏”(愚昧的人)就是天生智力条件差,不具备接受高层次文化教育的资质。后来的孔子也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资质低于中等水平的人,是不能对他讲解高深的知识和道理的)。胥臣认为:天生鸡胸的人不能让他俯身,驼背的人不能让他后仰,僬侥(传说中的矮人国,人1尺多高)人不能让他举重,侏儒不能让他够高,盲人不能让他观看,哑巴不能让他说话,聋子不能让他听音,傻子不能让他出主意。假如孩子先天本质好,再让贤良的人教育帮助自然没问题。孩子如果先天有缺陷,老师的教诲也就教不进去。第三,先天品格条件。胥臣认为有的人在性格、品质上本来就不好,比如“不诚实的人”,并不是后天的,而是天生如此。他列举周文王的例子,说周文王从小就不让妈妈头疼,不让老师为难,长大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给妻子做模范,团结整个家族。……文王有如此的美德,并不全是后天教育的力量啊。他这一“品质先天决定论”和近代犯罪学中“天生犯罪人”学说有相通之处,按照现代最先进的研究成果,人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攻击性、暴力性等特点,其实都有遗传性,似乎也是基因在起决定。

2.如何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第一,因人制宜。胥臣认为,教育就是根据小孩不同的身体、

能力、品质情况因势利导,选择其自身的特长加以培育。就如江河有了源头(品质)才能开通利用(教育),最后奔腾流而汇聚为大海(成材)。他认为,对于前面8种有缺陷的人,就要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而因材施教:让驼背的人去敲钟,让鸡胸的人去顶磬,让僬侥人去表演杂技,让盲人去辩声律,让哑巴去烧火。至于那些愚昧的人、不诚实的人,就把他们送到边境去开荒。第二,教育的作用巨大。胥臣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在好的本质上增添文采,从而更加完美。所以人后天的学习是必要的,不学习不能入正道。

胥臣教育思想是非常的可贵。他在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系统的理论,单纯从教育思想来说,他的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是后来的孔子都难以企及的。他之所以没有作为大教育家留名历史,这是他自

身的职业局限所决定,他属于专门针对贵族的教育者。孔子的伟大在于他把教育从贵族普及到了民间,而其教育思想是大量吸收了贵族教育的经验与成果。

(二)一位远见卓识的军事天才

公元前636年春,重耳即国君位为晋文公,胥臣等大臣辅佐他对内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壮大军旅,对外尊崇王室、联络齐和秦,从而使

晋国逐步具备了与楚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胥臣参与的城濮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一场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争。此战涉及当时几乎所有诸侯,扼制了楚国北进势头,稳定了中原形势,成就了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公元前632年初,楚国采取攻宋国打晋国战略。当时楚强晋弱,晋文公接到宋国告急文书向胥臣征询对策。胥臣说:“今宋危急,宋亡而楚更盛,楚灭宋后必侵晋。主公何不联合秦、齐一起救宋抗楚?”文公道:“假如他们不派兵怎么办呢?”胥臣道:“我有一计,即使他们不派兵也可使晋国击退楚军。”文公大喜,依胥臣计操练兵马。胥臣在战马身上蒙上虎皮,再令士兵骑着马吹响一种极似虎啸的号角。起初,受训的战马看到虎皮听到老虎声音十分害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逐渐习惯和适应了。

是年4月4日,晋军在城濮严阵以待楚军。楚将子玉狂傲声称:今日起就没晋国了。当两军决战时,晋军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示弱诱敌,出奇制胜。晋下军佐胥臣率蒙着虎皮的战马首先猛攻楚军最弱、斗志最低的右军---陈、蔡联军。楚右军的战马和士卒以为是真老虎冲过来了,吓得四处逃窜。胥臣乘胜追击,楚右军溃败。楚将子玉见此情况怒火中烧,加大了对晋中军和上军的攻势。晋右翼上军狐毛率部后退引诱楚军,晋下军栾枝部用战车曳树枝奔驰伪装后退。楚将子玉以为晋右翼败退,令其左军追击,而对陈、蔡的右翼军溃败不予理会。晋先轸率中军拦腰截击楚左军,狐毛、狐偃率上军夹攻楚左军,胥臣率部击败楚右军后又担负防守楚中军(楚军主力)任务。他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有力配合了晋左军和中军围歼楚左军。楚将子玉见左、右军皆败,中军对面是打

