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氏资料

当前位置:苟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浅谈“苟、芶、敬、文、句”是一家之说

时间:2024/4/25 10:15:22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苟氏网编委会

“苟、芶、敬、文、句(勾)是一家”。我们常常在微信群里看到这样的聊天,或者是听到身边个别人也跟风这样说。

这五姓某些确有关联,但要严谨而准确表述,这个说法是否正确,我们且不妄加评判。下面我们通过探讨姓氏源流一看究竟,以避免以讹传讹,误导更多的人。

苟氏(见《元和姓纂》卷七•四十五厚〔韵〕,第1125页),出自黄帝姬姓。《元和姓纂》云:“《国语》黄帝之后。汉有苟实、苟参。”出自妘姓,颛顼之后有苟氏。《帝谱》云:“帝苟羿,男,姓妘,名苟羿,号高阳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颛顼高阳氏政权的五任帝。”出自舜帝姚姓(妫姓),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路史》云“相传舜之后有苟氏。”出自芈姓,以封邑名为氏。春秋时楚国有苟邑,有公族大夫食采于苟邑,其后人以邑名苟邑为姓,称为苟氏。

元和姓纂、魏书.jpg

其次是,外姓基因流入。据《魏书·官氏志》载:“若干氏,后改为苟氏。”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若干氏,入中原后,北魏孝文帝改若干氏从汉俗为苟氏,成为著名的河南堂成员。 

1976年出土于陕西凤翔(扶风)县黄堆乡云塘村13号西周墓的西汉青铜器“苟鬲”(鬲,音gé,用于人名或用于水名;鬲,音lì,指古代炊具,即青铜器。),乃西周早期青铜器。可见,早在西周就已经用苟字作姓字。另参见四川学政大人张之洞1898年为巴中刊《苟氏宗谱》撰之“苟姓辨”及揭示图。

2012年9月,西安市文物保护部门在上塔坡村北发掘了148座墓葬,其中一座唐墓中,出土了一方墓志铭——主人名叫荀曾,最高官至大理寺正。荀曾一生“历官十任”历经唐代宗和唐德宗两朝,他因为“贤”,皇帝选派他出使少数民族的使者。为照顾民族风俗,故将“苟曾”改为“荀曾”。有墓志铭为证。

从以上来看,苟姓其姓盛古,远至黄帝、西周、秦汉时期就有苟姓。出生高贵,多名人。

芶,《字汇》申集艸部,居侯切,音勾,菜名。《稀姓录》载:“芶姓,本苟姓,音读若够,为别于读上声之苟姓,改为芶姓。(另有其他义项)”这里说明,而今大多数(特指河内郡、河南郡、西河郡之后裔)芶姓实则是苟姓,因避谐狗音之嫌而改苟为芶。《异体字典》载:“芶是苟的异体字……(苟的异体字详细见后)。”办理第二代身份证时改为“苟”字,直到2014年,见到我支1849年镌《苟氏宗谱•河南郡志》时才真正明白公安上改“芶”为“苟”的理由,并非电脑打不出芶字之臆说。而是早有姓氏专著明鉴:“河内、河南、西河三望之苟氏,乃黄帝之后裔。”所以说,三望之苟氏姓字应该为苟字。

通过查阅官方馆存历代科举碑刻实录、姓氏专著、府州县志(职官表、进士、贡生、举人、忠孝、人物志、列女传)、各省通志等资料显示均刊刻为“苟姓”而无“芶姓”。唯独《黄埔军校学员花名册》刊为“芶姓”,但是,查阅这些学员祖籍地,在碑刻实录资料中仍然是苟字。所以,经查阅古代姓氏专著,除《稀姓录》、《川篇》和近代编纂的部分姓氏书籍外,均未见其芶氏,包括汉《急就篇》、宋《续百家姓》和皇明《千家姓》等。可见,办理第二代身份证时“三望”之芶姓(黄帝之后裔)改“芶”为“苟”是正确的,是返璞归真。这是姓氏专家几十年来通过姓氏专著和考古发掘研究、探讨的成果所致。 

急就篇2.jpg

敬(jìng)氏(见《元和姓纂》卷九•四十三映〔韵〕,第1340页)。据《元和姓纂》载:“敬氏,陈厉公子敬仲之后,以谥为氏。《姓苑》云,敬氏,黄帝孙敬康之后。秦有敬丕;子教,为平阳太守。”从它的源流看与苟姓毫不相涉,怎么说是一家呢?

