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氏资料

当前位置:敬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敬姓源流

时间:2023/8/10 11:15:35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敬氏网编委会

在《百家姓》中敬姓排在第496位。在全国人口中只有10万人,属于罕见的姓氏。

关于敬姓的过去,广为流传的有两种渊源。

第一种是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玄孙姬敬康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苑》记载:“敬,黄帝玄孙姬敬康之后。”姬敬康的后裔支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敬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敬氏之始。

第二种是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厉公之子。公子完是陈国国君陈厉公的儿子,迫于政治内争而逃亡齐国,齐桓公接纳了他,授予其官职并赐给封地食邑,公子完由此立足于齐国,尽心尽力辅佐齐桓公,死后谥号“敬”,子孙遂有人以敬为氏,称敬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敬氏正宗。

敬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 ,百年间也算是能人辈出,在各大领域都有着一席之地。不过要说到熟知的,还数中央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老师,让敬姓真正走进大众。

四川阆中敬姓源流

中国姓氏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宗教崇拜。“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总起来讲,姓氏者,标志家族血缘之符号也。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是现在阆中、南部、剑阁、苍溪甚至整个川北、川中地区,敬姓的读音和字形是不一致的,一般写“敬”读“苟”(音:够),这成为人们长期疑惑的问题。早在本世纪初,《四川日报》记者唐俊就以“寻访南部县两大奇姓——‘虎’读‘猫’、‘敬’读‘苟’”为题,专程前往南部县调查,但最终未能有实质性收获。

笔者自2012年开始,因编撰《敬氏族谱》的缘故,走访了阆中、南部、剑阁、苍溪四县市三十余处敬姓聚居地,有幸探访了百余通碑刻和数十部族谱,基本厘清了阆中范围内敬姓的源流。这些碑刻,凡清嘉庆以前所立均书“苟姓”,嘉庆及以后所立则尽书“敬姓”,即是说上述敬姓聚居地在这期间存在改姓的现象。

南部县升水镇洛阳村敬家坡(原属阆中市木兰镇)现存有立于清乾隆三十七年的《改姓碑记》碑刻,内容为:“窃思我同姓之苟化兰,文品入彀,升授翰林院。沐皇恩御笔,苟化兰添改敬化兰,布告中外。又奉本县查公,援例将余姓硃添敬姓。敢烦方乡、亲友、绅士、公卿,今后务须敬姓相呼,为此勒石奉告”。查公即查淳,《同治增修南部县志》载:“査淳,顺天府宛平县人,乾隆三十二年署任南部县知县。”苟化兰,即苟华南,《华阳县志》载:“苟华南,字位中,号莲峰,邑人。乾隆丁卯膺乡荐,戊辰进士。本姓苟氏,引对时,上特御丹毫,于苟右加文字,遂氏敬焉”。此碑刻中查淳援引苟华南改姓的先例,要求南部县内“苟姓”皆改为“敬姓”的记载,印证了阆中、南部等地“敬姓”改姓的事实。类似的碑刻在阆中、南部等市县尚存多处,如阆中市思依镇白马梁村现存立于清同治十一年的《皇清待赠武员严君敬公讳一德大人号尊三□□》碑刻,其中有“大清乾隆翰林苟华南,御笔添文为敬氏,今姓苟者皆曰敬”的记载。南部县保城乡中房湾村现存道光十年由举人敬心地撰文的《重修□龙庵碑序》碑刻中也有“至我大清乾隆时,华阳苟华南应殿试,仁纯皇帝援御笔添文字,凡姓苟者皆合为敬”的记载。清代官方档案《皇朝通志》中也有相关记载:“敬华南,官翰林院编修。本姓苟氏,改为敬氏。” 

