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谱

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王树彦:编纂捐赠《王氏家谱》的几点体会

时间:2018/8/20 16:06:10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编者按第四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定于2018年10月6日至7日在郑州举行,欢迎报名!(点击查看会议详情)

内容提要:《王氏家谱》是一部借鉴传统精华与创新理念相结合的新型家谱,图文并茂、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编排合理。编修前作者曾长期积累一些家史素材,后在祖籍寻访无果的情况下不怕困难坚定信心,多次深入到宗、表亲家庭走访调查,坚持获取第一手资料,并根据本家族实际情况灵活编辑。为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编者已向全国80家图书馆和研究团体捐赠《王氏家谱》暨《王氏家族恳亲会纪念册》共180余册,使其在家族发挥作用的同时惠及社会,深受好评。

正文:在族人和表亲家庭的积极支持配合下,本人历经4年时间精心编纂的《王氏家谱》于2015年8月出版,谱书分4篇,16章,71节,158个目,含附录在内共20万字,记录了家族从1890至2014年期间125年发展历史,涉及11世176人(前4世及5世旁系略),同时收入了家族各时期照片、图片373张。本谱继承传统精华,坚持创新理念,条理清晰、图文并茂、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编排合理。编纂过程中始终以家族百余年历史发展为主线,以理清家族人脉为重点,以沧桑岁月中的经典往事为内容,本着对生者和逝人负责的态度严肃认真地面对历史和现实,历经数次修改终于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是本家族的首部谱书。

问世后及时召开了家族恳亲会暨家谱颁发仪式,会后编印的《王氏家族恳亲会纪念册》做为《王氏家谱》的续篇也及时发到与会者各家庭,“一谱一册”在宗、表亲和外界读者中均反响甚好,族人更为有了自己的家书感到自豪。为更好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使其发挥更大作用,至2017年底编者已向全国80家单位捐赠《王氏家谱》和《王氏家族恳亲会纪念册》共180余册,《王氏家谱》在家族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已广泛地惠及了社会。

几年来通过编纂和捐赠《王氏家谱》感触颇深,主要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注重家史素材积累

本家族是“闯关东”家庭,19世纪末由于黄河下游地区连年闹灾,第五世先祖王玉立约于1890年携妻儿从山东省福山县老家背井离乡来到黑龙江省巴彦县落户,由于家庭贫困穷人孩子没钱念书,有关家族早年历史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印象深的只有两点:一是曾看到家里户口薄籍贯一栏清楚地写明是山东省福山县;二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几年春节家里供奉过家谱挂画,因父亲是县里的领导干部,在党和政府“破旧俗、树新风”号召影响下后来停止供奉,止到1971年我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后才听说家谱挂画已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中遭毁。早年虽然也听长辈们在闲谈中提到过有关家族的一些往事,但都没有留下较深印象。

1986年初父亲病情已非常严重,做为长子自己觉得重任在肩,为了能把前辈们艰苦奋斗的历程记录下来传承下去,年初我把弟弟妹妹们都召集到一起请父亲专门讲了家史和他本人的工作经历。由于当时父亲体质很虚弱,为了不影响他休息,前后利用三天时间分三次才结束这次谈话,留下了三个小时宝贵的录音资料。他从小时候听前辈们讲诉过的往事谈到大家庭的“伙”上生活,又从大家庭解体分别谈到各支系后来的情况,并系统地总结了“老实、忠厚、勤俭、和睦”的传统家风,在谈到家庭教育的同时也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处事准则。尽管已经与父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但父亲讲述的许多内容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次谈话涉及时间跨度近百年,为修谱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素材,不仅使大家受到一次深刻的传统教育,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时隔半年父亲病逝,让我更加感受到这次谈话的深远历史意义。

编修前我利用几天时间将这次录音整理出70多页的文字稿,听一句写一句,之后又反复看过多遍进一步加深了对谈话内容的理解。

自那以后受潜意识的指使,在20多年时间里我经常把本支系家里的一些重要事情随时记录下来,譬如添人进口、买房建房、老人病逝、墓地迁移、重要纪念活动等,也几次向前辈们了解家族早年的一些往事,并将时间、地点、人物、始末及观点梳理清楚,有时还会形成一篇完整的稿件留存。2002年12月21日全家举行了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聚会纪念父亲诞辰80周年,会上我发表了一篇纪念文章,系统地总结了父亲一生的经历和功绩并将长篇材料印发各家庭,让家人详细地了解家族历史和前辈的奋斗历程,更好地继承发扬家族优良传统和先辈们艰苦创业的可贵精神。《王氏家谱》中有的章节就是在这样背景下编入的,时代感非常强,否则如果都用当下的语言来写早年的事就会缺少真实感,而且时间一长还可能淡忘,这样日积月累家族发展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除以文字形式记录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还经常通过拍照、录音、视频等新形式保存家史资料。近10多年来晚辈们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到外地求学或定居,固有的家庭生活方式已慢慢地发生改变,远在省外人员平时很少有机会回到家乡团聚,针对这一情况第三支系从2008年春节开始将每年正月初二定为家族团聚日,届时男女老少几十人欢聚一堂共度新春,除一起聚餐外有几年家庭成员还演出了文艺节目,几代人同欢场面和谐美满其乐融融,给每位与会者留下了难忘的美好记忆。每年活动后都留下珍贵的照片和影像视频,每次聚会也自然会把缅怀先辈传承家风融入其中,连续多年已收到很好的效果,不但加深了亲人间的感情也极大地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王氏家族的传统家风一代一代得以传承。

