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氏资料

当前位置:宗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宗氏家族史

时间:2014/10/30 11:03:52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宗氏网编委会

宗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最早得姓于唐尧时代的古唐地今河北省唐县磨岩山下的宗高和村,得姓始祖是尧之重臣羲和,其姓氏在宋人编著的《百家姓》中位居第176位,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行第280位,人口数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分布于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地,但按省份尤以河北、安徽、江西为多,上述三省之宗姓约占全国汉族宗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经查阅保定市25个县、市、区县志,不少县、区均有宗姓分布,就得姓的唐县而言,宗姓高度集中在宗高和一个村,现有人口近2000人,可就是这里,却是宗姓最早的得姓之地,历时4300多年宗姓向全国各地繁衍播迁的祖根。

(一)、“宗”之字源与宗姓溯源

说到“宗”字,人们常说祖宗的宗或宗教的宗、宗派的宗,可它的真正字义是什么呢?据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说:“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段玉裁注:  “当云,尊也,祖庙也。”又据《殷墟书契前编》四·三八·四,甲骨文“宗”从宀,从示,于省吾先生谓“示”象神主,宗当是尾中立神主之形,宗之本义当作祖庙,即古代祭祀祖先的地方。后人的《辞源》、  《辞海》、  《康熙字典》、  《中华大字典》等皆无二说。

有关宗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的《潜夫论》,其姓源说法众多,有两种和三种之说,但细分起来,应为五种:

l、据《汉宗俱碑》、《元和姓纂》所载,古帝重黎之后,即羲和之四子,分掌四岳之诸侯,史称四岳,为臣子之首,相当于后世的宰相,故称为宗,四岳之后有宗姓。这一支为宗姓之起源,得姓时代最为久远,处于姓氏的初始阶段,那时正是唐尧在今河北唐县称帝建都的兴盛时期。

2、以官名为姓。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所载,周设春官大宗伯辅佐天子掌握邦国典礼祭祀之职,也称太宗、上宗,其子孙世袭的父祖之职官,便以官命氏为宗姓。

3、出自子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春秋时宋襄公同母弟敖,仕晋,其孙伯宗詖三邵所杀。三邰者,即邵铸、邵至、邵擊。相传伯宗好直言,因此被忌。其子州黎奔楚,食采于钟离,州黎之子连,为骠骑将军,封葛公,后家于南阳,以王父字为氏称宗姓。

4、出自偃姓,以国名为姓。春秋时,有偃姓宗国(在今安徽舒城县东南),宗侯的后代便以国名宗为姓。

5、出自他族。春秋时,今湘西土家族之先民建小国實子,后有宗姓;明清时广西镇安府土司为宗姓:清时满州人亦有宗姓,世居沈阳等地;今彝、蒙古、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得姓始祖羲和与尧时得姓

据山西洪洞大槐树书艺社印制的《姓氏源流》刊载,宗姓的得姓始祖为羲和,他是天文历法大家重黎之后,是唐尧时掌管天文、历象的专官。对于此人是男是女,是一人还是多人,古今解释不尽相同。原始羲和在《山海经》神话中是上帝的妻子,生太阳的女神。到《楚辞》中演化为太阳的驾车者,变为男姓;到《吕氏春秋,勿躬》等篇中演化为黄帝手下司日的男姓官员。到《尧典》演化为天文官四人(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此为今文家说)或六人(羲氏、和氏及两仲、叔,此为古文家说)。到《史记·夏本记》中又变为夏仲康手下天文历法官员一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羲和一名成了天文历法官员的代称。至近代,不少专家学者著文立说,对羲和及四子关系和成就提出了许多新的论断,并与纂修者有相当的共识。以我之见,到尧时,科技学问之家,多以世袭家传为主,羲和并非二氏相加,应为男姓一人,而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即羲和之四个儿子,同为宗姓始祖和先祖,同为上古时代在唐国辅佐唐尧共创伟业的一代君臣。

