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氏资料

当前位置:丰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丰姓源流

时间:2023/2/17 17:53:31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丰氏网编委会

丰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姓源的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九十二位门阀。丰姓是当今较为少见的姓氏,人数不多,分布很广。今河北省的邢台 南宫市,天津市的静海县、武清县,河北省的尚义县、景县、沧州市、大城县、邯郸市,河南省的信阳市、开封市、新乡市延津县、商丘市、郑州市,安徽省的黄山市祁门县、太和县、亳州市、淮北市、六安市、桐城市、合肥市,山东省的平邑县、平度县、龙口市、昌乐市、鱼台市、费县、曹县、曲阜市、聊城市、日照市、烟台市、胶州市、临清市、临沂市,内蒙古自治区的乌海市,江西省的婺源县、瑞昌市常丰县、丰城市、井岗山市、上饶市、南昌市,江苏省的丹阳市、南京市、苏州市、镇江市、扬州市,浙江省的金华市汤溪镇、丽水市遂昌县、金华市兰溪县,陕西省的咸阳市礼泉县、户县、西安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田林县,云南省的陇川县、河口市,辽宁省的北票市,上海市,北京市,山西省的朔州市山阴县、应县、临汾市浮山县,湖南省的长沙市、常德市、永兴县、汨罗县,湖北省的黄冈市团风县、武汉市、监利县、汉川市、襄樊市,重庆市的渝中区,四川省的合川县等地,均有丰氏族人分布。

一、源于高辛氏,出自上古时期帝喾臣子丰侯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帝喾高辛氏,名姬俊,又名高阳氏,号亡斤,公元前2315~前2213年待考,是轩辕黄帝的曾孙,少昊金天氏的孙子,在位七十年。青铜铭文记载:“黄帝初祖在虞,虞帝始祖在辛,高辛元年,岁在大梁。” 高辛氏执政时期,属下有臣子叫丰侯且,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丰氏,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丰”字被简化为“丰”字,该支丰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二、源于姜姓,出远古时期帝喾之妃陈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陈丰,亦称陈锋,她是远古时期帝喾的妃子,后世的尧帝就是她所生的。这在史籍《前汉·古今人表》中有记载:“陈丰,帝喾妃,生尧。师古曰:即陈锋也。” 在帝喾的支庶子孙中以及陈丰的族人中,有以先祖母的名字为姓氏者,称陈丰氏、陈锋氏,再后有省文分衍为单姓丰氏、陈氏者;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丰”字被简化为“丰”字,该支丰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三、源于姜姓,出自殷商时期古逢国君主丰伯,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商王朝时期,在胶东半岛有一个姜姓诸侯国,叫逢国。据史籍《左传》、典籍《国语》的记载,东夷姜姓逢国之君,称丰伯,亦称逢伯,为殷、周之际的姜姓诸侯,世居齐地,故址在今山东省益都县的西北部。到了周成王姬诵继位之后,其叔父管叔、蔡叔联合了武庚禄父、东夷之国、殷商遗民等发动叛乱,持续了三年之久方被周公旦所剿灭。由于逢国在当时也参与了叛乱,因此国君丰伯被废黜了爵位。丰伯被废黜,其逢国亦因此被废除而消亡,地归齐国。逢国灭亡之后,其王族后裔以及国民中有以国君名号为姓氏者,称丰氏;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丰”字被简化为“丰”字,该支丰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四、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十七个儿子姬子于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篡》、《通志·氏族略》等记载:丰氏、酆氏始祖为周文王姬昌之子子于,起源于西周初年。丰,本为商王朝末期崇国君主崇侯虎的属地。周文王灭崇国后,改其地名为丰邑。到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王朝之后,敕封自己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子于在丰邑,拱卫京畿,爵为侯爵,史称“丰侯”。这在史籍《史记》中记载为:“丰国,侯爵,始封文王子。今陕西西安户县东五里有丰城。”杜预注“丰国在始平户县东。” 但因为丰侯太喜欢酗酒了,常常因此误事,周王室贵族们都觉得由他去治理极其重要的丰邑很不合适,因此意见纷纷。到了周成王姬诵执政后期,就改变了周武王的旨意,不再让丰侯当丰国的首领了。按史籍《竹书纪年》的记载:“成王十九年,王巡狩侯甸方岳,召康公从,归于宗周,遂正百官,黜丰侯。”也就是在公元前1084年(待考),周成王废黜了爱酗酒误事的丰侯,这个姬姓丰国成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国”。在丰侯被废黜后,丰国亦消,其后裔子孙遂散居各地,约以原封邑名为姓氏,称丰氏。到了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诏令规范汉字,在许多地名的原字上皆增加了“邑”偏旁,以表示其专指地名。而“丰”字添加了“邑”偏旁,就成为后世的“酆”字,诸多史书因之改丰为酆。此后,丰氏一族逐渐形成了丰氏、酆氏两大支系,皆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丰氏、酆氏正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文字简化过程中,由于“丰”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酆氏族人多有自行误简为丰氏者。有许多丰氏、酆氏族人皆尊奉丰侯姬子于为得姓始祖。 

