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谱

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黄会元:黄氏谱系考辨

时间:2019/9/24 14:54:28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黄氏一脉,可以明确追溯至黄帝。少典与大典相续,均掌管天下文典。少典氏与有蟜氏相婚配,生黄帝。黄帝诞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名轩辕;长于姬水之畔,故姓姬;因于新郑建立有熊国,故称有熊氏;和抚万邦,一统天下,因土德之瑞,登基为天子,故称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一名老童,卷章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季连生女修,女修生大业,大业生伯益,伯益生大廉。大廉于夏朝初年建立黄国,崇美玉,祀黄帝,以国为氏,以黄为姓,遂开黄氏千秋万代之伟业。黄大廉至黄歇,黄歇至黄香,黄香至黄苾,黄苾至黄玘,黄玘至黄縈,黄縈至黄庭坚,黄庭坚至黄宗羲,黄宗羲至黄兴,黄兴迄于今,黄氏前后相续,开创五千年华夏文明,一起见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壮大,不断为家国人类谋福利谋福祉谋福天谋福地。

黄氏谱系之细节,复杂而纷乱,黄会元考辨如下:

一、黄氏开姓之祖是伯益长子黄大廉

黄氏的血缘始祖是伯益。

我们很有必要先来考察辨析清楚伯益与黄大廉的情况。

传世文献中,最早记载伯益事迹的是《竹书纪年》和《尚书》。

《竹书纪年》中记载的伯益:

古本竹书纪年夏纪记载:

禹立四十五年。后启杀益。夏后开舞九招也。启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三十五年,征河西。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亦居之。帝相即位,处商丘。帝相元年,征淮夷。相二年,二年,征黄夷。七年,于夷 来宾。后少康即位,方夷来 宾。帝宁居原,自迁于老丘。夏伯杼子东征,获狐九尾。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 御,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 风夷、阳夷。槐三年,九夷来御。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后芬立四十四年。后荒即位,元年,以玄珪宾 于河,命九东狩于海,获大鸟。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 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 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 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帝泄二十一年,加畎夷等爵命。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立 十九年。其弟立,是为帝扃。帝仅一名胤甲,即位居西河,天有 祅孽,十日并出。后昊立三年(帝皋也)。后发一名后敬,或曰发惠(其 子立,为桀)。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 门,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后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人 ,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 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桀伐□山,□山庄王女于桀二女, 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断其名于苕华之玉,苕 是琬,华是琰。桀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 玉门。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为 汤所放。汤遂灭夏,桀逃南巢氏。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 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今本竹书纪年夏纪记载:

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虎鼻大口,两耳参镂,首戴钩铃,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长有圣德。长九尺九寸。梦自洗于河,取水饮之。又有白狐九尾之瑞。当尧之世,舜举之。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渊。禹治水既毕,天锡玄圭,以告成功。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三年丧毕,都于阳城。

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颁夏时于邦国。二年,咎陶薨。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南巡狩,济江,中流有二黄龙负舟,舟人皆惧。禹笑曰:“吾受命于天,屈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奚忧龙哉。”龙于是曳尾而逝。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夏六月,雨金于夏邑。秋八月,帝陟于会稽。禹立四十五年。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

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王帅师伐有扈,大战于甘(有扈,在始平鄠县)。六年,伯益薨,祠之。八年,帝使孟涂如巴莅讼。十年,帝巡狩,舞《九韶》于大穆之野。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武观即五观也。观国,今顿丘卫县)。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十六年,陟。

关于启杀益。

有人认为:启与益之间的斗争,很可能是缘于禹和启破坏了“轮流坐庄”的规则。

在距今4000年前后是我国北方超大洪水多发时期,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均出现了史前异常洪水事件。夏部族以善于治水而闻名,于是帝尧听从四岳的建议命夏部落的首领鲧去治水,但鲧治水失败,九年无功,淹没了许多土地和人畜,造成了更大的水患,被帝舜视为“四罪”之一,放逐鲧至羽山(今山东郯城),鲧最后死在那里。

舜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改用鲧的儿子禹为司空,继续治水大业,获得成功。大禹治水的范围涉及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治水之后,九州方可居住,功绩之大,无人可匹,于是“禹锡玄圭,告厥成功”。玄圭,是重要的礼仪用器,主要见于祭祀场所和墓葬之中,用作祭器才是玄圭的固有功能。玄圭在中原以外地区的大量出土,反映的是夏王朝宗教礼仪观念和祭祀形式的向外输出,后来作为夏王朝核心礼器的玄圭被称作牙璋,玄圭之名渐渐消失。舜赐禹玄圭,可见禹居功至伟。不仅如此,“舜有子七人,不以其子为后,见禹之贤,而欲以为后”,让禹继承帝位。

大禹推荐皋陶为禹的嗣位者,是因为皋陶最有贤德,符合禅让制“尚贤”德原则。然而,“未及禅,会皋陶卒” ,于是禹又授天下于益。但禹私下里却又培植自己的儿子启,让启掌握很多权力,不给皋陶、伯益以实权,也不给他们树立威信的机会。禹死后,由于伯益既不掌握实权又没有威信,得不到各部族的拥护和支持,“朝觐颂狱者”都不去找伯益而去找启,民间歌谣也不赞颂伯益而赞颂启。部落领袖和民间都说:“启是帝禹的儿子,他才是我们的君主。”启继承了禹的帝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

伯益究竟有没有贤德呢?孟子美化禅让未必客观。伯益即秦之先祖,是继皋陶之后的东夷集团首领。如果伯益贤德不够,很难成为东夷集团的首领。

从史料上看,伯益还是有贤德的。尧统治时,选贤任能,但并未分职,舜执政后,进一步设立管理部落联盟的官职,选任能人如禹、弃、契、皋陶、益、垂等分职管理各项事务,舜对其三岁一考绩,考核三次后奖优罚劣,结果皋陶、弃、契、益、垂等都在各自官位上做出了成绩。史料记载,秦的祖先伯益帮助过大禹治水,并为舜驯服鸟兽,因有功,舜因此而“赐”秦之先祖“姓嬴氏”。

东夷族首领伯益本来是禹的继承人,现在王位被启所夺,便率领强大的东夷部队向启发动进攻,打败并俘虏了启。启逃出囚禁之地,重新组织军队,向伯益反攻,经过艰苦的战斗,终于打败了伯益,伯益被启抓获并处死,这就是古书上所记的“益干启位,启杀之。”这其中也可以看出伯益与启之异,伯益打败启的军队并俘获启,只是将启限制在一个有限的地方,并没有杀他,伯益对政敌还是很宽容的;而启则不同,打败并抓获伯益后,立即将伯益处死,说明启心狠手辣,善以铁腕处事。

《尚书》中有关伯益的记载,进一步完善了伯益的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刘义峰《<尚书>中的伯益》一文对伯益的情况做了详细而有价值的分析,现在引述如下:

伯益是上古时期的著名部落首领,关于他的家世,在《史记·秦本纪》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赐玄圭。禹受曰:‘非禹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禹调训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伯翳。舜赐姓赢氏。”伯翳即是伯益。根据《史记》,可知伯益不仅是帝颛顼的后裔,在虞夏之际担任重臣,而且还是秦始皇的先祖。

在《尚书》里,涉及伯益的篇目,有三篇,分别是《舜典》、《益稷》、《大禹谟》

《尚书大禹谟》中有三段关于伯益的话:

益曰:“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已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馘感神,矧兹有苗?”

综上所述,《尚书》的伯夷,是舜帝的重臣,主管山林川泽鸟兽,并帮助大禹治水,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舜典》、《益稷》分别是《今文尚书》中《尧典》和《皋陶谟》的一部分,记载伯益的事迹应属可信。《大禹谟》的真伪存在争议,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和先秦引《书》的比较,我认为表现伯益政治思想的内容,可暂时存疑。

伯益生子大廉、若木。启杀伯益,震怖天下,不得人心。为笼人心,启封伯益长子大廉于潢川,大廉建立黄国,以黄为姓。黄大廉成为黄氏开姓之祖。黄大廉建立的黄国,始终与启及夏朝抗争不断。

二、黄氏谱系祖源于黄帝

黄氏一脉,可以明确追溯至黄帝。少典与大典相续,均掌管天下文典。少典氏与有蟜氏相婚配,生黄帝。黄帝诞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名轩辕;长于姬水之畔,故姓姬;因于新郑建立有熊国,故称有熊氏;和抚万邦,一统天下,因土德之瑞,登基为天子,故称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一名老童,卷章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季连生女修,女修生大业,大业生伯益,伯益生大廉。大廉于夏朝初年建立黄国,崇美玉,祀黄帝,以国为氏,以黄为姓,遂开黄氏千秋万代之伟业。黄大廉至黄歇,黄歇至黄香,黄香至黄苾,黄苾至黄玘,黄玘至黄縈,黄縈至黄庭坚,黄庭坚至黄宗羲,黄宗羲至黄兴,黄兴迄于今,黄氏前后相续,开创五千年华夏文明,一起见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壮大,不断为家国人类谋福利谋福祉谋福天谋福地。

黄氏谱系之细节,复杂而纷乱,黄会元考辨如下:

(一)、黄帝至伯益谱系考辨

黄帝至伯益谱系考辨,其实是黄帝至夏朝的考辨。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考证结果,夏朝由禹子启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又据《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夏启六年杀害伯益,即公元前2064年伯益被夏启杀死,所以黄帝至伯益谱系考辨的下限至少是公元前2064年。我以夏朝建立的公元前2070年为分界线,上推黄帝及黄帝时代,以此作为黄帝至伯益谱系考辨的时间段。

《夏商周断代工程》没有考证出黄帝及黄帝时代的年限,这是一大遗憾。黄帝及黄帝时代的年限,说法很多。河南王志锋先生计算出黄帝生于公元前2717年,黄帝一统天下登基称帝的时间是公元前2697年,即黄帝元年为公元前2697年,享寿110岁,这两个时间虽然有些保守,但我赞同此观点。从黄帝出生到夏朝建立(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070年=647年),共有647年;从黄帝元年到夏朝建立(公元前2697年-公元前2070年=627年),共有627年。我以黄帝出生时间和夏朝建立时间为依据,来考辨黄帝至伯益的谱系,即从公元前2717年至公元前2070年,共647年。

那么647年包含几代人呢?

古人平均30年左右一代,据此推算,647年大约有22代。但具体到每一个人,寿命有长有短,我们不能按30年一代来计算谱系。况且远古之人的寿命普遍都比较高。比如,我们确知黄帝、帝喾、帝尧等人的寿命都超过百岁。我们也知道,黄帝110岁,崩;颛顼98岁,崩。仅黄帝和颛顼两代人,就占了208年(110+98=208);黄帝至伯益有647年,则647-208=439年,这439年还有几代人呢?黄帝生昌意,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我们仅知黄帝二十九年(公元前2669年),黄帝正妃嫘祖生子昌意,是年黄帝49岁。黄帝七十七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昌意生子乾荒。黄帝八十一年,乾荒生子颛顼,是年黄帝101岁,昌意52岁。昌意之孙颛顼立,是年为公元前2598年。昌意52岁时,黄帝曾孙子颛顼出生,则黄帝后裔的平均寿命不会低于30岁。若黄帝后裔的平均寿命以40岁来计算,则439年除以40岁就约等于11代,加上黄帝和颛顼两代人,则可以推算出黄帝至伯益的647年中应包含13代人,即1世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607年]110岁+2世昌意[公元前2669年-公元前?年] ?岁+3世乾荒[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岁+4世颛顼[公元前2416年-公元前2318年]98岁+5世称[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岁+6世卷章[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岁+7世吴回[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岁+8世陆终[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岁+9世季连[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岁+10世女修[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岁+11世大业[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岁+12世伯益[公元前?年-公元前2064年] ?岁+13世黄大廉[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岁=647年。也就是说,黄帝至伯益有647年,约有13代人,其中黄帝110岁,颛顼98岁,二人两代合计占了208年(647年-208年=439年),剩下的11代瓜分439年,则11代平均每代约有40岁(439/11=39.9)。

清楚了黄帝至伯益的年代(约为647年),我们再来考察辨析黄帝至伯益的每一代人的具体情况。

1、黄帝考辨

先来看历史记载。《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记载:

《宋志》杂采《大戴礼记五帝德》、《春秋元命苞》、《山海经》、《史记·五帝本纪》、《帝王世纪》诸书曰:黄帝轩辕氏,其父曰少典,母曰附宝,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弱而能言,龙颜,有圣德,劾百神朝而使之。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以女魃止淫雨。天下既定,圣德光被,群瑞毕臻。有屈轶之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则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进。

元年,帝即位,居有熊。(《白虎通爵篇》:‘黄帝有天下,号为有熊。’《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

初制冕服。(《易系辞传》:‘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士冠礼》疏引《世本》:‘黄帝作冕旒。’)

二十年,景云见。(《艺文类聚》一、《太平御览》七十一引《春秋演孔图》:‘黄帝将兴,黄云升于堂上。’《左传昭十七年》疏引服虔曰:‘黄帝将兴,有景云之瑞。’)

以云纪官。(《左氏昭十七年传》:‘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有景云之瑞,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赤方中有两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黄色,以天清明时见于摄提,名曰景星。帝黄服斋于宫中,坐于玄扈、洛水之上,有凤凰集,不食生虫,不履生草,或止帝之东园,或巢于阿阁,或鸣于庭,其雄自歌,其雌自舞。麒麟在囿,神鸟来仪,有大蝼如羊,大螾如虹。帝以土气胜,遂以土德王。(《宋书·符瑞志》。)

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宋书·符瑞志》‘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天雾三日三夜’云云,均见附注,此条即隐括为之。)

庚申,天雾三日三夜,昼昏。帝问天老、力牧、容成曰:‘于公何如?’天老曰:‘臣闻之,国安,其主好文,则凤凰居之。国乱,其主好武,则凤凰去之。今凤凰翔于东郊而乐之,其鸣音中夷则,与天相副。以是观之,天有严教以赐帝,帝勿犯也。’召史卜之,龟燋。史曰:‘臣不能占也,其问之圣人。’帝曰:‘已问天老、力牧、容成矣。’史北面再拜曰:‘龟不违圣智,故燋。’雾既降,游于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于海,得图书焉。《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接万神于明庭,今塞门谷口是也。(《宋书符瑞志》。)

五十九年,贯胸氏来宾,长股氏来宾。(《山海经海外南经》注引《尸子》曰:‘四夷之民有贯胸者,有深目者,有长肱者,黄帝之德常致之。’《路史后纪》五注引‘长肱’作‘长股’,乃此条所本。)

七十七年,昌意降居弱水,产帝干荒。(《海内经》注引古本《纪年》,无年数。)

