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谱

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李晓林:中华文化之瑰宝——“五家”文化

时间:2021/8/23 18:05:15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理论和作者修谱过程中的体会出发,着重就中华文化中的家庭、家族、家谱、家庙及家训(家规)“五家”文化进行研究和探讨。论述了“五家”文化为什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瑰宝,以及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旨在鼓舞读者传承、重视“五家”文化,使中华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根深蒂固,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较于西方文化而言,中华文化具有传承性、永恒性、生命性,教化性,他可以延续数千年,而经久不衰,生生不息。其中的“五家”文化,不但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底蕴和奠基石,而且更是中华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的真正动力华瑰宝,也是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所在。

所谓五家文化,指的是:家庭文化、家族文化、家谱文化、家庙文化和家训(规)文化。“五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和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家谱,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家庭文化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国家的根基。为什么叫家国情怀,而不叫“国家情怀”呢,就是指的家在前,国在后,先有家,后有国,没有所谓的“家”,哪来所谓的“国”?周恩来同志曾说:一个不爱家的人,怎么谈得上爱国。在中华民族几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家庭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开始认识到不同年龄的生理差别,于是按辈份划分婚姻。姐妹是兄弟的共同妻子,兄弟是姐妹的共同丈夫,夫妻都有共同的血缘。所以最早的家庭称为“血缘家庭”。原始社会发展到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形成了同母所生子女间不应有性关系的观念,快速在家庭内部排除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实行两个集团之间的群婚,形成了普那路亚家庭(群婚家庭)。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发展为对偶家庭,即由一对配偶在对偶婚的形式下结合,子女属于母亲所有。这种形式使所生子女除了生身母亲之外,又明确了生身父亲。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才建立了一夫一妻制家庭。这就是人类有史以来至今保留的最后一种婚姻家庭形式,它的确立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之家庭文化至今已传承了数千年。

二、家族文化

我们知道,家族是由姓氏,血缘等亲缘关系连接而成的人的集合。家族形成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亲属集团,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中国古代国君或诸侯都是依靠家族关系来维系社会的发展。三皇五帝就是依靠家族的力量和传承,才使得社会和历史得以延续和发展。到了周朝,实行家族分封制,晋国时期的六卿,大唐时期的封王,无不是家族文化的体现。

几千年的传统家族文化延续至今,仍然能够被现实所吸收,这是为什么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能够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能够增加爱国情操,能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家族文化一直是伦理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种社会力量,家族伦理的规范,更加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文化因素。家族是一种血缘群体,其文化固然有一种小团体的局限性和传统社会的宗法性,有可能与其它群体发生矛盾冲突,甚至械斗纠纷,为家庭、家族而活着的人产生某种狭隘性,以及家族内部的等级性、限制族人个性的发展等。但如果家族能够以大局为重,以发展为重,以和谐为重,同样也能够化解或缓和族群之间、社会之间的各种矛盾。

新中国成立后,象钱学森、李世光等一大批在国外享有优厚待遇的仁人志士,想方设法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甚至终身奋斗和献出宝贵的生命,都是因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后裔,他们的家和家族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无数海外华人相继参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纷纷回到祖国寻亲访友,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家和家族在祖国,所以才怀有一种深深的家国情怀。香港、澳门的回归,同样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在中国,他们的根在中国。今天,台湾的民进党搞台独,台湾同胞不答应,大陆十四亿人民坚决反对,就是因为台湾不但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所以,根深蒂固的家族文化,是凝聚海外华人的中华文化因素之一,是建设大中华文化圈的一种文化基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三、家谱文化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子孙,中华一脉,血浓于水,落叶归根。古人说:国安修志,盛世修谱。

家谱,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她是系统记述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世系、人物、生殁,以及其他情况的历史图籍和标识。

