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谱

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安徽怀远陈宗慧:谱牒简史

时间:2023/3/31 17:24:20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一 谱牒的开山之作《世本》

原始社会的口传家谱、结绳家谱,商代的甲骨家谱、青铜家谱,共同构成最古老最原始的家谱。周朝建立了由氏族组织演变而来的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也就是家族制度,其核心内容就是一个家族只有嫡长子能够继承氏族名称和先人的爵位,其余诸子只能另立小宗作为氏族或家族延续的旁支。基于这种严密的等级身份制的需要,用来“奠系世,辨昭穆”、记载血缘亲疏嫡庶长幼的家谱,在周代有小史职掌。在周代谱系著作中,最完备、最系统的当属《世本》,它记录了黄帝至春秋战国之际历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居本末、生前创制、死后谥号以及其他事迹,共十五篇。《世本》既是我国古代集各显贵家族世系谱牒于一书的总结性谱学著作,也是后代所有总括性的谱牒所宗师所祖述的开山之作。《世本》等谱系著作问世,表明中国谱学已脱离原始形态,标志着中国谱学已正式诞生。

二 魏晋南北朝的谱学发展

秦代没有谱牒著作传世。汉承秦制,专门设立宗正官,管理皇帝属籍、诸王世谱和诸侯侯籍。汉代官修谱牒有《帝王诸侯世谱》等。此外在汉代,见于文献记载的谱牒类文献尚有《邓氏官谱》、《聊氏万姓谱》、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等。

中国家谱学,自周代诞生后,经汉代发展,进入魏晋南北朝,直至唐代,为中国家谱学发展的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把持朝政。家谱成为世家大族维护自己特殊利益的工具。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指出:“自隋唐而上,官为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为适应世家大族编修家谱维护门第的需要,国家专门设置谱局和谱官,家谱作为重要资料保存在谱局中。魏晋南北朝时期,修谱成风,产生了一大批谱学著作,从事谱牒编纂与研究的学者也大量涌现。潘光旦《中国家谱学略史》列举挚虞、贾弼、王弘、王僧孺等谱学家十二位。南梁阮孝绪《七录·记传录·谱状部》收录家谱著作 42 种,423 帙,1064 卷。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的功能就是崇尚门第、区别婚姻,以维护世家豪族的家族集团权益。

三 唐代的谱学盛况

进入唐代,中国家谱学发展达到新的高度。唐代皇帝是新起的关陇贵族。唐帝国为巩固统治,必须“崇树今朝冠冕”即新贵族,压抑山东旧贵族,树立李氏关陇贵族的最高地位。于是唐朝廷在加强科举考试的同时,前期三次官修谱牒:即太宗时修《氏族志》、高宗时修《姓氏录》、开元中宗时修《大唐姓族系录》,达到了预期目的。《元和姓纂》的修撰,是唐后期官方唯一的一次全面的修谱, 但除李氏外已不是依社会地位排序,而是依四声类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门阀制度的衰败。

唐代官修谱牒规模巨大,而私修家谱也十分兴盛,数量可观。《新唐书·艺文志·谱牒类》载录唐代谱牒著作“十七家,三十九部,一千六百一十七卷。”。除《氏族志》、《姓氏录》、《大唐姓族系录》以及《元和姓纂》、《永泰新谱》、《皇唐玉牒》等几部官修或带有官修性质的谱牒著作外,绝大多数是私修家谱,如:路敬淳《衣冠谱》《著姓略记》、孔至《百家类例》等和众多的单姓家谱。唐代出现了一批谱学名家,《中国家谱学略史》罗列唐代谱学名家 10 位,著作 480 余卷。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谱学家相比不同的是,唐代的谱学家不仅主持参与官修谱,而且也直接编修私人家谱。唐代处于我国家谱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四 宋代谱学的转型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官修谱牒和私修家谱并茂的局面,到了宋代则出现迥然不同的趋势,一方面是官修公谱废绝,另一方面是私修家谱兴盛。随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实施、唐末农民大起义和五代连年战乱,门阀士族制度受到致命打击,官修姓望氏族谱已失去实用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日趋衰落而中绝。私修家谱尽管因五代战乱受到很大破坏,但宋代自仁宗以后却逐渐恢复发展,到南宋更是私谱盛行。宋代私修家谱的盛行,多由士大夫的推动,家谱作为区分门第身份的政治功能不复存在,代之以“尊祖、敬宗、收族”的道德教化功能。欧阳修、苏洵创立的五世图式小宗谱法成为后世修谱的范例。