况且,《元和姓纂》并没有记载敬改“苟、文”二姓之说,反而刊载了历朝历代敬姓名人,如:“秦有敬丕,其子敬教为平阳太守,裔孙敬韶〔歆〕汉末杨州刺史,六代孙敬频,后魏北平太守;曾孙敬显㑺,北齐仆射(yè)、永安公,弟法明、法筵。曾孙敬仁纲,生彦琮、山松、仙客。敬彦琮,唐爱州刺史。山松,澄城令,生晖、晈。敬晖,右丞、侍中、平阳王,生让、诚、询。敬让,尚舍奉御。敬诚,鲁郡太守、右威武大将军。敬询,比部员外郎(宦名。隋朝官职,刑部比部司次官。)。敬仙客,蔚州刺史。敬法明曾孙敬君弘,右卫将军、黔昌公,孙敬昭道,唐河东人,由洛阳王屋主簿迁大理评事,又擢升为监察御史,官至太子舍人。”你看,历朝历代敬姓名人辈出,见诸史册,所以,避讳之言从何说起。

 由此可见,敬姓避讳改“苟、文”二姓,乃《齐东野史》之臆说也。这个历史的谎言,让历代若干修谱者以讹传讹,误导了多少代人。特别是,给那些不明真相的苟姓人提供了借此改姓的依据和借口。

敬(gǒu)氏,《清朝进士题名录》载:“苟华南,乾隆十三年戊辰科三甲第三十二名。”苟华南,小金榜、题名碑同。《词林辑略》卷四作敬華南,小傅云:“榜姓苟”。《锦江书院山长考》载:“敬(gǒu)华南,生卒不详。本苟氏,字位中,号莲峰,别号映海,阆中籍华阳人。翰林院庶吉士,官常熟知县。……”《锦里新编·儒林》亦载此事,曰:“本苟氏,上于引对时,特御丹毫于‘苟’傍加‘攵’字,遂成敬。”虽改为敬(jìng)字,但敬(gǒu)华南仍坚持读苟音。苟华南改姓字属于特殊个案,然而,众多苟姓分支也随之跟风改为敬(读gǒu音)。如:剑阁县苟保之后裔一旦迁出剑阁县境,到了南部升钟马鞍山或其他地方居住,也纷纷跟风改为敬(gǒu)。其次,重庆、蓬溪、南部、阆中等多支苟姓亦如此,随之改为敬(gǒu),但与苟华南世系难以对接。惟甘肃庆阳敬(gǒu)姓,称华南之后裔,他们的远祖世系可以追溯到苟华南祖籍地巴中通江县梨树垭。 

根据这一特殊个案来看,苟姓与敬(gǒu)姓的确是一家人。

下面我们不妨再看看南部县境内的两处碑记。一处是“清故敕(chì)封翰林院检讨显考敬公讳占鳌字翊(yì)臣号显廷大人墓碑”。据平昌县望京、界牌、鹰背《苟氏族志》载:“1993年新编的《南部县誌》载:该县之建兴、高云、大桥等三十余处“敬(gǒu)”姓,乃清初外地迁入,该姓出了一位翰林院检讨名苟占鳌(清·弘历1736—1796年),其人才高八斗。乾隆皇曰:‘钦既入翰林岂能无文,孤赐尔一文。’据传皇上亲执御笔书一‘苟’字,再加一‘文’字在右,成一‘敬’字(读音仍为gǒu)。今已传数代,繁衍昌盛(今建兴镇有祠堂记载历历可证)。”但是,我查阅1993年新编《南部县志》却尚无此段文字记载,倒是敬占鳌墓碑真有其事,正背两面照片早有通江县中学教师苟绍智传给我保存至今。我随之推测,南部县片区苟姓改敬(gǒu)姓是否就源于此,他们会不会就是敬(gǒu)占鳌之后裔,因敬(gǒu)作姓字在南部县无一例外都读成苟音。然而说到是敬(gǒu)华南之后裔,反而有点牵强附会。因苟华南居于成都华阳,祖籍地在通江梨树垭,中途徙迁阆中河溪关,与此地之敬(gǒu)姓毫无瓜葛。