唐尧为上古五帝之一,他诞生在古唐地(今河北唐县),时为伊祁部落,宗母姓伊祁,因出生在放水河畔,将来为国建立功勋之意,取名放勋。幼小时跟着母杗庆都生活在庆都山,十五岁被父亲帝喾封为唐侯,治所在今河北唐县固(故)城一带,二十岁(公元前2357年)践帝位,在唐侯国原址上建立都城。唐尧品质非凡,才智绝伦,治国有方。为使农业生产有所依循,他派羲和掌管时令,制定历法。受命后,羲和便选址在距帝都三十多里的磨岩山下,筑台立柱、测影观天,羲和全家及同僚均居住在磨岩山流域多年冲刷而成的小平原,种有良田,吃有山果,喝有长年不断的溪水(淇儿河水)。这一群居地古时叫羲和里,后来,随着语言变化和文字的简化,人们把这里叫成了西活里。实际上,羲和里就是观天象日影、制定历法的大本营和指挥部。他又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居东、南、西、北各地,观测太阳变化情况,分出四季。十年后(公元前2347年),羲和观天制历功成,为了表彰羲和父子的功绩,尧帝赐羲和及四子为宗姓,居今唐县宗高和一带,繁衍生息至今。因此,宗姓得姓始祖为羲和,得姓地点为唐县宗高和村羲和里,  “里”的字义就含有家乡的意思。羲和之四子,分掌四岳之诸侯,四岳之后有宗姓的说法亦见豆卢诜《岭南节

度判官宗义仲碑》。  《周礼正义》曰:  “四岳,四时之官,主四岳之事。”  《击壤歌·帝尧时代》说:  “羲和四子分别执掌四时,即是四岳。”到西周时,四岳后代有为宗伯者,掌握祭祀典礼之职,也称太宗,其子孙便以父祖职官命氏。春秋时,鲁、陈、刘国皆有宗氏,但不一定都是伯宗之后,当以宗俱碑说为是,即“宗氏四岳之裔”。所以说,从唐尧时起,宗姓族人便从唐县出发随帝尧伐东夷、征三苗,或留驻、或迁移,后代子孙在河东、山东、河南、南阳、安徽、湖南等地落藉,后不少成为名人辈出的望族。由此可推断,当时帝尧赐羲和及后人为宗姓之缘故。遍览姓氏著述,虽把宗姓来源归为多种,但均把上古帝尧赐官名为宗姓徘在第一位。因此,当时唐尧封侯、称帝、建都均在唐县,今本《竹书纪年》、  《尚书,尧典》、  《史记》等众多典籍有明确记载,羲和随帝尧在此生活、工作、创业也定而无疑;再者宗高和村为宗姓大户,生存

居住历史久远,宗姓族人均为羲和及后人留下的根苗后裔,且又有村名、地名为佐证,  自古以来,村中族人还流传着羲和及四子为国人办了一宗“确定四时、国势日隆”的大好事,帝尧以“宗”  (时为量词)字赐姓的民间传说。可以说,宗姓始于唐尧,羲和为宗姓始祖是与历史十分吻合的,由此推定,宗姓是一个在唐县得姓已有4300多年的古老姓氏,其后世子孙在宗高和已繁衍生息传承约190代,从时间上早于同为在唐县得姓的刘姓,可以说宗姓的根在河北唐县,宗姓的源在宗高和村,这里是宗姓的起源地和根祖地,希望有关专家进一步考察论证,期盼天下宗姓族人到此认祖寻宗。

