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新闻

当前位置:家谱网 >> 家谱新闻 >> 浏览文章

中国传统家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时间:2015/4/15 12:39:34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编者按:本文作者系河南省家谱研究会会长魏怀习先生在2015年4月举行的“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优秀家风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原文。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国家由家组成。人类由原始社会的群居到文明社会的家与国,经过了漫长的时空发展。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蒙昧到文明,从钻木取火到宇宙飞船,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和辉煌的成就。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典范,曾经领先世界文明数千年,其生生不息的动力源自深厚的中华传统。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是历史的选择和传统文化发展的结晶。

儒家文化集中华文明之大成。自孔子开创儒学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践行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儒家文化价值体系。而在浩如烟海的儒学价值体系中,哪些观念最具核心价值呢?就是“仁爱”“和谐”“诚信”“中庸”。

“仁者,人也。”“仁者,爱人。”所谓“仁爱”,就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道德自觉、普遍的“仁民爱物”精神,由此而发展出从民本走向民主的人文精神。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天下(人民)为主,君为客” 的思想,就是传统儒家“仁爱”精神与民本思想向民主思想初步转型的体现。

“和谐”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共生、共荣精神。这是对人类社会理想境界的追求,是人类永续性发展的生态需要。《礼记·礼运》宣传的“大同”理想,实质上是提倡“多元和谐”的“太和”社会理想。所谓“太和”,就是最高的和谐境界。

“诚信”体现了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和守信、守礼、守法精神。“诚”即真实无妄,“信”即是守这个“诚”。儒家历来重视“诚信”的实践,强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诚信”之德,是个人立身之本,是国家立国之本。

所谓“中庸”,其实就是“用中”,推行“中道”,强调的是不走极端,体现了公正、务实、协调的精神。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也”,是一种辩证的、和谐的思想方法与工作作风。

概括起来,儒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一撇顶天,一捺立地。首先是修身,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次是齐家,如果一个人连一个家都治理不好,何以治国?

习近平在今年新春讲话中强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习近平把齐家的重点落在了家风,从家庭到家族,从家族到民族,从民族到国家,风气的形成由小及大、环环相扣,其基点在家庭。

中国有句俗话:“富不过三代”,究其原因,就是家风建设出了问题。每个家庭都想子孙绵长,家族兴旺。纵观当今,高官纷纷落马,富二代劣迹惊世,令人痛心。痛定思痛,我们反思成因,修身与家风建设首当其冲。

在弘扬传统文化为现代服务的时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建设的基础――家训文化,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美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古代家训,一般是父母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训示教诲,也包括兄弟姊妹间、夫妻间的诫勉嘱告。家训又是家法,族训则是族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违者必究。那么,古代传统家训有多有少呢?大致包括五个方面。

一、孝与敬

百善孝为先,“孝”是传统伦理的基础。“孝”从“文”即教,孝的文化传承,是教的根本。孝顺双亲是家庭道德最为根本的道德规范,传统家训无一例外地都把“孝”放在家庭道德的首位加以强调。孔子始创儒家学说,始于春秋,臻于两汉,盛于唐宋,衰于满清,成为二千多年一统江山的文化主流。“三纲五常”作为儒家一个完臻的学术体系,成为国人“孝行天下”的道德行为准则。“以孝治国”、“忠孝贤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成了共同的民族记忆和行为操守。忠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已经融入民族血脉,沉淀为国人的道德信仰,成为炎黄子孙的普世价值。

范质《戒从子诗》一开始就提出“戒尔学立身,莫若先孝悌。怡怡奉尊长,不敢生骄易。”家训中都将“孝”与“敬”联系起来加以要求,认为“养”固然重要,而“敬”更应提倡。《孝经》:“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仁孝文皇后《内训》中就说:“孝敬者,事亲之本也。养非难也,敬为难。以饮食孝奉为孝,斯末也。”这里指出的是,敬是孝的基础。为人子者,孝是天伦,养而不敬非孝。《曾子·治家格言》云:“孝有三:大孝尊亲、次之不辱、下之以养”。《林氏传世家训》第一条即“崇孝道”:“孝始于事亲,终于报国,移考以作忠,即显亲以全孝,此之谓大孝。孝为立身之本。若不孝于亲,必不能忠于国,友于兄弟,睦于宗亲、乡党,合群于社会,必反为社会之蠹虫。……”。假如一个人对自己的双亲不孝,何以忠于国?更无益于社会。孝敬在古训中慎始慎终,生要孝,祭要敬,对祖先要敬之如在。《朱子家训》:“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江苏《高氏家训》:“重祭祀:祭祀之道,国家之大事,家族之大礼。国祭炎黄祖先,家祭本族先祖。远祖毋忘祭扫,祭祀务必心诚。承先启后,家族昌盛。”