一百年,地裂。(《开元占经》四引《尚书说》:‘黄帝将亡则地裂。’)

帝陟。(《戴记·五帝德》:‘黄帝生而人得其利百年。’《史记五帝本纪》集解、《类聚》十一、《御览》七十九引《帝王世纪》:‘黄帝在位百年而崩。’)

帝王之崩皆曰陟,(《韩昌黎集黄陵庙碑》引《纪年》‘帝王之崩曰陟’,不云出注中。)《书》称‘新陟王’,谓新崩也。帝以土德王,应地裂而陟。葬,群臣有左彻者,感思帝德,取衣冠几杖而庙飨之,诸侯大夫岁时朝焉。(《御览》七十九引《抱朴子》:‘《汲郡冢中竹书》言: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故司空张茂先撰《博物志》亦云:黄帝仙去,其臣思恋罔极,或刻木立像而朝之,或取其衣冠而葬之,或立庙而四时祀之。)公元前2598年,发生地震,黄帝驾崩。公元前2597年,黄帝的大臣左彻,雕刻了黄帝的像,将其衣冠和使用的手杖建庙供奉,率群臣和诸侯朝拜黄帝像。公元了前2591年,左彻逝世。

黄会元曰:黄帝正妃嫘祖生二子:昌意、玄嚣。玄嚣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乾荒,一名干荒,或名韩流;乾荒娶蜀女女枢,生颛顼。黄帝体衰,少昊挚摄政,颛顼佐之。挚摄政七年,颛顼立为天子。颛顼生子称,称生子卷章,又名老童。卷章生二子:重黎、吴回。帝喾时,重黎为火正,甚有功,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喾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嗣。吴回生子陆终,陆终生六子:昆吾、参胡、彭祖、会人、安、季连。季连生女修,女修生大业,大业生伯 益,伯益生二子:大廉、若木。

2、昌意考辨

昌意是黄帝和嫘祖的儿子。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二子为嫘祖所生:长子为玄嚣,次子为昌意。据史载:黄帝二十九年(公元前2669年),嫘祖于若水 (雅安荥经)生昌意,是年黄帝49岁。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于四川若水。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子乾荒,一名干荒,或名韩流。黄帝八十一年,乾荒生子颛顼,是年黄帝101岁,昌意52岁。后来,昌意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南乐西北),病死。昌意生子乾荒(一名干荒,或名韩流)、安、悃。

昌意之子乾荒(韩流)居洋水(印度恒河流域),立为朝云之国,流沙河(巴基斯坦印度河)以东,黑水(澜沧江)以西。昌意子安被封于西戎,建立安息国,以安为姓。据《唐书世系表》记载:安息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三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于中国,以安为姓。望出姑臧、河内。安的子孙,也就是原来生活在新疆的西欧人、印度人,也就是伊利安 (意息安)、阿利阿(意息河、伊利河)、雅利安 (意息安)。翳徙、伊利、阿利、雅利,都是意息,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发音。阿利、雅利在印欧语中也有艺,与意完全同音。许多印欧人,都喜欢自称是雅利安的子孙。雅利安翻译成中文就是意息安,就是黄帝次子昌意儿子安的后裔。昌意之少子悃受封北方,为北狄之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悃之后裔始均仕尧时,逐女魃于弱水(疏勒河、党河流域)北,人赖其勋,舜命为田祖。

3、乾荒考辨

乾荒(约生于前2350—公元前2544年),一名干荒、韩流,昌意之子,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有资料认为乾荒是颛顼的名字,但这是错误的,史料上记载颛顼20岁登帝位,而乾荒到黄帝死时已经28岁,加上后来左彻协助少昊挚摄政七年,至少已经35岁。所以乾荒与颛顼绝非同一人。我们来看史书上的记载:《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中记载:

《竹书》云:昌意降居若水,产帝干荒。《 山海经·海内经》注。案: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卷一云:‘《大戴礼帝系》曰:“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史记·五帝本纪》“泜”作“江”,余同。索隐曰:“降,下也,言帝子下为诸侯。”《海内经》曰:“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居若水,生韩流。”郭注引此纪证之,谓干荒即韩流也。’

宋罗泌《路史因提纪蜀山氏》:“昔黄帝为其子昌意取(娶)蜀山氏;而昌意之子乾荒,亦取(娶)于蜀山氏。”罗苹注引《益州记》:“岷山禹庙西,有姜维城;又西,有蜀山氏女居。”禹庙在今汶川涂禹山,姜维城即今理县薛城(一说汶川威州)。其西就是邛崃山脉,蜀山氏女的家乡即在于此。远古地名极少,在大禹开始“主名山川”以前,一个地名,可以管到非常广阔的地域。蜀山或作浊山、淖,当泛指邛崃山脉。

乾荒、韩流到底是怎么回事? 《山海经·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同彘(zhì)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长脑袋)、谨耳(小耳朵),人面(人的脸)、豕喙(猪的嘴),麟身(麒麟的身子)、渠股(两条腿幷生在一起)、豚止(猪蹄脚),取淖(姓,音nào)子曰阿女,生帝颛顼。”《竹书》云:昌意降居若水,产帝干荒。郭注引此纪证之,谓干荒即韩流也。《山海经》说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竹书纪年》说“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即韩流。《史记》略去韩流,不外乎是由于儒家认为猪图腾的韩流不应是黄帝之后。其实,良渚文化的神徽即含有猪的形象,必与韩流家族有关。养猪是农业文明的体现,猪图腾在夏代以前的分布见《山海经》记载。最显赫的猪图腾部族就是韩流。

公元前2544年,乾荒在位四十七年,逝世。终年76岁。

4、颛顼考辨

颛顼(公元前2514年-前2437年),号高阳,居帝丘(今河南濮阳),为五帝(黄帝、帝喾、唐尧、虞舜、颛顼)之一,在天神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帝王世纪》记载曰:“帝颛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嫘仆,蜀山氏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金天氏之末,女枢生颛顼于若水。昌意虽黄帝之嫡,以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若水为侯。及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国语·楚语》里说颛顼继少昊之后主政。《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颛顼居帝丘,称高阳氏。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说:少昊孺(育)颛顼于东海。颛顼是黄帝的后裔。《史记》说黄帝子昌意降居若水,“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古本《竹书纪年》说:“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在《山海经·海内经》里误写成“韩流”,此人“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颛顼曾任命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任命黎为北正之官,掌管民事。《淮南子·原道》载,颛顼曾与共工争帝,共工不胜,怒触不周山,此不周山为天之西北支柱。不周山崩毁,遂使天倾西北,江河东流。

颛顼 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濮阳。

帝颛顼,依孔子之说,《史记》之载,是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但这种记载同最古老的史料是有出入的。倘若按《竹书纪年》以及《山海经》等书的记载,则为黄帝之曾孙,昌意之孙。《山海经?海内经》言:“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竹书纪年》载:“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又《竹书笺注》辑引《蜀国春秋》也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景 ,生乾荒。乾荒娶蜀山氏女曰枢,是为阿女,所谓淖子也,生颛顼。”《山海经大荒东经》又称:“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看来,乾荒、韩流,应是一人,因其字形相近而在历史的传抄过程中产生了讹误。《史记》说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古本《竹书纪年》说:“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也有人认为”乾荒与“高阳”音近,或认为是一人。在《山海经·海内经》里误写成“韩流”,此人“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清代郝懿行认为:“淖子”与《海内经注》“浊山氏”是一回事,也就是蜀山氏。可见颛顼父辈皆与蜀山部族联姻,以求巩固落脚的基地,蜀山和若水应该相距不远,是颛顼故里的地理线索。依照五帝时期的代系而言,则帝颛顼为黄帝曾孙为正确,当代著名史学家李学勤先生也认为是如此。

5、陆终考辨

最早说黄氏为陆终之后裔,出自唐朝。唐代人林宝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所撰《元和姓纂》断言:“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此论既出,后代人相继附和。如北宋陈彭年等人奉诏重修《大宋重修广韵》;南宋郑樵撰写《通志·氏族略》;南宋大学者黄震为黄氏家族专写《江夏源流分派谱引》;明代著名学者宋濂作《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现代台湾人王素存撰写《中华姓府》,他们都从其说。黄震在《谱引》中说:“黄为赢姓十四氏之一出于陆终氏。陆终有后裔,曾被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犹有黄国故城,黄既为楚所并,子孙散之四方,以国为氏。”清道光四十九年己酉(1849年),《双井堂·大冶南湾黄氏大成宗谱·黄氏源流序》谬云:“黄姓系出颛顼四世孙陆终,数传至大费,是为伯翳,赐姓赢,其后裔封于黄。春秋时有江、黄诸国,至鲁僖公十二年(前648年)黄恃齐不供楚职,楚人灭黄,后遂以国为氏。”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追远堂·陡亹黄氏宗谱·氏族渊源》称:黄帝之子“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吴回,号祝融氏,子陆终封于黄,号黄氏。”四川武隆黄氏江西老谱则说,陆终之后黄隐居湖北麻城县,为黄氏一世祖。

陆终始祖说相当普遍,尤盛于浙、川、滇、黔、桂、台等省,氏学经典《元和姓纂》中言:“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然以陆终为始祖之说中,黄姓家谱中又出现几种与此紧密相关而又不尽相同之说法。一为以陆终之子为始祖,如广东《开平黄氏族谱》宋庆元四年(1198)之谱序云:“我黄氏,派出陆终之季子讳云者,轩辕黄帝七世孙也。”另一种情况为以陆终之孙为始祖,如《中国文化百科全书》“氏族”章所引台湾《黄氏宗谱》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黄氏一世祖。另有一种很特别之情况,如《新安黄氏会通谱·黄氏得姓之祖》中,并列陆终及其后裔四人:陆终、樊(陆终之子)、梁(樊之后,事周武王)、缗(梁泽之后)。另有相当数量之黄姓家谱皆以南陆公为一世大始祖。其实,陆终之直系后裔为伯益,伯益之子大廉建黄国而以黄为姓,此乃不容分辩之历史。颛顼曾孙陆终娶鬼方之女。此女长期怀孕而不生产,十一年后,其左肋裂开,生出三子,右肋裂开,生出三子。陆终后裔分成许多氏,其中之一为嬴氏。嬴氏又分成了十四个分支,其中之一即黄姓。陆终之后裔伯益之子大廉于夏初时被启封于黄,大廉建黄国,以黄为姓。黄国都城位于光州定城西十二里,即今河南潢川县西。

《史记》载:颛顼帝高阳氏之子为称,称子为老童,老童生了重黎及吴回两个儿子,曾先后担任常喾的火正,也就是后世所称的祝融氏,其中,吴回的儿子陆终又生了六子,依序为昆吾、参胡、彭祖、会人、遭安、季连。这六个儿子是我国民族演进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后代,曾经繁衍了许多重要的姓氏,包括苏、顾、温、董、彭、曹、娄、嬴、沈、姒、唇......樊、芋等十四姓。

黄氏究竟是不是陆终之后裔呢?黄春华《黄氏源流辩证》一文做了辩证,并明确指出:概而言之,在光州一地,只有一个属于赢姓的黄国不可能既是赢姓黄国,又有陆终的黄国。黄既属赢姓,则与陆终决无血缘关系。大业(皋陶)、大费(伯益)父子既然是颛顼的裔孙女女修陨卵而生,陆终又是颛顼的裔孙,则大业、大费决不可能又是陆终的后人。这个关系十分清楚,不容置疑。而恰恰应当置疑的是,大业(皋陶)的生父为什么被陨卵的神话传说掩盖和淹没了。这个被隐没姓名的大业生父,理当是少昊的后裔,而不能是颛顼裔下的直系后人。“两可论”之说,太无道理,可以休矣!唐人的误导应予澄清和更正。黄姓之源的根本应当肯定。那就是:黄夷……少昊赢挚……被神密隐姓埋名的大业之父一大业(皋陶)一大费(伯益)一黄氏(或黄国)。

黄会元按:黄春华的观点太极端。我们知道,任何子女都有父系血统和母系血统,子女可以随父亲姓,也可以随母亲姓,在母系社会,子女多随母亲姓,在父系社会,子女多随父亲姓,然此二者不是绝对的,母系社会的子女有随父亲姓的,父系社会的子女也有随母亲姓的,尤其是入赘女婿,其子女多不随父亲姓而随母亲姓,这在中国是很常见的。颛顼的后裔女修一定是招了一个少昊嬴姓的男子入赘的,从女修神话中就可以看出。初,女修织,燕子入户,卵入女修口,吞之,生子大业。这则神话暗示我们,姬姓女修没有嫁出去,而是招赘嬴姓男子上门,因为古代时燕同嬴为音转。所以,女修的儿子大业随母亲姓姬,而没有随父亲姓嬴。其实大业是姬姓与嬴姓的结合体,姓姬姓嬴都可以。大业的儿子伯益随父亲姓,姓姬,只不过后来伯益佐禹治水功大,舜赐伯益嬴氏,伯益遂成为嬴姓十四氏之祖。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黄、秦、赵、江等姓氏都是黄帝的直系血亲后裔。

6、皋陶考辨

皋陶,名繇,字庭坚,为历史上著名之狱神。据《帝王世纪》云,皋陶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赐其为偃姓。据《世本》与刘向《说苑·君道》载,皋陶任大理之官,作五刑,掌刑罚、监狱、法治。皋陶外貌为青绿色,如削皮之瓜;嘴唇像鸟喙,为至诚象征,能洞察人情,明白决狱。《论衡·是应》言皋陶治狱,有疑时,令獬豸决狱。獬豸为单角之羊。獬豸有灵性,能分辨是非曲直,若有罪,獬豸会以角顶触。此法甚灵验,故典籍称其为“助狱为验”之“一角圣兽”。獬豸助皋陶决狱,故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小人畏惧,天下太平。舜帝遂将其封于皋,故后人称之为皋。因上古时陶与繇读音相同,故后人又称其为皋繇,或写作咎陶、咎繇。皋陶薨,葬于六,为今安徽六安市。皋陶墓,世人又称其为公琴。 

皋陶与伯益均与东夷集团少昊有紧密联系,且均为重要的部落首领,又都是尧舜禹时代有名的重臣,均曾担任过大禹的行政主管和接班人。但在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没有他们是父子关系的记载;在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中也同样寻不到他们是父子关系的踪迹。张守节《正义》云:“《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曹大家注云:‘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按此即知大业是皋陶。” 即东汉时期,《后汉书》作者班昭(又称曹大家,“家”字读音为gu阴平声)才第一次说伯益是皋陶之子,此后逐步为一些学者所接受,到宋代欧阳修纂修《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时就明确地说:“皋陶生伯益,伯益生若木”,但记载在国史上的这个说法,并没有被黄氏族人所接受,因为此说有诸多方面不能自圆其说:

