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序言
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家谱查询 >> 家谱序言 >> 浏览文章

家谱不仅要写世系传承、寻根敬祖,更要写先祖勤劳兴家、艰苦创业的精神

  • 时间:2014-03-27
  •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 发布:新闻编辑部

  • 本文摘选自中国家谱网(老家河南家谱馆),未经本站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转载须注明出处
  • 本文网址: https://www.jiapu.tv/a/2014/24023.html
  • 《李楼村李氏族志》已编修告竣,这是李楼村李姓族人的一件大喜事。

    自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城关四楼李族人李瑞安,为避水灾迁居刘庄店西南3公里处李楼定居至今,历经380余年,人丁繁衍发展到3000余众,未见有家谱续存。2013年5月上旬,我到台湾寻亲时,堂姐李向明问及有无家谱一事,我深感内疚。回来后即与本家族人员商议撰修家谱事宜。家族会议商定:要用新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扩大家谱范围,撰修族志;不仅要以谱记丁,写世系传承,寻根敬祖,更要写先祖勤劳兴家,艰苦创业的思想和精神,传承功德和文化;成立族志编纂委员会,齐心合力,共襄盛举。具体工作由李向军、李平福、李平举三人负责,按期完成。我深知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事,又是益国利民、裨今世而惠后代的好事,既感盛世修志的时机难逢而精神振奋,又觉修志工程浩大、任务艰巨而压力沉重,唯恐难竟其功,有负众望。然有族人和编委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促我下定决心作好计划,集中精力,攻坚克难,夜以继日,尽快编纂出经世致用的《李楼村李氏族志》,完成族人赋予的光荣使命。


    寻根问祖是我炎黄子孙骨子里的民族情结。尤其是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对“家”和“根”有一种深深的渴望和追求,“祖先何人,故土何方”?这样的诘问和心情,或强或弱、或显或隐,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我李氏族根源远流长,与其他姓氏一样,拥有共同的祖先,一脉相承。李氏起源于人类发展史中伏羲氏时代,他“制嫁娶、正姓氏”,是由原始群居生活向个体家庭生活转变的开端。轩辕黄帝,姬姓,生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十二姓。嫘祖黄帝正妃,生玄器、昌意二子。颛顼帝,黄帝孙,昌意子,姬姓。他制定“兄妹禁婚”令,完成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皋陶,字庭坚,名咎繇,是颛顼帝的第九代孙,公元前2280年生于偃地,尧舜时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皋陶子孙世袭大理之职,至27代孙理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契和氏携幼子理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河南西南部),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氏为李氏。故皋陶为理氏始祖,李利贞为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贞的17世孙老子李耳,为周平王时柱下史,作《道德经》,方显于世。李耳的10世孙李崇,任陇西郡守,为陇西房始祖。李崇的31代孙李渊,建立唐朝。李世民为唐高祖李渊次子,公元626年8月继帝位,开创唐朝盛世。唐太宗李世民组织编写《氏族志》,以御定志书的形式确定了陇西李姓至高无上的地位,唐朝李姓由此得到空前的增长,故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

    唐太宗李世民曾孙、吴王李恪孙李祯在唐朝武、李权力之争时,由长安迁往山西洪洞县居住。李祯的24代孙李奎在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大移民时,随队与胞弟李松、李尚东迁至制城(今沈丘县老城镇)东北九里处李庄定居。奎公有四子,分居四楼各立门户。长子志高居西楼,次子志豫居后楼,三子志才居前楼,四子志广居东楼,时有四楼李之称。奎公为四楼李来祖一世。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西楼李族人李瑞安系奎公十代孙,志高公九代孙,为避水涝灾害,迁刘庄店西南三公里处定居,因建有楼房,取村名为李楼。瑞安公为李楼村李姓来祖一世,有二子分居南北沟东西,长子云峰居沟西,次子云启居沟东。我高祖李公尚元,系瑞安公第七代孙,云启公第六代孙。瑞安公及其子孙兴家创业,勤劳节俭,瓜瓞绵绵,人财两旺,至今已繁衍13代子孙。各分支代代相传,长幼有序,和睦友善,奋发有为,声誉乡里。

    我家居住在沈丘县刘庄店镇李楼村,地势平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的地理环境,为家乡族人的居住、生产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在解放前,由于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长期过着食不饱、衣不暖的生活。解放后,虽然分得了土地、房子和农具等,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抗灾能力差、粮食产量不高,家庭生活仍十分困苦。族人虽勤劳节俭,兴家创业,但始终未摆脱贫困。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田到户,又推广了优良品种,增施化肥、农药等科学种田技术,粮食产量迅速提高,到1980年才真正解决温饱问题。1984年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走出乡村从事养殖业、加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多种经营活动,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居住条件,并开始向小康目标迈进。这期间涌现出许多勤劳致富带头人和先进模范代表人物,他们为李楼村的各项建设事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值得学习和仿效。

    由于历史的原因,三伯父李学忠及在台亲人与家人隔离断信65年,双方期盼和思念之情绵绵切切。我和朱贺梅、李平举三人于2013年5月上旬去台寻亲,与亲人团聚,实现了几十年的梦想和心愿。2014年清明节,在台亲人回家探亲祭祖,也是我们的共同心愿和期盼。借此机会,纂修族志,对族人进行一次爱国爱家教育,使其知族之源,明族蕃衍,晓知血亲,谨遵人伦;垂先祖之教训,继先祖之事业,扬先祖之精神,创代代之辉煌;使家族团结、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奋发图强,为祖国统一、家族兴旺、经济繁荣、国家富强贡献力量。

    在撰写过程中,深感自己学识疏浅,功底不足,此类性质的书,涉及多门学科,如谱牒学、姓氏学、历史学等,不论哪门学科,笔者都未专修过。撰写中,虽充尽其力,但在文字、语言、结构、内容等方面,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李向军

    2014年元月

    欢迎留言寻根寻谱!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最新专题
    牒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