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氏资料

当前位置:牛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河南省虞城县牛永政寻根问祖纪实

时间:2018/5/30 20:47:51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牛氏网编委会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的根在哪里?我的祖先在哪里?我们糊里糊涂来到这个世上,无论如何也不能再糊里糊涂的离开。读初中时,我的同学议论家谱及起名辈分,我答不上话。回家后我问我爷爷:“咱为啥要姓牛?咱家的家谱在哪里?”爷爷告诉我:“咱的家谱在很久以前被黄水冲跑啦,咱姓牛是打锅牛,咱的祖先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鹳窝迁到老虞城(即新县城北二十里的利民镇名老虞城),一场黄水把咱从老虞城冲到现在的梁庄。水火无情,当时的县衙都被泥沙埋没啦,人都淹死了,咱的上辈人能活着来到这里,就是咱们的福气啦。咱的祖宗就在老虞城东关埋着呢,我小时候经常跟着大人去哪里添坟烧纸,离这里三十五里。说明咱的根就在老虞城。”

1980年普教驻村,我去了虞城县利民镇,就是我们当地人说的老虞城。空闲时间我按照当年老人指点的大概位置,跑了几个村庄,还真的找到了我们牛家老坟,具体位置就在虞城县利民镇东八里堂村南二里的马庄东地,当时是一片平整的农田已没有坟地的痕迹。一戴姓村民告诉我:“从前你牛家坟地很大,有石碑和柏树林,小时候我们经常在那里玩耍,1958年烧石灰时石碑柏树都破坏啦。当时有人认为中间大墓里面有宝贝,不知啥时候墓被盗了,挖了一个好大的坑,中间有一眼井,下大雨时墓坑里的井水和雨水分的很清。现在天旱时还能看到您牛家老坟的湿印。”马庄,现住居民多为戴姓、余姓、暴姓、周姓、伊姓、赵姓人家,没有牛姓宗亲,经询问方圆十里的村庄也没有牛姓宗亲。特别让我庆幸的是找到了当年我们添坟管吃饭的赵青云家,当我说明来意时,慈眉善目的赵青云老人心情特别沉重。停了好长时间,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赵青云老人讲:你们牛家不简单,老辈人都是当官的,坟地有二十多亩,祖坟有七八个,有三个大石碑,还有石桌子、香炉子,坟前通往老虞城东关的斜路边上还有上马台。据说从前上大水时埋在地下了,您牛家人又挖出来重新摆放的。过去您们东乡的客人和南乡的客人来添坟烧纸,都在俺家吃饭,北乡的客人来添坟都在我哥赵贵田家吃饭,解放后,南乡的客人就不来了,东乡的客人和北乡的客人来过几次。那时候说是吃饭,实际就是把您拿来的馍馏一下,烧一锅茶(开水),垫一垫喝碗热水就走啦。1958年上级来人要拉您坟上的石碑,我又挡不住。我叫当官的把您老牛家碑起上的字给记下来,他说没人会写。我拿着纸跟车跑到老虞城东关,人家用豆茬子沾锅灰水给我写的。我还说老牛家来人了我也有个交待。应该是六二年吧,你们来人添坟,我拿出来让他们看,他们都说不认字。后来我和俺哥商量,就用布包好放在一个土罐里用砖盖上搁起来了。没想到几十年啦,牛家还真来人啦,来的还是一个识字的。赵青云老人的儿子赵来法,从一个破罐子里拿出来一把灰黄色的祭祀用的烧纸,上面能看出歪歪扭扭的几个字,“明洪武二年自金流迁太平北三里,”当时我在笔记上就记下了这几个字,实际上就这几个字,别的什么也没有。在场的十几个人没有人能说出是哪里。青云老人说:俺哥不在啦,他要活着比我知道的多。后来我回到单位,让教育局的“秀才”办公室主任童运增及几位老局长看,都说他写的不完整,应该说明是哪省哪县的金流太平,这你没法去找。一腔热血,一头雾水,工作繁忙,生活压力,金流太平,太平金流,就此中断……。

2006年,我退居二线。不上班了,有时间了,又想起了这个事。按照原来的思路,我驱车查找了虞城县老城四周二十多个有牛姓宗亲居住的村庄。老虞城北二十里,隶属田庙乡的牛庄村,该村现有350多位牛姓宗亲,村上老人牛孝德、牛孝然对我说:“我们这个村就是从老虞城搬来的,我们的祖宗就在老虞城东八里堂西南牛马庄(现名马庄)。我们年轻的时候都去添过坟,吃饭就在老赵家。后来坟都平了就不再去啦。”在牛庄村一个超市门前,聚了很多人,我一直听他们议论。后来有一村干部牛孝平宗亲告诉我,黄河北岸现属于山东单县也有一个牛马庄,给咱牛家也有来往。在牛孝平宗亲的带领下,我又去了单县浮岗镇的牛马庄。见了该村牛姓族长牛洪印老人,他非常热情,并让我看了他家堂屋当门的神主楼子。牛洪印老人告诉我这村姓牛的也有几百人,和河南牛庄都是一家人,解放前婚丧嫁娶过年拜年还都有来往。我记事时,清明节去老虞城添坟还经常碰到一块。这个庄过去就归虞城县,1949年3月才划归山东单县的。

