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资料

当前位置:鲍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鲍姓源流

时间:2022/12/26 11:25:58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鲍氏网编委会

鲍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为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之后,以邑(国)名为氏。据《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又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即杞公子)仕齐,食采于鲍邑(原为夏朝的诸侯国,故城在今山东省历城东三十里),其子叔牙以邑(国)名为氏,称为鲍姓。

2、出自庖牺氏,即伏羲氏,其后有鲍姓。

3、出自他族中有鲍氏: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代北地区少数民族俟力伐氏(一说为俟力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与汉族融合,遂改姓“鲍”,称为鲍氏。另外,同时还有,代北的少数民族“鲍俎氏”也有改姓鲍的。

② 清满洲八旗姓保佳氏、瓜尔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鲍者。

③ 景颇族金别氏,汉姓为鲍;佤族羊布拉氏(亦称尤斯拜氏),汉姓为鲍。

④ 内蒙古东部蒙古孛儿只斤氏后改为鲍铡?

⑤ 今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一、鲍姓的起源及来历

姓氏兴盛于父系氏族社会,最初为各部落或氏族名称。中华汉族姓氏起源当属于古昊,其对应大汶口——龙山文化族属的可能性最大,发音特点体现在一个单元音或单元辅音对应一个姓氏。少数汉姓是文明初创的部落或氏族名称,如唐尧、虞舜、姒禹等。上古姓氏是高级贵族的专利,所谓“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直至春秋末年,战乱剧烈,各国相继变法,编设户籍,建立服役制度,才必须明确个人身份,需要确立平民姓氏,实现了全民姓氏的普及。然而战国以前的上古, 姓氏是如同性命一样的神圣标记。凡有姓氏者必然与王族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关系。因此,鲍姓在春秋早期必然是高级贵族后裔,甚至与王族有血缘关系。

从字形看,“鲍”从鱼从包。“鱼”为表意,“包” 为形声,全字发“包”音。而“包”在这里更为重要, 也是表意部分。可以说,“鲍”这个字的主体即为 “包”的表意。华夏先民语言主要以单音节为概念要素,简练故发音复杂,加上书写不便,所以汉字经历了字数由少到多、字义由繁到简的过程。古字多通假,“包”为一例。如《尚书·禹贡》“草木渐包”, “包”是“苞”的通假字。《易经·姤卦》“包有鱼,无咎”,“包”是“庖”的通假字。上古无“炮”字,“炮”古音读“包”,《说文解字》“炮火炙肉也,从火包声, 薄交切。”然而烤肉早已有之。“炮”字出现前,“包”也是“炮”的通假字,指烘烤肉食的加工工艺。如果加工的是鱼类等水产品,这个字就是“鲍”。所以,“鲍”的意思就是把水产品制干。历史上秦始皇死后,李斯等秘不发丧,到九原尸体发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这里,鲍鱼指海鱼干。海鱼腌制后的返潮问题在古代是无法解决的,所以一车海鱼干的腥臭足以掩盖尸体的腐臭。另外,“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是这个意思。古文基本以单字表意,“鲍鱼”是复合词,“鲍”是炮制方法,“鱼”是炮制物品。水产品制干与肉干相近,都是原始社会的产物。人类贮存防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因此,根据先秦人对鲍字的使用,鲍首先是水产品的炮制方法,后来才衍生出其它含义。

目前,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始自商代,商代以前的任何姓氏都无从考证。由于古人传承的有关姓氏记载资料的不完整性,如今的研究者也无法观其史实之全貌。因此,鲍姓最初来历,目前主要有太昊风姓、大禹姒姓后裔等几个说法。

6000年前,全球气候仍处于温暖期。华北平原、江淮平原大部分是浅海、滩涂和湿地,山东丘陵地区实际上是座孤岛,不适合农耕。这里居住着创造了大汶口和龙山文化的昊民族。他们的图腾是升上山峰和云彩的太阳,还有玄鸟(乌鸦) 。也许是每天在鸣叫的鸦群中看到日出日落,他们认为乌鸦是太阳的使者和载体,形成太阳——玄鸟——黑色三位一体的图腾标志。他们的直系后代应当就是夷人,太昊、少昊都是他们的著名领袖。“夷”从大从弓,说明他们体格强健,英勇善战。后来,气候转冷, 海水消退,露出华北和江淮平原。由于山东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强大的太昊一支为开拓新领地,穿过鲁西低地进入了冀鲁豫及以西台地,与创造仰韶文化的先民产生冲突,进而同化了他们。少数 不甘屈服的仰韶居民向西撤退进入黄河上游甘青高原一带,成为创造了马家窑文化的狄人先祖。

太昊风姓。甲骨文中“风”“凤”是一个字,所以风姓就是凤姓。而甲骨文“风”或“凤”字的图形其实就是孔雀。可见太昊、少昊的图腾崇拜都有太阳和鸟的存在,两者血脉相连。太昊是西迁的夷人部族,少昊是留守的夷人部族,两者以血缘为纽带又形成超级联合体,后来的五帝、三代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所以也可以说,风姓是古华夏各姓的总源。风姓从鸟,地望上与山东有更密切关系,夏王任命风姓贵族主持鲍的工作是顺理成章的。