第一、皋陶和伯益不是父子关系

《尚书》的记载成书的时间最早,可靠性当然就会高于后来的记述。《尚书》中有很多篇幅记载了皋陶和伯益的言行,如果他们真的是父子关系,怎么会只字不提呢?单从《尚书》上的记载看来,他们是不存在父子关系的。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对于皋陶和伯益的记述,秉承《尚书》记载,也没有皋陶是伯益之父一说,怎么到了东汉曹大家手里,他们就成了父子呢?是曹大家臆造的吗?还不能这样武断。或许也是凭她听到的传说,只是这后来记载的传说,不能取代前人记载的传说,除非她和她现在的支持者有了出土文物为证。

皋陶与伯益究竟是什么关系呢?黄会元按: 皋陶与伯益是近亲关系。皋陶与伯益虽然不是父子关系,但皋陶与伯益是近亲关系。下面抄录几条资料:

第一、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说:“夷人中,融入华夏族的有四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是皋陶。皋陶的后裔有英氏、六、寥和群舒:即舒寥、舒鸠、舒鲍、舒庸、舒龙、舒龚。群舒显然从六个近亲氏族发展而来的。当六和寥灭亡的时候,有人曾说,“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意思是说,六和寥不建德,又无外援,遭到灭亡,皋陶和庭一下子绝祀了,真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六、寥、英氏和群舒,都在江淮之间今安徽六安、舒城一带地方。但传说皋陶生于曲阜,在今山东曲阜县。那么,东夷和淮夷的这个分支的活动地区就不仅限于江淮之间了。舒和徐,古同音通用。那么,古黄河下游的徐夷也是传说中的皋陶的后裔,或者在起初同皋陶这个分支有着密切的血亲关系。

第二、伯益是较早融入华夏族的又一个夷人分支。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终离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其中除秦、赵为周代建立的国家外,其他的都相当古老。如运奄氏,即商朝的奄国,在今山东曲阜县。徐氏,即商朝的徐国,在今鲁南和苏北地区。终黎氏,也作终离,在今安徽凤阳县。黄氏,在今河南潢川县。江,在今河南正阳县。他们活动的地区,从山东直到河南东南部,在传说中的皋陶后裔北侧的一条弧线上。据说,皋陶是偃姓,伯益是嬴姓。偃、嬴,一音之转,当是从两个近亲氏族部落发展下来的。

第三、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说:“《秦纪》称秦之先颛顼孙女修生大业,判定大业生大费,是为伯翳,其言甚晰。女修乃高阳颛顼之裔女,而适少昊之后大业之父,大业父不著;和伯益同时或稍早的皋陶,与伯益虽非父子关系,但亦出于少昊无疑。《世本校辑》云:“皋陶出自少昊,其后为六,偃姓”。《帝王世纪》云:“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赐以姓曰偃。”孟世凯先生考证:“偃即燕之后起字,甲骨文中燕字象形,西周金文作匿。故偃姓也是以鸟为图腾的氏族,皋陶族出自少昊部落相当是可信的。” (录自陈新:《伯益考略》)。

第四、伯益佐禹治水,功大,舜赐伯益嬴姓,接少昊嗣. 《史记秦本纪》一文有详细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也就是说,伯益本不姓嬴,姓姬,而舜的赏赐,使伯益由姬姓变成了嬴姓. 皋陶出自少昊族,本姓嬴,舜赏赐皋陶为偃姓.《帝王世纪》云,皋陶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赐其为偃姓。所以皋陶是东夷少昊族的真嬴姓,而伯益是东夷少昊族的假嬴姓.但是伯益身上又流淌着东夷少昊族的血液,因为伯益之父是大业,大业之母是女修,女修招赘东夷少昊族男姓.故伯益本非嬴姓,但伯益与嬴姓有密切的关系,进而伯益与嬴姓皋陶也有密切关系,但皋陶与伯益绝对不是父子关系.

第五、大业和皋陶不是同一人

张守节《正义》云:“《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曹大家注云:‘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按此即知大业是皋陶。” 伯益后裔各姓族谱中的伯益前世系,对皋陶与伯益的关系说法不一:

李姓的伯益前世系:颛顼―大业―女华―皋陶―伯益―恩成。这里大业是皋陶的外祖父,是伯益的外曾祖父。这里的伯益之子恩成是《史记》中没有的。

裴姓的伯益前世系:颛顼―大业―女华―大费―皋陶―伯益―大廉。在裴姓的前世系里,大业是皋陶的外曾祖父;是大费的外祖父;是伯益的外高祖父,大费与伯益是祖孙。

徐姓的伯益前世系:……………………………..皋陶―伯益―若木。这是《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的徐氏前世系,干脆把皋陶的前世系省略。

史记的伯益前世系:颛顼之裔孙女修(吞玄鸟卵怀孕)―大业(娶少典氏之子女华)―大费(伯益)―次子若木

通过以上所列李姓、裴姓、《史记》以及徐氏族谱所列伯益前世系,可以看出,大业与皋陶不是同一人。

第三、大业应是伯益的父亲

大业和皋陶不是同一人,皋陶和伯益又不是父子关系,那么大业应是伯益的父亲。我们来看几个版本的记载:

第一个版本:颛顼―卷章―回―陆终―黄云―熊起―女修―大业―伯益―若木。在这个版本中女修是颛顼的七世孙(女);大业是伯益之父。不承认皋陶就是大业之说。这个版本的伯益前世系与《史记》无矛盾,裔孙包括七世的孙女。

第二个版本:黄帝―昌意―韩流―颛顼―外曾孙大业―皋陶―伯益―若木,在这个版本中颛顼是黄帝的曾孙,不是《史记》所说的黄帝之孙。大业是皋陶的父亲,是伯益的祖父,大业与伯益之间增加了皋陶。大业成了颛顼的曾外孙,若加上大业之母女修,则女修也是颛顼的孙女。

第三个版本:颛顼―庭坚―女修―皋陶―伯益―若木。在这个版本中女修是颛顼的孙女,把司马迁所说的裔孙直接改成了孙女;用皋陶代替了大业。这里的庭坚不是皋陶的字,而是女修之父。

梁玉绳《史记志疑》中说:“《秦纪》称秦之先颛顼孙女修生大业,判定大业生大费,是为伯翳,其言甚晰。女修乃高阳颛顼之裔女,而适少昊之后大业之父,大业父不著.”

由此可知: 大业应是伯益的父亲。 

7、伯益考辨

伯益,《尚书》称益,今本《竹书》称为费伯,《史记》称大费、柏翳,又称伯翳,《世本》、《汉书》称化益、伯益。  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费。伯益,名益,字赜凯(《水经·洛水注》引《百虫将军显灵碑》),又字虞余(《汉书人表考》卷二)。伯益是颛顼裔孙,或言生于帝舜四十四年(公元前2270年)。伯益生于费地,因以为名。封于嬴。嬴,古嬴国也。古嬴国地处泰山之左,左前与古牟国毗邻,正南遥对古穷桑、偃(奄)、颛臾、费、郯等故都。伯益,先为尧之臣,后为舜之臣,东夷人,都于古青州弥河一带,乃今山东寿光古城也,是为益都。春秋战国益邑及战国古城亦为盐圣夙沙氏盐业器具制造或者集散基地。古城也是战国时代铸币中心。齐国货币 “賹” 、“镒”都源于古城之“益”。“益都”、 “賹邑”之地名、“賹” 、“镒”之货币单位名称,追根溯源,应该都是源自于东夷领袖伯益。黄姓出自伯益之后。《史记》记载:“伯益为颛顼之后。佐舜掌山泽,训禽兽有功,受赐赢姓;其后(裔)封于黄。”伯益的身世,《史记秦本纪》一文有详细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舜赐伯益姓嬴氏,授土嬴国。舜的话果然没错,伯益的赢姓后裔后来分衍出徐、黄、赵、秦、江等十多个姓氏,俱尊伯益为血缘始祖。

司马贞《索隐》云:“女修,颛顼之裔女,吞钇子而生大业。其父不著。而秦、赵以母族而祖颛顼,非生人之义也。按:《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其祖也,则秦、赵宜祖少昊氏。”张守节《正义》云:“《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曹大家注云:‘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史记·楚世家》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其子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在其撰写的《汉交趾都尉胡夫人黄氏神诰》这一著名墓志碑文中写道:“黄氏出自伯翳”。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宋代邓名世撰写由其子邓椿补续完成的名著《古今姓氏书辩证》宏达四十卷。他们以《左传》、《国语》所见姓氏为主,按诗韵分部,于《风俗通》以下有关姓氏的著作,取其长,而辩其误。又以宋代《熙宁姓纂》和《宋百官公卿家谱》二书互为参校,证辨详明。该书称:黄,出自赢姓。

公元前2070年作为夏的始年,或言就是《夏本纪》所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后舜崩,三年之丧后帝禹立,又十年后禹崩,三年之丧后启杀伯益自立。因而估算伯益当死于公元前2037年,寿在七十岁以上。

8、大廉考辨

伯益生二子:长子大廉,次子若木.启杀伯益,天下震怖,为笼络人心,夏启封伯益长子大廉于有黄之地,大廉建立黄国,以黄为姓;启又封伯益次子若木于徐,若木建立徐国,以徐为姓.

黄氏,出自伯益之嬴姓,为以国为氏.国是黄国,由伯益长子大廉于夏朝初年所建立.大廉的生卒\经历\事迹等等情况,史籍记载不多,但有三点是明确的:第一.大廉是伯益长子;第二,大廉于夏朝初年建立黄国,并以黄为姓,大廉是黄氏开姓之祖;第三,大廉为替父亲伯益报仇,终其一生,始终带领黄国臣民并联合东夷人反抗夏朝.

我们重点考察辨析大廉与黄国黄氏.

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女修,颛顼之裔女,吞钇子而生大业。其父不著。而秦、赵以母族而祖颛顼,非生人之义也。按:《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其祖也,则秦、赵宜祖少昊氏。”张守节《正义》云:“《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曹大家注云:‘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史记·楚世家》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其子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东汉蔡邕在其撰写的《汉交趾都尉胡夫人黄氏神诰》中写道:“黄氏出自伯翳”。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宋代邓名世撰写由其子邓椿补续完成的名著《古今姓氏书辩证》以《左传》、《国语》所见姓氏为主,按诗韵分部,于《风俗通》以下有关姓氏的著作,取其长,而辩其误。又以宋代《熙宁姓纂》和《宋百官公卿家谱》二书互为参校,证辨详明。该书称:黄,出自赢姓。

从《史记》、《帝王本纪》、《元和姓纂》等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一是黄姓之祖颛顼帝因佐少昊,又嗣位少昊帝位,因此是嗣位关系,是嬴姓;二是陆终之后受封于黄,指的是伯益之子大廉于夏初受启封而建立黄国,并以黄为姓;三是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招赘少昊族嬴姓男子,生子大业,大业生子伯益,伯益生子大廉。

夏启杀伯益,大失人心;大廉建黄国,未忘杀父之仇,乃联合东夷抗击夏启。终夏之世,黄国与东夷人抗夏不绝。

综上所述,黄姓的前世谱系应该是:1世黄 帝→2世昌意→3世乾荒→4世颛顼→5世称(或名伯称)→6世卷章(或名老童)→7世吴 回(其兄为重黎)→8世陆 终→9世季 连→10世女 修→11世大业→12世伯 益→13世大廉、若木

由此可知:黄姓继承了黄帝正统之“黄”,“黄”在夏初封为黄国(胙土)以黄为氏;所以黄帝是黄姓的远祖。黄姓是黄帝的正传、嫡传。

黄帝至伯益谱系大结论:

黄会元考察辨析后认为,从黄帝至伯益的谱系具有以下特点:

(1)黄帝之子是昌意,昌意之子是乾荒,乾荒之子是颛顼,也就是说,颛顼不是黄帝的孙子,而是黄帝的曾孙,乾荒或韩流与颛顼不是同一个人,而是两个人两代人,是父子关系。

(2)陆终之父吴回是高辛氏帝喾火正,又据《世本》记载,陆终也继承过祝融的职位,他的儿子昆吾为夏伯。而伯益是尧舜时期的人,所以陆终一定生活在伯益之前,凡是认为陆终、伯益生活在同一时代或二人是父子关系的,都是错误的。

(3)少昊和伯益都是嬴姓,二者有本质上的不同但也有联系:少昊是嬴姓之祖,少昊后裔中一个不知名的男子与颛顼后代女修婚配,生子大业,大业是伯益的父亲,所以伯益与嬴姓有紧密关系;伯益本不姓嬴,伯益之嬴姓是舜赐姓的,只因为伯益佐禹治水,功大,所以舜赐伯益嬴氏。

(4)皋陶不是大业,大业与伯益是两个人。皋陶与伯益都生活在尧舜时代,都是尧舜的大臣,都佐禹治水,都建立大功,且皋陶比伯益年长,皋陶死于伯益之前,但皋陶与伯益绝对不是父子关系。

(5)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肯定黄国为嬴姓国,是伯益之后所建,这是正确的。始建黄国的人一定是伯益后代。根据史料的记载及对史料的分析,黄会元认为始建黄国的人就是伯益长子大廉,黄大廉是天下黄姓的开姓始祖。 

(二)黄大廉至黄歇谱系考辨

考辨黄大廉至黄歇的谱系,首先要确定黄大廉至黄歇的时间。

黄大廉的生卒年代不详,但是我们清楚黄大廉生活在夏朝建立前后,即公元前2070年前后,且黄大廉父亲伯益死于公元前2064年左右,黄大廉在父亲伯益死后建立黄国并与夏王朝反抗至死,则黄大廉一定死于公元前2064年之后;黄歇的生卒年代很明确,黄歇生于公元前314年,卒于公元前238年,享年76岁。那么公元前2064年至公元前238年之间,应有1826年。若按现在通行的平均每代人三十岁来计算,则1826年应有约六十二代,实际上黄氏家谱记载黄大廉至黄歇相距1826年合六十八代。

《永昌府黄氏祖谱》《永昌府黄氏家谱》和《圣荷园黄氏家谱》谱系为六十九代:黄大廉-黄怀文-黄晔-黄荷-黄篁墩-黄蕊蹊-黄少微-黄赞皇-黄高唐-黄曲阳-黄遂昌-黄四明-黄上虞-黄西涯-黄青田-黄新喻-黄景州-黄季长-黄志人-黄仲爱-黄体奕-黄宣卿-黄希冯-黄彦深-黄平绘-黄襄习-黄季景-黄幼邵-黄承书-黄政典-黄粹然-黄遐稽-黄采蒲-黄纯泉-黄淡若-黄浑宜-黄崇安-黄巨野-黄化光-黄孚巽-黄知舒-黄献神-黄异明-黄铬-黄秉璨-黄学圣-黄克安-黄昭成-黄善柔-黄起庸-黄徵聘-黄浚溪-黄奠宗-黄至正-黄为贤-黄道在-黄班雯-黄巢云-黄丙行-黄企生-黄伸素-黄郁九-黄成绩-黄羲方-黄绮-黄子皙-黄宏济-黄敬元-黄歇。

黄大廉详情难知,但黄歇情况要具体得多。黄歇是黄国的后裔。

公元前648年,楚成王灭潢川黄国,黄氏族人四处逃散,一部分黄氏族人继续留在故地或被迫内迁至楚国腹地,大部分黄氏族人开始了背井离乡的大逃亡,主要有这几支:一支内迁到楚都縈郢(今江陵\荆州) ,形成秦朝时著名的江陵黄氏.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 ,形成汉朝时著名的江夏黄氏.一支黄国遗民迁移到湖湘\两广之地,尤其是到广西的黄氏族人,形成了唐朝时的黄洞蛮。<左传宣公十二年>就明确记载:黄国遗民被”俘诸江南,以实海滨。”还有一支黄国遗民逃到新罗(今朝鲜半岛) ,形成了朝鲜民族中的黄姓。

黄国灭亡三百多年后,至战国晚期,以黄歇为代表的黄氏家族首次崛起于世.

