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资料

当前位置:刘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娘娘山刘氏家族清朝以前大事记

时间:2015/9/9 15:35:30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刘氏网编委会

娘娘山刘氏家族清朝以前大事记

娘娘山刘氏家族是遠祖累公的直系后裔,并一直固守始祖地——鲁山。家族历史悠久,年代久远,家族之大,分布之广,人口众多。据现在看来,两省两地市十余个县,都有较为集中的分布,零星居住的更多。但一直未发现文字存在,石刻碑文多有毁坏或遗失,虽有信物,口口相传,可因部分交流不畅,沟通不够等多种条件的限制,致使远的无消息,近的不相逢,更谈不上全家族真正的大团圆,代代留下遗憾……

qq图片20150909155255[1].jpg

今逢盛世,后裔昌隆,永道明顺,刘氏后裔谨遵祖训,经多方努力,历经千辛万苦,多方寻亲问根,终于使石龙区的大小山高村、南阳新野县的亲人们,都认亲归宗,完成了跨世纪的期待,完成了族人上千年的夙愿,终于实现全家族的大团圆,这在高氏族谱里可以查到部分资料。但遗憾的是有的虽有线索,仍有部分地区部分地方找不到人,还有地区有地方有人而没有人去负责的不正常现象。

机不可失,我们现在这一茬后裔子孙们,只有在现在的基础上,抱着对历史负责,对事实负责,对全家族负责的态度,尊重历史,不美化,不丑化,不瞎编臆造,是啥就是啥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针对我族的特殊性、复杂性,为使我族后人记住这不平凡的历史大事件,来告慰先人,激励后人,故以时间为序,将我族历史上不分支派所发生的大事件记录附后,以示后人。

1.据《左传-昭》二十九年,刘累学养龙豢龙氏,以事孔甲。龙一雌死。潜酱以食夏后。夏后食之,继而食之,惧而迁于鲁县(夏称鲁山为鲁县)。

qq图片20150909155301[1].jpg

2.鲁氏族谱记载《竹书纪年》帝孔甲七年,刘累迁于鲁阳《元和郡志》鲁山县。汉鲁阳县,古鲁县也。

3.据《水经注》滍水东,尧孙刘累迁此。即邱公城。

4.这支迁居鲁山的刘氏族,仍尊尧帝为本族的血缘圣祖,在大尧山建立尧祠(今二郎庙乡为尧山乡)《南都赋》视鲁山县而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在今县城西北三十里的小尧山建尧帝庙《方舆纪要》。尧山在县城西北四十里,夏孔甲时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上,因名。(今董周乡沈庄村-距董村北五里处)。

qq图片20150909155305[1].jpg

5.据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鲁山县志》第69页,小尧山西北三十里,自仓头山南来,亦高耸巅,建尧帝庙(该庙始建不详,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现存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建,该庙当地人曰刘家家庙),有孔处士墓,孔氏家谱里有提及,南五里为眠峰冲。董村人称眠峰冲,眠峰冲被现人念转为眠峰川。

6.唐朝末年,社会动乱,始祖力不从心,将所用的三件日常物件,作为信物分予三个儿子:老大(大缸),老二(火戟镰),老三(铁扁担)。大缸,现存鲁山县仓头乡刘芳庄刘平伟家;火戟镰,现存宝丰县前营乡前营村刘复金家;铁扁担,因历史久远,原件丢失,由鲁山县仓头乡刘芳庄村族人刘清耀、刘长立、刘秋成等人仿造一根。后三兄弟陆续迁出,迁出时间不详。

qq图片20150909155310[1].jpg

7.清康熙年间,老大大缸支系的一支迁往小尧山尧帝庙脚下南五里地董村,并立勋公为始祖,已传十五代,其他的仍留在原籍;

另一支于清道光年间,迁往石龙区大庄居住,已传九代;

另有一支也于清道光年间迁往石龙区大、小山高村,居住至今;

老二火戟镰一支,也是在清康熙年间,迁往宝丰县前营乡大吴庄及前营村居住;

老三铁扁担一支,很早以前迁往本省南阳附近定居。

8.因政局不稳,南阳其中一支,由伯达公率全家直奔晋地(时间不详),在山西洪洞县红庙岗

居,繁衍生息,直到元末明初返豫。另淅川一支也前后同期返豫定居淅川。

9.明初洪武年间,晋地一支回迁到南阳地区新野县王集镇齐楼村刘庄,约百户,近千人。其中另一支落户在南阳淅川县两个刘庄,约数百户,在南水北调建设中,又迁到邓州市,整村搬迁,仍为两个刘庄(参照第69条)。还有迁往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城区刘姓人家。

10.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版《鲁山县志》第275页,《列女传》刘纯学妻朱氏,住庆里董家村,年二十夫故,守节七十余年。清乾隆年进士,鲁山知县董作栋送匾表彰《寿母朱氏》《筠清惠畅》据朱氏族谱记载(朱氏为我族董村支系二世祖母),实物现存鲁山县董村刘恒丰家。

11.清道光年间,前营支系第6代裕堂公率子华生由大吴庄迁到苇子营(现为前营)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