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最近,我们接到了河南新密市刘小新同学的投稿邮件,在信中,他叙述了自己阅读《河南新密刘氏族谱》后的感受,并主动承担起了该谱的续修工作。令人欣喜的是,刘小新同学是个九零后,这让我们看到家谱文化传承发扬下去的希望。下面是刘小新的信件内容摘要。
我老家是河南新密的,虽然我现在郑州上学,但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回老家看看。这次放暑假,就跟父母一块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过了几天父母要上班就回郑州了,而我则选择留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真的很好玩,有山有水,另一方面我实在不想我的父母天天在我耳边唠叨。
农村的生活当然有趣,但时间稍长就归于平淡。一开始的热乎劲儿再也找不到了。想回家却又怕父母的唠叨,于是整日无所事事,东西村转悠。8月1日上午,邻村唱大戏,我就跟着去看热闹,去了才知道,原来是姓李的接谱庆典,看着众人三叩九拜的模样,我心中竟有了一种莫名的敬畏感,难道这个谱有这么大的魅力?
我忽然想到,我们家也有谱啊。依稀记得,小时候看过劉氏家谱,总是翻着找自己名字,却也总是没有结果,可能那时候真的不认识几个字。既然现在对这个家谱有兴趣,便翻箱倒柜找了出来。拿在手里那一刻,瞬间觉得好庄重啊。
我们的这部新密刘氏族谱续修于1988年,那年还没我呢。看起来很破旧,但这也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和庄重感,我小心翼翼的掀开封面,一页页的阅读了起来。
首先看的是序言,讲的是我们家族的迁徙历程,貌似是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先在河南焦作武陟落户,后来又到开封,最后来到新密。看来祖先们真挺不容易的。不过这序言读起来挺费劲儿的,因为好多都是文言文,我就有些纳闷了,1988年修的谱,干嘛用文言文啊,简体字早流行了啊。后来上网查了查才知道,这是当时的修谱习惯,是对先祖文化的敬仰和传承。
我忽然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我想续修我们的家谱。按照书中的要求,今后要三十年修订一次,算来也已经三十年了,更关键的是,现在的谱里面没我的名字啊。但修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还好我可以请教学校的老师,于是我便找到了曾任《中华丘氏大宗谱》的主编刘翔南先生。一则有我的老师面子,二则我们是同姓,刘翔南先生很耐心的给我讲解了修谱的一些基本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几个小时过去后,我瞬间觉得自己也是家谱界的一员小将啦!临走时,刘翔南先生还借给我几本族谱让我参考。我瞬间觉得自己修谱有门儿啦!
拜会完刘翔南教授后,我便向父母提出了修谱的想法。令我颇为意外的是,他们竟然很支持。原来爷爷早就催我爸做这事,但老爸工作太忙,没时间做,现在可倒好,我主动提出来了,他能不答应嘛。
而今,有了老爸的支持,修谱的资金不成问题了,剩下的就是搜集资料啦。
我想,这个夏天,我会过得很充实。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