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编《良楼沟·交口张氏族谱》的说明
- 时间:2014/11/21 10:41:30
-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 发布:张氏网编委会
(一)起因及过程
2006年冬,去长治市林业局局长张树堂(良楼沟张氏十九世孙)处,我见其办公桌上放有《良楼沟张氏家谱.1999》。看后同其他家谱相比优点不说,不足有二:一是没有按门按支分开,使人看后不能一目了然;二是女儿虽已上谱,但没有系统介绍。
因要在长治多住几天,我便从树堂处请上《家谱》,利用空闲,从上往下、从下往上,依照居住范围、家族远近、分门分支,基本上从四世开始至十八、十九、二十世粗略地理出了框架。随后和晓伟、树堂等人商量重修《宗谱》一事。
2007年正月,在良楼沟张氏五门十七世孙治国家,召开张氏六门家长及各支代表会议,研究重修《家谱》有关事宜,按门分发了《张氏家谱编委会致在外族人的一封信》、《良楼沟张氏世录表》,争取各门各支把表寄送到张氏的每家每户。
由于参与收集整理《家谱》人员,有的有工作,有的在村有土地、有家口,只能利用工作空隙、农闲之时才能进行,这样所需时间就相对长些。
这次修订《良楼沟张氏家谱》是在《家谱*1999》的基础上进行的,内容和格式基本不变,只是增加(调整)了以下四项:
1.按门、按支分块
共六门,廿四支。在各门各支的第一页均附一张本门本支的世系表。
2.增加女性内容:
①夫妇双方填写的内容基本相同。
②增加女儿内容,让其和儿子平等,若女儿的孩子随女姓,则《张氏家谱》要收录在内:若孩子的姓名中,均含有父母亲的姓(双姓),《张氏家谱》也要收录在其中。
3.增加葬于何地,绘制了各门各支的坟谱图。
4.张氏后世子孙出生后,只要家长同憲,姓名均可收录于《家谱》之内。
2008年冬,经过收集、整理、填写、成稿,并加附“填表说明”,返于各支复审后,收回。
2009年元宵节,十八世孙庆伟把张氏族人祭拜祖先的场景拍摄下来,以待《家谱》收录。
同时,和住在四川成都的十七世孙怀仁联系,说了修订《家谱》情况后,让寄一本《沁州志》给他。不久,收到其回信和家谱》相关的部分资料。建议这次修订家谱,要把交口、合庄等六个村的张氏族人包括在内。
根据寄来的资料,先后和庆伟、克勤、仙堂、德恩、朋飞、文文数次到杨安乡张家沟、南泉乡张家沟、故县、次村、高家沟、交口、合庄、县城了解。
结果:两个张家沟已无张姓;县城找不到相关的张姓;故县、次村分别有1-2户好像和良楼沟、交口张氏有关。但他们祖父早逝,留下的小名和老家谱、神族上的名字不符,同时也没听说过与良楼沟、交口张姓是一家的传闻;交口村张氏族人家谱、神族均完善;高家沟有神族;合庄村张氏家谱已失,幸得十九世孙志贤家里存有祖父的牌位,牌位上名字恰好在老家谱、神族上均已收录。
综合老家谱、神族、交口家谱、高家沟神族及光绪五年正月十五日张氏族人各村出丁名单,分析:初步理出上述六村各支张氏世系的传承情况(十四、十五、十六世前),并列表填写,随后给了交口、合庄、高家沟张氏族人《一封信》、《填表说明》、《张氏族人家庭登记表》让其认真填写。
2011年正月十四日晚上,在良楼沟张氏四门十八世孙树峰家开会,参加人员有各门家长,资料收集和整理人员以及在外回来人员怀奇、树平、树堂等21人。会议内容为:l.汇报《良楼沟张氏家谱》成稿情况;2.说了十七世孙怀仁提出修订家谱要把交口、合庄等包括在内的建议,以及相关人员走访情况,经分析整理,列表介绍,征求大家意见;3.倘若合编家谱,建议谱名定为“良楼沟·交口张氏族谱”。
大家认为,整理到这一步不容易,不清楚的按不清楚的来,清楚的有多少,算多少做下来,对后人有个交待,争取3-4月完成,到时大家再开会讨论下一步的办法。
会后通知了交口、合庄、高家沟,落实调查情况并让填表,良楼沟部分由庆伟组织人打印,发给各门核对,属实后与像片一并交回。
