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专家
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家谱查询 >> 家谱专家 >> 浏览文章

登封岳氏始迁祖忠良公的祖先是五支霆系的杭州通公,还是三支霖系的东明通公?

  • 时间:2014-01-15
  •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 发布:新闻编辑部

  • 本文摘选自中国家谱网(老家河南家谱馆),未经本站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转载须注明出处
  • 本文网址: https://www.jiapu.tv/a/2014/22895.html
  • 根据登封岳氏老谱的记载,可以推断出来,属于五支霆系的杭州通公,静海通(备)公,和属于三支霖系的东明通公,都有可能是登封岳家楼始迁祖忠良公的祖先。但忠良公毕竟只有一个祖先,哪个是呢?这就需要作具体论证:


    首先看静海通公:静海通公在支系上与登封原谱同宗,迁入时间和传世代数相近,但同样存在断代问题。通公为十一世,而忠良公为十五世,中间缺失忠良公的近亲三代,即父亲、祖父、曾祖父。还有原谱中只说备公可能迁河南,并没有通公迁河南的记载,将忠良公接续,没有依据。


    再看山东东明霖系后裔的通公,原来在家史考上为飞祖十一世孙,后因世次不对,在琛与宽之间增加了两代而成为十三世,通生访为十四世,无后人接续,如果将忠良公接入,恰好是十五世,这对被断代困扰了五百年的忠良公后裔来说,更具有吸引力。但在至关重要的两个问题上却缺乏依据,一是支系不符,二是接续无据。支系不符有两点,首先是和登封老谱不符,其次是在霖系谱册中支系不符。东明谱属岳念四支系,曹县谱属岳念一支系,而两谱中均有琦、源、通、访四代,访属哪一支系尚无定论,那么忠良公该接入哪支?接续无据是指东明、曹州两谱中并未发现忠良公其人,全国岳氏家谱颇多,十四世之后断代者更是屡见不鲜,这种轻率的嫁接方法实不可取,更何况在曹县谱中访已有后人接续。因此,接续东明世系,证据不足。


    登封原谱上认定的五支霆系五世孙岳通,迁入时间和传世代数与其它两个岳通相近,但至今其后人无考,迁徒路线更是一无所知,但无考并不等于无后,迁徒路线的不确定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特别是土门之说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就会勾画出一幅隐姓埋名、背井离乡,艰难跋涉、漫长的迁徒过程。特别是元朝的野蛮统治,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就是平民百姓也难以幸免。纵观岳氏家族谱册,断代的都以元朝居多,作为家族历史的谱册,有九代无名讳,不能说不是一种缺憾,但也只能是一种无奈的遗憾!


    自忠良公定居岳家楼之后,其后人也不乏有识之士,为家族事业奔波忙碌,千方百计寻根问祖,正本清源,但终因年代久远,无因考证,费力、劳神、耗财,而不能如愿。近几代人多次欲连宗续谱,做过各种尝试,未能成功。近年来,曾派专人赴天津、走山东、奔安徽、下湖南,花费资金近万元,收集资料不少,但能够与岳家楼忠良公相关的资料不多。由此可见,不是后人不尽心,而是难度实在太大,无法实现族人梦寐以求的夙愿。


    根据“老谱与新谱并重,以老谱为准;口传与文字并重,以文字为准”的修谱原则,在未发现新的有价值的证据的情况下,应该维持原谱中所述事实。要推翻原谱结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是当地墓碑、庙记载有忠良公身世和迁徙路线的内容;二是发现当地更早的谱册(1930年以前),并与30年谱意见相佐的;三是外地岳氏谱册中发现有忠良公名讳,无后人接续,生卒年代相近,或者明确记载迁河南登封的。否则,很难推翻其原有结论。作为后人,我们相信维藩公当年修谱时也和我们现在一样,经过了一番艰苦的调查和考证的。我们现在之所以争论不休,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刻意运求完美,而忽略了修谱原则的误区。殊不知完美是相对的,而不完美是绝对的,十全十美是根本不存在的。而作为国家历史重要组成部分的家谱,要的是真实的历史再现,因而应该信者存信,疑者存疑。不必要、也不应该为追求完美而改头换面。


    当然,我们也不能讳疾忌医,应该在肯定老谱的同时,对原谱中明显的失误和不详之处进行释疑:


    一、岳瑶确实未迁山东。宋理宗赵昀皇帝景定二年(1261)追封王之三代及部下六将时,瑶封朝请大夫,在朝为官。此时长江以北均被金人所占,因而瑶不可能迁山东。但瑶未迁山东,并不能说莫后人未迁山东。目前,瑶的后裔以安徽居多,能迁安徽,为什么发有可能迁山东。既然其后裔有迁山东的可能,那么,郓城之土门之说也就有了可能。


