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资料

当前位置:张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吉林省农安县、黑龙江省讷河市张氏家谱

时间:2014/10/7 16:35:04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张氏网编委会

编者按:本谱信息由网友张烈提供。

您好,我叫张烈,我很热衷于寻根究底,因为我家的族谱在文革时期被烧毁,所以很难找到自家的支派。我把我们同宗家供奉的宗谱抄录下来,又根据家族的两位爷爷和一位大伯编辑的族谱,稍作整理,发给你们,请帮助寻找我们的根。吉林省农安县、黑龙江省讷河市张氏家谱。

一、 闯关东,逃荒落户黄龙府

吉林农安万顺张氏,祖籍直隶省(今包括河北省、山东省、天津市的一部分)永平府卢伦县(一说芦陵县,据查考可能是今天河北省的卢龙县)刘家庄,先祖张成喜,先祖母杨氏。第二代先人张敏、张发。第三代先人张文仁、张文义、张文礼、张文智。第四代先人张荣(一说张英)、张华、张福、张贵、张琢(卓)、张嵩。第五代先人张殿发、张殿广、张殿维、张殿成、张殿财、张殿义、张殿英。

1850年(清道光卅年),直隶省连年大旱,蝗虫肆虐,朝廷腐败,民不聊生。为了生计,先人张殿发及其父辈张福、张贵、张英、张嵩、张荣等六人,由祖籍直隶省永平府芦陵县(卢龙县)刘家庄开始逃荒闯关东,跋山涉水,沿途乞讨,历尽千辛万苦,辗转来到关外。

先人张殿发及其父辈六人来到关外后,有四人落户于沈阳(据说是葫芦岛)一带,其余两人继续逃荒,过了山海关,来到关东(关外)大地,在界里的黄龙府(原为龙湾府,现为吉林省农安县)距县城西北三十五里的太平山屯(即今天的农安县万顺乡张宽屯),该屯东到四马架拉拉屯(今属于农安县万顺乡),南临大成堂(一说大生堂)村(今属于农安县三宝乡),西接元宝洼屯(今属于农安县三宝乡),北靠万顺堡屯(今农安县万顺乡)。他们在这里驻足落户,耕田种地。从此,这里便成为关外吉林农安张氏宗族的开宗立祖之地,张氏一族的香火由此开始延续。

二、 先人张殿发农安万顺建家园

先人张殿发在太平山屯就开始开宗立祖。先是给人扛大活,做长工,干了七载有了点积蓄。然后便在屯子(今天农安县万顺乡的张宽屯)的南大坑附近,破土动工,盖起了五间房子。此时,先人张殿发已有四子,伯为张宽,仲为张永,叔为张太,季为张成,从此祖孙三代组成了一个美满和睦的大家庭。

先人张殿发及其长大成人的四子,垦荒种地,历经十有八载,生活越过越好,接着,又先后置买了二十八垧熟地。等家里有了盈余之后,便开始拴车买马,张家的生活一年好似一年,这期间,关内的张氏家人又来了一批,他们也在万顺的东南屯开创基业,后来也过得红红火火。

1880年(清光绪六年),郭前旗王爷前来龙湾府(今农安县)放荒,先人张殿发趁机购买了荒地一百多顷, 1895年(清道光廿一年),先人张殿发由于终日劳累,身体疲惫不堪,加上一时疏忽大意,烧炕时灶坑打炝喷火,不幸火炼全身而故,这是张家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 张宽立誓创家业,多种经营走富路

先人张殿发逝世以后,长子张宽子继父业。他发愤图强,立誓要开创张家基业,打造出一片辉煌的天地来。张宽高瞻远瞩,决心趁势扩大张家基业的规模。于是他们拴了两挂马车,两挂牛车,耕种土地一百余垧,并办起了粉坊、油坊和豆腐坊。这样,张府不仅在农业方面开辟了新的天地,在工业方面也建起了手工作坊。不久,张家又搞起了运输业,用马车、牛车去拉脚运输,这样,既赚了钱,又搞活了经济。另外,张家还发展起了饲养业,当时饲养的猪有一百余口,牛马驴骡等一百余头(匹)。除了这些,张家还经营起了林业,他们在平山屯的四周植树造林。张府在农业、工业、运输业、饲养业、林业等方面都干得有声有色,有板有眼,从此,关外吉林农安张氏的基业就开始红火壮大起来,张家的事业越来越兴盛,张家的香火越来越兴旺,张家的规模越来越宏大,一座新兴的张府农业大庄园巍然屹立在黄龙府大地上。