4月,在太原看望合庄张氏家长十八世孙庆文时,我说了修订家谱之事,并让他写序。他欣然答应,又说了合庄老坟在桃树凹。回沁后,让合庄志贤作导和朋飞去了桃树凹老坟,分析应为张氏从花园川迁来的祖坟。
5月与庆伟分别去良楼沟、交口、合庄、高家沟拍摄家谱中所需照片资料。仙堂调绘制作了村政地名图、住户分布图。
7月,利用假期,由庆伟、晓晨、书琴、树芬、克勤、德恩、晓军、留云、仙堂等参加,在东风小学书琴班教室,集中打印、校对、收集家谱资料,完成家谱扫尾工作,并联系印刷。
8月14日,在沁州宾馆开会,就“族谱”有关事宜展开讨论,(详见:附录·会议纪要)。
(二)关于对修订《家谱》中一些问题的浅析
1.张氏先祖是从洪桐大槐树处移民的
根据:1.良楼沟张氏族人办白事时,在白纸糊的钱袋上要写“南代里”;2. 2004年永庆寺修复时,榆社一张姓师傅在寺里施工,十九世孙守文和他说起他姓张的来历,张师傅说他也是大槐树移民,是“北代里”:这说明“南代里”是我先祖在洪洞大槐树处移民时的临时住址。
2.张氏始祖来沁的时间
(1) 《沁州志》载:张能(二世祖)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在沁州为守御千户所正千户;
(2)上北里村弥陀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修建时的功德碑上有沁州千户所“张能”和在城施主中有“张晓”的名讳;
(3)棋盘山白鹿寺碑[明·弘治二年(1489年)]铭中,有我二世祖“张通、张晓”的名讳:这说明我始祖来沁时间应在明,成化年(1464年)前,或张能任沁州守御所正千户后举家迁来,时间为1465-1482年之间。
3.张氏先祖葬于合庄花园川的时间
从《沁州志》中分析,葬于花园川的多为外籍在沁州做官的官员。我始祖能葬于此,并在以后的百余年中葬有20余个坟头,那定是张能在任千户所正千户期间及他生前或去逝(牺牲)后,被封(追封)为“铁纱帽”指挥官并子孙世袭,这样才能一直把此处作为坟地的。
4.良楼沟村名的演变及其它
良楼沟有人口传村名始为两龙沟,意为东西两股山脉(两条龙)环抱而得名,这个没有文字记载:上北里村弥陀寺碑铭上为“梁垆沟”;在《氏家谱》中记有:“光绪五年(1897)亚月十五日……”其中为“梁炉沟”, 《沁州志·光绪版》中为“良庐沟”。看来,用现名“良楼沟”就是中华民国以后的事了。
良楼沟有明确记年记事为明·成化十九年(1483),说明早在此时以前就有人在此居住。
5.关于“张晓”和“小坟则”
在《张氏家谱*1999》中有历代相传,兄弟尽武侠,万夫莫当,远近绿林莫抵抗,怀恨在心,忽夜遭火攻,母子四人尽及于难,遂以家为葬,就地为坟,后人称为“小坟则”。
后人大多分析,二世祖张晓的“晓”和“小”同音,是不是就是指张晓。
据上北里村弥陀寺功德碑[明成化十九年(1483)]记,梁垆沟张莫(陈氏)率子张林(王氏),张余(赵氏)作为“都功德主”刻碑的正中上方,又有“良垆沟助缘人张普圮室人马氏”刻在碑的左下方:
从碑上分析:①张莫作为修复弥陀寺的“都功德主”,说明张莫此时的家庭已是家大业大资产大,在偏僻的地方,住这么一户人家,实属不正常,他的资产从哪来,不用他法得来是不可能的;②这里的张莫与张晓是同时代人,且“莫”、 “末”、 “晓”、“小”,这不免使人生疑:③始祖讳后有能、通、晓三子,其中张能为千总,张通为贡生,只有晓没有功名,在这样的家庭,从小习武,结交天下义士,侠义心肠,打抱不平的心态是会有的。天长日久,在城外另择一地,自成一户,办起行侠仗义的事情。他以两个身份出现。在城里和常人面前则为“晓”,而人到杀富济贫的行当中则以“莫”称(估计此事张通是知情的)。④梁垆沟助缘人张普圮,也姓张,而地位没有“张莫”高,又因两家姓“张”能同处一地,但又有点位置,称谓上又和主人有所区分,这不免想到他是否是张莫的管家、塾师、徒弟还是张林或张余某人的义子。这样“莫” “林” “余” “普圮”正好四户,会不会是“一家四户尽及于难,遂以家为葬,就地成坟”呢?