在老虞城南二十里,我找到了虞城县城郊乡牛楼村,该村牛姓300多人,问了几个牛姓老人,他们都不知道从哪里搬来的,就说我们这个庄与商丘县张阁镇牛庄一直都有来往。其实,商丘县张阁镇牛庄就在该村西十里。当我走进张阁镇牛庄村说明来意后,热情好客的牛姓老人围了一大片,这个庄上牛姓宗亲比较多,党支部书记就叫牛记义。当时我记住名字的老人有牛记连、牛记富、牛记全、牛铭义、牛本义,他们告诉我,周边姓牛的都是从这庄上迁出的,迁出最集中的就是虞城县道北牛楼。他们和这庄上一直都保留着来往。年届八十岁的牛记富老人告诉我:“年轻人都不关心这事,我小时候听上辈老人说,我们都是从东北迁来的(老虞城就在该村东北三十里)。”大大小小我跑了老虞城周边二十多个村庄的牛姓宗亲,几乎都与老虞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充分说明我们都是一家人。

2008年10月初,我去山西省沁水县郑庄乡看望一位老朋友,出于好奇,顺便去了位于临汾北的洪洞县,找到了两个牛姓村庄,见了不少热情的牛姓宗亲,但他们没有一个人知道太平金流这个地方。授人指点,我专门去了洪洞县地名办公室去查找,洪洞县没有这两个地名。一位李姓工作人员告诉我,你提供的这两个地名是明初出现的,现在不一定有这个地名了,你应该在你当地查一下元、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书,兴许能找到答案。

几年来,我搜集并看完了虞城县清光绪二十一年版的《虞城县志》以及周边商丘、夏邑、砀山、单县老版地方志书和商丘市《归德府志》1-38卷。并在几个大的图书馆系统查看了《中华姓氏河南寻根》1-4卷1208页,《中华姓氏源流史》1-23编4783页,《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1-4本3372页,《河南古今地名词典》和山西《洪洞县志》、《洪洞大槐树移民志》等书籍。笔记记了三大本。总的来说收获颇丰。

1、读方志让我还原了几千年来当时社会的建制沿革、物产资源、地形地貌、交通驿站、文化教育、民情习俗、名人名胜、战乱灾情、社会落后和缓慢发展的本来面目。一次次穿越历史让我看到不同时期社会发生的那些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晚上睡觉都历历在目,久久不能忘怀。

历史上的黄河流经虞城县境,给历代人民带来一次又一次的灾难。据《虞城县志》载:自南宋建炎三年(1128)黄河开始流经虞城县境至清咸丰五年(1855)改道北流,长达727年之久。黄河下游曾决口29次,其中虞城县境决口达15次之多,每次都是水势滔天,田禾房屋荡然无存,人畜伤亡,尸殍遍野。最为严重的一次是明嘉靖九年(1530)七月河决西北大堤,洪水凶猛,县城深淤地下,村庄无影无踪。豫、皖、苏交界处,方圆百里一片汪洋,民死十之七八。水过余生,自谋活路,有回原址,有留高处。这也应验了我爷爷告诉我的“一场黄水把咱从老虞城冲到城东三十五里的梁庄”的说法。

2、读《归德府志》让我发现一重大新闻。明朝《图经》中在虞城境内城西一里许有一牛里村,这是在当时归德府所管辖范围内,唯一一个以牛字打头又是牛氏宗亲居住的村庄。后来,我有幸拜读了虞城老户范仲淹后裔记载比较完整的《虞邑范氏宗谱》1-5卷,竟然发现明朝初年范家人与牛里村牛姓宗亲在婚丧嫁娶、土地买卖等方面的十二处交织。这就充分说明咱牛家人从明初就在虞城建村立业繁衍生息。

3、读《洪洞县志》和《洪洞大槐树移民志》,让我系统了解了明洪武三年(1370)至明永乐十五年(1417)长达47年十八次大的迁民运动的政治原因、迁民经过和重大意义。

这里我要说明一点,元朝政权是蒙古族忽必烈以侵略扩张、暴力征服的手段建立的。因此,元朝一建立就充满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强权政治与农民起义相互交织,加之水旱蝗疫连年不断,政府只管维护政权,根本不管人民死活。因此说元朝统治162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野蛮、最黑暗、人民生活最痛苦的162年,这也是明朝开国就制定移民国策的政治原因之一。

读完洪洞志书,我发现了一个虞城民间传说与志书记载完全不同的现实。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纪略及分布考证,依据当时移民凭照和发放路费安家费的川资证明,以及移民结束后山西平阳府大回访纪实,查地方政府接受移民分配土地、农具及发放棉衣的资料。河南移民分布106县,在商丘归德府所管辖范围内的各县,唯独没有虞城县。这说明虞城牛氏宗亲,不是明朝大移民政策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鹳窝拿着凭照川资手续移民而来(虞城其他姓氏略同)。要有移民而来,也是移民政策结束后,因其他原因转移到虞城居住的。为了落实这一问题,后来我又专门跑到洪洞县地方志办公室,得到的答复是:以方志和移民志为准。