大当家张宽,总管张府一切事务,是张府的主心骨和领导者;二当家张永,是张宽的二弟,总管张府的工业建设,主要是负责粉坊、油坊和豆腐坊等手工业作坊;三当家张太,是张宽的三弟,总管张府的运输事业,主要是负责赶车拉脚搞运输等外出事项;四当家张成,是张宽的四弟,总管张府的饲养事业,主要负责饲养百余口大猪和百余头牛马驴骡等牲畜。在当时,四兄弟均有称呼:大当家的、二粉匠、三老板(赶车的)、四猪倌。四兄弟和和睦睦,齐心协力,同心同德,相亲相敬,在大哥张宽的带领下,他们四兄弟各负其责,兢兢业业,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张府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户。

四、 建立“万发堂”号,进入鼎盛时期

1920年(民国七年)前后,张府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大户人家。在当时的农安县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是现在提起,老一辈人中也没有不知道张府的!

当时大当家张宽决定扩充家产,开始筹建了自己的堂号―――万发堂。自万发堂号打出以后,张府更是远近闻名。运输出行,车上均标有“万发堂”旗号,车行路上,威风凛凛,引得路人驻足欣羡。此时的张府人丁兴旺,人口已经发展到一百零七人,济济一堂,和和美美。在此情况下,张府又盖起了“万发堂”大院,由两个四合大院组成,结构合理,布局美观,金碧辉煌,在当时的农安县是屈指可数的。

“万发堂”大院是砖瓦结构,四周有围墙,四角设有炮台,正房东西院各九间,厢房三趟二十九间。设有大伙房,供给伙计、长工和家人用餐。小伙房,供给四位老人和客人用餐。每到早、午、晚饭时,以敲梆子为号召集人们用餐。另外,还设有粉坊、油坊、豆腐坊、仓库、马厩、长工宿舍等。东西门房各七间,设有学堂、小车库及棺椁库等。后院建有五个高十余米的大仓子,常年储粮二千余石,其东北角还建有狐仙庙一座。西大门常年关闭,只有丰年,或喜丧大事才开放。东大门上金字牌匾“见义勇为”光耀门楣,此乃光绪年间农安县县太爷所赠。

张府院落面积占地约两千余平方米,房舍五十九间。此时除在太平山屯拥有土地三百余垧外,还先后在朱家窝棚、三盛玉的偏脸子、四马架、万子良屯、娘娘庙沟子、元宝洼、苏家良屯等八处购买土地。包括黑龙江省的讷河县在内,张府共计拥有土地两千余垧。这样,张家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庄园主了。

当时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骡马是大户人家不可或缺的。张家当时拥有骡马七十余匹,五挂大车均为配色骡挂,每辆七匹骡马,车上均标有“万发堂”的旗号,骡马銮铃披挂整齐,膘肥体壮,大车跑在路上,煞是威风。张府当时不仅在吉林农安县远近闻名,就是在黑龙江省讷河县也声名远播。

张府非常重视文化知识,为了勉励子女读书学文化,不断进取,使张家基业能千秋万代,大当家张宽还办起了一所私塾学堂,重金聘请阮先生为张府老师,常年培养学生20余名(当时张家由于受封建思想影响,只供男孩,不供女孩。)此举为张家子孙们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从这一点来看,张府真正成为了书香门第,望门大族了。

为了培养栋梁人才,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大当家张宽再次决定,从四大股中各选拔一名优秀子女到外地深造,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换一换新的思想,跳出张府的小圈子,使张家的未来能更加辉煌灿烂。以下四人便是张府选拔出的佼佼者。

张国维:排行老三,为张太之孙,读书十年,吉林老五中毕业,知识渊博,才学横溢,但却不知通权达变,成为一名典型的旧社会书呆子。

张国儒:排行老八,为张宽之孙,读书八年,学识丰富,办事干练,任当时农安县民政股股长。

张国栋:排行老九,为张成之孙,留学日本大阪市,回国后任齐齐哈尔市日本宪兵队翻译,病故于前郭旗。

张国滨:排行十八,为张永之孙,读书九年,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为人忠厚老实本分,口才好,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学校校长之职。

