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氏资料

当前位置:采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采姓源流

时间:2023/1/31 16:07:56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采氏网编委会

采姓源于姬姓,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史籍《元和姓纂》、《姓考》中有记载。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戴国君主戴公之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古鲜卑族拓跋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采”姓族源所出有数说,其姓当始出于古之“采人”族,其人有传或出自东夷“任”姓或“纪(己)”姓族后,但亦或说是出于“黄帝之裔”;商世疑或有“掌采”之官族,其后传为“采”氏,也有说周世宋戴公族后传有“采”姓等。

按“采”字之本义,当是指摘捋植物嫩叶,其字古通作“彩”、指各种色彩;故其字亦或引申有指采摘、采获、采择、采纳、采用、采邑、食采、五采、彩色、文采、物采、风采、神采等义及组词。

《说文》称:“采,捋也,(其字)从‘木’、从‘爪’”。段玉裁注称:《诗传·周南》“芣苢”,传曰“采,取也”、又曰“捋取也”,是“采”、“捋”之字同训也;又于《诗》中多见“采采”之辞,如“采采卷耳”者,传曰“事辞也,上‘采’训事、下‘采’训取”,《曹风》“采采衣服”,传曰“采采,众多也”,《秦风》“蒹葭采采”,传曰“采采,犹萋萋也”;此三者传义略同,皆谓可采者众也;又“采”字亦或俗作“採”、五采之字则作“彩”,皆非古也,《释诂》曰“采,事也”;其字音“仓宰切”。

疑古时当有一支“采人”之族,其人或以采撷植物果叶等作为食物主要来源,故将其举刻画为抽象性图腾,以本族名之音“cai”称之,并崇奉之为本族图腾或族号徽饰,而于后世文字产生,则写为“采”字。

今于甲骨文中见有“采”字,其字有多种不同写法,但大体皆为上下结构之字:其字下部皆见刻画为“木”即或果树类之象形;而于其树顶,则或刻画有一手采摘形,似指采摘其嫩叶,也有的则于树顶刻画有类似“树果”之椭圆形,则当指以手采摘果子。故可知甲骨文之“采”,当是采捋植物嫩叶或采摘果实的象形兼会意字。

而于殷墟甲骨卜辞所见,则见有诸如“乙卯卜,?,贞,今日王往于敦之日,大采,雨,王不步”、“壬戌卜,雨,今日小采,允大雨延”之刻辞。其刻辞中之“大采”、“小采”,当指古帝王举行“采撷仪式”、亲自出面作象征性采撷的“时间段”名;据《国语·鲁语》称:“天子‘大采’朝日(当指早晨太阳升起后开始采摘之时段)、‘小采’夕月(当指日落前月亮刚升起、表示采摘可收工之时段)”。

据《姓氏寻源》称:《路史》云周世宋国之君“戴公(指春秋时宋戴公)后有‘采’氏”(则其族系于“子”姓)。而周世宋国之始君是为“微子启”(其为商王帝乙之长子、商纣王之长兄),其于商末时,由于受到排斥、而归降周,周王则于周初封其于商之旧都地为“宋”国,以让其统领部分商遗民之族;故后见之书所称的出于“宋微子后”或“宋公族后”之某些“子”姓族,其实很可能本出自“商”之遗民族传承而来(另参“说说‘宋’姓”)。

而据古之《姓考》等称:“采”氏之族的族源地是在河北东南部“左人邑”(故址在今河北唐县地之西)一带;这一带其实当是商世“左翼”军之驻守地(另参“说说‘左’姓”),而商世“采”氏之族居其地,这是很有可能的。因此,疑“采”氏亦或出于商世“掌采”之官族(包括主持商王“大采”、“小采”之仪式等),其族以其官守传为“采”氏。

