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谱

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凉州地理沿革与凉州姓氏文化概述

时间:2021/7/7 9:23:28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凉州地理沿革与凉州姓氏文化概述

——以汉晋时期广义凉州为例

(甘肃 武威)陈有顺

1凉州.jpg

凉州,古称姑臧、休屠,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史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之美称,以其“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军事战略要地和“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商埠重镇为世人所瞩目。汉唐以降,凉州作为佛教东渐过程中最早的“千佛之国”,是“西出长安第一大都会”。

迄今,凉州为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首批62座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之一。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2年10月被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其历史悠久,人稠物穰,文化灿烂,源远流长。

一、凉州地理沿革及历史文化标识

古今历史上的凉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或者说大、中、小之分。广义的凉州指汉晋以降至隋唐时期,其地理范围包括今甘肃全境,东至天水、陇西,西至敦煌、玉门关;并包含青海东部、宁夏南部、内蒙古西部一带。

公元前121年,也就是元狩二年汉武帝开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因此而得名。当时武威郡下属姑臧、张掖、武威、休屠、鸾鸟、媪(ao)围、苍松、宣围等10个县,治所在故臧。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天下分为13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武威郡属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所以说,汉武帝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大凉州”的先河!

凉州从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置凉州,一直到西晋,姑臧均为凉州治所。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及唐初的大凉,都曾建都与此。北魏时期,凉州与邺城并称北魏的两大经济中心。

大周武则天时期,凉州、洛阳、扬州并称唐朝的三大经济中心。

到了宋、元西夏时期,凉州虽是西凉府治,西夏的陪都,但其地域范围开始逐渐缩小。至明清及民国时期,凉州基本沿袭旧制,分别为甘凉道、督察区、专员分署所在地,辖永登(平番)、景泰(媪围)、天祝(华锐)、武威(姑臧)、民勤(镇番)、古浪(昌松)、永昌(番禾)等县。此时期的凉州,也还可以说是广义上的不大不小的“五凉”。所谓“中凉州”。清·乾隆十四年(1749)张玿美主修、曾钧等纂《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简称《五凉全志》)即是最好的诠释。

建国以后。凉州一度时期改为武威县,改革开放初改武威市(副地级);公元2001年武威地区改市,原武威县改为凉州区。从此,凉州成了“名不副实”的“小凉州”。

凉州,作为中古时期(公元二世纪至六世纪,甚至七世纪)具有全国意义的三大据点和西北地区屈指可数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简单地概括凉州历史文化标识,可以用前不久央视《地理大会》上,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长梁朝阳先生给全国广大电视观众介绍的:“一马一庙一碑一塔一窟”。

“一马”指的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曾被郭沫若定名为“铜奔马”。

“一庙”即指陇右学宫之冠、全国三大文庙之一——武威文庙,也是目前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庙。

“一碑”即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研究西夏文字的重要遗存——西夏碑);以及“西藏归属祖国的惟一见证地“百塔寺”,即“凉州会盟”所在地(近日,“凉州会盟”亮相央视《国家记忆》)栏目《统编教材》)。这里还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一塔”即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舌舍利塔—罗什寺塔。佛教经典《金刚经》即由鸠摩罗什翻译传世。国学大师南怀瑾早年对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赞不绝口。他称罗什翻译的最高妙,如“珠之走盘,不着边际,不落一点”。

“一窟”,指被誉为中国石窟鼻祖的天梯山石窟,此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曾被中国考古学泰斗、中国佛教考古开创者——宿白先生称之为“凉州模式”。为“云冈模式”、“平城模式”“龙门模式”三大模式之先例。

其实,凉州除了“一马一庙一碑一塔一窟”,还有“一书”。即《敦煌遗书》中的五部经典:S.2052《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B.8418《姓氏录》、P.3191《郡望姓源》、P.3421《氏族志》,S.5861《姓氏书》和清代著名的姓氏学大师张澍的《姓氏五书》。合称“姓氏经典十书”。尤其是张澍的《姓氏五书》被史学家称之为“绝学”。这是有清以降,已经被无数大家肯定了的,如清代张之洞、钱仪吉,民国梁启超、鲁迅及当代冯尔康等。恕不赘言。