五、源于地名,出自古代丰水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在典籍《诗·大雅》中记载:“丰水东注。” 丰水,是古代对中国北方一条河流的称谓,源出今陕西省咸阳市南部秦岭山脉的鄠南山丰谷,向北流注入渭水,实际上是渭河的一条支流。这在史籍《后汉书·郡国志·注》中有更详细的记载:“丰水出鄠南山丰谷,北入于渭,通作沣。” 商王朝末期,周文王姬昌将西伯侯都城迁到沣水西岸的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部),其地后来成为宗周的重要地域组成部分,最后以沣水流域为根据地,孕育并使姬姓周族发展壮大,最终灭了殷商王朝。在沣水流域之丰邑的周族人中,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沣氏,后简为丰氏相传;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丰”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丰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六、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文王第十七子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以后,建立了周王朝,封自己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十七子于丰地(今陕西户县),建有丰国,侯爵,因称丰侯。“丰国,侯爵,始封文王子。今陕西西安户县东五里有丰城。”杜预注“酆国在始平户县东。”著名的西周史研究专家杨宽则认为古述不确。始平户县乃周文王姬昌建都之丰,为周之都,周武王姬发执政时期仍在使用,因此周文王之子不可能被封于此或十分靠近的地区。在典籍《韩非子·难二》中记载:“文王侵盂、克莒,举丰。”这个“丰”,在史籍《路史·国名纪乙·商世侯伯》中认为是后来楚国之丰邑,即史籍《左传·哀公四年》中记载的“司马起丰,析与狄戎”的丰,也就是史籍《续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的南阳郡析县丰乡城,位于今陕西省的山阳县。所以,周文王之子所分封的地方应当是“文王举丰”的丰,而不是“文王迁都于丰”的丰地。在丰侯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丰氏。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诏令规范汉字,期间在许多地名的原字上增加了“邑”偏旁,以表示其专指地名,而“丰”字旁添加了“邑”偏旁,就成为后世的“酆”字,于是后来逐渐形成了丰氏、酆氏两大支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文字简化过程中,“丰”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丰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丰氏正宗。而该系酆氏族人也有误简为丰氏者。

七、源于姞姓,出自西周初期姞姓丰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期,还有一个姞姓丰国。关于这个丰国,著名的虢国墓地发掘主持人姜涛认为,她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并以“室叔簋”铭文为证:“室叔作丰姞旅簋”。这件“室叔簋”是室叔为其妻子所铸造的青铜器,其妻为丰国人,该丰国为姞姓,故称“丰姞”。不过,该姞姓丰国的故址到底在什么地方,本书亦未曾考察清楚,还有待考古的进一步发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周朝墓地中出土了一件簠,即史学界所称的“丰白簠”。其中器与盖形制、纹饰、尽寸相同,腹壁斜直,腹两侧有兽首耳,矩形圈足,四边正中有缺。腹中部饰双首曲体夔龙纹,沿下及圈足饰窃曲纹,盖顶、器底饰连体蟠夔纹,中心兽目突起,通高21.6厘米,口径25.8×31.4厘米,腹深7.4厘米。器、盖对铭,共有三行十四字: “丰白(伯)盄(叔)父” “乍(祚)(簠)其子子” “孙孙永宝用” “丰”,显然即为国名,“白通(伯)”为排行老大,“盄”通叔、淑,美好之意。丰伯,即为丰国贵族,伯、叔父为其字,或爵位。“乍”是簠在金文中的自称。另外,“簠”在古代又称钴、祜等,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皿。该“丰白簠”上的铭文字体流畅、秀美,极富有艺术魅力,是一件稀有的上古文化珍品。 “丰白簠”,已经证实为姞姓丰国所铸造。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大多一夫多妻制,在嫁女时还有一种叫“媵”的制度或习俗,即“陪嫁”。不仅有媵女,还有媵臣、媵物。如为媵女,一般是正妻的姊妹或侄女,有时是与其同姓的友好诸侯国送来的陪嫁女子。这在史籍《左传·成公八年》中有记载:“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在史籍《公羊传·庄公十九年》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丛。”即一国嫁女,同姓国皆媵嫁。 姞姓丰国的国君在历史上多在周王朝为卿,因此“丰白簠”很可能就是该丰国君主为媵兽国之女孟姞所制作之器。在该丰国的王族子孙以及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丰氏;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丰”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丰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八、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后裔公子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的郑穆公姬兰有个儿子叫公子丰,他在郑釐公姬恽(姬髡顽)执政时期出任郑国上大夫。到了公子丰的孙子一辈,叫丰施、丰卷,实际上就是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后代皆称丰氏,亦史称丰氏正宗;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丰”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丰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有许多丰氏族人皆尊奉郑穆公姬兰为得姓始祖。