又,“采”字之为姓氏,亦多见称是出于“黄帝后裔”,只是其说见有出自黄帝后裔“任”姓族、以及出于黄帝后裔“纪”姓族之别。例如,《潜夫论》称:黄帝之子“任”姓之族,其裔分衍有“采”氏。而《姓觿》则称:据《姓考》云,“采”氏出于“黄帝子‘纪’姓之裔,因封于‘采’(其址似指‘左人’邑,见上节),因氏”;其又称:王符《潜夫论》云黄帝后裔“‘采’氏出于‘任’姓,不知何据”;《千家姓》云“采”氏望出“北平族”。

另,据《元和姓纂》称:“黄帝封其子于右北平(古郡名,故址约为今河北东南部沿海至辽东、内蒙东部一带)‘采亭’,因氏焉”。而《姓氏寻源》称:“采”氏出于“纪”姓,据传“黄帝子‘夷鼓’始封于‘采’(为氏)”;古之“采”地,即为“左人”之地,其地传“有‘采’氏,王符(指《潜夫论》)以为(其族系于)‘任’姓也”。

然而,此中所称“采”氏是出“黄帝之子”所封等说,颇疑当属传讹。因为“黄帝”之族本出于西部陕甘之地,其人于“炎帝神农氏”之世末东移,于击败“炎帝部落联盟”后建都“穷桑”(故址在今山东曲阜),后与“东夷”部落有所融合、并形成为“黄帝部落联盟”;故于《国语·晋语》所载的“黄帝之子十二姓”(当理解为黄帝之世部落联盟之十二支部族类)中之“任”姓、“己(纪)姓”族,其实皆本出于“太昊”、“少昊”或“颛顼”后裔族之“东夷”族姓。而上述所称的“黄帝之子‘夷鼓’封于‘采’为氏”说,其之“夷鼓”,当亦即传是出所出颛顼族后的“鼓”氏之族,因其人本出东夷之一支,故以“夷”称。只是由于后见《世本》、《大戴礼》、包括《史记》等之“古帝系”中,将少昊、颛顼等古之“五帝”,皆归为“黄帝之后”,故致有说系出于“任”姓或“己(纪)”姓、以及出于“夷鼓”族后的“采”氏,是为“黄帝之子”云。

据《路史·后纪》称:黄帝次妃“嫫母”(其传是黄帝之第四妃,疑当是“黄帝”之族后与“东夷”族联姻、其族是为地处河北近海地的某支“母系部落”),生苍林及禺阳,禺阳是为黄帝幼子,因封于“任”(故址在今山东济宁之任城一带)而为“任”姓;其又称:“禺号(號、?)生禺京、傜梁(或载作淫梁)、儋人”,禺号“处东海,是为海司(掌海之官)。

而见于《山海经·大荒东经》之载:“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耳饰佩为)两黄蛇,践(脚踏)两黄蛇,名曰‘禺?’;黄帝生禺?,禺?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处东海,是惟海神”。

据此可知,传是所出“任”姓族的“禺?”,其实当是上古之世东夷近海地带的一支“人面鸟身”或“蛇图腾”族;而系出于东夷酋首少昊族后的“己(纪)”姓之族,当亦本出于“鸟图腾”或“蛇图腾”族。故颇疑“采”氏并非出自“黄帝之子”或“黄帝之后”,而当是本出于“东夷”族的一支族类。

此外,《姓氏寻源》称:据《(魏书)官氏志》载,北魏时“献帝次弟‘侯’氏,后改为‘采’氏”(但据今见《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献帝次弟是为“侯氏”之部,其部于后以其音改为“亥”氏;则疑张澍所见之《官氏志》本所云改“采”氏,当是见有异本、但亦或是为传讹)。

“采”氏史见人物:汉时有渡辽将军采皓。晋时有东莞太守采耿,其裔于随时有采强,为渔阳郡主簿,又有右金吾将军、相州刺史采泰眷等;其族为“北平‘采’氏”之望族。明嘉靖间有采凤翔,任浙江海宁卫指挥,安徽凤阳人。清世有采绂,为四库全书编修。

其他民族:朝鲜族也有“采”姓。

今“采”姓人口约三、四万,似稍多见于河北、河南、江苏、浙江之地,此四省约占其姓总人口的80%以上,其他则于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内蒙、黑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广东、海南及京沪渝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也有见。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