黄歇(约公元前314年-前238年)的家世,正史语焉不详,各地黄氏族谱记载也不相同。除了<史记>关于黄歇的记载外,宋朝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楚灭黄,其族仕楚,春申君黄歇即其后.”元代学者黄晋在其<族谱图序>中也说:”黄国为楚所灭,子孙仕楚者有黄歇.”<史记>只说黄歇是楚国人,未指明是楚国何地,详情见<史记>的记载。

黄歇,黄敬元长子。黄歇,字光明,号啸天(公元前314—238年),战国末期人。楚灭黄国黄国嫡裔为黄歇。黄歇性豪旷,多智慧,以黄国嫡裔仕楚,楚顷襄王拜为太傅。公元前289年冬,秦昭襄王令白起联韩魏伐楚,以黄歇有辩才,使说秦王,以强秦伐楚之兵解弱楚之危受约而归,楚赖以安。公元前272年,楚王乃使黄歇随侍太子完质于秦,留十年,设计使逃归。公元前263年,顷襄王崩,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以黄歇为丞相,赐淮北地十二县,封春申君,为“天下四贤君”之黄歇被尊为四门长者,自此声振诸侯。公元前247年,又请封于江东,以吴故墟苏州筑为黄堂。黄歇礼贤下士,门下食客三千,富可敌国。黄歇先娶李氏,继取姬氏、郑氏,共生有十三子及一女。黄歇殁世后,葬于秘地。黄歇生十三子:黄尚黄长、黄晖、黄灞、黄强、黄召、黄曼、黄向、黄平、黄义、黄莹、黄远、黄逮。黄歇生女一,名黄贵姑,深谙兵法,以平虏功,封司马烈女。

黄歇的祖上,在夏为黄大廉后裔,在商为黄尹\黄示之后,在周为黄飞虎之后,然于史无证.湖南<中湘黄氏四修谱>明确记载黄歇是春秋时期黄国国君黄企生的第七代孙:黄企生-黄义方-黄绮-黄宏济-黄敬元-黄歇。从黄企生到黄歇有四百多年,这个世系才有六代,过于稀疏,不可信。其它黄氏族谱的记载也有这个错误,均不可信。惟有<永昌府黄氏祖谱>中记载从黄企生到黄歇有十代,值得可信,这十代是:黄企生-黄伸素-黄郁九-黄成绩-黄羲方-黄绮-黄子皙-黄宏济-黄敬元-黄歇。

江夏黄氏旧谱又记载:黄歇的曾祖父是黄景修。黄景修,字东升,以儒道仕秦,官丞相。因秦王不听其劝谏,于是黄景修携带家眷隐居新罗不归。

关于黄景修,有两种说法:

说法一、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在变法中执行严格的法律,成效显著,农业和军队得到快速发展,但变法对老百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时任相国的黄景修希望用儒道治国,多次上书阻止变法,遭到秦孝公的拒绝。黄景修很是绝望,担心他和家人会遭到不测,遂生退意。公元前356年,他辞去相国之职,带着一家老小和两个弟弟黄泰、黄德等族人,东渡出海,到达新罗济物浦(今韩国仁川市境内),成为新罗黄氏始祖。

说法二、公元前230年,黄景修出任秦国宰相,辅佐秦王政扫灭六国。秦王政统一六国后建立秦朝,改称始皇帝。黄景修看到秦始皇因暴政导致天下人心背离,多次劝谏,秦始皇都不听。黄景修知道迟早要出事,对秦始皇失去信心,遂萌发了远走他乡的念头。正好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到处找仙丹,黄景修就说东海蓬莱仙山有千年长生果,吃了就会长生不老,愿意出海去采摘。秦始皇很是高兴,同意让黄景修去采摘。黄景修会同徐福等方士,四个儿子也都弃官愿意跟随父亲,黄景修带着家族和一大群追随自己的人,打着出海找摘仙果的幌子,驾船逃到了朝鲜半岛,在今韩国济物浦港上岸,隐居在了新罗国。

如果黄歇的祖上是黄景修,那么这两种说法中只有说法一合乎情理,说法二不正确,因为黄歇死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实际上,多数黄氏家谱都没有记载黄歇的祖上是黄景修。

(三)、黄歇至黄霸谱系考辨

黄歇死于公元前238年,黄霸生于公元前132年,死于公元前51年,两人前后相距187年.黄歇-黄向-黄泰-黄蒿-黄定国-黄嵩-黄彰-黄霸.

黄霸,黄彰之子。黄霸生于公元前132年,卒于公元前51年。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以豪桀役使徙云陵,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后复补左冯羽,卒领郡钱谷计,以廉称,补河东均输长,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明敏习文法,太守任之。宣帝即位,闻霸持法平,召为廷尉正,称平守,丞相长史夏侯胜非议诏书,霸不举劾,下狱当死,因从胜受尚书,三岁乃出。举贤良,擢扬州刺史,以高第为颍川太守,赐车盖高一丈,以彰其德。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

坐贬秩诏归颍川太守,郡中愈治,诏赐爵关内侯,征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代丙吉为丞相,封建成侯。甘露三年薨,谥号定。寿八十二。黄霸先娶妻巫氏,生一子: 黄宗;黄霸又娶陈氏,生八子: 黄容、黄宏、黄叔、黄季、黄刘、黄钊、黄剀、黄仲達。

(四)、黄霸至黄香谱系考辨

黄霸死于公元前51年,黄香生于29年,死于122年,享年93岁.黄霸与黄香前后相距71年.黄霸-黄仲达-黄仍-黄嘉-黄元相-黄伯良-黄况-黄香.

范晔《后汉书》记载有黄香传:公讳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年十二,大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遂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初除郎中,元和元年,肃宗诏香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香后告休,及归京师,时千乘王冠,帝会中山邸,乃诏香殿下,顾谓诸王曰:“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左右莫不改观。后召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赉增加。常独止宿台上,昼夜不离省闼,帝闻善之。永元四年,拜左丞。功满当迁,和帝留,增秩。六年,累迁尚书令。后以为东郡太守,香上疏让曰:“臣江淮孤贱,愚矇小生,经学行能,无可算录。遭值太平,先人余福(谢承书,香代为冠族,叶令况之子也),得以弱冠特蒙征用,连阶累任,遂极台阁,讫无纤介称。报恩效死,诚不意悟。卒被非望,显拜近郡,尊位千里。臣闻量能授官,则职无废事;因劳施爵,则贤愚得宜。臣香小丑,少为诸生,典郡从政,固非所堪。诚恐矇顿,孤忝圣恩。又惟机密端首,至为尊要(谓尚书令),复非臣香所当久奉。承诏惊惶,不知所裁。臣香年在方刚,适可驱使。愿乞余恩,留备冗官,赐以督责小职,任之宫台烦事,以毕臣香蝼蚁小志,诚瞑目至愿,土灰极荣。”帝亦惜香干用,久习旧事,复留为尚书令,增秩二千石,赐钱三十万。是后遂管枢机,甚见亲重,而香亦只勤物务,忧公如家。十二年,东平、清河奏妖言,卿仲辽等所连及且千人。香料别据奏,全活甚众。每郡国疑罪辄务求轻科,爱惜人命,每存忧济。又晓习边事,均量军政,皆得事宜。帝知其精勤,数加恩赏。疾病存问,赐医药。在位多所荐达,宠遇甚盛,议者讥其过幸。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郡旧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收谷岁数千斛。香曰:“《田令》‘商者不农’,《王制》‘仕者不耕’,伐冰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时被水年饥,乃分奉禄及所得赏赐颁赡贫者,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所著赋、笺、奏、书、令,凡五篇。子琼,自有传。

(五)、黄香至黄苾谱系考辨

黄香至黄苾的谱系考辨,最核心的问题是两人相距多少年?我们已经明确知道黄香死于122年,那么黄苾死于那一年呢?黄苾生于那一年死于那一年,成为确定黄香至黄苾相距时间段的关键.

黄苾生于那一年呢?黄氏家谱有两种记载:

第一种记载说黄苾是东晋人,生于288年,卒年不详,则黄香死至黄苾生前死后相距166年.若按照现在通行的平均三十年一代人计算,166年约为六代 .

第二种记载说黄苾是隋朝人,这也是大多数黄氏家谱记载并认可的.黄苾是隋朝人,生于那一年死于那一年,黄氏家谱没有记载,但是根据黄苾的事迹经历,大致可以推断出黄苾的生卒年.这一点,湖南的黄滔先生做过整理和辨析,我认为很正确.黄滔先生在《江南五大族上溯世系研究专题》中认为:黄苾于 “开皇隋文帝徵为兗州总管”,生活年代为581到600年间。

这两种记载,那一种记载正确呢?这涉及到黄香至黄苾的谱系. 黄香至黄苾相距四百多年,约有十代.

黄香至黄苾的谱系,黄氏各谱的记载各不相同.《永昌府黄氏祖谱》记载为十一代:

黄香-黄琼-黄阁-黄琬-黄松寿-黄竟-黄威-黄长文-黄期-黄积-黄苾。

光绪年间的浙江《黄氏五族总谱》、1895年(清光绪21年)浙江嵊县剡县《剡西杜墓黄氏宗谱》和1899年(清光绪25年)浙江诸暨龙泉乡《璜山黄氏家谱》记载均为十代,少了黄威一代,其中第三代与第六代的人名与《永昌府黄氏祖谱》也不同: 

黄香-黄琼-黄储-黄琬-黄松寿-黄远-黄长文-黄期-黄积-黄苾。

《黄文肃公世家宗谱》记载为十八代: 

黄香-黄琼-黄践-黄琬-黄苴-黄竟-黄威-黄靖-黄楷-黄丕-黄渭-黄苌-黄馨-黄杓-黄伟-黄奎-黄昱-黄苾。

黄香122年死和黄苾生活年代为581到600年间,两人前后相距459至478年,近500年. 黄香至黄苾将近有500年的时间,若按现在通行的三十年一代来计算,约有十五代至十六代.故这些家谱世系中,很显然《黄文肃公世家宗谱》的记载谱系十八代最与之接近.当然,三十年一代仅仅是平均数,古人的寿命可能超过三十岁,也可能低于三十岁,如果我们按人均四十年一代来计算,将近500年的时间段约有十一代至十二代,则《永昌府黄氏祖谱》的记载谱系十一代最与之接近.《永昌府黄氏祖谱》比浙江《黄氏五族总谱》多了一代:黄威。黄长文的父亲究竟是黄威,还是黄竟或黄远,已经无法考证,这里以《永昌府黄氏祖谱》记载的谱系为准。

黄滔先生曾经辨析过:《黄氏五族总谱》:①、绍郡新司源流跋;②、凡例中 一新安派 惠卿公之兄寻公后也,向未通谱,自康熙庚子,山阴江墅派之伟特赴新安会谱,潭渡宗五十一世孙讳瑚出溯源錄以示,并江夏文强公、新安元集公墓图悉绘于其中,自新安迁徙及转迁之派一一详明,撟归登刊于谱,今悉??錄列于浦江之前。《绍郡新司源流跋》:琬之六世孙元集公曰积,仕晋为新安太守,卒姚家墩。遗二子:长孝子公曰荨,因家于新安,遂于黄氏曰黄墩……孝子公之弟曰惠卿公苾官金陵……镇守吴公初试浦阳人,公以仁慈……兵乱偕隐浦阳,遂为浦阳宗。传至十六世天赐公萦,生二子:长曰洪,次曰浩。洪生三子,曰珌瑕琰。浩生五子,曰琛曰玘曰琬曰璞曰珍。玘因子瞻知洪分宁,分宁今南昌宁州。其兄琛从兄珌居中分宁双井。文节公即玘之世孙也。《剡西杜墓黄氏宗谱》:本谱以东汉黄香为第一世,二十五世萦自秀州迁居浦阳,其孙糮迁剡,三十七世百胜自剡西双井迁杜墓。世系考证:1、苾公溯源到积公世系草创于康熙 59年庚岁(1720年)。山阴江墅派黄之伟先祖特赴新安会谱,从潭渡宗五十一世孙黄瑚先祖处抄来世系资料。2、《新安会通谱》、《新安黄氏大宗谱》都没有苾公的任何信息,究竟浙江绍兴支派是采用何种证据确认到苾公为积公之子,现在是一个谜团。

黄滔先生进一步指出《东溪黄氏宗谱》:谱以隋唐之际黄苾为迁浦江一世祖。第二十六世祖善于北宋末年由浦江三都花桥迁来十四都东溪,为东溪一世祖。《浦阳黄氏宗谱》:始祖苾,隋唐间自金陵迁浦阳;第三十六世捨一,自浦阳十六都辛山迁三都独岭下,为独岭一支始祖。此谱为独岭之谱。《浦阳合溪黄氏宗谱》:黄苾于隋唐之际迁来浦阳;第二十五世黄伟于北宋後期由浦阳东市始迁合溪之长塘,为合溪始祖。《黄氏五族总谱》:黄氏自唐初黄苾後世居浦阳。至五代时,黄萦之孙分迁于分宁、丰城、弋阳、监利、浦城五处,其後裔遂称五大族。是谱虽题五族总谱,实以浙之诸支为主。《杜山黄氏宗谱》:浦阳一世祖为隋代黄苾。其後第二十五世简迁居永康古丽坊,至第三十五世璁迁于东阳五度山,亦名杜山。璁曾孙淮迁居新塘,溢迁居岭儿头,地皆近杜山。此谱系岭儿头一派所修。结论是:第一,苾公“开皇隋文帝徵为兗州总管”,生活年代为581到600年间。第二,縈公为苾公16世孙,“唐昭宗乾宁年间董昌为虐,秀州崇德等处大扰,民存者十无二三……天锡公同堂兄弟子侄辈徙于秀州崇德,业农者数十余家……,縈公生活年代在874年左右。与苾公代距约为19代。