此时张家人口已发展到107人,张宽兄弟四人,第二代为万字辈兄弟十三人,第三代国字辈约三十二人,还有第四代、第五代,已是五世同堂。张家万字辈兄弟十三人,均各有其职务。

老大张万盛,主管外柜,晚辈称其“大矬爷”,每到秋后,便到各地收租子。为外物经理。

老二张万德,读书二年,主管伙食后勤。为后勤经理。

老三张万聚,后去讷河,主管建楼。为建筑经理。

老四张万才,后去讷河,主管酿酒,为烧锅经理。

老五张万祚,读书六年,聪颖能干,办事能力强,善于经营管理,有组织、领导能力,后接任张宽之职,称为少当家的。当老四股分家后,仍为老二份当家的。分家后,为了争口气,想重整旗鼓,在老院宅的东侧,重新建起了一座四合大院。建后人畜不平安,整天自觉胸闷,心情不畅,不想活,疑似为将原有的大道建入院中,不久自缢逝世。故去后,遂将此院房屋全部拆掉。

老六张万福,和老七张万禄一同主管油坊、磨坊、粉坊等,为作坊经理。

老七张万禄,和老六张万福一同主管油坊、磨坊、粉坊等,为作坊经理。

老八张万贵,是行车掌包的,主管行车运输。经常来往于宽城子(长春旧称)、德惠、龙湾(黄龙府)等地。

老九张万孚,是中医坐堂先生,不幸早逝。

老十张万祥,读书九年,办事稳妥精细,为张府管帐先生兼总管事。后去讷河,为讷河张氏家族当家的。其人为维护张氏大家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7年,病故于黑龙江省讷河县,葬于县城东大坡。

十一张万明,管理牲畜饲养,为饲养经理。

十二张万选,因病早逝,

十三张万义,因病早逝。

五、 张宽“张善人”称号的来历

张宽虽身为张府大当家的,但为人忠厚善良,待人和蔼可亲,对待穷苦百姓,从不虐待克扣,每遇他人来求,必做到有求必应,助人为乐,遇有百姓逃荒饥寒交迫之际,张宽便主动的开仓放粮,救济穷苦百姓,还设粥棚以补百姓之饥。像1903年(光绪廿九年),农业大涝,百姓颗粒无收,致使百姓叫苦连天,流离失所,纷纷开始逃荒。张宽对此种情况非常同情,因为自己的爷爷和爹爹就是因为挨饿才逃荒到这里的。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对穷苦百姓进行施舍,开仓放粮,设立粥铺,仅此一年就施舍出粮食二千余石。他宣布规定,凡是来往的乞丐均可以在大伙房就餐,晚间可以就宿,他的这一举动,深深地感动了当地的穷苦百姓,也使那些背井离乡,逃荒至此的他乡人感激涕零,更使那些无家可归的乞丐感恩戴德,张家的这种做法是一贯性的,所以张府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积善人家。后来,张宽又和家人盖起了“花子棚”,给那些无儿无女靠乞讨生活的人常年居住,外人称之为“花子棚”。张宽大善人的名字也不胫而走,在当时农安县广为流传。

1910年(光绪卅六年),我国正处于兵荒马乱之时,盗贼蜂起之际。流寇四起,土匪猖獗。但在那荒乱的岁月里,匪徒从来不敢干扰张府门庭。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张家是积善人家,从不得罪于人,而且别人有难,张家必伸手援助,不论是贵是贱,是贫是富,张家只靠恩德去行事,从不做半点亏心事,那么,别人也就未必以怨报德。二是张家武器装备精良,当时有四支台炮,六支洋炮,分别安置在四角炮台中。流寇土匪想要光顾,也只有贼心,却无贼胆,此所谓斜不压正。