华阳人苟华南改姓为何会对阆中、南部乃至整个川北、川中地区的苟姓产生影响呢?这首先缘于苟华南的个人影响力。《华阳县志》载:“(苟华南)入翰林院,授检讨。典讨山右,称得人。出宰江南常熟县,政多慈惠,民讴颂之。归田后主讲锦江、潛江两书院,诱掖后进,叠叠不倦,著有书院学约。”苟华南于乾隆十二年考中举人,乾隆十三年高中进士,旋授翰林院检讨。乾隆二十一年,擢为山西乡试主考官,他勤于考务,为国家选拔了许多实用人才。乾隆二十八年,外放苏州府常熟县任知县,他为政以德,到任以后,重修城池,整理县学,专以移风易俗,教化民风为务,深得民众爱戴。退休后,苟华南出任成都锦江书院第二任山长,期间他多方筹措资金扩建书院、设训课所,并亲自制定书院学规,培养了一大批科举人才。清代四川书院中,锦江堪称翘楚。作家萧易指出:“锦江书院是四川最负盛名的书院之一,走出了顾汝修、敬(苟)华南、张晋生、彭端淑等著名学者。”此后,苟华南又在潛江书院和南溪琴山书院担任主讲,在川内政界、学界均颇具影响力。因此,苟华南的改姓行为必然一传十、十传百,被川内苟姓所熟知。其次,与政府提倡有直接关系。前已言及,南部县县令查淳以苟华南改姓的先例,要求南部县内姓“苟”者皆改为“敬”姓。公文一出,一时间南部、阆中甚至整个川北、川中地区都出现了一个改姓潮。在政府行政命令和社会舆论的双重压力下,众多“苟姓”被迫改为“敬姓”,但他们又不愿意放弃本姓,故对外以“敬”为姓,乡里却仍以“苟”为音,传承至今,未尝改变,成为独具特色的姓氏文化现象。

同时,这种影响又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如南部县因为査淳的要求基本上全部改为了敬姓,目前南部县苟姓不到一百人,而敬姓则多达三万余人。剑阁县、苍溪县、阆中市既有敬姓,也多苟姓。尤以阆中市最为特殊,大抵以嘉陵江为界,江水以东的千佛、二龙、河溪等片区多为苟姓(解放后改为敬姓不在讨论之列),而江水以西的思依、柏垭、江南片区则全为敬姓。深入调查发现,千佛、二龙、河溪片区的苟姓多数从巴中、广元方向迁来,柏垭、江南片区的敬姓多数从剑阁、南部方向迁来,而思依片区在1953年以前本属南部县管辖。综合来看,清代乾隆年间阆中“苟姓”改为“敬姓”,主要看与南部县的距离及发源地是否为南部县两个因素,大抵距离南部县越近,改姓现象越普遍,家族发源地为南部县的“苟姓”则基本都改为了“敬姓”。

通过调查,笔者将阆中境内的敬姓归为三大支系。

一为剑阁系。该支系以明初吏部员外郎、剑阁临津县知县苟保(一说苟宝)为始祖。民国《南部县马鞍山敬氏族谱》载:“始祖苟保,字仲安,原配罗老太君。明初居陕西凤翔府。早掇巍科,皇明敕授吏部员外郎,历任建阳、临津知县,后迁剑阁王母沟(今香沉寺西沟)。”如今,苟保后裔散布于剑阁、昭化、南部、盐亭、梓潼、阆中等县市,阆中境内主要分布于思依镇敬家岩、白马梁,北门乡三叉河,木兰镇花石坝,枣碧乡敬家岩、百佛场,天林乡敬家山,天宫乡洞湾村,柏垭镇碧云村、仙羽村(部分),彭城镇敬家湾,福星乡黎家坝等地。剑阁系“敬姓”郡望未详,仅在香沉寺西沟保祖坟遗址内发现“积善堂”的堂号。思依镇白马梁村现存《皇清待赠武员严君敬公讳一德大人号尊三□□》碑文载:“敬氏之祖始于少昊之子勾芒重为木正□□□□以勾为氏……苟宝,勾之姓。”同时,尚存一联“勾芒世胄无他族,汉将宗风是一家”。“勾芒”何许人也?《吕氏春秋》载:“其帝太昊,其神勾芒。”高诱注:“太昊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勾芒,少昊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通志.氏族略》称,勾姓始祖为勾芒,相传少昊的一个儿子名重,死后被封为木正,号称勾芒,他的后代便以勾为姓。综上,剑阁系“敬姓”起初本姓“勾”,后逐渐演变为“苟姓”,最后在清乾隆年间改为“敬姓”。