元代修谱大致沿袭宋代,但已出现突破欧苏小宗之法追溯远祖的家谱,仅就宋以后的民间修谱而言,出现小宗谱向大宗谱过渡的征兆。

五 明代家谱的完备

明代推行以孝治为核心的思想文化政策,加之经济的发展,编修家谱的文化习俗开始向各地普及,家谱的数量大增。朱元璋颁布“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圣谕六言,体现朱熹三纲五常伦理思想,推动修谱。家谱记载先祖名字、世系、官职、得姓源流、迁徙、祠堂、坟茔、家规祖训、人物传记、文艺著作等,内容丰富,体例完备。1536 年,嘉靖皇帝采纳礼部尚书夏言《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下诏允许官民祭祀始祖。这使得明代修谱,纷纷追溯始祖,由小宗之法转变为大宗之法。这是宋元以来私修家谱的一大变革。存世明代家谱数量可观,据《中国古籍善本目录》统计达 439 种,王鹤鸣在《中国家谱图志》估计约在千种左右。上海图书馆存明代家谱 251 种,古徽州地区占 2/3 略强。

六 清代民国家谱的普及

清承明制,奉行孝治天下的治国方略。顺治九年(1652年)颁行“圣谕六言”于各省。康熙九年(1670 年)向全国颁行“上谕十六条”,“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列为首两条。雍正二年(1724 年)颁布“圣谕广训”,对“笃宗族以昭雍睦”的解释中提出“修族谱以联疏远”,倡导民间编修家谱。清代的孝治、睦族政策,有力推动了民间修谱。

清代修谱,地域上广泛,时间上持续。三十年一修的说法较为普遍。民国时期短暂,但修谱的势头未减。清代民国家谱的内容、体例皆因袭明代没什么突破,但家谱的数量急剧增加。仅以上海图书馆为例,收藏明代家谱 251 种,60 姓;清代民国 13124 种,335 姓。清代民国家谱数量相当于明代的50 倍,姓氏涵盖相当于明代 5 倍。据《中国家谱总目》,上海图书馆藏家谱约占世界馆藏 1/4,。由此推算,清代民国全部存世家谱当在 5 万种以上。清代民国家谱编修得到极大普及。

七 当代家谱

大陆地区的当代修谱,沉寂 30 年。1980 年代起,学术领域的谱牒研究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1988 年山西省社科院牵头成立中国谱牒学研究会,先后两次召开研讨会,编辑四辑《谱牒学研究》辑刊,发表论文 80 余篇。1994 年,山西省社科院又成立山西省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接着江西、福建、上海等省市也成立了谱牒研究会,各地出版社也相继出版了《中华姓氏谱》《中华姓氏通史》等著作。21 世纪初上海图书馆向世界华人征集家谱,于 2009 年出版《中国家谱总目》。这些活动都有力推动了各地家谱的编修。

1990 年代起,各地出现编修新家谱的热潮。往往以共同父系先祖的同姓宗亲成立编修组织,选出文化功底好的德高望重有奉献精神的人士担纲主笔。适应时代,家谱内容体例有所兴革,原有的祖祠族产、恩荣仕宦等不见了,体现男女平等女性入谱,详载个人学历职业履历,旧谱五世图为世系加小传的文字版所替代。也见有以“某族志”“某氏志”命名的志谱融合的体例。近 20 年来,由于网络资源共享,民间与学术机构的姓氏文化研究都很活跃。以姓氏族源研究为基础,全国性通谱、统谱的编修成为一种趋势,呈现出与地方性单姓家谱修撰并行的态势。近 30 年大陆新修家谱数量激增,其数量是任何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今日热点

姓氏字辈

推荐产品

家风家训

姓氏动态

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