如此大的家业,不是一把火就能烧完的,当事情发生后,张通让他的后人到此看护剩下的家业(分析此时张能已故去)。待到明朝灭亡,满清入关,张通齣后人则全迁到梁垆沟。这也就是后人每年给“小坟则”上墓的原因。
6.关于“张尧臣”
据《沁州志》、 《开封府志》载:张尧臣,明嘉靖十年(1531)中举人,嘉靖二十七年(1548)任开封府通判。为贡生张通之孙,贡生张云龙之祖。张尧臣是不是我二世祖张通之孙?这需分析考证。“张通”其名,在明成化年间前后,沁州有两人,其中一人为烟立张氏,葬于县城西渠上西侧。有碑记,猝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终年67岁,从碑上刻的子孙名字中,没有“张尧臣”的名字。烟立张氏后人道兴村的张晓林也分析,张尧臣不是他族人士。故可排除。
《沁州志》中另一位张通为大同府人,岁贡,清朝时在沁州任训导,也应排除。
这样,张尧臣是我二世祖张通之孙是肯定的,但当时编写《家谱》时怎么没有他和他的孙子张云龙的名字呢?
(三)关于对修订《家谱》中一些问题变更的说明
1.随着良楼沟张莫、张林、张余、张普圮等出现,这对良楼沟家谱就是一个挑战。人家本是良楼沟人,且生活的不错。你又是怎么去了良楼沟居住的?承认这些人是你的先祖(再还有“响马” “小坟则”传说),属当时名字遗忘而漏登,现在更正过来,《族谱》就能写,否则站不住脚。为此.在二世祖“晓”的别名中增加了“莫”,即晓和莫为一个人。
2.张运亨不是张能之子,他也不是三世人:张能是明·成化年问(1466-1487)人士:张运亨,明,崇祯四年(1631)战死河曲:二人相隔150年左右,显然是不可能的:张学周。明·崇祯五年(1632)州西殁于阵也不应为四世祖。按二世祖能为(1466-1487)人士, (1574-1619)张运亨任掌印,分析判断:张运亨应为五世或六世,张学周应为六世人:
3.张尧臣为张通之孙,张云龙之祖,为四世祖,这个无疑。但他的父和子又是何人?难考:因此在这次编修《族谱》时就按能、通、晓三人分别分门。即张能为长门始祖,张通为次门(良楼沟门)始祖。张晓为三门“英烈门”始祖,英烈门中包括家谱中遗漏人员。辈分上有争异人员,以及不知归何人名下的先人。
4.对上下世之间,疑为混淆的名讳作了更正。如:在六世中“思”字辈就占了22人中的8人,而五世祖中却也出现了“思教”,于是把此调整到六世祖中。对于上下辈中出现同一字者,则也作了适当调整,此例在谱中较多,不一一列举。
5.在整理长门时,把光绪五年正月十五各村出丁人数名单作为基础,来确定各村張氏族人的世系传承,而良楼沟门则以十二世中的“X”字辈来分小门。如:“万”字辈的全归在长门、二门、三门中,“贵”字辈的全归在四门、五门中,“全”字辈的则为六门。
6.关于“分门”、“分支”
良楼沟素有“小六门”之称,从“光绪五年正月十五日各村张氏族人出丁”情况看,良楼沟部分“出丁”名单,也是按“六”片区分的。
长门部分则是按“张家沟(城里)、高家沟、合庄、交口、次村、故县”六个村出丁的。2009年与克勤、庆伟去交口和张氏十七世孙荣廷谈上述情况时,他说交口是两门,为南门和北门。其中九世祖文贵是来交口的北门始祖,埋在交口南坪上,现已平坟;北门始祖是十一世张守道等,前边的说不清了。
为此,长门部分应分为七门。
联系老神族分析,恰好我四世祖长门为兄弟7人,次门(良楼沟部分)为兄弟6人:这样,从四世祖始,中间再结合“光绪五年正月十五”各村出丁人员名单及良楼沟、交口家谱、高家沟神族至现在初步确定:长门按村(其中交口分南、北两门)为七小门。次门(良楼沟1按片分为六小门。
在整理《家谱》过程中,根据各门的现有人数,又从十二世开始分为若干支。现《良楼沟·交口张氏族谱》共三大门(含英烈部分)四十支。
至于良楼沟的小四门、小五门情况,估计是五世祖张鉴,张义中贡生后,外出做官,张鉴任华阴县丞,张义为扶风教谕,未回乡,家产由本族他人代为照看。其中七世祖二喜代看五门张义的产业。张鉴的产业相继由其胞兄弟张铎(无后人)、九世祖芳运、京运(张铎去世后)共同代看,并承担该门的分摊义务。时间一长,主人未归,代看者就逐渐成了本门的主人,其中原由自不必言。按片分门一说,自然形成。