王树彦将自己编纂的《王氏家谱》捐赠给全国180多个单位 (1).jpg

常言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而对绝大多数平民百姓而言,一生没有惊天动地之举,默默无闻于世间,何以留名于后人,又何以使个人融入到流着同一血脉的宗族而传后世,家谱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民间史籍。编纂一部谱书离不开平时对家史素材的积累,通常情况下人过了中年以后对这方面的意识会更浓,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有些事情常常是当时印象很深,可是过去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淡化,做长辈的最好以文字形式把自己生活中经历的一些重要事情随时记录下来,素材在哪里?素材就是你家族中的人和事。事情无论大小离开文字记载慢慢都会被淹没在岁月的汪洋大海中,随时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家史素材资料,既包括从前辈谈话中听到的,也有自己亲身经历的,积累的素材越多撰写家谱的思路就越宽。我在同许多朋友谈及编写家谱之事时总是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情况去写,力争自己做点艰苦细致的工作,不要企图等待“万事俱备”再去写,但大多数人都苦于缺乏素材而无法动笔。其实人到60多岁阅历已经很丰富了,了解上两代的经历应该不难,对下两代的事会更清楚,上下五代纵贯就是百余年,把这段家史写出来就是对家族的贡献,为传承家族历史文化奠定了基础,如果留给后代去完成则会丢失更多。

二、认真调查摸清情况

编修家谱前我一直想去山东福山祖籍一次,以了解家族一至四世及五世旁系的相关信息。父亲当年在谈到祖籍时称:“闯关东”之前先辈们生活在山东省福山县十甲本社老民寅。按着父亲提供的地址,2011年春我和三弟一起来到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按新的行政区划原福山县已划归烟台市管辖),我们先后来到福山区公安局、区志办、街道等单位了解情况并翻阅了福山县志,遗憾的是按父亲提供的地址查找却无人知晓,也未能从福山县志中查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当时没有来得及走乡串屯地调查,特别是在王姓集中的村屯详细了解,后来分析没有找到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地名有更改,时间长了而无人了解。虽然本次祖籍探访没有取得实际进展,家族早期详情不明会给谱书编修带来不便,经过认真考虑还是下定决心完成这一艰巨任务,我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不能坚定信念,几十年来积累的资料就可能毁之一旦,尽管有些早期资料不全,本代也必须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并依据实际情况确定了立谱原则:尊重历史、正视现实、科学客观、真实准确。

修谱是一项繁芜的系统工程,详细准确地弄清家族人口、历史、现状及其演变过程是编撰谱书所需重要内容。本谱所涉人口从生者到故人,从宗亲到表亲共计数百人,时间跨度长达百余年(五世后),人口居住地域含盖省内外多个市县。本谱通过家族世序年代表、历代人口情况统计表、家族世系分支表、家族世表等4表全面反映家族人口状况,每一个数字每一项内容编者都经过认真地调查核实。在调查过程中凡是编者能够亲临的都坚持直接获取第一手材料,有时骑自行车一天要跑六七十里路,有的甚至要找多人了解,反复多次座谈核实才能敲定,只有那些远在外地的亲人才通过电话联系。除此前已经掌握的情况外,编者前后利用约一年时间通过多种渠道详细调查才逐步弄清大家族的基本情况,由于此前对一、二、四支系情况了解较少,在本次调查中难度更大些。

搞清每个人的自然简历以及家族中的各种关系并非简单,不仅涉及人口众多,而且情况要真实准确,不管是生者还是逝人,不管是宗亲还是表亲,都不能有半点马虎。调查中有两件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更深些,一是在调查二支系一已故男士生平时,第一次他的两个女儿所述时间与其姐姐提供的情况不符,后经两次核实多方考证才得以认定;二是先后多次对家族三大墓地进行探访,既要弄清每个坟墓的位置及其周边环境,还要拍摄出理想的照片,如第一次拍摄五世先祖墓地时已是深秋,从照片看觉得周围环境显得有些苍白,于是次年6月又先后拍摄两次才达到理想效果。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仅八婶母墓地就先后去了4次才完成全部资料的搜集(见家谱第五章第八节)。既对生者负责也要对逝人负责是我在家谱资料调查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项原则。