败其右军的晋军先锋部队,只得下令中军撤退。晋军进占楚军营地,休整三日后胜利班师。

胥臣在城濮之战中的出色表现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天才。他在战前向晋文公献计献策,联合齐、秦南下救宋抗楚,战斗打响先是蒙马虎皮

溃楚右军,后又与楚军主力中军对垒,并迫使其逃走。胥臣这位攻守具佳的优秀将领,为晋军赢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此战使其名声大振。

(三)几个重要思想观点及事例

1.关于“同姓不婚”的独特解释

胥臣提出“同姓不婚”,是为了避免亵渎自己的同类。因为同姓的部

落之间血缘关系近,同姓结婚就亵渎自己的同类,亵渎同类就会互相产生怨恨,互相怨恨就会出内乱,内乱最终就导致自己的姓氏(部落)灭亡。“是故娶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异姓之间通婚,既可以避免本部落自身产生矛盾,又可以协调比较疏远的部落之间的关系,所以具有优势。

2.关于借助秦国力量的谋略

公元前638年9月,晋惠公(重耳异母弟)夷吾身体不适,他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圉逃跑回国准备即位,丢下了妻子、秦穆公女儿怀嬴。一年后晋惠公死,太子圉即位,就是晋怀公。此事使秦穆公很生气,他联系流亡的重耳对付晋怀公。为了表示友好,秦穆公嫁给重耳5个姑娘,其中就有被晋怀公抛弃的怀嬴。重耳认为怀嬴是自己的前侄媳妇,如果娶怀嬴实在难看。怀嬴得知重耳的想法后极为愤怒,吓得重耳除去衣冠把自己囚禁起来,向新“老丈人”请罪。秦穆公试探重耳:怀嬴是我最喜欢的女儿,虽然被太子圉抛弃了,还是希望能跟随你,你不喜欢我决不勉强。这个事情关乎着重耳的前途。胥臣得知重耳转不过弯来,就苦口婆心地做重耳的思想工作,使重耳接受了怀嬴。秦穆公大喜,在他的支持下,重耳后来登上了晋国国君的宝座。

3.关于炎、黄的关系

根据胥臣的说法,中华民族的祖先炎、黄二帝应是亲兄弟,都是少典

与有蟜氏女子所生。后来两个人分开发展,黄帝的部落在姬水流域发达起来,炎帝部落在姜水流域发达起来,所以才又分成姬姓与姜姓两个集团。

4.关于黄帝后代的分支

黄帝的子女25人,最后发展成为独立部落的有14人,得12姓,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其中青阳(少皋)、夷鼓都是己姓,青阳(玄嚣)、苍林同为姬姓。

(四)以“德”举荐郤缺及其失误

郤缺是郤芮(因为封地在冀,又叫冀芮)儿子。郤芮是晋公子夷吾的

老师和谋主,多谋而狡诈。公元前636年文公回国做了国君,郤芮却伙同吕甥男企图焚烧宫室,谋害文公,但因泄密未逞,反而被文公灭掉。郤芮的封地冀被剥夺,家族从此沦丧,儿子郤缺只得种地为生。这时的贵族子弟郤缺就如同一条被冻僵而濒临死亡的蛇,似乎没有复苏的机会了。但这个破落户因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大恩人胥臣,居然重新走上了晋国的政治舞台。胥臣在一次去冀地办理公务时,看见郤缺(因在冀地,也叫冀缺)在田间锄草,其妻子来送水饭,两口子相敬如宾。这对模范夫妻的表现感动了胥臣,他认为郤缺有“德”、“仁”,直接将其带走荐给晋文公。胥臣向文公说,能敬的人必定有美德,而有美德就能治理百姓,请您重用这个人吧。听说出门时态度象会见宾客一样礼貌,办事时就象祭祀一样庄重,这就是“仁”的标准啊!文公说:郤缺的父亲犯过重罪已经惩罚了,这个人能用吗?胥臣回答说:怎么不能?从前,舜的处罚流放鲧,但仍提拔了其子禹。还有,管仲曾经试图杀害齐桓公,但齐桓公还是任命他为宰相,最终成就了霸业。您只要选用郤缺的长处就是了。在胥臣的强力举荐下,文公任命郤缺为下军大夫,把冀地重新封给他。这对郤氏来说就是一次彻底的死里逃生。