(三)、宗姓在宗高和村的集居和建村

以高和为村名,冠以宗姓,当然有宗姓先人在此地最先居住的原因,更有这里上天赐给的宜居条件。这块地方,北倚太行山,南临沼泽平川,坡缓土厚,西近唐河(滴水)出山口,河水滚流不断,磨岩山怀抱其间,苍松翠柏枣林满山,先人不受觅食之难。据最近在此地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和石斧、石锤及绳纹黑陶罐残片考证,这里早在远古时就有人类活动,至少在四、五千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就有先人生存、生活和居住。尧时,这里的磨岩山和箕山已很有名,传说中的唐尧访贤拜许由就发生在这儿。在这里,以高和为名的村共有8个,据史料记载以宗高和村建村最早,因这里自古就有羲和宗姓后人集居,在汉时,此地又为宗氏封坊之地,后来人口逐渐增长,按《唐县志》载,于西晋初年(公元266年)建村,村中多为宗姓族人,人们为纪念唐尧和始祖羲和,表达对“尧”本义高耸突出和对始祖羲和的敬意,把两个人的字意和名字各取一字,合二为一定为村名,随宋姓为宗高和,亦叫北高和。南北朝时,在村正中心位置建有宗氏祠堂三间,供奉羲和等始祖和先祖牌位,后因世代更叠,此处又演变为神庙,至今香火不断,人们多称这里为“庙儿上”。据《唐县志》和宗氏家谱记载:“此地战国时为燕国驻兵营垒,古代营门为和,因营门高大得高和之意,晋初宗姓家族迁此定居,冠以姓氏,故名宗高和。”依新的资料和考察结果,当以尊唐尧帝和羲和而得村名较为可信。但不管怎么说,此地从唐尧时就有宗姓居住,到晋初建立村落,并不是后来传言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之说。据现年82岁的族人宗家义忆述:“庙儿旁马家房屋原属宗姓,为村最古老住房之一,1952年翻盖时,有个一搂粗的笨槐大袱,已连续使用多次,烟熏的油光铮亮,  1:刻有‘泰始二年春,子孙下传,字样,  由此推

测,此房建于西晋初年,至少有近1700年的历史。后来周边相继建村,也沿袭高和为村名,南高和、西高和建于西晋中期,葛堡村同时而建,始为东高和,后至北魏末年,葛荣在唐县起义,在此村筑堡与官兵决战大胜,为纪念葛荣,遂改村名为葛堡:南店头村建于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始叫中高和,宋、元时,因此地为唐县城西第一店,改名店头,历史上也叫作西店头。与此同时,杨、宋二姓也在此地落籍建村,以姓为

首并以高和二字冠名。

另外,磨岩山下宗高和一带,许多地名于唐尧有关,如淇儿河(洗耳河)、北尧、东尧(尧时陶窑遗址)、尧窝里、许由坟(亦称君师坟,据传说许由为尧、舜、禹三帝之宗师)、水云洞、古尧泉等。

(四)、宗姓的繁衍播迂与族中名人

宗姓源出多头,各有迁播,尧时在唐县得姓的一支便随尧、舜、禹等征战、治水,部分族人走出宗高和落籍山东、河南南阳及湖南、江西的洞庭湖至鄱阳湖地区、安徽的霍山一带和湖北的江汉平原。后来,由于海水回浸倒灌,洪涝成灾,唐尧及国都被追西迁,宗姓部分族人也随唐尧从宗高和迁移,先居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后又迁移至山西临汾与翼城一带落籍。至先秦时期,宗姓己遍布今河南南阳、淮阳、淇县和安徽庐江、四川渠县以及山东淄博一带。汉朝时,河南南阳宗氏是当时名门望族,不但人丁兴旺,而且名家辈出。东汉以后,宗姓在陕西西安落籍,并以此为跳板繁衍播迁到今甘肃陇西、兰州一带。其时,有一支因游官北上,效仿许由在磨岩山(箕山、淇儿河)隐居之事,迁居于根祖之地中山国唐县宗高和。