九、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后裔公子偃,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潜夫论》中记载:“有丰将氏。” 汉朝学者王符在《潜夫论·志氏姓》中记载:“穆公之子,各以其字为姓,有丰将氏。”据史籍《左传》记载:“郑穆公子偃子游,其后为游氏。” 公子偃,字子游,也是郑穆公姬兰的一个儿子。在春秋时期,“游”与“将”二字通假,因此公子偃又称子将。在公子偃的后裔子孙中,有人被分封在丰邑(今江苏沛县),其遂把邑名合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丰将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丰氏、将氏;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丰”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丰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十、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戎狄族丰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有丰国国君称作“丰王”,就是姬姓戎狄族人王者的称谓,在出土的西周时期兵器“丰王斧”上的铭文就为“丰王”。据史籍《史纪·秦本纪》中的记载:“襄公元年,以女弟缪嬴为丰王妻。”详细记述了在西周晚期,戎狄族占据了周人的发源地“岐、丰之地”,故而戎狄之君主将自己在该地区建立的国家称为“丰国”,而戎狄之王即自称“丰王”。因此,此丰国地望应与秦国、晋国临近,即今陕西省的关中地区。戎狄丰国,在诸夏正史中没有什么详实的记录,但在周幽王姬宫湦五年(秦襄公嬴开元年,公元前777年),秦襄公将自己的妹妹缪嬴嫁给戎狄丰国的君主“丰王”为夫人,则是有很明确的历史记载的。按地域分布看,这个“丰王”就是犬狄的首领,后来打着为太子宜臼讨公道的名义,与申伯、缯伯联合出兵杀死了周幽王,灭了西周王朝。在该丰王的王族子孙以及国民中,多有以先祖王号以及国名为姓氏者,称丰氏;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丰”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丰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十一、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称巴乐特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伯要歹氏部落,以地为氏,世居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地区)、西拉木兰(今河北承德围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巴岳特氏多冠汉姓为丰氏、巴氏、白氏、陈氏、联氏、高氏、包氏、罗氏等。

十二、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人物志》等记载: ⑴.满族乌扎喇氏,满语为Ujara Hala,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是满族中的著姓,人口众多,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撒尔忽卫,今俄罗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蒙古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其中蒙古族乌扎喇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锡伯族乌扎喇氏世居黑龙江北岸。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吴氏、乌氏、武氏、丰氏等。该支丰氏始祖为乌扎喇·丰绅,满洲正白旗人,原在吉林驻防,呀初从征大明,之后镇守扬州,以战功出任协领,累官至正白旗副都统,后历任宁夏、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等地将军,在乌扎喇·丰绅的后裔子孙中,大多为吴氏,亦有一支丰氏,是以先祖名字首音谐音汉字为姓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丰佳氏,满语为Fe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逐渐融入鲜卑族,后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玛克丹(今长白山玛克丹),所冠汉姓即为丰氏。

十三、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达斡尔族郭贝尔氏,亦称郭布尔氏、郭博勒氏,满语为Gobeir Hala,以地为氏,世居郭博勒阿彦(今俄罗斯结雅河支流托木河口北岸卡赞卡村一带),后改汉姓为郭氏、丰氏等。该支丰氏鼻祖为满清光绪年间的满洲正白旗副都统郭贝尔·丰伸阿,在甲午战争时期与日寇对阵中屡战屡败,后来甚至望风而逃,在郭贝尔·丰伸阿的后裔子孙中,是以先祖名字首音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丰氏,世代相传至今。