历朝历代,家谱都备受关注,尤其是名门望族。在家谱中,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民族学,无所不包。如果要了解和认识中国,家谱就是最主要的渠道。新中国成立后,家谱曾一度被视为是“四旧”,所有家族的家谱大多被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东南部分地区陆续开始修谱,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全国更是掀起来修谱热。据统计,1983年前,上海图书馆每月最多收到一两部家谱,现在每月都能收到几十上百部。

如李氏成为天下第一大姓,占全国总人口的7.94%,有9350多万人,加上世界李氏华人,共计一亿多。目前,中华李氏总谱收集的李氏家谱总重量已将近201吨,创下了世界吉尼斯纪录。

改革开放后,诸多海外华裔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纷纷回到中国大陆寻根问祖,其中有如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美国加州州长骆家辉、前韩国总统卢武铉、卢泰愚、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洪秀柱、亲民党主席宋楚瑜、马来西亚糖王郭鹤年、香港商界巨擘霍英东、台湾科技首富郭台铭等显赫政要人物。当年宋楚瑜到大陆访问时,送给胡锦涛一幅张大千的名画,而胡锦涛则回赠了一部《宋氏家谱》,当时宋楚瑜手捧家谱,热泪盈眶。因此也可以说,是华侨带动了如今家谱的复兴。

1984年文化系统虽然出了内部文件,但民间寻谱仍不能端上台面。1995年,四川一位农民由于非常热衷续修自家家谱,被公安机关以搞封建宗族活动为由逮捕。有人拿出了国务院的有关通知,并致函公安机关,他才被放了出来。

过去民间修谱,认为主要是为了光宗耀祖,为后世积德,显示家族的荣耀。比如族里出了部长、省长市长甚至镇长等名人。江苏武进一张姓举行颁谱仪式,该家族共104人,就出了好几位厂长、镇长,仪式都来捧场。其实除了上述因素外,修家谱还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体现,是一种历史的记载。

1984年香港船王包玉刚,回宁波老家祭祖时提出看包氏家谱,当地有关部门临时为他复印了一部,还提前修好了包家在“文革”期间被破坏的祖墓。为此,包玉刚很受感动,先后捐资数千万元,帮助宁波大学和北仑港的建设。安徽刘邦的后人、凤阳朱元璋的后人,回故乡投资,办厂、修公路、办学校,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纷纷贡献力量。由于文化交流多了,使得地区经济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修家谱达到了高潮。不过热衷于修家谱的人大多是离退休老人,据统计北京市200多万离退休老人中,80%都有这种家族文化情怀。江苏常州市300多个姓氏中的90%都修了家谱,如果一个企业家挣了钱不修谱,村里的老人家就会给你找麻烦,说你享受了祖功宗德,挣了钱不修家谱就是不忠不孝,忘恩负义。

四、家庙文化

家庙,即祠堂。它是祭祀祖宗的重要场所;是凝聚族人团结同心的纽带;是全体华人追根溯源、尊祖敬宗、敦本睦族的归属之地;是千百万中国人对传统与文化认同的载体。过去无论是娜个姓氏,都有家庙祠堂。1960年代后,除南方和一些偏远山区外,全国多数祠堂陆续遭到毁坏或分给了农民居住。直到21世纪以来,才又逐渐形成了恢复祠堂的热潮。2010年前,无锡市的惠山古镇,仅仅0.3平方公里,政府就投资了25亿元,对118个祠堂和81个姓氏文化进行修复。该镇早已因此而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又如湖南祁阳、衡阳、长沙等多处李家大院(祠堂),都相继列为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笔者的祖籍地湖南祁阳大忠桥樜塘李家大院,也于2017年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家训(规)文化

家规家训,是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女后代的律条和座右铭,是一个家族的制度和规范,是社会法律的重要补充。家规家训对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治家、怎样求学、怎样创业、怎样生活,以及结婚生子等,都作了明确而详实的规定和要求。历史上的《朱子家训》,堪称古代家训之典范,得到多家姓氏的推崇和借鉴、仿效。笔者的李氏家规家训,同样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有千秋,可谓百花齐放。(附:李氏家训)