《尚书·禹贡》大禹说,“海岱惟青州。……厥贡盐、絺,海物惟错。”九州中青州是唯一向中央政府进贡盐和海产品的地区。而4000年前的夏朝,中国地理环境与今日十分不同。当时山东气候潮湿,鲁北、鲁西、鲁南的华北平原多是沼泽湿地,这也是大禹治水的背景。胶东半岛全是盐碱地,只适合放牧牲畜,用大禹的话就是“莱夷作牧”。当时夏的首都在河南中部洛阳一带,距离山东沿海约1000公里,从沿海运送货物到夏都,约3个月。这种环境下,海产品的生产、保管、运输都是十分艰难的事情。所以,早在大禹时代,对海产品的捕捞、加工、收藏、保管、运输已经形成一个专业行业,即鲍。它的产品是鲍,其管理者按照当时习惯自然也称为“鲍”。夏禹时代已是家天下,既然鲍是行业、产品甚至官职的称谓,在当时交通极其不便,政府直接管理能力十分薄弱的情况下,为保证产品质量,由中央政府派遣管理者是必要和必然的。夏王姒姓,夏王的直系后裔被分封各地或派驻各地担任领导职务是当时的通则。尤其涉及朝廷进贡事务,派姒姓宗族也是可能的。上古国君给贵族赐姓,可以官职、驻地等多种方式。作为鲍这个行业的最高管理者的官员,虽职务不一定高,但一定是世袭的。既然鲍是夏朝产生的行业官职,如果“官有世功”,国君就会直接以官赐姓。夏朝历经400余年17位王,当时一个姓氏的产生不过一代至几代人数十上百年的事情。一个家族为历代夏王服务,不被赐姓几乎是不可能的。如同获赐公子、公孙、司马等姓氏一样,管理鲍的就被赐姓鲍,这应当是鲍氏获姓的来历。三国韦昭云: “鲍叔,齐大夫,姒姓之後,”是有道理的。所以,鲍姓的出现最有可能是在夏。

海产品鲍作为行业和贡品,其管理机构在青州, 即泰山至大海之间的山东半岛。作为鲍姓产生的地望应在山东。或者说,鲍姓应当产生自山东中部(青州),然后鲍姓人开始逐渐向西扩散。

二、上古鲍姓的迁徙流布

据现有古籍资料,鲍姓在夏朝、商朝、西周的具体迁徙扩散情况已无从考证。但在东周时期,鲍姓已是华夏显姓。也就是说,现存汉族的几千姓氏中,史籍中有明确记载能够追朔到东周的的姓氏并不多,而在齐、晋、秦三国鲍姓有多人见诸于《左传》。

《左传》中关于齐国鲍氏的记载最多。齐国第一人是公元前 686 年记载的鲍叔牙,“‘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其次是鲍叔牙的重孙鲍牵、鲍国兄弟。又次是鲍叔牙六世孙鲍牧,都是齐国卿相级大臣。可见春秋时期鲍氏是齐国著名望族,也当属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中鲍氏第一望族。

鲍氏另一望族在晋国,即山西一带。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中,鲍癸是先锋部队的统帅。当时是家天下时代,能拥有决策权的前锋统帅,其家庭出身必然是贵族。这一战中,“楚许伯御乐伯,摄叔 为右,以致晋师。……晋人逐之,左右角之。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矢一而已。麋兴于前,射麋丽龟。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膳诸从者。’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既免”。视敌军三个重要将领为囊中之物,以鲍癸一句话放人,可见其权力威望之大。

鲍氏还有一望族在秦国。公元前 562 年秦晋栎之战,“秦庶长鲍、庶长武帅师伐晋以救郑。鲍先入晋地,士鲂御之,少秦师而弗设备。壬午,武济自辅氏,与鲍交伐晋师。己丑,秦、晋战于栎,晋师败绩,易秦故也”。秦晋栎之战,秦军总指挥姓鲍,官职为庶长。秦国官职中不设司马,庶长相当于司马,是军中最高职务。在鲍的指挥下秦军大胜,只可惜没有传下他的名字。然而能担当秦军最高职务者,若没有高贵的贵族背景,在文化落后更重身份的秦国,是不可能的。

那么,秦、晋鲍氏是否有可能是鲍叔牙后裔从齐国移居过去的呢? 其一,晋国,鲍癸是晋军中军先锋理应是军中最有战斗经历和经验的指挥官。从他对事件的处理看,应有在前线临机决策的权力,因此年龄不会太小。如果算40岁,上有9 个哥哥,其父应80岁以上。鲍叔牙去世于公元前644年,与鲍癸出生时间相差不过几年,所以鲍癸父亲的年龄应与鲍叔牙相当,自然不可能是鲍叔牙的后代。其二,春秋早期家天下制度仍严格执行,贵族如卿、大夫从姓氏到财产无不出自国君,他的身家性命自然也属于国君,必须绝对忠于国君。即使因故出逃,对其祖先也是大不敬的行为。如陈完逃奔齐国,齐桓公想委以重任,他以“羁旅之臣”自称,以示不忘祖宗和故国。即使到春秋晚期,伍子胥出使齐国时把儿子托付给鲍家,回国后吴王即以此为理由处死了他。其三,春秋及以前爵位世袭必贵族,贵族必世袭,贵族世袭必是大家族。鲍癸作为高级军官,不仅要有军功,更要有世代承袭、源远流长的贵族家族身份。其四,鲍叔牙及后代十几世得志于齐,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迁居它国。所以,晋国的鲍姓不是鲍叔牙的后代,秦国情况亦应如此。只是到春秋末期,君权旁落,大夫执政,士族才改变了

上一篇:淮安鲍氏北方分支谱系

下一篇:没有了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