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新闻
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家谱查询 >> 家谱新闻 >> 浏览文章

余世闻:韶关寻根记

  • 时间:2014-03-29
  •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 发布:新闻编辑部

  • 本文摘选自中国家谱网(老家河南家谱馆),未经本站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转载须注明出处
  • 本文网址: https://www.jiapu.tv/a/2014/24062.html
  • 余氏揭阳源出古韶州曲江,我们怀着对祖宗的敬仰,领略前贤的风采文化,先后三次探访先祖故迹,表达点点怀念心意。

    列车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依稀相识的地方——韶关市,这就是余氏家谱上所记载的韶州曲江。翻开当地志书,方知该市已有数千年的文明。她既是岭南文化的摇篮,也是广东古代八府之一。历史曾有过辉煌的时期,余氏祖先忠襄公所创立的风采文化,就是以这里为发祥地。襄公后人以这里作为征途的起点,走向祖国南端以至渡洋跨洲,然后汇成巨流,再投入母亲——韶关的怀抱。缅怀襄公的佳绩,将策励我们立世,走上更高更远的境界。我们能踏足韶关,亲切体会族史,更感荣幸与自豪。

    我们步过新建的风采大桥,再登风采楼,俯视大江南流,不禁思绪万千。风采楼——多么响亮的名字呀!她巍然屹立的形象,正显示曲江人民对襄公的敬仰。考襄公生于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殁于英宗治平元年(1064),寿六十五。他是岭南屈指可数的北宋名臣,他效忠宋室不畏权贵的气节,至今仍是百姓津津乐道的人物。而且是历古以来受为政者,列为乡贤并号召人民学习的楷模。

    风采楼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韶守钱君镛主其事,广南夫子陈献章作序,可谓盛极一时。再溯自宋代欧文忠公,为襄公墓作神道碑记。继风采楼之后,韶关人民又再建风采大桥,历近千载襄公精神不朽,声望与日俱增,这就是历史评价的证物。那怕是恶魔横行,日寇侵华的黑暗时期,中华儿女为了保护风采楼,在屋顶架起机枪,对着进犯的敌机猛烈射击,迫使敌机怆惶逃窜。①忆襄公当年七平西夏,今人又击退日寇,正显示爱国精神代代相传。

    我们在韶关市博物馆聂馥和馆长的引导下,拜访了市第一中学的易行广老师。易老师又热情地带路,来到了大名鼎鼎的《余相巷》。易老师现场给我们讲了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宋庆历年间,余家祖屋的老家人上京,禀告襄公说:祖屋南端许姓,自恃腰缠万贯,听了风水先生说:许屋北移三尺必有大贵。即令人拆屋改建,祸及余家门墙。老家人请襄公挥书作主。襄公大笔挥书云:千里传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谁见当年秦始皇?书毕嘱家人回家,切不可恃官势欺人。许家闻悉非常惭愧,不独余家让出二尺,自己也连忙向南移开二尺,两家中间变成一条小巷。自此百姓称宅为余相巷。襄公宽洪大度轶事,蔡君谟有诗赞曰:更有风采动朝端,殊为贴切。

    宋景佑年间,左司谏高若讷,也因公复职升迁之后,不记前嫌而是虚怀若谷,向他请教历学与礼仪之事,大受感动,且一改阿庾逢迎的陋习,在刑部任职时也变得秉公执法,敢于弹劾权贵。听了易老师的讲述,襄公德范历历在眼。旧时祠堂虽不存在,祠前古树一棵尚存,它象征着襄公精神不朽,不久的将来,新的公祠将会雄伟地屹立在原来故址,重焕风采!

    清明雨后,蓝天放晴,山青水绿,景物一新。大地如诗似画,这里就是当年御葬襄公的龙归乡成家山之原。墓园雄伟壮观,石碑大书“宋尚书襄公安道之墓”九个镏金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就是襄公安息的地方。周边环境格外协调与威严,左边树立一块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的石碑,右边神龟脚座上,载着欧文忠公撰写的襄公神道石碑文。我们在墓前凭吊再三,庆幸今天终于找到生身之根。

    成家山不高不陡,来龙起伏有气,后靠有力,祖宗山端庄,龙虎双全,明堂宽广,水聚天心,案山朝穴,配合有致,祭拜礼毕,宗兄文远闲话说:政府已下达文件,规划这里为保护区,禁止放牛或开垦,山水草木不准破坏。环境保护与改善,旅游设施增加,今后景致必然优美。

    夜筵设逻臣拜洗,两朝厥荷精翰勒。

    微臣雅鲁祝若统,圣寿铁摆俱可忒。

    这是襄公生前为媾通华夏各族,所作的胡语诗,今后必将在这里弹唱,作为通连五洲四海朋友的文化项目,为旅游业添彩。

    在离开韶关的列车里,我翻阅手中的《余靖谱传志略》、《余靖诗选》。从书中领会到:历史就是历史,历史的洪流,向来就是在冲走污泥浊水,给中华民族留下真金和美玉。我仔细品味尽情欣赏。襄公的风采,武溪的精神,不仅属于余氏宗族,而且属于中华,属于全世界的。襄公风采,万古长存!


    忠襄公三十五世孙  世闻谨识

    时在一九九六年丙子秋月于长岭书室

    (此文抄于广东揭阳余氏宗谱)

    注:

    ①抗日战争时期,余汉谋将军负责韶关防务,组织军队保护风采楼。

    ②宋庆历四年(1044年)八月,襄公奉旨第二次出使西辽,以契丹语创作用汉语译意的七言绝句,当堂朗诵为辽主祝寿。全诗意是:很感贵邦的招待,为了辽宋两国的永远通好,我愿借此献酒,衷心祝愿契丹国,福佑昌盛,圣主福量无极,辽主听完此诗谓余靖曰:卿能此道,我为卿饮。靖复言之,辽主大悦,遂为酹觞。见宋江少虞《使虏》文。这首诗对促进民族团结,起了重要作用,也成为炎黄子孙民族文化交流的第一编典范之作。

    欢迎留言寻根寻谱!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最新专题
    牒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