胥臣举荐郤缺有严重的失误。胥臣称赞郤缺的“德”、“仁”,夸奖他的能力,这表明读书过多的胥臣有些迂腐了。事实上,在家里和老婆关系好,根本不能说明一个人道德就很高尚。自古到今,在家是孝子慈父、在朝是贪官污吏的官员有很多。对于平常人来说,把自己家里弄得干干净净,到公共厕所堵塞马桶的也大有人在。郤缺实则是一个缺“德”和“仁”的小人,是一条冻僵的毒蛇,胥臣就是一个善良的东郭先生。郤缺本应该感谢举荐他的胥臣,然与此相反,这个能力非凡但利益至上的家伙,后来投靠了势力强大的赵盾。20年后,他恩将仇报,利用手中权力解除了胥臣之孙、下军佐胥克的职务。


三、胥甲、胥童祖孙俩的历史冤案 

春秋时期,晋国的胥懿之孙胥臣在晋文公(重耳)逃难时,以老师和高参身份跟随其左右,建立特除功勋。晋文公称霸诸侯之后,胥臣位居晋国六正之列。胥臣的儿子胥甲、孙胥克、曾孙胥童皆为晋国上卿、大夫;胥臣弟胥婴做过晋国新下军主将。这说明,胥臣及家族后代有多人进入晋国政治高层。就是这样一个功勋卓著的胥氏家族,在胥臣去逝后的48年时间里遭受了两次政治迫害,成为历史上的两大冤案。

(一)胥甲蒙冤

胥臣之子胥甲被当成替罪羊遭罢官和驱逐至卫国。公元前615年,秦晋两国在河曲交战。晋国赵盾自任中军元帅,面对远道而来的秦军,他采取上军佐臾骈“疲敌”的建议,即坚守不出,待其疲惫之时一鼓击破。见晋军坚守不出,秦康公知赵穿因有兄长赵盾作后台非常傲慢,就命秦军在辕门外骂阵,以激怒赵穿。此计果然凑效,赵穿怒而骂曰:“别人怕秦,我赵穿偏不怕,我将独奔秦军拼死一战,以雪坚避不战之耻。”他率私属百乘出迎,并呼号于众曰:“有志者跟我来!”三军莫应,唯有下军副将胥甲叹曰:“此人真正好汉,我当助之。”遂率部跟着赵穿杀向秦军。这就打乱了赵盾的作战计划。他闻之大惊曰:“狂夫独出,必为秦擒,不可不救也。”乃传令三军一齐杀向秦军。一场混战,各有胜负,双方收兵回营。秦康公看情况不利,准备逃跑。为麻痹和稳着晋军,就派使者向晋军提出第二天再战。秦使者眼睛乱转,说话声调失常,臾骈认为秦军怯战可能在夜间逃跑,建议赵盾在险要处派兵伏击秦军。胥甲和赵穿认为设伏是没有勇气,应按约定时间战秦军。赵盾举棋不定没有设伏,秦军借夜色逃跑。

从河曲前线回到京城,总得有个承担责任的吧?赵盾认为,赵穿是自己的弟弟,又是驸马,处分起来难以下手,而处分胥甲又恐大家不服气。他虽因包庇其弟暂没有降罪于胥甲,然越来越厌恶胥甲,就这样拖了几年。公元前610年,晋国与一度归附楚国的郑国重新联盟,赵盾借此机会于公元前608年安排赵穿去郑国做人质,这样一则表明自己不护短,二则让他暂时到外面避避舆论的压力。实际上这位驸马爷在郑国一年就回晋国了。既然处理了自己的兄弟,就可以处理胥甲了。赵盾以不服从命令为由将胥甲罢官驱逐到卫国。

赵盾在河曲战事过了7年又翻老帐,他是在为儿子赵朔的晋国六正创造条件。在当时的六正官员中,胥甲因河曲之战有把柄,就只能有其来腾位置了。赵盾老谋深算,为掩人耳目,在拿掉胥甲的同时安排体质差的胥甲儿子胥克担任下军佐。他是怕一下子拿掉胥氏家族有难度,再者提拔儿子时机还不成熟,先留下孱弱的胥克,到时候就好办了。公元前601年,赵盾在死前选择投靠并已成为他得力助手的郤缺作为自己的接班人。秋天时,郤缺对20年前举荐自己的恩人胥臣恩将仇报,以有“蛊疾”(一说腹中有虫,而致人精神错乱)为借口将胥臣的孙子、下军佐胥克罢官,而提拔赵朔为下军佐。胥甲被驱逐至卫国后忧愤成疾,3年后含冤而死,仅活了63岁。