李氏家训(四川广安)

李氏后孙们,且听仔细云:世代先祖训,理当铭记心。

来到世界上,切莫罔做人。男当立大志,女要守本分。

少小勤苦读,老大业方成。少勿沾恶习,长不染骄淫。

读书须努力,做事要认真。苦读万卷书,好学求上进。

莫甘落人后,争强勿好胜。家中孝父母,学校尊师生。

敬老且爱幼,方受世人称。学长勿取短,交友须谨慎。

三姑六婆言,不传更莫信。是非勿混淆,真假须分清。

万事须有度,莫做过头人。便宜当少占,功名莫多争。

吃苦不要怕,甘甜在后生。成家立业后,处处要虚心。

平日常思备,急时有方寸。得来皆不易,样样都艰辛。

清贫志勿短,富贵当思贫。是君思天下,为臣须忠诚。

是官要清廉,为民须洁身。是师当课徒,为学要认真。

经商走正道,交易诚为本。从军当卫国,保家立功勋。

民以食为天,田地要精耕。事事须敬业,样样要用心。

居下勿作乱,在上莫欺人。宽宏又大度,自有说公平。

相见要有礼,待人要热情。说话当谨慎,切莫自伤人。

为人讲厚道,利义要分明。危险处处在,警钟须长鸣。

奉公又守法,做个清白人。邻里相帮助,切莫起纷争。

子女多管教,方成有用人。夫敬又妇爱,家和万事兴。

一年在于春,一生在于勤。创业莫畏艰,处处有金银。

年积又月累,功就名亦成。今生未享尽,留给后来人。

前人多栽树,后人好蔽荫。成功不骄傲,遇事莫消沉。

常年开笑口,愉快度此生。今世苦作乐,功德荫儿孙。

倘若君不信,且看前世人。奉劝后来者,务必铭记清。

总之,相较西方文化而言,中华文化最具有牺牲精神。因为中国人对上不但要孝敬祖辈、父辈,还要念及祖宗,追根溯源;对下不仅要抚养子女,还要照管孙辈、曾孙辈。一辈子含辛茹苦,勇于牺牲一切,毫无怨言,老来即使体弱多病,也觉得是在享天伦之乐。而西方文化则截然相反,他们真正是一辈不管二辈事,连父母都可以叫名字或称先生、女士。他们上不顾及祖宗,下不念及子孙。他们不赡养父母,更不认祖归宗,祭祀祖先。他们不留财产给后人,不教化子孙,任其自由。退休后到养老院生活,没有亲情。为了减少痛苦,可以申请安乐死。这就是西方所谓的自有、民主、人道,纯属虚伪。

所以,我们必须要传承自己的文化,不忘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受恩于组,应当感恩于祖,清明祭祀先祖,就是这个意思。特别是年长者更要家以身作则,教化后人,代代相传,让伟大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更加辉煌灿烂!

作者简介

李晓林,笔名木子,被授予全国文艺创作名家。四川广安人,男, 1958年生,中央党校大专、四川党校本科毕业。海军东海舰队服役,1983年回地方,先后担任乡、镇、区公所以及局、委主要负责人,人大退休。现系市、区诗词学会、诗书画院、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安市诗词学会副会长。作品见诸于解放军报、海军报、浙江日报、舟山日报、中国权利报、四川日报、广安日报、中国诗刊、广安诗词等。并有作品收录于《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名作典藏》一书。在世界诗人协会、中国诗人协会、中国诗词学会、中国散文网获特等及一、二、三及优秀奖。编有《广安诗词》、《广安地名历史与文化》、《广安文史资料集》、《广安区志》、《广安区法院院志》等多部志书以及多家姓氏族谱。

相关文章

巩义宋氏文化志

今日热点

姓氏字辈

推荐产品

家风家训

姓氏动态

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