其二,再看南部县升水镇洛阳村,这里是敬(gǒu)姓人家聚居地,并有一小地名叫敬(gǒu)家坡。在通往洛阳村的水泥路边,有一个0.6米深,高约1.6米的石洞,石洞内斜放着半截石碑。

仔细查看,该碑的主题为“更姓碑记”,碑面左右书写对联一幅:“姓氏更新传百代;芳名再扬播千秋。”碑文说,同姓人苟化兰入彀(彀音gòu,字意使劲张弓。喻为考中进士),被录入翰林院。乾隆皇帝亲笔将其名字“苟化兰”改为“敬化兰”。检索南部方志及历代馆藏碑刻实录,清代中进士者中无苟化兰或敬化兰之人。扩大搜索范围,倒是有成都双流县人敬(gǒu)华南,清代进士起家,蜚声瀚菀,曾任常熟知县,锦江书院山长等。苟华南改为敬(gǒu)华南,应该是在1748年,即乾隆十三年。南部县升水镇敬(gǒu)家坡人立碑改姓,也是多年以后的事了。请问,苟化兰,此乃何许人也,出生于哪朝哪代?祖籍在于何地……

可见当年立碑之人,对当事人的名字(三字错了两字)、字号、事由一点都不清楚,干了一件捕风捉影之事。他本想把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借鉴来证实改姓之由,但终因事实陈述不清反而搞成了子虚乌有。更令人喷饭的是,后来的研究者(所谓的历史学家),根本不考虑“更姓碑记”描述的主人公是否真实存在,与历史是否遥相呼应,能否对号入座。却把一个子虚乌有的杜撰碑记研究得绘声绘色。

综上所述,再回过头来谈这个敬字,当读苟音时,字后必须加注读音(gǒu),否则,大众会读为敬(jìng),这是一个在字典义项表述外呈现的特殊义项。往后如“苟敬(gǒu)宗亲会”等特殊语言场合必须字后加注读音(gǒu)。否则,敬(jìng)姓族人迟早是会找话说的。

文氏(见《元和姓纂》卷三•二十文〔韵〕,第377页。)。《元和姓纂》载:“《风俗通》云,周文王支孙以谥为姓。”这是文氏的得姓始祖。其他,另源自卫国将军孙文子之后;源自姜姓;出自妫姓等都有文字记载。

其实正史中根本无分“敬”为“苟、文”二姓之说,此乃民间之臆说也。我们看敬字的结构,最早为“茍+攵=敬”,后来“敬”字中的“茍”字演变为“苟”,其结构变化为今天的“苟+攵=敬”,从造字之初到今天,敬字的右边是“攵〔pū〕”字而根本不是“文”字,何以谈敬分苟文之说。再看苟姓源于姬姓等,文姓源于周朝文王之后,两个姓氏的来源与发展轨迹都清晰可辨,并无交叉之点,敬分苟文二姓之说纯属是荒谬至极。这均源自《齐东野史》和民间传说,而非历史事实。

句氏(见《元和姓纂》卷五•十九侯〔韵〕,第729页),即勾氏。据《山海经》载:“有困民之国,勾姓。为此姓之始。”《元和姓纂》载:“句氏,句芒氏之后。史记有句强。”

综上所述,苟、敬(gǒu)、芶氏的确是一家。敬(jìng)、文、句(勾)氏与之毫不相涉也。我们知道了上述各姓氏源流,此后聊侃,切不可随意抛出“是一家”的荒唐言论。

【附:荀姓源流】

荀氏(见《元和姓纂》卷五·十八谆〔韵〕,第373页。)。《元和姓纂》载:“周文王第十七子郇侯之后,以国为氏,后去‘邑’为荀。晋有荀林父,生庚。裔孙况。”据《秘笈新书》增。郡望颍川。

荀姓,为周文王之后。郡望为颍川郡。

苟姓,乃黄帝之后。郡望为河内郡、河南郡、西河郡。

有部分古籍姓氏书,版之不善,把黄帝二十五子中之苟,讹为荀,皆因字形相近而误。

特昭示后世。

2024年4月24日星期三于广元万缘优山郡

上一篇:苟姓源流

下一篇:没有了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