(按):所谓全国意义的“三大据点”,一指“邺”(今河北临漳,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美誉。);二指“凉州”(史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之美称。);三指“建康”(今南京,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代京师之地,三百多年为京辇神皋所在。)

2凉州文庙一隅.jpg

凉州文庙一隅

二、凉州文化及其历史影响

说到凉州文化,概括起来讲,有“五凉文化”、“敦煌文化”、“佛教文化”、“石窟文化”、“金石文化”、“红色文化”、“姓氏文化”和“马文化”、“酒文化”及“醋文化”等民俗文化。其中:最具有凉州地域特色的代表性文化是“五凉文化”、“敦煌文化”、“佛教文化”、“石窟文化”、“姓氏文化”和“天马文化”等六大文化。其它则与全国各地多有类同之处。恕不一一。

关于凉州文化的历史贡献,民国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早在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已经有了精辟的论述,他从五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凉州文化在保存和传承中原文化方面独特的历史贡献,以及对后世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是凉州文化是隋唐制度渊源之一。隋唐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

二是凉州文化承前启后。雍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西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然后始知北朝文化系统之中,其由江左发展变迁输入者之外,尚别有汉、魏、西晋之河西遗传。这也是众多史学家所共认的“河西遗传”。

三是凉州保存了中原文化。惟此偏隅之地,保存汉代中原之文化学术,经历东汉末、西晋之大乱及北朝扰攘之长期,能不失坠,卒得辗转灌输,加入隋唐统一混合之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源,继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河陇所以经历东汉末、西晋、北朝长久之乱世而能保存汉代中原之学术者......当中原扰乱京洛丘墟之时,苟边隅之地尚能维持和平秩序,则家族之学术亦得以遗传不坠。......故其本土世家之学术既可以保存,外来避乱之儒英亦得就之传授,历时既久,其文化学术遂渐具地域性质,此河陇边隅之地所以与北朝及隋唐文化学术之全体有如是之密切关系也。

四是以凉州为主河陇兴起的“五凉文化”。凡河西区域自西晋永宁至东晋末世,或刘宋初期,百有余年间,其有关学术文化者亦可窥见一二。盖张轨领凉州之后,河西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州人士避难之地,复是流民移徙之区,百余年间纷争扰攘固所不免,但较之河北、山东屡经大乱者,略胜一筹。故托命河西之士庶犹可以苏喘息长子孙,而世族学者自得保身传代以延其家业也。又张轨、李暠皆汉族世家,其本身即以经学文艺著称,故能设学校奖掖儒业,如敦煌之刘昞即注魏·刘劭《人物志》者,魏晋间才性同异之学说尚得保存于此一隅,遂以流传之今,斯其一例也。若其他割据之雄,段业则事功不成而文采特著,吕氏、秃发、沮渠之徒俱非汉族,不好读书,然仍欣赏汉化,擢用士人,故河西区域受制于胡戎,而文化学术亦不因以沦替,宗敞之见于姚兴,斯其又一例也。至于陇右即晋秦州之地,介于雍凉间者,既可受长安之文化,亦得河西之安全,其能保存学术于荒乱之世,固无足异。故兹以陇右河西同类并论,自无不可也。

五是凉州城的建筑文化影响着古代都城格局。前、后凉之姑臧与后来北魏之洛阳就宫在北而市在南一点言之,殊有相似之处。又姑臧本为凉州政治文化中心,复经张氏增修,遂成河西模范标准之城邑,亦如中夏之洛阳也。