三、灵活机动合理处置

资料采集基本结束后,大约在两年多时间里进入撰写、审稿和编排阶段。撰写前还参照借鉴了《巴彦县志》和几位朋友编撰的家谱,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启发很大。

第五世先祖王玉立生有4儿3女,经过40余年漫长岁月已从当年“闯关东”时的5口之家繁衍到30多人,自上世纪30年代初结束大家庭生活后逐渐形成了4个支系。由于先辈们不断离去以及居住地域等原因,近20多年来支系与支系之间来往越来越少,甚至到了互不相识的程度,通过这次修谱加深了族人间的感情,《王氏家谱》就像一根红线连接着宗表亲的心。在资料搜集及编撰谱书过程中发现三支系与其它支系素材不均衡现象,为了解决这一弊端编者从实际出发做了灵活处置。

1、采取家、族藏版分设的办法合理编排文字。家藏版除涵盖族藏版全部内容外,在族史篇中另增设部分涉及第三支系的章节。另在传记篇中增设“调查侧记”一章集中记述三个支系近年概况,较好地解决了一、二、四支系文字篇幅较少的问题。

2、照片编排新颖独特。照片图片是区别新老式家谱的重要标志,以前编修家谱没有这个条件,新型家谱应当充分利用,本谱共采用373张照片和图片,极大地增添了谱书的色彩。其中族人生平照片128张,占五代后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六点二,几代逝者按世及年龄排列在先,后按支系排列中间以梅、兰、竹、菊图片将4个支系自然隔开,充分体现排版的巧妙构思。以下分别设和睦家庭、往日回眸、多彩人生、旅游观光、表亲情谊、出彩人生、岁月流金、四世墓地等8个栏目,分别将人物、荣誉证书、家传珍宝、房屋居室、逝人归宿等照片图片列入。

3、增设其它和附录栏目。本谱分宗谱、族史、传记、志铭4篇,除此根据本家族实际情况另设“其它”栏目共三章,分别将“闯关东”历史背景及其三个历史阶段、王姓的由来、王姓的祖先、王姓古今名人录、格言谚语等节纳入,增加了谱书的知识含量。“附录”则从不同角度对家谱起到辅助作用。

4、编印家族恳亲会纪念册。谱书出版后不到10天便召集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家族恳亲会暨家谱颁发仪式,来自4个支系的宗、表亲家庭共70余名代表参加,这是本家族百余年来第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盛会,亲人们像庆祝盛大节日一样欢聚一堂共叙亲情缅怀先辈,这次活动极大地鼓舞了族人和表亲。此后又及时编印了《王氏家族恳亲会纪念册》,该册作为《王氏家谱》的后续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面向社会传承家书。

家族是社会的细胞,家谱通过特殊形式承载家族累世源流,是中华民族重要历史载体之一,与国史、地方志并称为中华史籍大厦三大基石。《王氏家谱》作为家族内部书籍,最初只计划在家族和表亲中发放,出版前没有对外捐赠的考虑,因此也没有向有关部门申请书号。尽管没有申请书号,编者从文字内容到照片挑选仍然坚持严格把关,尽量避免出现纰漏和错误,确保了谱书的质量。

在家族恳亲会上只发放了谱书印刷量的百分之四十多,剩余部分当时也没有做出安排,直到2017年5月才萌发了向有关部门捐赠的想法。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个谱书编撰者应尽的义务,如果《王氏家谱》能被上级图书馆收藏或上架,不仅是编者的光荣也是全家族的荣耀。自2017年6月至年末在半年多时间里我先后与省内外多家图书馆联系捐赠谱书事宜,绝大多数部门都做了积极回应。各单位在经过图书鉴定委员会的严格审查后分别出具了收藏或荣誉证书,这些单位包括国家、部分省市有关研究机构,档案管理部门,社会及高等院校图书馆,私立收藏研究团体等,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图书馆更是万众瞩目的重要单位。捐赠范围已涵盖全国除4个边远省(区)和港澳台地区外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部分中等城市。功夫不负有心人,能有如此众多单位认可《王氏家谱》是王氏家族的骄傲,能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感到非常欣慰。

关于作者

王树彦,黑龙江巴彦人,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大专毕业,笔名舒言。1963年参加工作,1965年参军,1971年复员后一直在巴彦县党政机关工作。退休后以笔耕耘撰写散文多篇在省、市、县有关报纸、刊物发表并有获奖。编纂的《王氏家谱》暨《王氏家族恳亲会纪念册》被国家、部分省、市有关研究机构、档案管理部门、社会及高等院校图书馆、私立研究团体等收藏或上架。曾任《巴彦文史资料》编辑,现为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姓氏文化家谱研究会理事、中国开封三槐堂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巴彦县作家协会理事。

今日热点

姓氏字辈

推荐产品

家风家训

姓氏动态

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