另一发现是“打锅牛”并非牛家专利。当时移民政策是四迁一、六迁二、八迁三,鼓励移民到当地落户后亲人团聚。但留在山西和迁出的兄弟姐妹必定是骨肉分离,一走不知多年,甚至一辈子、几辈子不得相见,在那种文化信息特别落后的年代,为了多年后相认有个凭证,多数都是以打锅为记。志书上出现“打锅张”、“打锅李”、“打锅朱”、“打锅杨”,移民牵涉到800多个姓氏,有好多姓氏出现打锅为记的记载。

4、读古今地名大词典及当地地名志书。发现了商均墓即太平。古时候墓前建村不吉利,故取名太平。史书记载:“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舜的儿子商均封于虞国(虞城)。死后葬于虞城老城西南三里,即商均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平村现名商墓村,即虞城县利民镇商墓村民委员会所在地。查明朝《图经》,“太平北三里”即商均墓北三里就是牛里村所在位置。

“金流”在哪里?前几年从网络上看到“十八兄弟打锅牛”的说法。元朝洪洞县令牛川,字圣临,河南尉氏县人,幼年家境贫寒,立志苦读上进,元泰定乙丑年中进士,任山西洪洞县令,生三子,三子又各生六子,堂兄弟一十八人。元朝末年因政治避难,打锅为记,各逃生路。为安全起见,十八兄弟逃往五省十八县,并在远离各县政治文化中心的边缘地带落户生息。以上这种说法和虞城牛氏宗亲“非明初移民而来”的事实有吻合之处。于是我曾试着接触“中华牛氏文化研究会”,找到了很多有关“十八兄弟打锅牛”的研究资料,并一一拜读。在这里,我要感谢中华牛氏文化研究会牛思勇会长的夫人王秀梅女士,感谢副会长牛士杰宗亲和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会牛姓委员会的付秘书长牛恒涛宗亲,是他们给我提供了很多有研究价值的文献资料,让我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找到了寻根问祖的正确轨道。十八兄弟去向歌里面有一句,二门四支的“秦居夏邑地”。我家虽归虞城管辖但和夏邑是屋连山地连边的邻居。“金流”是否在夏邑?我回头又一次拜读了民国九年版的《夏邑县志》和《夏邑县地名志》,基本没有收获。因天下牛姓一家亲,时间长了我与很多“十八兄弟打锅牛”的宗亲都混熟了,慢慢接触到了“十八兄弟打锅牛”后裔的家谱。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1)十八兄弟楷祖后老谱记载:牛秦、字西会、庠生。居河南省归德府夏邑县北金刘家;(2)健祖后家谱记载:牛秦、字西会、生员,住河南省归德府夏邑县东北金刘庄。妻王、周氏生三子。(3)郁祖后家谱记载:牛秦、字西会、附生。居归德府夏邑县东北金牛家,配周氏生三子倶失名。其他兄弟家谱记载大体相同。前段时间受邀参加山东鄄城牛楼村迁祖后祭祖大典,族长牛保山告诉我,我们迁祖后康熙五十八年修谱记载:秦居夏邑东北金流水庄,就是你说的那个流水的流字。康熙五十八年迁祖后牛氏家谱,是我落实“十八兄弟打锅牛”后裔所有家谱中年代最早的家谱,并记载的是金流水庄。为此,我找到了家谱保存者,河南省范县牛桥村牛恩坤宗亲,核实为:牛秦、字西会、附生,配周氏生有三子,倶失名。迁居河南省归德府夏邑县东北金流水庄下户。

自此,“明洪武二年自金流迁太平北三里”的谜团,已经基本理清。明朝虞城疆域南二十里就是夏邑北,咨询有关专家,相距十公里,译碑文时不写河南省归德府夏邑县北金流是很正常的。前面我已经说了“元朝统治162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野蛮、最黑暗、人民生活最痛苦的162年。”我们的祖先牛川一家在元朝末年居官遭政治迫害是很正常的。不然十八兄弟为啥要逃往五省十八县的边缘地带生息。明朝开国二年秦祖后人就从偏远的夏邑东北金流迁往距虞城县政治文化中心一里远的牛里村生活。从这一点就进一步印证了牛川一家十八兄弟应该是在元朝末年政治避难,打锅为记,各逃生路的历史事实。

牛秦、字西会、我祖安息。您失散多年的子孙会陆续回到您的身边。沉沦亲情终应续,祭祀先祖祖不移。我们与其他兄弟相比是落后啦。但我们不甘落后,我们一定要加倍努力,团结宗亲,光前裕后,修谱立祠,星火相传,在您老人家的福荫庇护下,以最快的速度走向辉煌。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