三、凉州地理名称与姓氏概说

单从地名与姓氏的关系来说,二者无疑是一对“孪生兄弟”,许多地名的产生从一开始即是以姓氏命名的。若据最近《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发表的一篇论文《武威地区乡村聚落地名文化景观分析》称:武威“人文景观类地名共出现7988次,其中姓氏类地名出现次数最多,共计4130次。包含有“陈”、“韩”、“李”、“马”、“赵”、“杨”等159种姓”。

推而广之,在河西乃至全省范围内,其姓氏地名数量更为可观!而且部分地区之大姓或者说世家大族,在全国范围内亦是赫赫有名的!若“安定胡姓”、“天水(狄道)赵姓”、“陇西辛姓”、“权姓”等。还有拙著《敦煌遗书与凉州著姓》中写到的二十个凉州著姓:“金张段曹安,索石贾廖阴,陈李杨毛吴,韩鲁牛余达”。此外,还有“敦煌宋姓”、“洪姓”、“郭姓”及“令狐姓”、“慕容姓”等等。举不胜举。

就以上笔者所列举的这30多个大姓,已经占到了古今《百家姓》的三分之一还多。所以,就全国而言,姓氏分布除了中华姓氏大省河南和山西以外,恐就属陇右凉州了。

四、凉州姓氏文化典籍及其代表人物

前文已说到凉州姓氏文化典籍,至少有十部经典文献。

前五部乃《敦煌遗书》中的S.2052《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B.8418《姓氏录》、P.3191《郡望姓源》、P.3421《氏族志》和S.5861《姓氏书》等五部经典。其中:《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第二陇右道·四郡记载:凉州西平郡,出三姓:申屠、段、池。凉州武威郡,出六姓:索、石、贾、安、廖、阴。秦州天水郡,出二十姓:赵、姜、尹、别、严、龙、权、秦、上官、捣(荔)、桂、庄、那、皮、双、智、昆、琴、 蒙、玠。泾州安定郡,出八姓:梁、皇陠(甫)、席、伍、胡、安、蒙、程。凡37姓。(此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广韵》、《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及《太平寰宇记》等姓氏典籍中记载的陇右凉州著姓甚多,恕不细述。)

后五部乃清儒张澍所著《姓氏五书》,也称《姓氏五学》。即:1.《姓韵》;2.《辽金元三代姓氏录》(附《西夏姓氏录》);3.《姓氏寻源》;4.《姓氏辨误》;5.《古今姓氏书目考证》共300余卷,可谓巨帙。其中,《姓韵》是一部有关姓氏的词典,收录了从远古黄帝到当时的所有姓氏,不分贵贱,不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全部予以收录,共收集达5129姓,其中:陇右凉州113姓。《姓氏寻源》四十五卷,被当代谱牒学专家冯尔康等称之为“中国最为权威的姓氏研究著作”。《清史稿·文苑列传》中对《姓氏五书》评价非常高,并被清儒钱仪吉称之为“绝学”。

张澍的《姓氏五书》既是清代以前所有姓氏书之集大成者;又是张澍一生的代表作!所以,奠定了张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尤其在姓氏学方面,是至今无人比肩的姓氏文化标杆人物!

张澍更是凉州姓氏文化永不褪色的一面旗帜!其学术研究价值与文旅开发利用,前景可瞻!恕不细论。

概言之,先儒张澍已经为我们留下了他丰厚的姓氏文化遗产,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光大,让他的姓氏文化这面旗帜,在中华大地上高高飘扬!同时,把今日凉州,真正打造成为国内外姓氏寻根之地和精神家园!

辛丑年六月初于凉州顺乐斋

作者简介:

陈有顺,字仲达,1956年生,甘肃武威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地名与姓氏文化专家委员会学术顾问、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研究员,武威凉州文化研究院名誉研究员,陇右姓氏文化与谱牒研究学者。著有《敦煌遗书与凉州著姓》、《今日武威》(合著)、《陇右陈氏文史考》及《武威陈氏族谱》等。

敦煌莫高窟

5天梯山石窟一隅.jpg

天梯山石窟一隅

今日热点

姓氏字辈

推荐产品

家风家训

姓氏动态

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