黄滔先生认为:清朝时金华黄氏与新安黄氏的合谱《黄五大族总谱》,把黄苾定为黄香的十世孙、东晋新安太守黄积的次子,而《黄五大族总谱》及各地的宗谱记载黄苾是隋朝人,年代有很大的出入,时间近300年,该谱也无法自圆其说。假如黄苾是黄积次子,按理说各地的新安黄氏谱应该有记载,但至今也未在新安黄氏各谱中查到有此记载,《徽州府志》中也无记载。黄晓刚的博客中说:我多方收集资料,终于在《新安左田黄氏大宗谱》、《新安左田正宗谱事略》、《新安左田黄氏正宗谱谱系》中觅得一丝线索,但名讳又不一样,更使得我一头雾水。现在将有关线索罗列如下:

1、清黄世恕等纂修《新安左田黄氏大宗谱》(清乾隆17年 1752年, 刻本)拾遗记载:“黄庭坚,字鲁直。梁天监间,祖伯泽由黄墩任金华郡守,因家金华,后世瞻,为分宁令,遂家分宁。……”;

2、《新安左田正宗谱事略》之新安左田黄氏源流序记载:“原奕,字世昌……,子公冕,迁衮州;公衮子远期,临水簿,生子伯泽,任金华郡守,因家金华……”;

3、(明)黄积瑜纂修《新安左田黄氏正宗谱谱系》(刻本明嘉靖37年,1558年)新安世系中记载:“伯泽,守金华,太史山谷祖。”其弟“伯汉,字公达,生于(南北朝)宋元嘉癸巳(453年)……。”

综合以上三种材料,黄伯泽为东晋新安太守黄积的六世孙,梁天监间(502年-512年),伯泽由黄墩任金华郡守,因家金华,为山谷公黄庭坚之祖。根据《黄五大族总谱》及支谱记载,金华黄氏五大族始祖为黄苾(字惠卿),而根据以上三谱记载,黄伯泽为金华黄氏始祖。然此二人名讳不同,是否为一人,我不敢妄加推断,否则就有数典忘祖之嫌了。今天提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黄苾是隋朝人。2、金华五大族之祖是黄苾.3、黄苾第十六世孙为黄縈(荣或榮).

至于黄苾的事迹,会稽山人黄汉良校注《会稽陈村黄氏宗谱》按察公列传(黄苾传)记载:公讳苾,字惠卿。其先居江夏之安陆,汉尚书令文强公十世孙,晋新安太守积公次子也。初官兖州,宽以治民,严以律军。迁金陵按察,时犯盗者数十人,有司具状,公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吾闻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况数十人。”遂宽其谳。于是坐盗者科决有差,悉活焉。镇守吴英,浦阳人,以公仁慈妻以女,会兵乱,偕隐浦阳。二子:居中、居正,成进士,世占籍焉。

(六)、黄苾至黄縈谱系考辨

黄苾是隋朝[581年-618年]]人,黄縈是唐朝末期人,二人相距多少年呢? 前后相距约四百多年.黄苾至黄縈的谱系有多少代呢?若按平均三十年一代,至少有十三代;若按平均四十年一代,至少有十代.

黄苾至黄縈的谱系,黄氏各谱记载不相同. 黄滔先生《江南五大族上溯世系研究专题》中认为:目前江南五大族的上溯源流主要有四种:浙江金华黄苾公、江西徐州黄峭公、江西南城盱江黄孟僯公、江西乐安黄法氍公,前一说法流行于浙江地区,后三种说法流行于江西、云南和湖南地区,后三种说法中共同部分为:保义——黄縈(荣)世系。几大说法中都公认縈(荣或榮)公为五大族始祖,但浙江支派称縈公为亿公之子;江西支派称榮公为唐节度使保义公之子。云南保山支派认为縈公后裔玘公为江南五大族之祖.具体情况分述如下:

1928年(民国17年)湖南湘阴《湘阴罗江黄氏谱》中记载黄法氍至黄縈仅仅有七代:

黄法氍-黄冠-儒恭-彦华-黄翰-保义-黄榮.

1992年湖北武汉《新洲黄氏宗谱》中记载黄况至黄縈有十三代:

黄况-黄始-黄冕-黄尚-黄胜-黄清盛-黄鼎-黄锡-黄汶-黄畴-黄毗-黄省和-黄茔.

1705年(清康熙44年)浙江浦江浦阳《东溪黄氏宗谱》、1854年(清咸丰4年)浙江浦江浦阳《浦阳黄氏宗谱》、1856年(清咸丰6年)浙江浦江浦阳《浦阳合溪黄氏宗谱》、1879年(清光绪5年)浙江《黄氏五族总谱》、1880年(清光绪6年)浙江浦江《合溪黄氏仪一房家谱》和1886年(清光绪12年)浙江东阳《杜山黄氏宗谱》中记载的黄苾至黄縈的谱系都是十六代:

黄苾-黄居中-黄梦祥-黄铨-黄商英-黄沦-黄文-黄汝智-黄鞬-黄畦-黄大正-黄辐-黄瑚-黄说-黄亿-黄縈. 

云南保山《永昌府黄氏祖谱》、《永昌府黄氏家谱》、《圣荷园黄氏家谱》中记载的黄苾至黄縈的谱系都是十八代:

黄苾-黄秉哲-黄廉-黄仕甫-黄聪-黄文叔-黄瑶-黄告-黄诏-黄辇-黄大文-黄庆宣-黄政-黄孟僯-黄瑶华-黄翰-黄省和-黄縈.

1910年(宣统2年)江西北里文巷《黄氏九修族谱》、1919年(民国8年)湖南宁乡《狮冲黄氏三修世谱》中记载黄法氍至黄縈有十八代:

黄法氍-黄玩-黄棣生-黄焌-黄勋旧-黄锡-黄畴-德溶-黄敏-黄翼-黄璜-黄康嗣-黄诗勖-黄绍书-黄明心-黄礼持-黄保义-黄縈.

1858年(清咸丰8年)湖南宁乡《泉塘黄氏六修族谱》、1882年(清光绪8年)湖南宁乡《黄氏族谱》、1928年(民国17年)湖南《宁乡泉塘黄氏八修世谱》、1941年(民国30年)湖南《湘乡石门黄氏三修族谱》、1947年(民国36年)湖南《湘乡黄氏六修家谱》、江西《奉新黄氏族谱》中都记载黄香至黄縈有二十代:

黄香-黄琼-黄阁-黄瓒-黄簪-黄智顷-黄贲-黄和璞-黄觉-黄远瞻-黄峭-黄朝端-黄志完-黄允兴-黄闰父-黄暎魁-黄嘉-黄吉琳-黄保义-黄榮.

《益阳长塘黄氏宗谱》记载的黄香至黄縈有二十代:

黄香-黄琼-黄阁-黄琬-黄簪-黄智顷-黄贲-黄和璞-黄觉-黄远瞻-黄峭-黄朝端-黄尚志-黄允兴-黄闰父-黄瑛魁-黄长育-黄演-黄珏-黄榮.

1927年(民国16年)湖南湘乡《湘乡街埠头东山黄氏支谱》、1932年(民国21年)湖南湘潭中湘黄氏谱、1932年(民国21年)湖南长沙《金铿黄氏支谱》、湖南宁乡箭楼谱、道光湖南长沙(沇江)黄氏支谱记载的黄香至黄縈有二十代:

黄香-黄琼-黄守亮-黄瓒-黄簪-黄智顷-黄贲-黄和璞-黄觉-黄远瞻-黄峭-黄朝端-黄尚志-黄允兴-黄闰父-黄瑛魁-黄长育-黄演-黄珏-黄榮.

1878年(清光绪4年)《湖南黄氏世谱》、1891年(光绪17年)《湖南黄氏祠馆纪略》、1921年(民国10年)湖南宁乡《宁乡双观黄氏五修族谱》、1945年湖南《浏阳洞溪黄氏联宗祠五修族谱》、1995年湖南《浏阳黄氏六修族谱》中都记载黄香至黄縈有二十五代:

黄香-黄琼-黄■■-黄琬-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孟璘-黄瑶华-黄翰-黄省和-黄榮.

源自黄氏宗亲网的江夏黄氏总系中都记载黄香至黄縈有二十五代:

香公-琼公-维国-琬公-璨公-宁公-颉公-慧公-典福-锝公-葆诚-倜公-义中-慎言-兆公-文衡-建劻-廷用-孟祖-孟父-孟僯-瑶华-翰公-宝义-荣公.

黄会元按: 湖南湘阴《湘阴罗江黄氏谱》中记载黄法氍至黄縈仅仅有七代,在本谱中已经自我否定了.湖北武汉《新洲黄氏宗谱》中记载的况公为东汉人,五大族始祖茔公为唐代人,之间只有12代,从代距上来说此世系纯属杜撰。浙江浦江浦阳《东溪黄氏宗谱》、《浦阳黄氏宗谱》、《浦阳合溪黄氏宗谱》、《黄氏五族总谱》、《合溪黄氏仪一房家谱》和浙江东阳《杜山黄氏宗谱》中记载的黄苾至黄縈的谱系都是十六代. 云南保山《永昌府黄氏祖谱》、《永昌府黄氏家谱》、《圣荷园黄氏家谱》中记载的黄苾至黄縈的谱系都是十八代.江西北里文巷《黄氏九修族谱》、湖南宁乡《狮冲黄氏三修世谱》中记载黄法氍至黄縈有十八代.湖南宁乡《泉塘黄氏六修族谱》、《黄氏族谱》、《宁乡泉塘黄氏八修世谱》、《湘乡石门黄氏三修族谱》、《湘乡黄氏六修家谱》、江西《奉新黄氏族谱》中都记载黄香至黄縈有二十代.《益阳长塘黄氏宗谱》记载的黄香至黄縈有二十代.湖南湘乡《湘乡街埠头东山黄氏支谱》、湖南湘潭中湘黄氏谱、湖南长沙《金铿黄氏支谱》、湖南宁乡箭楼谱、道光湖南长沙(沇江)黄氏支谱记载的黄香至黄縈有二十代.《湖南黄氏世谱》、《湖南黄氏祠馆纪略》、湖南宁乡《宁乡双观黄氏五修族谱》、湖南《浏阳洞溪黄氏联宗祠五修族谱》、《浏阳黄氏六修族谱》中都记载黄香至黄縈有二十五代. 江夏黄氏总系中都记载黄香至黄縈有二十五代. 

以上各谱所记谱系,无法判断对错.因为黄香至黄苾有四五百年,黄苾至黄縈也有四五百年,即黄香至黄縈相距八九百年的时间.八九百年的时间,若平均每代三十年,约合二十七八代;若平均每代四十年,约合二十二三代;若平均每代五十年,约合二十一二代.谁更合理呢?我更倾向黄香至黄縈八九百年的时间约有二十五代,但是它符合客观历史或客观事实吗?不知道,毕竟古代人的寿命有长有短,有些古代人的寿命可能不足二三十年,有些古代人的寿命可能超过四五十年,真说不清楚. 黄苾至黄縈相隔四百多年,浙江浦江浦阳系的记载为十六代应是最恰当的:黄苾-黄居中-黄梦祥-黄铨-黄商英-黄沦-黄文-黄汝智-黄鞬-黄畦-黄大正-黄辐-黄瑚-黄说-黄亿-黄縈. 

关于黄縈、黄保义、黄吉琳的情况,《泉塘黄氏六修族谱》记载:始祖保义,唐代人,居秀州崇德(今浙江秀水县),后徙居金华。《黄氏族谱》记载:始祖吉琳,讳逢时,字似玉,唐时浙江嘉兴府石门县人。又记载始迁祖通宇,自江西宁州(修水县)双井迁湖南宁乡。《宁乡泉塘黄氏八修世谱》记载:吉琳公,名翰,字似玉,唐刺史,大历壬子正月初七生,咸通辛酉七月十四没,葬崇德县梧溪鹤形山艮坤向。配陈氏,大历甲寅十月二十二生,太和癸丑七月十四没,葬合夫冢,生保仁、保义。又记载鼻祖保义自浙江秀山县迁浙江金华,再迁江西南昌府宁州。《湘乡石门黄氏三修族谱》记载:始祖吉琳,讳逢时,字似玉、号礼持,唐代官忠州刺史。《湘乡黄氏六修家谱》记载:一世祖吉琳,字似玉,唐代人,世居浙江崇德县。后裔迁居江西。《湘乡街埠头东山黄氏支谱》记载:一世祖珏,一作保义,唐大中二年自崇德迁居金华。又记载四世孙玘,行三,五代避兵乱徙居分宁双井,玘曾孙中凂,字宗展,北宋时复迁乐安桐冈。族中派衍至二十余世,时当明中叶,后裔陆续迁湘乡,居东山、茅浒、石桥、黄家圫、下马石、招塘、界头等处,清康熙中合建祠于东山,乾隆初又移建街埠。《金铿黄氏支谱》记载:始祖闰父,字元仕,仕齐高帝。八世孙瑕,支分江西丰城沇江。又说吾族始于黄帝,远者南稽,兹仍旧谱以闰父公为一世,传至天爵、天明、天物,分三大支,天明、天物各支另有谱,今所叙者皆天爵公裔,传至芹公由浏邑镇市徙居长沙东乡锦绣都月形山而家焉,传至玉成公迁居清都九甲金铿冲裹里屋,生子四:麒、麟、象、淲,分为四大房。又记载瑕公为丰城沇江一世祖,即榮公之孙保義之曾孙也,举凡支分沇江者,皆出金华。《长沙黄氏支谱》记载:远瞻公,晋安帝时征虏将军,配仇氏,讳池公女。峭公,远瞻之子,字肖山,徐州刺史,因孙思作乱(399-415年),盗贼蜂起,人情危懼,公不敢離任。故嘱子嚀孙而散居列國,临别時作诗以勉之,诗曰:勒马奔程自主张,男儿随处可开疆,远游外境非吾境,久在他乡即故乡;继志不忘莲胆苦,傳家须並桂蘭香;我居官守難逃避,惟願爾曹百世昌,命二十一子各執诗一首即登程。闰父公,允兴之子,字元仕,南朝齐高帝侍中。映魁公,闰父之子,盟字,秀州。长育公,映魁之子,陈文帝值阁将军。演公,长育之子,隋炀帝大理司值。保義公,演公之子,唐节度使司军头。黄滔先生考证此世系后认为:1、此世系说法来源于可能源于乾隆丙子岁(1756)江西黄氏通谱,延续到道光30年(1850年)江西三修通谱,将峭山公视为晋朝人,在清光绪25年(1899年)四修和民国22年(1933年)五修时被考证放弃,同样在光绪17年 (1891年)湖南黄氏通谱时被考证放弃,世系中的峭公考证为福建邵武禾坪人,生活在唐或五代 ;但是在乾隆丙子岁到清光绪25年140余年中此世系传播甚广,影响极大,江西、湖南大部分五大族后裔的清、民国老谱至今都在采用此世系。2、此世系来源应该是江西五大族与峭公第五子化公、第九子井公後裔联宗世系。世系草创于何时有待考证。3、峭公为晋徐州刺史的说法应该来源于峭公江西第五子化、第九子井之後裔族谱。《狮冲黄氏三修世谱》记载:鼻祖礼持,一名逢时,唐时居浙江嘉兴俯秀水县。子保义,唐德宗贞元十一年避乱迁浙江金华。保义曾孙瑕,字仕壳,五代末徙居江西丰城沇江。瑕八世孙琠,宋时再徙江西临川黄龙冈,传九世至裕书,移居江西崇仁惠安乡恭仁里石源村。越十二世至政元(名应祥,字可献)、政文(一名荣发,字应贤,号可期)、政旭(名应伯,字可名),清康熙间始迁宁乡狮冲。政元传五世而绝;政旭传四世无考,唯政文派繁衍长存。《新洲黄氏宗谱》记载:匡镒公,毗公次子,派名省和,字义宝,任秀州节度使。居崇德,妣周氏,生子一:茔。《武昌狮山黄氏宗谱第三谱》溯源总叙记载:……翰生子三。长省谕,字保仁,御史大夫;次省和,字保义,崇德令;三省居,字保信,左仆射。省谕生黄表,字宗远,抚州兵马节度使。省和生黄萦。萦生黄洪、黄浩。黄洪生黄珌、黄瑕;黄浩生黄琛、黄玘、黄璞。其子孙析为五大族。珌之支则浙之剡城,瑕之支则江右丰城 江,琛之支则楚之监利,玘之支则江右分宁双井,璞之支则江右弋阳。……