二、友与恭

传统家训论及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时,都要求“兄须爱其弟,弟必恭其兄,勿以纤毫利,伤此骨肉情。”(方孝孺《逊志斋集》)在兄弟关系上,强调兄友弟恭。兄弟妯娌间的和睦相处甚至是“齐家”更为重要的条件,正如《颜氏家训》所说,这是因为兄弟之间“各妻其妻,各子其子”,易生嫌隙。兄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妯娌之间的团结合作才有了保证。

三、义与顺

夫妻关系强调夫义妇顺。“夫为妻纲”并不全是男尊女卑的观念,男人作为家庭支柱,为人丈夫,要从“三纲”上定住位。三纲是指性纲、心纲、身纲;不动禀性(不发脾气)为性纲,不起私欲为心纲,没有不良嗜好为身纲。生气是性纲倒;骂人是心纲倒;打人是身纲倒。“纲”之意为“领”,必须要把女人领在道上,上孝公婆,中和妯娌,下慈儿女。如果男人做到位,则家中少灾难;如果男人做不到位,则家中多灾多难。夫义妻顺是家庭兴旺的基础。《增广贤文》中说道:“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

四、正身与率下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司马光的《居家杂仪》指出:“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李昌龄认为为父为师要遵守为父为师之道,而“为父为师之道无它,惟严与正而已。”(《乐善录》)赵鼎《家训笔录》特别强调,子女多的大家庭,家长更要憎爱不偏,“唯是,主家者持心公平,无一毫欺隐,乃可率下。不可以久远不慎,致坏家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道理,自己没有给子女做好榜样,想让子孙后代成为忠孝贤良,只能是一厢情愿。因此,家长要成为子女的楷模:“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颜氏家训》)为父为师者,一定要行为师表,率先垂范。

五、养与教

儒家强调修、齐、治、平的统一,把“修身”视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做好“孝与敬”、“友与恭”、“义与顺”、“正身率下”的基础上,要把教育子弟家人立身修德摆在突出位置,这才能齐家。  

一是强调教育子女成材的重要性,子不教父之过,将爱与严格要求结合。勉励子弟立大志、成大器,做一个有作为的人。《朱子曰家训》:“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林氏传世家训》:“天下无不慈之父母,但庭训不立,则溺爱不明者有之。故父母之于子女,必幼而教以孝悌,稍长而授以学业,其顽劣者,亦必严为教训,勿姑息以养是非。为父母者尤须以身作则,务使其子女自幼即有行为矩范。”“人生在世,非教育不能成器,非读书明理不能成就大业。教育以培养其立身致用之本;读书以达其为人处世之用。二者缺一不可。”嵇康《家诫》:“人无志,非人也”;诸葛亮《诫子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陆游《剑南诗稿》:“时时语儿子,未用厌耕锄”;霍韬《渭崖家训》:“幼事农业,则习恒敦实,不生邪心”;赵鼎《家训笔录》“凡在仕宦,以廉勤为本”;包拯《补遗》:“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邵雍《诫子吟》:“有过不能改,知贤不能亲,虽生人世上,难为人上人”等等。