一为保城系。该支系以宋末苟伯先为始祖。《平阳郡百田堂敬氏族谱》载:“粤稽始祖苟公讳伯先,原籍湖广麻城孝感乡蒿枝坪。公生志远,生五子,长德元任湖广常德府同知、次德珍葬大水坎、三德远、四德辉、五德聪。其四祖宋元时迁居外县,惟我嫡祖德珍世居南部安仁乡。”如今,苟伯先后裔散布于剑阁、盐亭、南部、阆中等县市,阆中境内主要分布于天林乡敬家湾、小沟子、西山湾、青岗岩、冉家湾,天宫乡石狮村,飞凤镇敬家拐、三家塘等地。南部县保城乡中房湾村现存两处记载“平阳郡”的碑刻,一为康熙年间立《大清平阳郡显考苟公讳金祥字瑞之妣母唐氏之墓》碑;一为光绪年间立《故忠贞诚实保正敬公讳志仁号宅安老大人预修寿藏》碑,其中有“氏赐平阳莫与京”等句。详查姓氏郡望相关资料,历史上以“平阳”为郡望的有敬、勾、芶三个姓氏,而苟姓则无平阳郡的记载。因此,“苟姓”并非保城系“敬姓”的本姓,清代改姓之前必然还有改姓的现象。敬心地在《重修□龙庵碑序》中说:“敬氏始自勾芒,既为芶又为敬,后避石敬讳分苟文为二姓”。他认同“勾芒”为保城系“敬姓”始祖,且认定最初为“芶姓”。巴中市巴州区司城乡刻于清末的《苟氏宗祠碑》也称:“苟音本棘,从敏笋。上从卝,非草也,下从句,非勾也。从草而句,则为苟且之说;义以从草而勾,则为勾芒氏之后矣,必从棘音。”司马光在《文潞公家庙碑》中详细罗列了文彦博的世系,他称:“按谱云:文氏之先,出陈公子完,以谥为氏,与翼祖讳同(赵敬)……避晋高祖讳,更其氏曰‘文’。”《皇朝通志》载:“臣等谨按:苟氏、文氏皆本敬姓,宋时以避翼祖讳改为二氏,今华南之改敬,亦可云复姓也。” 综上,保城系“敬姓”本为“芶姓”,后逐渐演变为“敬姓”,于后晋和宋初被迫改为“苟姓”,最终在清乾隆年间更为“敬姓”。

一为天水系。该支系以元末苟宗迨为始祖。明天顺元年所立《大明天水郡隐君之碑记》载:“吾始祖苟宗迨,本天水郡人士,于元末迁居于此(阆中市思依镇敬家岩)。”如今,苟宗迨后裔散布于南部、剑阁、苍溪、阆中等县市,阆中境内主要分布在思依镇敬家岩,天林乡木城寺,柏垭镇仙羽村(部分),木兰镇龙凤场等地。目前所知,天水系“敬姓”起初本姓“苟”,于清乾隆年间改为“敬姓”。

除此之外,阆中境内尚有多处散居敬姓来源未详。值得一提的是,阆中石室观尚存多处与“勾姓”相关的题刻。如刻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的《隗先生铭》有“勾益德”的记载,刻于唐广明元年(880年)的《何传裕、何传迪妆修记》有“勾玄恭、勾谊、勾全立、勾宗、勾丑娘”的记载。阆中部分敬姓是否为其所改,已不得而知。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敬姓的渊源主要有两种,《姓苑》言:“敬,黄帝玄孙姬敬康之后(源于姬姓)。”《风俗通义》则称:“春秋时期齐国有敬君,原陈厉公之子仲,谥为敬,其后裔以谥号为氏(源于妫姓)。”表面上看,这两种记载和上文提到的“敬姓始自勾芒”一说产生了矛盾,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它们实质上都认同“敬姓始于黄帝、始于姬姓”的观点。

【阆中敬姓源流一文作者:敬镔】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