7.由于老家谱、神族集中收录的资料截止于抗战前,抗战后再未统一收录,只是各村各自续补了本村本门(本支)家谱。其中,次门(良楼沟)部分谱,在1945年、1959年、1983年、1999年均进行修编,2007年又在1999年本的基础上修补已基本定稿,准备承印。若借此机会把各村各支的资料收集起来,一并编成《族谱》,了却先辈们的心愿,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结果在寻访中,交口部分集中修谱在1993年前,后来也没有大型整理;高家沟一支只有神族而无谱,只反映了世祖们的辈分上下传承,而无相关内容;合庄知道他们是四大家,在深究就说不清楚了;至于县城、张家沟、故县、次村这些部分就更无法考证了。
所以这次编修《总谱》,只能是以次门(良楼沟)部分为主,同时根据长门各村各支所能提供的资料进行整理。
在整理现有的这些资料时,发现交口、良楼沟均有迁往外地的族人,为了最大可能的使张氏族人均入谱,于是对这些外迁户进行联系。如:交口北门一支迁牛寺、交口南门一支、交口北门二支迁武乡东良侯的,几次与交口方面联系要去走一趟,皆因双方互相有事而未果;良楼沟部分中四小门十一世祖张利、五小门十六世马龙之子玉堂,交口北门三支十六世戊己均有迁往沁源的,到了沁源几次也均无果;良楼沟十八世孙秀清听说武乡东乡一张姓是从太谷迁来的,辈分中有“万世、万明”的名讳,疑为“良楼沟”一支,于是去了太谷、武乡寻访,结果不符。
在整理《族谱》中因为交口方面在外人口较多,联系不便,村人又忙,收集了部分相片,个人资料也不很全;合庄方面,志贤说只要能续起来我们就满意了,相片就不用了;高家沟方面对此积极性也不高,只是照神族和应清所能提供的一些情况入谱;良楼沟部分的小长门六支“杨家庄部分”在上世纪末做过一个小家谱,其中收集的相片也全,这次因该门负责人金玉年龄大了点,又病了一场,记忆力衰退,底簿想不起放在那,再收集困难重重,只能照复印本把个人内容收录其中,相片重新收集的也不很多。
在此种情况下,只能是手里有多少资料整理多少,要达到完美确实是不容易的:
8.通过编辑《族谱》,发现从我张氏族人来沁的近六百年来有许许多多的人物、事例、传说,是很值得我们后人借鉴的,初步概括为三点:
①有恩必报、尊君到底、彰显个性、不甘人后的顽强意志;
②忠孝侠义、贞洁操守、心系家乡(族)、扶弱济困的传统美德;
③艰辛创业、重教育人、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搏精神。
为了充分发掘、发扬、继承先人的良好品德,达到教育后人之目的,很有必要另设专篇{称为“立志篇”)专门论述。
9.耗时五年,可算不短,虽然参与修编的人员抽时抽空费了不少心血,难免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仍有不少族人没有联系上,或者有的资料需要增补,这在后来将是一项长期工作:如若条件许可,是否办一份《家乘补遗》杂志类型的刊物,每3-5年发行一期。内容大概为:族内大事、谱事拾零、人物介绍、历史传说、族人联系、功德名单等。经费来源:①族人赞助;②这次族谱计划印刷1000本,赠送、发放有300本即可。《族谱》是记载一姓世系传承和人物事迹的谱籍,他反映了族人的历史和编修人员的艰辛,请到的要妥善保管,剩下的700本若轻易给人也不是我们的初衷。为振兴家族大业,可否在原功德资金的基础上,增加一条,凡自愿捐助200元功德资金者,可赠送一本《张氏族谱》,功德名单将登记在册,在以后增修《族谱》时载人。这样才能使族事活动更有生机、一直传承。
良楼沟张氏十八世孙国荣于沁县城内
二O一一年八月
上一篇:关于補续张氏家谱的意见
下一篇:良楼沟村张氏家族祭祖文(代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