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序言

当前位置:家谱网 >> 家谱序言 >> 浏览文章

广州大学教授高路加为高氏通谱撰写序言

时间:2021/9/24 10:53:02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这是我国古代一整套完善的修史制度。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和现状的反映,是重要的史料。重视家谱,是人类尊重祖先的天然感情的表现。研究家谱,既能了解一个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轨迹,又能了解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我们要研究“人民的历史”,不能不依赖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浩瀚的家谱遗产。家谱的珍贵由此可见一斑。

诚然,谱牒和口碑未必尽属信史,但在史料残缺不全的情况下,谱牒和口碑就成为研究宗族史的极为珍贵的材料,事实上也常常能补正史之不足,赖以揭示许多历史迷案,因而在尚无确凿反证材料时,不可轻率舍弃。这些谱牒和传说铸就了人们群体出自共同祖先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信念,促使全球华人都坚信同为炎黄子孙,从而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的一种强大精神纽带。

见诸史籍的第一位传说中高姓人士是“作宫室”的黄帝臣高元。据史籍和大量族谱记载,后世高姓主支出自古老的姜姓,姜姓的起源则可上溯到中华民族的另一位始祖炎帝。周初,武王封灭商大军的统帅姜尚(字子牙)为齐侯,号称太公。齐太公姜尚的第八世孙齐文公姜赤有个儿子被封在高邑(在今山东禹城), 世袭“高子”爵位,名字就叫“高”,称作“公子高”。姜高的孙子名叫姜侯,字敬仲(一说是谥号),相传号“白兔”,被周天子任命为齐国上卿,执掌军政大权,因和名臣管仲合作,使齐桓公称霸中原,建立大功,桓公赐“以王父(即祖父)名为氏”,因而叫做高侯。高侯就是后世绝大部分高姓子孙的共祖。高侯去世后,子孙世袭上卿的职务。高氏和同为上卿的国氏成为齐国最显赫的两大贵族。高侯墓至今仍在山东临淄敬仲镇白兔丘南村。田氏代齐,高氏衰落,族人多外迁鲁燕等国。圣门弟子、高侯第十世孙高柴(字子羔)即出自鲁国。直到东汉、西晋,高姓才逐渐复苏,并形成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五支望族。

据《新唐书》,高姓始祖、齐国上卿高侯后裔于东汉形成渤海高氏。裔孙高洪担任渤海郡太守后,定居于郡内的蓓县(今河北景州)高洪家族十分兴旺,成为景州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姓氏宗族。“渤海高氏”逐渐演变成高侯后裔的泛称。今城南偏西15公里处,仍保存有绵延十余里的南北朝时期的高氏墓群。

南北朝时期,渤海高已成为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士族的代表,进入鼎盛阶段。唐代高姓一度复兴。首先是高俭(字士廉)作为太宗皇后长孙氏的舅父,成为开国功臣,于太宗时为相,宗支繁茂,为渤海高氏首户。唐宋两朝,渤海高氏将相辈出。

经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两次大动乱,继而演变为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渤海高成员四处离散,而且谱牒散佚,以至五代时期以后,史籍中的高姓人物不再称作“渤海彦人”,而是以各自父祖甚至本人出生地为籍贯,这也标志着渤海高已经解体。

唐末先后受封渤海郡王、南平郡王之名将高崇文,先世和北齐皇族同出一源,自渤海彦县迁居幽州。同出自幽燕的北宋开国元勋、渤海郡王高怀德家族和武烈王高琼家族,和高崇文家族堪称唐宋三支“高家将”。三支后裔均广布长江流域及南北各地。

汉族重要一支客家民系主要聚居在闽粤赣三角地带,并由此分迁,广泛分布在桂琼台湘川瑜及世界各国。其中高姓也不例外。今粤东海陆丰地区就有其中一支,部分人群仍保留客家话。

余为探寻高姓的发展脉络,从1993年起跋涉十余省,终于1997年出版《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一书,2008年增补为《高姓全史》再版,2013年又修订再版。主编之《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则于2011年出版,随之启动各省分谱、各大家族支谱的编修。依余之意,《总谱》内容为“全体高姓共同有关,共同感兴趣,共同引以为荣的人、事、物。”其余收入各省分谱、各家族支谱。总谱卷已于2016年再版。冀望完整之《中华高姓大通谱》早日问世。今欣逢编修《中华高姓大通谱·粤东支谱·念六公卷》,高舜岳、高舜宝、高志东诸先生嘱为之序,既觉惶恐,又感荣幸。余乐于从命,谨据本人研究心得,恭撰此文以为序。

《中华高姓大通谱》总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

广州大学教授江苏宜兴高路加

2018年8月8日

相关文章

今日热点

姓氏字辈

推荐产品

家风家训

姓氏动态

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