张府曾有这样一个故事,现今仍记录在农安县的县志档案中。

在兵荒马乱之际,张宽为了防备土匪流寇的侵扰,在县城购买了枪支弹药和台炮等,全部安置在张府的四角炮台中。当时曾有土匪匪首“小红子”,“马傻子”等,由于不了解张府情况,就把张宽的侄子张万德抓去作为人质,想要敲诈勒索张家。这样,土匪就找到中间人进行说和,匪首听中间人说张家的大当家张宽为人忠厚善良,心肠特别好,就决定放弃这宗绑票案。经过四方打听,百姓都异口同声说张家是积善人家,张宽是大善人。土匪就非常感动,他们还从来没有听说有过这样的人家,他们也从来没有放弃过绑架勒索,这一次,他们服气了,结果土匪便主动将张万德放了回来。此后,匪首曾先后两次在张家吃过饭。

事后,张宽为了保卫家产,购置了武器,建立了武装,便拒绝了与土匪的来往。当土匪第三次来张府时,张宽站在炮台上,义正词严地对匪首说:“我们是正经人家,不能总与你们来往,我们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走各的道,否则就不客气了。”匪徒无奈,只好跃马而去。由于匪徒到处抢夺,没进张府,就引起了个别人对张府的疑心,便诬告张府通匪。

1907年(光绪卅三年),农安知县李树恩,曾发布文告“劝民息讼告示”,以整顿社会秩序。此时知县李树恩接到百姓状告张府的诉状,就派人将张宽的四弟张太抓来,在县衙里扣押了三天,待详查后再做处理。

办案人员接着便深入当地群众走访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张府不但没有通匪,反而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善事,张宽被老百姓称为“张善人”,张府被称为“积善人家”,张家忠厚勤劳,赈济灾民,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事迹层出不穷。

特别是有这样一个事迹,在“北界外”前郭旗,有一名李姓富商,他携带金银前去龙湾经商,当他行走至距县城20里的放牛沟时,途遇土匪,土匪将李姓富商打昏,抢走金银。恰在此时,善人张宽和家人去县城办事,见此情景,马上救醒了李姓富商,了解此事后,张府人员便立即追上了土匪,打退了强盗,夺回了金银,如数奉还给李姓富商,李姓富商再三感谢张宽的救命之恩,这件事在当时广为流传。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当地老百姓对张府有口皆碑。办案人员,将调查到的情况,如实地汇报给县太爷。知县李树恩也深受感动,在这样兵荒马乱的世界里,在他所管辖的区域内,竟有这样的积善人家,竟有这样的大善人,真是出乎意料,这叫他怎能不激动呢?就这样知县李树恩宣判,“张府通匪”是不实之辞,实属诬告,张家无罪有功。

第二年,知县李树恩陪同前郭旗李姓富商,亲自到张府登门拜访。县太爷还亲自赠送张府一块金字大匾,上刻“见义勇为”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立在大门之上,甚是威风醒目。当日,张府杀猪宰羊,隆重地款待了县太爷及来宾和全村所有百姓。县太爷李树恩把太平山屯改名为“张宽屯”,“张善人”的名声从此更加大振,张府也第一次被官府所认可,“张宽屯”成为农安县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被官方命名的屯子,这是张府的荣耀,这是张家的骄傲,也是张家的惠德。“张宽屯”迄今已延续了一百余年,现今仍称为“张宽屯”。

六、 黑龙江讷河组建“万发堂”分号

为了扩大张家的基业,1915年(民国四年),张家由老辈张成带队,用牛车载有一车银元宝去黑龙江省讷河县购买家产(用牛车为了隐蔽,防止途中发生意外)。随行人员有张万才,别名张丰九,为张成之子,排行老四,有创业精神及管理能力,后来成为烧锅经理。张万祥,为张永之子,排行老十,有经营管理能力,善于开发农业,为讷河张氏家族当家的。他到讷河后,为了维护张氏大家族的发展做了很多努力。1937年病故于讷河,葬于东大坡。张万聚,为张太之子,排行老三,为人勤劳肯干,到讷河后主管建楼,带领工人上山伐木,因在河水中抢救木材而瘫痪,医治无效而故。张国振,为张宽之孙,到讷河后因吸大烟而故。