(七)、黄縈至黄玘谱系考辨

黄縈主要生活在唐朝末年。

黄縈生二子:黄洪、黄浩。黄浩生黄玘。

关于黄洪、黄浩的儿子,黄氏各地谱系记载略有不同:

通行谱系记载:黄洪生珌、 珍、瑕,黄浩生琛、玘、 璞。浙江支谱又认为:黄縈娶妻龚氏,继配沈氏,生二子.长子黄洪,字时宽,生于唐朝末年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辛卯,卒于五代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丙申,官任承直郎.次子黄浩,字时衍,进士, 官任承直郎.黄洪娶妻卞氏,生三子:黄珌\黄瑕\黄琰.黄浩娶妻董氏,生五子:黄琛\黄璞\黄玘\黄琬\黄珍.堂兄弟八人散居各方,后裔极为繁荣昌盛.具体情况如下:

珌   洪公长子,字仕英,唐咸通时授朝散大夫,居金华孝义坊。吉水谱以珍为长,而无珌,子一。配:李氏,生惠。

珍   洪公次子,居金华,遭兵扰散(见吉水谱)。

瑕   洪公三子,唐乾符四年丁酉(876)生。五代时,偕从弟玘、璞徙居分宁之双井,后分居丰城之沇江,葬乌鹊岭癸向。子一。配:赵氏,生睿。丰城,古代属于豫章郡下的一個县。丰城黃氏曾辉煌一时,史载有“九子十尚书”的佳话。

琛   世谱作浩公长子,字赡望,南唐时知清江县令,既解组,遂居县之大中坊,没葬中坊宅前。此义城谱所载,而吉水谱以为仍居金华。子四。配:刘氏,生忠胜、忠政、忠信、忠孚。

玘  浩公次子。

璞   浩公三子,唐季避兵难赴分宁,以占田艰阻,率族众徙长沙,散居益阳(见《南阳公注与侍御公昭书》)子一。配:吴氏,生用。

据《武昌狮山黄氏宗谱第三谱》溯源总叙记载:……翰生子三。长省谕,字保仁,御史大夫;次省和,字保义,崇德令;三省居,字保信,左仆射。省谕生黄表,字宗远,抚州兵马节度使。省和生黄萦。萦生黄洪、黄浩。黄洪生黄珌、黄瑕;黄浩生黄琛、黄玘、黄璞。其子孙析为五大族。珌之支则浙之剡城,瑕之支则江右丰城 江,琛之支则楚之监利,玘之支则江右分宁双井,璞之支则江右弋阳。……

此谱里洪子为珌和瑕而无珍;浩长子为琛而非玘。

《永昌府黄氏祖谱》、《永昌府黄氏家谱》、《圣荷园黄氏家谱》记载:黄浩娶董氏,生五子:琬、琛、玘、璞、珍。此谱多出琬,混入珍,不准确,应以通行谱系为准。

黄玘生子黄瞻。

黄玘出生于唐乾符五年戊戌(878年),卒年不详,后随子徙分宁.

关于黄玘,黄氏各地谱系记载有差异:

据江西修水双井堂清光绪24年(1898)修的《黄氏宗谱》(黄渤然总修,十一卷,首一卷,木活字本)记载:黄玘,字汝珪,号冰堂,赠著作郎。原居婺州金华玉板桥,南唐庄宗时随长子赡宦居分宁。赡后弃官隐居邑之双井。……

据湖南江夏堂清同治12年(1873)修的《楚南黄氏族谱》(黄惟高主修,十一卷,首一卷,木活字本)记载:黄玘,字玉钦,宋时自浙江金华徙居江西分宁双井。

黄玘,浩公长子,字畔溪,唐乾符五年戊戌(878)生,偕堂兄瑕、胞弟璞徙居分宁之双井。瑕、璞皆复他徙,惟公恋双井,为分宁黄氏太祖(见吉水谱),没葬白土(见山谷撰《叔父和叔墓碣》)。子一。配:任氏,生赡。没葬方潭之东。

(八)、黄玘至黄庭坚谱系考辨

金华黄氏之祖应是黄縈。黄縈生黄洪、黄浩,二人子孙析为江南五大族,是为金华五大族.《武昌狮山黄氏宗谱第三谱》溯源总叙记载:……翰生子三。长省谕,字保仁,御史大夫;次省和,字保义,崇德令;三省居,字保信,左仆射。省谕生黄表,字宗远,抚州兵马节度使。省和生黄萦。萦生黄洪、黄浩。黄洪生黄珌、黄瑕;黄浩生黄琛、黄玘、黄璞。其子孙析为五大族。珌之支则浙之剡城,瑕之支则江右丰城 江,琛之支则楚之监利,玘之支则江右分宁双井,璞之支则江右弋阳。

关于唐末、五代、宋初时的分宁黄氏世系关系,现代史学界存在一些争论。比较准确与合理的记载是黄庭坚的记载: 黄庭坚在元佑八年(1093年)五月为叔父黃廉(字夷仲)撰写的《叔父给事行状》、十二月为叔父黃育(字和叔)撰写的《和叔墓碣》以及崇宁三年(1104年)正月写于衡阳的《赠益阳成之主簿》诗引中,黄庭坚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分宁黄氏的世系关系。

《山谷别集》卷八:黄氏本婺州金华人,公高祖讳赡,当李氏时来游江南,以策干中主,不能用,授著作佐郎知分宁县。解官去游湘中。久之,念藏器以待时,无兵革之忧,莫如分宁,遂以安舆奉二亲,来居分宁。公曾太父及光禄府君皆深沉有策谋而隐约田间,不求闻达。光禄聚书万卷,山中开两书堂,以教子孙,养四方游学者,常数十百。……

《山谷全书》正集卷三十二记载:黄氏自婺州来者讳赡,以策干江南李氏,不用,用为著作佐郎知分宁县。……其后吴楚政益衰,著作乃去官游湖湘间。久之,念山川深重,可以避世,无若分宁者,遂将家居焉。……著作生元吉,豪杰士也,买田聚书,长雄一县,始宅于修溪之上,而葬于马鞍山。马鞍君生中理,赠光禄卿,光禄始筑书馆于樱桃洞、芝台。两馆游士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故诸子多以学问文章知名。黄氏于斯为盛,而葬于双井。光禄生茂宗,字昌裔,……登科授崇信军节度判官……崇信生育是为和叔。……

《山谷别集》卷一记载:予之窜岭南,道出衡阳,见主簿君益阳黄成之,问宗派,乃同四世祖兄也。于是出嫂氏子妇,相见喟然。念高祖父之兄弟未远也,而殊乡异井,六十岁然后相识,亦可悲也。益阳兄之叔父晦甫侍御,在家著孝友之誉,立朝有忠鲠之名。……

《宁乡泉塘黄氏八修世谱》第1本第5页卷一《录旧》之《“世谱”考》记载:文节公山谷集留王郎世弼诗,注云:王纯亮,字世弼,山谷之妹婿。见黄氏世谱,又谢答闻善二兄九绝句诗,注云:黄氏世谱,晦甫名昭。是晦甫,为侍御公昭之字。原分宁、益阳,共为一谱,此旧称世谱也。公之七世祖玘公、丰城之始祖瑕公、清江之始祖琛公,皆昆弟也。……

今见较早的黄氏家世记载,是族人黄注(字梦升,公元997——1039)写给远房别支族侄黄晦甫的一封叙论宗谱的书信(以下简称“注《书》”),中云: 

注在江陵与吾侄相见,未得叙宗派,今日之会,幸露底里。始吾高祖本东阳人,与吾侄五代祖实亲昆仲也。唐季畔涣,思避兵难,乃携持书室,来分宁卜遗种之地。伯仲非不睦也,终以占田稍艰,势阻饥,遂一族贾于长沙。时移世变,宗盟遂寒。 

此书全文见存《山谷别集》卷十《跋七叔祖主簿与族伯侍御书》中,庭坚跋曰:“此书乃七叔祖作南阳主簿时,族伯父晦甫侍御叙宗盟书也。叔祖梦升是时年四十,文章妙一世,欧阳永叔爱叹其才,称之不容口。不幸明年遂捐馆舍于南阳耳”。

黄注卒于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享年四十二岁(见欧阳修《黄梦升墓志铭》),《跋》谓作书“时年四十”,合而推知,论宗书作于辞世前两年,即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梦升论宗书于黄氏家世的叙述,值得珍视的主要有三点。其一,祖籍为“东阳”。东阳为三国时期吴天宝元年(公元266)分会稽郡而建置,治所在长山(今浙江金华市),至南朝陈天嘉三年(公元562)改名金华,隋大业及唐天宝时又曾改婺州为东阳郡。故知东阳、金华、婺州实为一地。其二,“高祖”于唐季携室徙居分宁。“高祖”之称,在古代有实指与虚指之分,实则指祖父的祖父,虚则指始祖,远祖,无确指性。实指称谓序列一般为:高祖、曾祖、祖、父、子,此处言其“高祖”与晦甫“五代祖实亲昆仲”,则取始来分宁之祖意,非实指。其三,黄注“高祖”(实为曾祖)与晦甫五代祖为亲兄弟,则分宁、长沙两支而同宗。《跋》语则清楚地表达了庭坚与梦升、晦甫的辈分关系。

黄庭坚的情况,《永昌府黄氏祖谱》、《永昌府黄氏家谱》、《圣荷园黄氏家谱》中有详细记载: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别号涪翁,又号八桂老人、黔安居士。国史编修官,能诗善文。黄庶次子,行九,自号山谷老人。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乙酉六月十二丙寅日辰时,卒于崇宁四年乙酉九月三十日子时,大观四年葬双井炭子口艮坤向。黄庭坚,生于宋代洪州分宁县双井村明月湾之黄氏大家庭。黄氏 “登科被荐者摩肩,名世建勋者接踵”。黄庭坚自幼聪慧,早年丧父,后寄寓舅父李常家,学业精进,享誉远近。十七岁游学淮南之地,深得诗人孙觉赏识,遂将其女孙兰溪许配之。孙氏不幸染疾而亡,只生一女,名黄睦。治平四年,登许安世榜进士,授著作郎,实录书成,当进秩,舍其子而官。黄庭坚任官京城,与谢师厚之女结为夫妻。谢氏不幸早亡,未留子嗣。黄庭坚收纳侍女空氏,生一子黄相。绍圣元年,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移黔州安置。三年后,为避亲嫌,再移戎州安置。元符元年六月,黄庭坚与胞弟黄知命两家人,共至潼川路之戎州。时黄相十五岁。元符二年,黄庭坚与泸州江安知县石谅相识相知。石家多书画。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朝廷起用黄庭坚。因长江涨洪,不能成行,遂自七月十三日至十一月二十三日至青神省其姑母。十二月,黄庭坚将发戎州,过江安,并为其子黄相娶石谅之女石氏。十三日,黄庭坚离戎。此后,黄庭坚迁徙各地,倍极辛苦。绍兴元年追赠龙图阁学士,德佑元年乙亥谥“文节”。苏轼为之云:瑰玮之文,妙绝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吕居仁推为江西诗伯。官至太史。宋崇宁乙酉九月十三卒于宜州,寿六十一。大观三年己丑十一月归葬双井祖茔之西。著有《山谷内集三十卷、外集十四卷、别集二十卷、词一卷、简尺二卷、年谱三卷。黄庭坚先娶孙氏,孙氏为龙图阁直学士(讳觉,字莘老)之女,封兰溪县君。孙氏生于宋皇祐三年(1050年),十八岁嫁黄庭坚,殁于熙宁二年(1069年)庚戌七月初二日,时年二十岁。孙氏无子,生一女,名黄睦,适舒城李文伯。无子,卒葬双井大坟山。黄庭坚继娶谢氏,谢氏为朝散大夫(讳景初,字师厚)之女,封介休县君,卒袝葬安康郡太君之墓。谢氏生于皇佑壬辰年八月初六日酉时,卒失考。谢氏与孙氏同茔。谢氏无子女。黄庭坚又娶空氏,空氏生于嘉佑四年己亥三月十七日亥时,卒于政和五年乙未二月二十二日酉时。空氏生一子:黄相。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熙宁元年(1068年),是黄庭坚“三甲及第”的第二年,二十四岁的他得以与龙图阁大学士孙觉字莘老之女兰溪喜结伉俪。仅隔两年,孙氏就因病去世了。这给黄庭坚打击很大,为此,他写下了《哀逝》《悼往》《红蕉洞独宿》等诗哀悼妻子的离去。

旧党执政时期,黄庭坚仕途畅达,多迁官升职。虽然黄庭坚曾有《修<神宗实录>乞外任奏状》,以其母身体年迈需人照顾为由,请求不在京为官,但未能如愿。其所修《神宗实录》于元祐四年(1091)十二月修成草卷,元祐六年(1093)进呈朝廷,同月,黄庭坚因修史有功,诏为起居舍人,虽因中书舍人韩川有言而加官未成,仍为著作佐郎,但随后黄庭坚进《辞免转官状》和《乞回授恩命状》,朝廷于同年丙申(6月8日)特封其母寿光县太君为安康郡太君。不久其母病逝,朝廷还特赐绢两百匹以示抚慰。可见黄庭坚因修《实录》颇受朝廷的照顾。

关于黄庭坚的卒年,多数文献都说是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逝世于宜州,这是正确的.但也有人认为:黄庭坚崇宁四年是“诈死”,实则隐姓埋名以白祖六郎的新面目潜入广东连州,宣和三年(1121年)殁葬于夏湟。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追溯本源,探明真相.