二是处世指导。一个家庭、家族要自立于社会并获得发展,不仅要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外人的关系,教诫家人子弟处世哲学、处世之道。一要谦恭谨慎,宽厚待人,特别是对乡亲邻里,更要“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郑太和等《郑氏规范》)二要审择交游,近善远佞,慎重交友。近君子,远小人。交“敦厚忠信,能攻我过”的“益友”,不交“谄谀轻薄,傲亵狎,导人为恶”的“损友”(《朱熹给长子书》)。三要救难怜贫,讲究人道。发扬人道精神,量力济人。四要明哲保身,谨言慎行。《林氏传世家训》:“治化之道。必先齐家。然政行于天下易,而教施于一家难。盖骨肉之间,恩胜情深,则家法难申,自非身先德化不为功。治家之难,难于治民,良非虚语。故善治家者,以正己为则。己正,则子女相率以从;己不正,虽有治家严法,亦无以为功。”“婚嫁为人道之始,立家之基,尤宜审慎。对方应求品德才识为本,勿贪图聘金,勿看重妆奁,勿攀高门,勿慕贵势。”家训是前人人生经验的精华,古人的婚嫁观是对当今“宁坐宝马哭,不坐自行车笑”的喧嚣警斥。再如:“世间惟财与色,最能败坏人心。赌钱淫色,近毁己身,祸贻子孙,败家伤生,实由自致。持家者必以之自律其身,必以之教诫之弟,若涉足其中,将不能自拔,一失足成千古恨,悔之晚矣。”纵观古今,财与色毁灭了多少高官的前程和家庭,甚至是家族的灭顶之灾。

诚然,家训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有封建主义纲常礼教。但是,民族传统是灵魂,绝不可把婴儿和脏水一块泼出去。

《章氏家训》可以算是古代十大最有名的家训。全文虽短,可谓精华:

“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亡家两字,曰嫖与贱;败家两字,曰暴与凶;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吃紧在尽本求实,切要在潜消未形。

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非正;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

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礼懈如痴,意纵如狂,行卑如丐。败祖宗之成业,辱父母之家声;乡党为之羞,妻妾为之泣。岂可立于世而名人类乎哉!

格言具在,朝夕诵思。”

《章氏家训》原名《太傅仔钧公家训》,作者章仔钧(868~941),距今己有千余年。从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前人对今人的启迪。

家规家训勉励子孙,改变人生的命运、家庭的命运,以到国家的命运。

时空潜行,历史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吐故纳新,才能让传统文化弘扬光大。

在我们将传统家训文化为今天的家庭道德建设服务时,有两个问题需要研究:一是保留传统家训文化的精华与创立新型家训文化的关系问题。二是弘扬传统家训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家庭道德建设的契合问题。随着社会变迁,在封建宗法制度基础和背景下产生并发展的家训伦理文化,需要整理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家训伦理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家庭道德的过程中,要克服“传统家训是封建说教”的偏见,将传统家训中的家庭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内容、途径及方式、方法认真加以梳理、研究,最大限度地利用来为我们的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服务。

河南省家谱研究会隶属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是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的二级学会,主要是负责家谱的收藏、研究、交流和编印等一系列的家谱工作,目前已经成为中原地区收藏家谱数量最多的单位,共计收藏有全国500多个姓氏、近十万册家谱。并且成立了家谱编修专家团队,总结近几年的家谱编修经验,编辑出版了《家谱编修实用大全》一书,已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一部旨在指导家谱编修方面的工具书和资料库。全书共550页、76万字,图文并茂,全彩色印刷,硬壳锁线豪华精装。全书共分七部分:综论、家谱概论、家谱编修、家谱印刷、颁谱仪式、400个姓氏图腾和姓氏起源,以及家谱编修常用知识。书中还重点介绍了怎样编写家风家训,并列举了大量家风家训的古代和现代的实例。我们在指导家谱编修中,注重“古为今用”,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我们负责编印的家谱,我们均强调增加“家训”方面的内容。在近几年编印的新编家谱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家训”内容,这些新颖的“家训”,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体现了家训文化的当代价值。例如:有些新编家谱中,把“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列入家训,既有传统的道德标准,又有时代气息,应该弘扬。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家训、家规是奠定良好家风的基础,她关系到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民族的盛衰兴亡。传统家训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利国利民利千秋的事业。

重塑国民道德素养,构建社会教育、公共普及的“传统美德”规范体系,传播华夏文明普世价值,让国民以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素质,出现在世人面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让我们携手共进,同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魏怀习,大学本科毕业,高级工程师。现任河南省家谱研究会会长,河南省魏氏文化研究会会长,郑州志谱古籍印刷公司总经理。长期从事姓氏家谱文化研究和实践,曾编排和印刷全国各地各姓氏家谱数千部。主编的《家谱编修实用大全》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收藏500多个姓氏、近十万册家谱,成为中原地区家谱收藏和家谱编印第一人。

通讯地址:郑州市丰产路28号

电话:13838392853

Q Q:1993844815 1736136650

邮箱:13838392853@126.com

今日热点

姓氏字辈

推荐产品

家风家训

姓氏动态

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