张氏到达讷河后,正值讷河建县开阔新城池,于是张家就购买了中心大街东一条街,在讷河县北侧建起讷河县第一座两层楼房,面积4000平方米,还建有门市房200余间。

在讷河县城东门里,张家新建烧锅一处,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建房200余间,工作人员有150余人,烧锅的商号为“万永泉”,经理张万才。自1918年起,经营了20年,曾兴旺发达了一个时期,后因日伪时期管理不当及两次火灾而破产。

在讷河县城北离城12里的东大坡屯,张家又购买了土地20方(每方36垧),即现在的10800亩,由张万祥主持开荒,并建砖瓦房9间,土平房20余间,有5~6户租地户。以后,日伪时期将荒地大部分收为国有。

在此期间,张府在讷河由于烧锅的兴盛亦名声大振,当时在讷河有东、西、北三个烧锅,还有吕二老爷,显赫一时,被当时称为讷河县的四大家族。

张氏在讷河,名声最响亮。张家购买了讷河大半个街,即中心大街东整个一条街,还建起讷河第一座楼房;在工业方面,张家的烧锅“万永泉”最为著名,一直兴盛了20年;张家的农业,更是响当当,土地多,经营有方。但张家从来不剥削他人,是地地道道的、老老实实的守法家族,和在吉林的总堂一样,张家靠的是实干,靠的是信誉,靠的是勤劳,靠的是忠厚,靠的是朴实,靠的是家风,靠的是张氏家族的聪明才智。

所以,讷河的“万发堂”和吉林的“万发堂”是张氏家族的两块栖息地。是张氏家族辛勤劳作的结晶,是张氏家族聪明智慧的体现。张氏家族,由最初关内的一老一小,挑挑背包逃荒到关外,一直到“万发堂”的建立,到张家事业的辉煌,到现在子孙的千秋万代,真可谓祖上有德,皇天保佑啊!张氏家族的繁荣昌盛,真是威震东三省啊!可惜,流落辽宁沈阳(一说葫芦岛)的张氏一脉,没有联系,根据吉林、黑龙江张氏家族情况的推断,辽宁沈阳(葫芦岛)的张氏家族一脉也一定会兴旺发达的。

七、大当家张宽仙逝

1924年(民国十三年),张府处于鼎盛之际,大当家张宽与厨师口角几句,精神受到刺激,当即晕倒猝死,终年七十岁。因时处农忙季节,只好暂丘院内,翌年春举办了京殡七天。邀请了四名纸活工匠,在大伙房赶制一冬,做成各式各样纸人、纸马、台房、石碑、旗、幡等。众多亲友抬活猪、活羊前来吊唁。各样挽联,不计其数。聘请了12名僧侣,为老人家昼夜超拔颂经。两伙吹鼓手,轮流演奏哀乐。两个四合大院挤满人群,每天杀一口猪,一只羊招待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特别突出的是乞丐百余人,他们以悲痛的心情,联名赠送挽联,上写“永远缅怀张善人”,他们虽然穷苦,但这种深情厚谊实属罕见。出殡当日人山人海,排长蛇大队两里余,无不痛哭流涕,悲痛万分。安葬了这位德高望重,好善乐施的张善人。此后,张宽之名便永垂不朽,张宽屯也流芳百世。

八、张府的后期

张府鼎盛时期,维持了三十余载。张氏的备份是十个字:万、国、兴、其、业、永、世、保、昌、隆。张宽逝世后,由张万祚接任当家, 1935年(民国廿四年),张府拥有土地2000余垧,房产1000余间,一处烧锅,人口已达138人。这样的大家族,到了后期,很难再维系下去。俗语说的好:树大枝分,水阔道改,我们张府也概莫能外。为了将张氏家族继续发扬光大下去,少当家张万祚决定分而治之,他将张府按四大股平均分配。这样,张府家族从此四散各地。

家虽然分了,但张氏家族大多数人员仍能安分守己,勤俭持家,张家的事业依然得以维持,也算红红火火,所在之地,依然是无人可比。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大家族已经无法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大锅饭大集体大家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没过几年的时间,张氏家族中的万字辈、国字辈,又逐级分家,各立门户,张氏家族由一个赫赫有名、威震龙湾府和黑龙江讷河县的“万发堂”,被分得四分五裂,张家彻底走向了破产,人员也从此各奔东西,山南海北。