我们该如何看待胥甲在河曲战场上的表现呢?笔者认为,河曲之战时晋军实力强于秦军,作为晋军总司令的赵盾也应该听听下军副将胥甲的意见,采取先发制人的打法主动打击秦军。赵盾采取“疲敌”的打法通常适用于敌强我弱情况,是后发制人。故胥甲和赵穿不理解“疲敌”的作战方针,有抵住情绪。所以当赵穿率部出击时他就跟着去了。再者,胥甲和赵穿主张按约定时间战秦军,不赞成设伏,认为那样是没勇气的表现。作为总司令的赵盾具有决断权,应力排众议在秦军逃跑路上打伏击,但他没安排设伏,贻误战机,致使秦军逃脱。

胥甲在河曲之战受到不公正处理。第一,他作战是英勇的,是为了打击和消灭敌人,捍卫国家利益,秦军遭受打击后怯战而逃。第二,赵穿领头攻打秦军,胥甲是配合的角色,他以为跟着赵穿即使错了也不会受处分。第三,胥甲和赵穿没有理解总司令的作战意图,反对“疲敌”的打法,也只是违反了纪律。第四,在对秦军设伏的问题上,赵盾没派部队设伏,是他对秦军的逃跑判断有误,胥甲和赵穿有责任,赵盾也负有一定责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四个方面表明,胥甲未按总司令的作战方针打仗,负有一定责任,但不应负主要责任,对他勇敢杀敌的精神应给予肯定;对他违反军纪应该给予处分,包括调整他的职务,但不应该罢官驱逐出国;应负主要责任的赵穿去郑国做人质,一年多就回国,名曰处分实则是旅游度假,而胥甲事实上是赵穿的替罪羊。这样的处理对赵穿过轻,对胥甲过重,是极其严重的不公正,故是一桩历史冤案。

(二)胥童被害

公元前574年,胥臣的重孙、胥甲的孙子、胥克的儿子胥童,成为晋厉公信任的大臣。胥童是在爷爷被罢官逐至卫国34年和父亲被罢官27年后才登上晋国政治舞台的。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晋国的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了数次大的变动,各个家族轮流执政,人们似乎都已经淡忘了胥氏家族的存在了。

作为胥氏家族新一代的胥童,他是在仇恨与梦想中成长的。他胸藏韬略,知识渊博,有理想,有抱负,有经世之才,有治国之学,他的身上寄托了胥氏家族的全部希望。他有两个奋斗目标,一是为胥氏家族遭受迫害报复郤缺家族,二是登上晋国政治舞台的核心,在国家强大中实现胥氏家族的复兴。

当时晋国的政坛上权势者们巧取豪夺,使公室势力受到严重削弱。晋厉公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积极物色和拔擢英才,培养亲近自己的力量,想依靠这些力量削弱和扫除六卿的势力。面对郤氏的忘恩负义和家族经历的多种屈辱与折磨,胥童接受晋历公的示好和邀请步入政坛。他想依靠国君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也一直在努力并成了晋厉公最亲信的成员之一。他一心捍卫公室的利益,坚决打击和扫除腐败现象,为百姓的安居乐业而奔波。紧密团结在厉公身边的核心成员还有胥童的政治盟友夷阳五、长鱼矫两个人,他们也都是郤氏的政敌。

当时郤缺的儿子郤锜和侄子郤犨、郤至是晋国势力很大的“三郤”,人称“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他们执掌着禁卫军和主力军,权倾朝野,张狂霸道,不把晋厉公放在眼里。甚至某次还当众扬言“主公年幼时,我还抱过他唻”!有一次晋厉公想吃鹿肉,就让厨子孟张去买,可市场上已没买鹿肉的了,恰好郤至乘车载着打猎射死的1只鹿从市中经过。因为彼此是熟人,孟张去拿郤至车里的死鹿。郤至大怒,一箭射死孟张,又把鹿夺了过去。此事更让晋厉公看到郤氏家族对自己地位的威胁,他心里一直忧虑不安,在寻找机会除掉“三郤”。