    二、岳通后裔无考的论证。据史料记载,杭州岳通公是飞祖五堂裔孙,生卒年月无考,其后人亦无考,仅知他于咸淳四年(1268)重建过岳王庙,并撰写过碑记,我们不妨推算一下,岳飞,生于1103年,三十五岁生岳霆,即1138年,按每代25年计,霆传通己历三代为75年,通公出生年代应为1213年前后,至通公修岳王庙对直为50多岁,十一年后元取代南宋,通公时年六十多岁,在正常情况下,应该已是儿孙满堂。但其后人无考,是何原因。我们说无考并不等于无后,其理由有二:一是按照封建礼教,不孝有三,无旨为大。通公作为官宦之家,殷实大户,三妻四妾也能做到,不至于绝后。二是通公有胞弟岳运,生两子名显孙、相孙,而相孙出继二门岳玛之后岳迁。按照封建习俗,通公如果无后,运公的儿子首先应过继给长门长子的通公。之所以将相孙过继给岳迁,说明通公有后而不必过继。


    通公既然有后,那么其后裔哪里去了?登封岳氏宗谱认定通公为本支祖先,又是从山东郓城之土门迁出,说明山东境内还有通公后人,只是融入其它支系而无从考证罢了。


    三、九世之说确实存在,无可争辩。老谱中有通传九世而生忠良,把忠良公定位在飞祖十五世孙的位置上,这是历史的事实。但为什么在原谱的世系部分又出现通与忠良直接接续,产生通生忠良的歧意昵?那就是在文革时期,原谱作为四旧即将被焚毁,原谱的抄录者在情急之中,将传九世之说一时误漏所至。老谱的编篡者决不会出现这种明显的错误。如果将通生忠良做为一种依据,显然不能成立。首先是世次不对:岳通为飞祖五世孙,通生忠良为六世孙,忠良白今传二十代,总共二十五代,飞祖生于1103年至今905年,平均每代36年还多,显然不符合人类繁衍周期的一般规律。更何况杭州通公属宋朝末年人,怎么能在间隔200多年、跨越三个朝代之后,又生一个明朝中叶的忠良公呢?因而通生忠良之说是站不住脚的。九世之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四、土门之说确实有之。原谱的编篡者维藩公自称足未履鲁邹之乡,为何能确认忠良公来自山东郓城之土门?说明在他修谱之前,肯定知道一些详细传说,或是老谱记载、或是口碑传说,决非空穴来风。不然天下之大,地名之多,为何偏偏只说“郓城之土门?”而且经此次山东实地查寻,虽当地现存史料无载,但接待人员回忆;十多年前,周口某地也曾有人到此查寻土门。登周两地相距数百里且不相识,为何同寻一地?说明古时确曾有过土门。但时至今日,经多方考证,尚未发现土门所处地理位置。也许历史上确有土门,只是由于年代过久,再加上水患无情,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也许土门仅是一个方位,或是二个地貌特征也未可知。我们只要承认忠良公的祖上曾在山东地面繁衍生息过也就行了,具体细节无法深究。


    据有关史料记载:元朝灭宋之后,实行种族歧视政策,把蒙古人视为头等人,二等人是色目人,三等人是宋朝南迁的北方人,四等人是南人。并将南宋臣民强行迁回元朝政权相对巩固的北方,以利于管理控制。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抗金英雄岳飞的后人及其子女,不可能不怀有恐惧心理,隐姓埋名向北方迁徙,忠良公的祖先也不例外,在向北方迁徙的过程中,曾途经山东曹州府郓城落藉,并与当地的岳姓家族溶为一体,为了确保家族世次不乱,代代相传,把飞祖后裔和各量的传世代数,准确无误的记了下来。时间向后推移了二百多年之后,忠良公离开了山东,迁登封岳家楼,再传几代,后人中有出类拔摹者始修谱册,终因年代久远,耳目之不及,忠良公之前名讳实难记述清楚,推算下来已历九代,依次延续,时至今日。做为反映家族历史的谱册来说,断代续谱不能说不是一种缺憾,但也是特殊的历史原园造成的。在我们的谱册中,我们的始祖从受姓开始,不也是以传几气的方式记述下来的?近代岳姓谱册也有断代续谱的先例。比如说四川总督岳生龙所编永泰谱,大家认为是争议很少的谱册,不也是从十六世开始断代续谱的?因此,大可不必因九世名讳失考而让宗亲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对祖先的结论产生质疑。只要我们尽心尽力为家族办事,如实记录家族的发展轨迹,我们这一代人就可以称之为无愧于先祖的后人和无愧于后人的先祖。


    本文作者系登封市岳家楼岳氏宗谱编委会

    欢迎留言寻根寻谱!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最新专题
    牒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