以出土的唐墓志铭碑载:“处士宗府君讳惟政,其先即周卿宗伯之裔”,其父、弟、子均为朝廷命官;夫人杨氏碑记,先为后稷之苗裔。有力证明了宗姓始于尧时,羲和、四岳、宗之宗姓一脉相承的源渊关系。三国时,又有宗姓随刘备大军入四川。两晋及隋唐间,宗姓迁徙步伐越快,不少迁于河(今山西永济)、蒲州、介休等地定居落户。到唐末五代时一支迁于浙江义乌,此际宗姓已广布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在今北京、天津一带定居者。宋代以后,宗姓之发展重心渐到了今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后来的夷族入侵则导致了他逃亡于今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区。明初,山西宗姓又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从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出发,有的回迁河北,有的被分迁于今河南、湖南、湖北、山东等地。清一代,宗姓在全国分布愈广,并有山东冬地之宗姓入居东北三省。近一百年来,人口流动越快,以宗高和村为例,宗姓族人或工作、或迁居,累年落户到北京、天津、黑龙江、辽宁、宁夏、内蒙、新疆、河南、四川、安徽、山东、山西、陕西、河北等l4个省市,省内就迁至保定、石家庄、邯郸、承德、张家口等市,本市内戲迁入定州、清苑、满城、易县、涞水、顺平等县,县内除县城外就迁入县北、南关、园子、田辛庄、川里镇、马兴庄等村。

宗姓族人,名人辈出,登录民国初年《中国人名大辞典》的有69位。周代时的卫国有以身殉义而垂千古的名士宗鲁,有陈国的宗竖:春秋时齐国有大夫宗楼;汉有司空宗俱、汝南太守宗资、骠骑大将军宗佻、太子传丞宗伯凤;三国时蜀汉镇军大将军宗预;南朝宋国有画家宗炳、宜都太守宗承和扬武将军宗越,更有名的有振武将军宗悫,以“乘长风破万里浪”一句名言,形容男儿的远大志向而流传后世。陈国有御史中丞宗元铙,梁国有五兵尚书宗央,齐有艺术家宗测,北周有车骑大将军迁吏部尚书的宗懔:唐朝有宰相宗楚客和高僧宗亮、宗哲;宋代有举荐、培养出民族英雄岳飞的抗金名将宗泽,有“经史一见,便能默写”的奇人宗翼;明代有官居福建布政参议的文学家宗臣、官居大理寺正g即后又任云南布政使的宗玺、勇抗倭寇和骁健敢战的都督佥事宗礼、敢弹劾权贵致风纪赫然的御史宗彝;清有累官山东运河道的书法家宗稷辰、江都词人嗜梅花的宗元鼎。当代有哲学家、美学家、诗人宗白华,曾任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的宗希云,创作话剧《于无声处》的著名剧作家宗福先,登上2010年世界福布斯富豪榜首的中国饮料大亨、娃哈哈集团老总宗庆后等等。另外,历朝历代宗姓多有崇尚佛教者,出了不少名僧,光是《中国人名大辞

典》中登录的就有10位是僧人。这众多的人物,很难分清属于哪一支,但宗无二字,天下宗姓应为一家,始祖、先祖应为天下之共祖,所出的英杰人物是宗姓人氏共同的辉煌和荣耀。

宗高和村一支,虽处根祖之地,但在悠悠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虽产生过一些经济强者、贤达富豪和能工巧匠,他们与世代族人一起创造了不少经济财富和社会文明,促进了宗氏家族的繁衍生息,但少有名巨鸿儒载入史册,只获知,唐朝时,有宗冲皇任邢州尧山县丞,宗惟清任太常寺丞,宗惟明任云麾将军试殿中监,宗敬仲任文林郎试左率府兵曹参军。清同治年间,宗登祥考中秀才。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担任县团级以上职务的有: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参赞宗寿卿:辽宁省委办公厅行政处长宗富有:黑龙江省黑河市人民政府安全办公室主任宗占法:  四川自贡盐厂厂长宗贵全:唐县政协副主席宗健。不从政的有:留美博士宗上游;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级学者、文物摄影师宗同昌;留美归国任职于首都机场的飞行员宗辉。据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大学生人数过百名。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