公元前573年12月壬午日,晋厉公以开会商议大事为由,将“三郤”骗到会场,命令胥童、夷羊五、长鱼矫率领800兵士处决了“三郤”。胥童的政敌中军元帅栾书、上军副将荀偃为之大怒。胥童等人也顺手将栾书、荀偃抓捕绑至晋厉公面前,说:“不杀了这两人,公将有后患临头。”晋厉公说:“一天杀死三卿,我不忍心再杀人。”胥童回答说:“人家将忍心杀您。”长鱼矫跪在晋厉公膝前密奏曰:“栾、郤是一路人,荀偃又是郤锜部将。‘三郤’被诛,栾、荀二氏必不自安,不久将有为郤氏复仇之事。主公今日不杀二人,朝中不得太平。”晋厉公不听,向栾书和荀偃道歉说只是惩罚郤氏罪过,乃恢复其职,他们叩头谢恩退下。长鱼矫叹曰:“君不杀二人,二人将杀君矣!”随后就逃奔西戎去了。晋厉公以胥童为上军元帅,代郤锜之位;以夷羊五为新军元帅,代郤犨之位;以清沸魋为新军副将,代郤至之位。

在晋厉公的支持下,胥童和夷羊五、长鱼矫等处决了“三郤”,既维护了晋厉公的地位,也为家父胥克报了家族仇恨,了却了一桩心愿。胥童维护晋国公室利益,打击位高权重的腐败官僚集团,与权臣栾书、荀偃家族结下了怨。胥童在除“三郤”时抓捕栾书、荀偃,更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栾书、荀偃对胥童恨之入骨,不愿一起共事,时常称病不参加朝会,并在寻机会进行报复胥童。然晋厉公和胥童则对他们可能进行的报复却放松了警惕。公元前572年1月的一天,栾书、荀偃趁晋厉公和胥童外出吃饭发动宫廷政变,先杀胥童等护驾官兵,后用毒酒害死晋厉公。在此次事件中,许多胥童族人惨遭杀戮,从此退出了晋国的政治舞台。

胥童的被害是晋国历史上一桩大冤案。第一,胥童完全可以凭借晋厉公的信任,对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栾书和荀偃先斩后凑,然他是一个唯命是从的人物,没有国君批准他不采取行动。第二,栾书、荀偃等家族势力很大,其实力远远超过了晋国公室,不仅完全架空了国君,而且可杀国君、换国君。面对强大的政治对手,胥童坚持原则,不卑不亢,不委曲求全,因而遭杀身之祸。第三,胥童在明知已彻底得罪栾书、荀偃两个政治对手的情况下,没有像长鱼矫那样选择离开,而是敢作敢为,临危不惧,不回避矛盾,继续跟随晋厉公为国效力。第四,胥童是一个光明正大的政治家,他不搞阴谋诡计,如果那样,他可以凭借掌握的武装力量,以国君的名义寻找机会和借口先下手消灭政敌,而不是被政敌杀害。由这四个方面可知,胥童敢与权贵作斗争的气节与傲骨令人钦佩。他的失误在于对政敌未采取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斗争策略,而是操之过急打击面过宽,加之晋厉公优柔寡断,以致于遭到栾书、荀偃等世卿势力的联手反击被害。胥童作为一个有着政治抱负、才干和胆识的年轻政治家却成为一个失败的政治人物,晋国也因世卿势力争权夺利走向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局面。


四、胥姓族人人口不众原因及迁徙

(一)胥童被害对胥氏族人人口发展的负面影响

公元前572年,胥童在政敌栾书和荀偃发动的以清君侧、换明君的政变中被害,许多胥氏族人也遭受了长期的政治迫害和打击,有的逃亡他乡,有的不敢称胥姓而改为童姓等姓氏,这对坚持胥姓的胥氏族人的人口增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胥姓作为一个古老的姓氏,而现今胥姓人口仅有25余万或28万。这与胥氏这个历史悠久和多个渊源的姓氏是不相称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与胥童及家族受政治迫害有直接关联。商丘、鹿邑、郸城三地胥氏是明朝初年由山西移民河南,初来时是弟兄3人,按每家5--7口人计算,也就是20多人。尽管经历多个朝代更迭和社会动乱,600年后的今天仍繁衍到7千多人。如果向前推算到2000年的时间,其人口繁衍至1万人是有可能的。