黄庭坚只有一个儿子:黄相.

 元代欧阳玄所作的《山谷始祖墓志》言黄庭坚仅仅有一子黄相。欧阳玄(1283年-1357年),字符功,号圭斋,因避清讳,其名又作欧阳元,浏阳人。 元代欧阳玄所作的《山谷始祖墓志》记载:先生讳庭坚,字鲁直,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辰时,登宋治平四年进士。累官翰林院编修、赠龙图学士,谥文节。当时缙绅先生吕居仁等称为江西诗祖。舒州石牛洞有山谷寺,公游而乐之,自号山谷道人。奉旨编修神宗实录,被论而调涪州别驾,又号涪翁。子一曰相,亦有诗名。先生于崇宁四年九月晦日殁于宜州贬所,大观三年,门人苏伯固、蒋伟护其灵柩归葬双井祖茔之西。铭曰:呜呼,修之水兮色悠悠,泉感沸兮在中流,公往来兮井井,灵在溪兮月在井,公井井兮往来,麟翩斓兮凤赔颙。修有鲜兮匪鳣匪鲔类,饮有茗兮匪浆匪醴。修水盘兮论石鼎,香之思兮泳之  (此处缺一字)。公欲去兮何彷徨,乘白云兮达帝旁。达帝旁兮何为?曾孙之思兮修水之长。恸哉情不能忘,将诗文镂太史祠堂。元翰林学士  圭斋欧阳元拜撰。

但是有的黄氏谱系记载,黄庭坚有多个儿子,这是不正确的.现考察辨析如下:

重庆万州谱记载黄庭坚有三个儿子:黄干、黄相、黄刍;广东连州谱则有八子说:黄冠(黄棁)、黄杨、黄相、黄枌、黄梓、黄椿、黄榀、黄杆。这两种谱系的记载,不知有何依据?我认为是错误的. 黄杨,一作黄朴,是黄庭坚长兄元明之子. 宣和三年逝世于连州的白祖六郎并非黄庭坚.连州谱所谓黄庭坚有八子当属附会之说.《山谷年谱》卷三十载:崇宁三年甲申,先生是岁月自谭州,历衡州《礼思大禅师题名》见石:修水黄某弟仲堪,子枌、梓、椿、相、棁,成都元实、范温,道人文演同来。落款:崇宁正月甲辰,甲辰乃晦日,礼思大禅师道场在衡山福岩。” 黄某指黄庭坚,弟仲堪的“弟”指黄庭坚从弟,仲堪,字觉民,行廿八,庭坚叔父黄襄(号台源先生)之子,曾任衡山尉。文后面的“子枌梓椿相棁”中的“子”是“子辈”的意思,包括儿子和侄子。四川大学周裕锴教授《黄庭坚家世考》,对五子枌、梓、椿、相、棁这样解释:“庭坚有从侄黄枌、黄梓、黄椿,疑为仲堪之子(《全集  别集》卷三)。又有黄棁,为叔达之子(见《金字谱牒》)。黄棁与庭坚关系颇密,《宜州家乘》屡载黄棁家书。又据《家乘》可知,黄棁亦能诗。庭坚还有侄黄桓,疑为叔献之子(见《年谱》卷二十六《彭泽县题名》)。黄棿,亦疑为叔献之子(见《年谱》卷二十六《池州齐山焦笔岩题名》)。”

黄庭坚初室兰溪县君孙氏生长子黄杨是经不起推敲的. 明朝成化五年咸宁忠孝堂黄氏宗谱中记载黄庭坚夫人兰溪县君孙氏生一子黄杨,是为长子. 黄杨下传第七代有江西分宜县明朝太常寺卿黄子澄,黄杨是江西分宜县黄子澄家族的先祖。江西修水黄良早宗亲考证,分宜县确实有二支双井黄氏后裔,一支是黄庭坚的堂兄弟,他们是纲述、综舜、纺、绩、纹、续六兄弟。一支是黄庭坚的侄子黄行文,由双井迁分宜上松。明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蒲圻廖道南(时任咸宁知县)为开封知府累迁布政司参政彦玑公(1460-1523)作墓志铭中说 “齐轩讳彦玑字公在,宋太史山谷公之后也。山谷公命子杨受业于苏子瞻之门,遂家于蜀”。事实上,咸宁谱关于黄庭坚夫人兰溪县君孙氏生子黄杨的记载,明显有违黄庭坚为孙、谢二夫人所作的墓志.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修订版《黄庭坚全集》第679—680页记载:黄庭坚《黄氏二室墓志铭》:豫章黄庭坚之初室,曰兰溪县君孙氏,故龙图学士高邮孙公觉莘老之女,年十八归黄氏。执妇道,其居室相保惠教诲,有迁善改过之美。家人短长,不入庭坚之耳。方是时,黄庭坚为叶县尉,贫甚,兰溪安之,未尝求索于外家。不幸年二十而卒,殡于叶县者二十二年。继室曰介休县君谢氏,故朝散大夫、南阳谢公景初师厚之女,年二十归黄氏,娴于礼义,事先人爱敬不倦,侍疾尝药,不解衣带,至于复常。修禅学而不废女工,能于诗而叔妹不如也。言有宫廷,行有坊表,不皦不汙,少长咸安怀之。年二十六而卒,生一女曰睦,才四岁。过时而先夫人哭之哀,殡于大名者十一年。元祐六年先夫人捐馆,乃克归二夫人之骨于双井,八年二月,从先夫人葬焉,同宫而异椁。初,庭坚年十七,从舅氏李公择学于淮南,始识孙公,得闻言行之要,启迪奖劝,始知向道之方者,孙公为多。孙公怜其少立,故以兰溪归之。及庭坚失兰溪数年,谢公方为介休择配。见庭坚之诗,曰:吾得婿如是足矣。庭坚因往求之。然庭坚之诗,卒从谢公得句法。呜呼!如兰溪之女美,介休之妇德,皆室家之则也。尝欲以楚辞哭之,而哀不能成文。二夫人平生尝憾无男,二夫人殁后,始得男曰相,他日当使相乞文于予友而刻之。遂以哀其志。此文记载得很清楚:“二夫人平生尝憾无男,二夫人殁后,始得男曰相”。可见,孙、谢二夫人均未生有儿子,黄相是黄庭坚第三位夫人所生。

咸宁黄氏谱中黄杨的生年是宋元丰元年戊午(1078)。这与兰溪县君孙氏的人生履历也是不吻合的。《图书情报论坛》杂志2010年第四期登载了黄朝霞、秦腊英论文“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黄庭坚家世研究的重要史料”叙述,兰溪县君孙氏,生于宋皇祐三年(1050),18岁归黄氏,殁于熙宁二年(1069)庚戌七月初二日,时年20岁。《全刊杂志赏析网》中有杨新勋的文章《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有这样的叙述,熙宁元年(1068年),是黄庭坚“三甲及第”的第二年,二十四岁的他得以与龙图阁大学士孙觉字莘老之女兰溪喜结伉俪。仅隔两年,孙氏就因病去世了。这给黄庭坚打击很大,为此,他写下了《哀逝》《悼往》《红蕉洞独宿》等诗哀悼妻子的离去。由此可见,兰溪县君孙氏是不可能在八年后的元丰元年(1078)戊午生养黄杨这个儿子的。换句话说,黄杨绝不可能是黄庭坚的儿子.其实,黄杨是黄大临的儿子,为黄庭坚从侄。

黄庭坚只有黄相一子.黄庭坚早年无子,是否曾过继其兄黄大临之子黄朴(一名黄杨)为嗣呢?不可能. 黄庭坚《乞奏补侄朴状》中说黄朴“自襁褓过臣房下”,但接着写“先与臣兄之子朴”,始终以侄称之,不言“继子”。黄朴是黄庭坚兄黄大临的长子,按分宁习俗长子是不过房的。再说,黄朴出生时,黄庭坚才24岁,风华正茂并有妻室,也不可能那么年轻就把襁褓中的侄儿黄朴过继入嗣。实际上双井黄氏两堂两谱所载,黄朴都是大临长子。所以,也不能将黄朴认定是黄庭坚的长子,更不能把黄朴就说成是黄杨了。其实,黄庭坚的亲生儿子只有一个:黄相.

元祐四年(1089年),黄庭坚《乞奏补侄朴状》:修实录院检讨官、朝散郎、秘书省著作佐郎、充集贤校理黄某奏:臣见任职名,今遇明堂大礼,该得奏补子孙一名。臣早年未有子息,有兄之子朴,自襁褓过臣房下,抱携教养,于今年二十二,学问稍已知方。后来,臣有子相,生才六岁。以臣于朴,私恩实均父子,重以老母年今七十,钟爱在朴,不胜白发抱孙之情。扶杖假息,愿及见朴之阶仕籍也。欲望圣慈,许以合得恩例,先与臣兄之子朴,使臣待罪官次,幸而免于旷败,将来两遇大礼合奏期亲日,即以奏臣子某,于恩例诏条,别无徼幸,伏望圣慈特赐开允,奉圣旨特依奏。

这篇状表明黄庭坚早年无子,中年所得子黄相尚年幼,因之才要求荫补黄朴,元祐四年(1089)黄庭坚兄大临之长子黄朴确实因此得登仕途授杭州主簿。此时,黄相年仅六岁,黄杨已经11岁,如果黄杨真是黄庭坚的长子,黄庭坚在这篇“状”中就不会只提到年幼的黄相,而不提比黄相年长的黄杨。这亦可证黄杨非庭坚亲生子也。

结论:黄庭坚一生只生有一个儿子:黄相

黄相娶石氏女,生有六子: 黄黔、黄然、黄槱、黄照、黄炁、黄羔

关于黄相的情况,《永昌府黄氏祖谱》、《永昌府黄氏家谱》、《圣荷园黄氏家谱》中有详细记载:黄相,黄庭坚之子,字小德,号嘹然。黄相幼时懒学,一生未得功名,以父荫补中奉大夫。黄相生于元丰甲子1084年7月,殁于绍兴二年1132年壬子2月,终年仅48岁。黄相娶石谅之女石氏。石氏,眉州人,江安宰讳谅之女。石氏髫卯资颖嗜学,蘋繁线纩,一不经意。志业专确,乃博古善绩文,且其性素冲淡,不事铅华。服浣戳之衣,日游心于编简翰墨。

石氏生六子:黄黔、黄然、黄槱、黄照、黄炁、黄羔。黄黔,字楚老,官司理参军,迁居万载;黄然,字子奇,号超然,以祖荫补吏部员外郎,官漳州法曹、四川提刑,娶胡氏, 子:晞、晓。晞、晓自修水迁居江苏省连云港。黄槱,黄相三子,字昇之。黄槱生于1090年,卒于1162年。黄槱生三子:黄壄、黄培、黄均。黄壄,黄槱之子。黄壄生一子:黄铮。黄照,后裔一支迁南昌县北枥。黄炁,字冈忠。黄炁,六子,分迁平江浆市、九峰、巴陵、阳街、建昌、新城、新城、岳阳。黄羔,字不黨,自修水迁居袁州(今宜春溪),另一支迁南昌瑶溪。

(九)、黄庭坚至黄孟璋谱系考辨

黄庭坚至黄孟璋的谱系,黄氏各地家谱记载不相同。谁对谁错或是谁更合理呢?我们已经知道了黄庭坚(1045-1105)的生卒年,却不清楚黄孟璋的生卒年,但是我们知道黄孟璋在明朝初年(1403年)率族人由南京应天府迁居至云南永昌府。

《永昌府黄氏祖谱》、《永昌府黄氏家谱》、《圣荷园黄氏家谱》记载:黄孟璋是黄壮叔的次子。黄壮叔,黄必濟长子。黄壮叔生四子:黄孟珍、黄孟璋、黄孟琼、黄孟瑶。明朝初年,因永乐之祸,黄氏遭灾。初,黄大临与黄庭坚为亲兄弟,黄大临生子黄杨,黄庭坚中年后得子黄相。黄相、黄杨虽系堂兄弟,然其后裔各支已疏;明初,黄相后裔为黄壮叔,黄杨后裔为黄子澄。明朝建文皇帝时期,黄杨后裔黄子澄主张削藩,得罪燕王朱棣。为夺取帝位,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公元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建文皇帝焚宫后削发为僧,隐遁西南。同年,燕王朱棣毒杀黄子澄十族;十族者,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二代,门生朋友一代。燕王朱棣虽毒杀黄子澄十族,然未及疏支黄相后裔,而黄氏已大惧。公元1403年,为避祸患,黄壮叔三子黄孟璋、黄孟琼、黄孟瑶率领黄氏三代十二家自南京应天府始迁云南永昌府。黄氏三代十二家为:黄孟璋、黄孟琼、黄孟瑶;黄孟璋三子:黄公德、黄公义、黄公智;黄孟琼二子:黄公礼、黄公信;黄孟瑶一子:黄公仁;黄公德二子:黄福、黄禄;黄公义一子:黄寿。

黄庭坚1045年出生到黄孟璋于明朝初年(1403年)率族人由南京应天府迁居至云南永昌府,二者相距358年,约有十二代(30年/代); 黄庭坚1105年逝世到黄孟璋于明朝初年(1403年)率族人由南京应天府迁居至云南永昌府,二者相距298年,约有十代(30年/代)。

《永昌府黄氏祖谱》、《永昌府黄氏家谱》、《圣荷园黄氏家谱》记载黄庭坚至黄孟璋的谱系有十二代:黄庭坚-黄相-黄槱-黄壄-黄铮-黄昊-黄亘-黄原之-黄来桂、黄还桂(一说即是黄国璋) –黄必济-黄壮叔-黄孟璋。