九、后记

日本投降后,祖国光复,新中国成立,实行了土地革命。这时张氏家族子弟,已经贫富相差悬殊。有部分子弟划分为贫农、中农、下中农;亦有相当门户划为地主。但在这样浩大的社会变革时期,在土改中,张氏家族成员无一例被镇、被管、被斗(只有个别被人陷害)的。因为张氏家族在土改中均将土地分给了农民,这也是张府老人积德行善的结果。

十、附录:张氏家族族谱

一、 张成喜(杨氏)(直隶省永平府芦陵(一说卢伦,一说卢龙)县刘家庄张氏始祖)

二、 张敏、张发

三、 张文仁、张文义、张文礼、张文智

四、 张荣(一说张英)、张华、张福(富)、张贵、张卓(琢)、张嵩

五、 张殿发、张殿广、张殿维、张殿成、张殿才、张殿义、张殿英
★★★★★★★★★★★★★★★★★★★★★★★★★★★★★★★★★★★★★★★

张殿发:(从关内来到关外、吉林农安张氏的开创者)

张宽、 张永、 张太 、张成

(一) 张宽(梁氏、高氏、谷氏)

1、 张万盛〈排行老一〉(尹氏、徐氏):

(1) 张国振〈二〉(孙氏)

① 张兴文②张兴武③张兴权④张兴太⑤张兴本⑥张兴义⑦张兴福

(2) 张国儒〈八〉(钟氏)

(3) 张国勋〈十六〉:张兴家

2、 张万选〈老十二〉(王氏):张国儒(过子)

3、 张万义〈老十三〉(刘氏):张兴权(过孙)

(二) 张永(李氏、王氏)

1、 张万祚〈老五〉(张氏、孙氏)

(1) 张国臣〈四〉(徐氏):张兴范、张兴贵、张兴达、张兴合

(2) 张国民〈十三〉(刁氏):张兴田、张兴甲、张兴杰

2、 张万孚〈老九〉(于氏)

(1) 张国斌〈十八〉(王氏):张兴吉、张兴海

(2) 张国忠(王氏):张兴仕

3、 张万祥〈老十〉(刘氏)

(1) 张国信(赵丽):张伯成

(2) 张国华(赵玉珍):张宝昌、张兴敏

(3) 张国兴(肖淑云):张迟、张宇

(4) 张国德(于占先):张艳文、张艳秋

4、 张万明〈老十一〉(钟氏)

(1) 张国治〈十五〉(李景芬):张兴家(重名)

(2) 张国清〈廿十〉(王氏):张兴久、张兴国

(3) 张国学(崔氏):张兴起、张兴阳、张兴伟

(三) 张太(张氏、王氏)

1、 张万德〈老二〉(朱氏、王氏)

(1) 张国范〈一〉(李氏):张兴仁、张兴德、张兴波、张兴业、张兴x

(2) 张国珍〈六〉(魏氏)

(3) 张国义〈十二〉(兰氏):张兴平、张兴生

(4) 张国有

2、 张万聚〈老三〉(浦氏)

(1) 张国维〈三〉(刘氏):张兴山、张兴铎

(2) 张国枋〈十一〉(李氏):张兴吉、张兴甫

3、 张万贵〈老八〉(曲氏)

(1) 张国恩〈十九〉(于氏):张兴魁、张兴凯、张兴安

(2) 张国富

(3) 张国贤(李氏)

(四) 张成(吕氏)

1、 张万才〈老四〉(尹氏、李氏)

(1) 张国栋〈九〉(彭氏)

(2) 张国生

(3) 张国麟

2、 张万福〈老六〉(史氏、丁氏)

(1) 张国玺〈五〉(刘氏):张兴才、张兴志、张兴玉、张兴革、张兴君

(2) 张国钧〈七〉(刘氏):张兴亚

(3) 张国恒〈十〉(邓氏):张兴桥

(4) 张国英〈十七〉(李氏、孙氏):张兴超

(5) 张国春(杨氏)

3、 张万禄〈老七〉(梁氏、赵氏)

(1) 张国相〈十四〉(邵氏):张兴隆

(2) 张国德(衣氏)

张氏后人:张彦清(张烈)

联系电话:13180817137

QQ号:2387691877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