参考此数字,按保守估算,胥童被害影响胥氏人口增长可能在35万人以上。1.当时被栾书、荀偃屠杀的胥童族人有300多人,可以认为直接影响胥氏人口的增长在5--8万人左右。2.胥童幼子胥仪一支不敢姓胥改姓童。童姓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出自上古时代颛顼,他有个儿子叫老童,其后世子孙就以祖上名字中的“童”为姓,称童姓。二是出自胥姓,就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童的后代,属以名为姓。现在中国童姓180万人中,胥氏后裔至少应有20--25万人,甚至可能在50万人以上。3.胥童被杀,许多胥氏族人被害,还有害怕受株连不敢姓胥而改他姓的人。这一种情况影响胥氏人口增长数应在10万人以上。由此可知,在2500多年的时间内,胥氏族人因胥童遭受政治迫害影响增长的人口可能在35万人以上,并且只会更多。如把这种因素考虑进去,现在中国胥氏族人就会有50多万人,而不是目前的25万人。.

在任何时代,经济社会的大环境对人口的增减有着重要的影响。胥童儿子胥何率家人逃到齐国,艰苦创业,其子孙多人进入齐国政治高层,重振了胥氏家族。他们祖孙父子聚族琅琊,形成胥氏之郡望---琅琊郡(今山东胶南市琅琊台西北),成为胥氏望族。胥童的哥哥胥燕逃往吴国避难,在那里繁衍生息,经过数代人的奋斗,吴兴的胥氏也成为胥氏旺族。这两支胥氏族人由此向南方及云、贵、川等地发展,盛于山东、江浙,名人辈出。宋代《百家姓》把胥姓的郡望定在琅琊郡就是最好的佐证。如果留在晋国(今山西一带)胥童家族的人不遭受政治迫害,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其后人会在胥臣至胥童几代先辈奠定的基础上发展的更好。如此,今日中国胥氏族人将会是一个人口较多的姓氏,在中国姓氏排序中也会显着靠前。

(二)胥氏族人的迁徙与分布

胥氏源于现今的山西一带,其后代的迁徙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晋灵公时的胥甲和晋厉公时的胥童。胥甲被罢官逐到卫国和胥童被杀害,胥氏族人为了生存被迫逃往他地。在此后的不同朝代,胥氏族人在各个时代官府的号令下,与其他姓氏的人们一起迁徙到外地。如明朝初期,山西的许多胥氏族人经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到其他省份,当时移民的姓氏达800多个,胥氏族人是移民人口的一部分。

第一次发生在胥臣孙子胥甲被罢官驱逐至卫国。公元前608年,赵盾以在河曲与秦军作战不服从命令为由,把胥甲罢官驱逐到卫国,胥甲的一些家人随其去卫国生活。卫国在当今河南北部、山东省西部一带,国都是现在的河南省濮阳市。这是胥氏族人因遭受政治迫害由晋国首次向外迁徙。

第二次发生在胥童时期。公元前572年1月,晋国权臣栾书、荀偃在杀害胥童的同时,杀了胥童的许多族人。在此后的多年时间里,胥童的后裔族人政治地位低下,生存的政治环境极其恶劣,很多胥氏族人为避仇杀纷纷迁逃四方。胥童的儿子胥何等族人因父亲遭难逃到当时的齐国,幼子胥仪后代不敢姓胥改姓童;胥童的哥哥胥燕逃往吴国避难;再就是坚持胥姓的胥氏族人,处在社会的底层,历尽艰难曲折。逃到齐国的胥何后代受到齐国国君的重用,事业发达,人丁兴旺。胥何之孙胥泽为穆陵牧,胥泽的四个儿子胥启、胥毕、胥度、胥思都在齐国做官,深受百姓爱戴。

山西是胥氏族人的发源地,也是胥氏族人的伤心地。在春秋时期的晋国由胥臣至胥童,曾相继叱咤风云,使得胥氏家族名气异常。从胥甲在晋国遭驱逐至卫国,其一个孙子胥燕逃往吴国,曾孙胥何率族人逃至齐国,一部分后人留在晋国。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播迁和繁衍,南北朝,宋、明之际,胥氏族人向今甘肃、山东、河北、江西、江苏、湖南、安徽、河南、东北、四川等地拓展。南北朝(420—479年)中原居民南迁,白下(今南京北,幕府山西南)为“客籍”也叫琅琊郡。

明朝中叶以后,有沿海地区的胥姓渡海赴台。明末张献忠屠川后,造成川地人口锐减,此后不久的湖广填四川,有两湖的胥姓迁入今四川、重庆之地。历经明朝后期、清代和近现代,胥氏族人向今东北三省、新疆等地拓展,也渐有北方胥姓入迁于内蒙。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