由以上考察辨析可知,《永昌府黄氏祖谱》、《永昌府黄氏家谱》、《圣荷园黄氏家谱》的记载最接近真实情况最可信。

(十)、黄庭坚至黄国璋谱系考辨

黄庭坚至黄国璋的谱系,黄氏各地家谱记载不相同。谁对谁错或是谁更合理呢?我们已经知道了黄庭坚的生卒年,却不清楚黄国璋的生卒年,但是可以推算出来。

黄氏家谱大都认为,黄国璋出生于1303至1305年之间。元末明初大移民,黄国璋携带幼儿黄兴辅到达长沙,成为经铿黄氏的开山始祖。1368年正月初四明朝建立,1368年成为洪武元年,若1303年为国璋公出生年份的话,到洪武元年国璋公应为65岁。国璋公迁湘时将近70岁,且带有一个尚是幼年的孩子去移民,这有点说不通。黄争鸣在黄滔宗亲的质疑下,写出了《国璋公出生年份探讨》。黄争鸣在《国璋公出生年份探讨》中按洪武十五年二世祖兴辅公受官的时间来推算一至三世祖的出生年份和按四世祖的出生年份来反推算一至三世祖的出生年份。这个推算是合理的、正确的,兹引述如下:

按洪武十五年二世祖兴辅公受官的时间来推算一至三世祖的出生年份。兴辅、字纯仁,号岳山。洪武年以人才荐授陕西道监察御史,为失朝谪江西吉安府永丰县。妣费氏,合葬善化县八都(清一都阿字九区)阿弥岭纱帽山癸向,行迹无考。兴辅公是与曾泰、彭友信一道进京的。经查实曾泰是洪武十五年以秀才受户部尚书的。这也基本可以说兴辅公是洪武十五年受的官。若真是洪武十五年受官的话也正好印证了后谱的“幼随父来迁”的说法。“幼”通常驻是指未成年人,据《仪礼·丧服》幼:“谓年十五以下。”假设国璋公不是军事移民而是洪武元年的迁湘的移民,假设当时兴辅公当时15岁,至洪武十五(1382)年兴辅公为30岁,洪武十五年反推30年年也就是1352年,若以上假设成立的话兴辅公就应该是约1352年左右出生。再假设国璋公与兴辅公的代距是18年左右即国璋公出生年代约为1334年左右,那么国璋公迁湘的年龄是34岁左右。兴辅公是1352年,谱载镛公是1390年出生,相隔38年。以诚公是次子,假设生育间隔期限是两年,便是三世伯祖以敬公1370年,三世祖以诚公为1372年。

按四世祖的出生年份来推算一至三世祖的出生年份。明太祖洪武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十六,女十四。古代中国女子的初育年龄一般15—19岁,男子初育年龄一般16—20岁,(平均按18岁)。四世祖镛公谱载1390年出生,若按长子平均代距计算,以此推算三世伯祖以敬公的出生年份有可能是1370年,三世祖以诚公的出生年份在1372,二世祖兴辅的出生年份有可能是1352年左右。一世祖出生年份可能是1334年。

结论:

一世、国璋公1334左右出生

二世、兴辅公1352年左右出生

三世、以敬公1370年左右出生

三世、以诚公1372年左右出生

四世、镛公1390年出生

黄争鸣说,《经铿黄氏家谱》上对始祖国璋公及二、三世世祖均未注明出生年月,国璋公也未注明始祖的先世传承,这也就造成了我族其他分支各自将我族列在了不同的黄族名人之下。

《永昌府黄氏祖谱》和《圣荷园黄氏家谱》记载黄庭坚至黄国璋的谱系有九代:黄庭坚-黄相-黄槱-黄壄-黄铮-黄昊-黄亘-黄原之-黄来桂、黄还桂(一说即是黄国璋) 。《永昌府黄氏家谱》记载黄縈至黄国璋的谱系有七代,少了黄昊、黄亘两代。

《永昌府黄氏祖谱》和《圣荷园黄氏家谱》记载黄縈至黄国璋的谱系有十七代:黄縈-黄浩-黄玘-黄瞻-黄元吉-黄中理-黄茂谒-黄庶-黄庭坚-黄相-黄槱-黄壄-黄铮-黄昊-黄亘-黄原之-黄来桂、黄还桂(一说即是黄国璋) 。《永昌府黄氏家谱》记载黄縈至黄国璋的谱系有十五代,少了黄昊、黄亘两代。

黄氏宗亲网记载黄香至黄国璋有四十代:香公-琼公-维国-琬公-璨公-宁公-颉公-慧公-典福-锝公-葆诚-倜公-义中-慎言-兆公-文衡-建劻-廷用-孟祖-孟父-孟僯-瑶华-翰公-宝义-荣公-洪公-瑕公-?公-嵩公-巽公-遇和-彦公-潜公-建极-震公-瑄公-尚文-天爵-均益-国璋(黄国璋为长沙经铿黄氏始迁祖)。

黄氏宗亲网记载黄荣至黄国璋有十六代:荣公-洪公-瑕公-?公-嵩公-巽公-遇和-彦公-潜公-建极-震公-瑄公-尚文-天爵-均益-国璋(黄国璋为长沙经铿黄氏始迁祖)。

黄氏宗亲网的记载,说明黄国璋是黄縈长子黄洪的后裔。《永昌府黄氏祖谱》、《永昌府黄氏家谱》、《圣荷园黄氏家谱》的记载,说明黄国璋是黄縈次子黄浩的后裔。

黄庭坚(1045-1105)出生于1045年,卒于1105年;黄国璋约出生于1334年,卒年不详。黄庭坚1045年出生到黄国璋约1334年生,二人相距289年,约有十代(30年/代); 黄庭坚1105年逝世到黄国璋约1334年生,二人相距229年,约有八代(30年/代)。

由以上考察辨析可知,《永昌府黄氏祖谱》、《永昌府黄氏家谱》、《圣荷园黄氏家谱》的记载最接近真实情况最可信。

(十一)、黄孟璋和黄国璋是同一人吗

黄孟璋和黄国璋是同一人吗?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因为黄孟璋与黄国璋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第一、黄孟璋与黄国璋仅仅有一字之差别。

第二、黄孟璋与黄国璋都生活在明朝: 黄孟璋与黄国璋是元末明初迁居至湖南长沙经铿,是经铿黄氏始祖;黄孟璋是公元1403年携带族人由南京应天府避祸而至云南永昌府,是永昌黄氏之始祖。

第三、黄国璋约1334年生,迁湘时的年龄是34岁左右,在明朝应生活了几十年才去逝; 黄孟璋的生卒年不详,但我们知道其于公元1403年率领黄氏族人迁滇. 黄孟璋迁滇时的年龄与黄国璋迁湘时的年龄相同吗?不知道.若二人迁湘迁滇时的年龄相同,则有可能是同一人,但一个迁湘,一个迁滇,又有明显地不同。

第四、家谱记载黄孟璋与黄国璋的情况不相同: 黄孟璋是黄浩的后裔,如《永昌府黄氏祖谱》、《永昌府黄氏家谱》、《圣荷园黄氏家谱》就记载黄縈至黄孟璋的谱系有二十代:黄縈-黄浩-黄玘-黄瞻-黄元吉-黄中理-黄茂谒-黄庶-黄庭坚-黄相-黄槱-黄壄-黄铮-黄昊-黄亘-黄原之-黄来桂–黄必济-黄壮叔-黄孟璋。黄国璋是黄洪的后裔,如黄氏宗亲网就记载黄荣至黄国璋有十六代:荣公-洪公-瑕公-?公-嵩公-巽公-遇和-彦公-潜公-建极-震公-瑄公-尚文-天爵-均益-国璋(黄国璋为长沙经铿黄氏始迁祖)。黄氏宗亲网的记载,说明黄国璋是黄縈长子黄洪的后裔。《永昌府黄氏祖谱》、《永昌府黄氏家谱》、《圣荷园黄氏家谱》的记载,说明黄国璋是黄縈次子黄浩的后裔。二者有联系,但有本质的区别.结论: 黄孟璋与黄国璋不是同一个人。

(十二)、黄孟璋至黄连和谱系考辨

黄孟璋至黄连和约有五百年,计有十三至十七代。《永昌府黄氏祖谱》《永昌府黄氏家谱》和《圣荷园黄氏家谱》的谱系记载都一致,共有十六代:黄孟璋-黄公德-黄禄-黄彦丰-黄季维-黄应清-黄均平-黄谷义-黄孝远-黄永权-黄宗算-黄贵印-黄胜符-黄伯修-黄进成-黄连和。  

黄连和娶兰春绮,生四子:黄学金、黄学银、黄学满、黄学堂。黄学金娶黄龚氏,生一子二女:黄光华、黄玉珍、黄留珍。黄学银娶郑丽香,生十子,多病而夭折,仅仅留下一子:黄光正。黄学满娶黄王氏,生一子:黄树发。黄学堂当兵战死,无后。黄光华娶陈自英,生三子二女:黄国柱、黄国良、黄国军、黄国芳、黄国香。黄光正娶杜国珍,生二子一女:黄会元、黄会建、黄会益。

(十三)、黄连和至黄会元谱系考辨

黄连和至黄会元不足一百年,计有四代:黄连和-黄学银-黄光正-黄会元。

黄会元娶岳灿梅,生女黄紫馨,又生子黄紫盛。黄会建娶艾春梅,生一子一女:黄紫泰、黄紫柔。黄会益嫁商德全,生一子一女:商耀元、商耀心。

黄国柱娶杨会兰,生二子:黄嘉云、黄嘉永。黄国良娶储正英,生一子一女:黄利龙、黄利美。黄国军娶符红兰,生一子一女:黄蕾杰、黄蕾蕾。

三、黄氏谱系总结

黄姓以国为氏.

建立黄国并开黄氏之姓的始祖是黄大廉.

夏朝初年,启杀伯益,震动天下,为笼络人心,夏启封伯益长子大廉于有黄之地,大廉建立黄国,以黄为姓.

黄姓溯源,可追溯至黄帝.

黄姓的前世谱系是:1世黄 帝→2世昌意→3世乾荒→4世颛顼→5世称(或名伯称)→6世卷章(或名老童)→7世吴 回(其兄为重黎)→8世陆 终→9世季 连→10世女 修→11世大业→12世伯 益→13世大廉、若木

黄大廉至黄歇相距约有1826年约合六十八代。《永昌府黄氏祖谱》《永昌府黄氏家谱》和《圣荷园黄氏家谱》谱系为六十九代:黄大廉-黄怀文-黄晔-黄荷-黄篁墩-黄蕊蹊-黄少微-黄赞皇-黄高唐-黄曲阳-黄遂昌-黄四明-黄上虞-黄西涯-黄青田-黄新喻-黄景州-黄季长-黄志人-黄仲爱-黄体奕-黄宣卿-黄希冯-黄彦深-黄平绘-黄襄习-黄季景-黄幼邵-黄承书-黄政典-黄粹然-黄遐稽-黄采蒲-黄纯泉-黄淡若-黄浑宜-黄崇安-黄巨野-黄化光-黄孚巽-黄知舒-黄献神-黄异明-黄铬-黄秉璨-黄学圣-黄克安-黄昭成-黄善柔-黄起庸-黄徵聘-黄浚溪-黄奠宗-黄至正-黄为贤-黄道在-黄班雯-黄巢云-黄丙行-黄企生-黄伸素-黄郁九-黄成绩-黄羲方-黄绮-黄子皙-黄宏济-黄敬元-黄歇

黄歇死于公元前238年,黄霸生于公元前132年,死于公元前51年,两人前后相距187年左右.谱系为:黄歇-黄向-黄泰-黄蒿-黄定国-黄嵩-黄彰-黄霸.

黄霸死于公元前51年,黄香生于29年,死于122年,享年93岁.黄霸与黄香前后相距71年.谱系为:黄霸-黄仲达-黄仍-黄嘉-黄元相-黄伯良-黄况-黄香.

黄香122年死和黄苾生活年代约为581到600年间,两人前后相距459至478年,近500年. 黄香至黄苾将近有500年的时间,若按现在通行的三十年一代来计算,约有十五代至十六代. 若每代人的寿命长些,超过四十岁,则应有十代左右.《永昌府黄氏祖谱》《永昌府黄氏家谱》和《圣荷园黄氏家谱》谱系为十一代:黄香-黄琼-黄阁-黄琬-黄松寿-黄竟-黄威-黄长文-黄期-黄积-黄苾。

黄苾是隋朝[581年-618年]的人,黄縈是唐朝末期的人,二人相距多少年呢? 前后相距约四百多年.黄苾至黄縈的谱系有多少代呢? 黄苾至黄縈相距约四百多年应有十六代至十八代.《永昌府黄氏祖谱》《永昌府黄氏家谱》和《圣荷园黄氏家谱》谱系为十八代:黄苾-黄秉哲-黄廉-黄仕甫-黄聪-黄文叔-黄瑶-黄告-黄诏-黄辇-黄大文-黄庆宣-黄政-黄孟僯-黄瑶华-黄翰-黄省和-黄縈.更恰当的谱系记载是浙江浦江浦阳系的记载,即十六代:黄苾-黄居中-黄梦祥-黄铨-黄商英-黄沦-黄文-黄汝智-黄鞬-黄畦-黄大正-黄辐-黄瑚-黄说-黄亿-黄縈. 

黄縈至黄庭坚相隔不远,谱系清楚。《永昌府黄氏祖谱》《永昌府黄氏家谱》和《圣荷园黄氏家谱》谱系为九代:黄縈-黄浩-黄玘-黄瞻-黄元吉-黄中理-黄茂谒-黄庶-黄庭坚

黄庭坚至黄孟璋由宋朝至明初,相隔一个元朝,约有二百五十多年,谱系有歧义.: 《永昌府黄氏家谱》谱系为十代:黄庭坚-黄相-黄槱-黄壄-黄铮-黄原之-黄来桂–黄必济-黄壮叔-黄孟璋.《永昌府黄氏祖谱》和《圣荷园黄氏家谱》谱系为十二代:黄庭坚-黄相-黄槱-黄壄-黄铮-黄昊-黄亘-黄原之-黄来桂–黄必济-黄壮叔-黄孟璋.我认为《永昌府黄氏家谱》谱系为十代更准确些.

黄孟璋至黄连和约有五百年,计有十三至十七代。《永昌府黄氏祖谱》《永昌府黄氏家谱》和《圣荷园黄氏家谱》的谱系记载都一致,共有十六代:黄孟璋-黄公德-黄禄-黄彦丰-黄季维-黄应清-黄均平-黄谷义-黄孝远-黄永权-黄宗算-黄贵印-黄胜符-黄伯修-黄进成-黄连和。

黄连和至黄会元不足一百年,计有四代. 《永昌府黄氏祖谱》《永昌府黄氏家谱》和《圣荷园黄氏家谱》的谱系记载都一致:黄连和-黄学银-黄光正-黄会元。

今日热点

姓氏字辈

推荐产品

家风家训

姓氏动态

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