著名人物有:唐代高僧丰干,宋代文学家丰稷,明朝大臣丰庆,明朝翰林院编修丰熙,明代书法家、吏部主事丰坊,宋代太平州倅丰存芳,明代诗人丰越人,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丰子恺。

公淤丰氏宗祠(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公淤丰氏宗祠座落在公淤村北端村口,座东朝西,丰氏祠堂。共三进,三开间,进间设天井。硬山顶双坡顶,阴阳合瓦,有屋面板。第一进原有戏台,三进梁、牛腿等皆有雕刻。

根据建筑风格及宗谱记载,该建筑为清代乾隆辛卯年建,建筑年代相对确切,雕刻精美,保存较好,历史久远,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公淤丰氏宗祠座落在公淤村北端村口,座东朝西,丰氏祠堂。共三进,三开间,进间设天井。硬山顶双坡顶,阴阳合瓦,有屋面板。第一进原有戏台,三进梁、牛腿等皆有雕刻。一、二进,三、五架梁及卷棚上宽柱用材大。第三进有搂,且地面高出二进。砖砌墙,三合土地面,鼓形、方形石柱础,墙内茅岗糊泥隔墙一层。

有砖砌门楼,三楼四柱,砖檐翘角,上有墨书“褒忠流芳”四字,有简单壁画,麻石门框。根据建筑风格及宗谱记载,该建筑为清代乾隆辛卯年建,建筑年代相对确切,雕刻精美,保存较好,历史久远,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馆陶县房寨镇西浒演丰氏祠堂

酆氏一族,源远流长,始于轩辕黄帝二十代孙周文王姬昌之十七子姬子于。武王姬发平定天下建立大周,封十七弟姬子于为酆国(今陕西户县东五里丰城)国君,史称酆侯,至周成王十九年因酆侯酗酒误事被罢黜,他的子孙以国为姓奉子于为酆氏始祖。

明初,我祖祥明公随迁民潮至此拓荒定居,世代以农耕为业书礼传家,至今二十世伍佰余人,黑龙江尚志县酆庆贵和河南酆俊林两支皆由此迁出,可谓枝繁叶茂.人丁兴旺,承祖先护佑后世子孙人才济济,莘莘学子不负寒窗,士农工商业绩辉煌。

馆陶县房寨镇西浒演丰氏祠堂.jpg

浙江丰氏家训

丰氏迁到浙江桐乡石门定居,至今已有将近400年历史。据1902年丰子恺父亲丰鐄考中举人后,在《浙江乡试同年齿录》所填写履历,可以知道其九世祖丰仲颜于明朝末年迁居石门,到丰子恺已是第十代。

丰氏有尚德家风,祖籍地汤溪黄堂村丰氏堂名为“全德堂”。石门丰氏的堂名是“惇德堂”,惇者,敦厚、笃厚之意,告诫子孙持德应该笃厚。

丰氏在家庭教育中常采用现存的家训、家规、铭志、格言为教材。丰子恺子女最喜欢读《崔子玉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丰氏的家教中还有一副对联非常有名,内容是:

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

求名求利,须知求己胜求人。

这副对联原是丰子恺的老师李叔同先生幼年时家中所挂,言简意深。李叔同将联句传给丰子恺,丰子恺手录给子女诵读,故丰家子女都能背诵。

石门丰氏虽没有为子孙留下专门的“家训”,但从丰子恺对子女教育时所注重的内容,仍可从三方面概括出家教的重点,即:正直为人、认真做事、宽厚待人。

正直为人是丰氏家教中最为强调的重点。“先器识,后文艺”,丰子恺一直教导子女要先学做人,才后方可谈学问、艺术。为人要正直、坦率,绝不可弄虚作假,投机取巧。

1932年冬,缘缘堂最初建成时,监工为了不浪费宅基地,把东墙建成了歪墙,形成斜角。丰子恺发现后坚决不同意。他确信环境支配文化,住在正直的房子里,才能涵养孩子们正直的天性。怎么可以把缘缘堂造成歪曲的形状!为此,丰家宁肯拖延几月,多费数百元,拆了重建。

认真做事。丰子恺经常教导子女和后辈的两句话,一句是:“一个人能来到这个世界是极其偶然的。”所以要珍惜生命,也就是珍惜时间。第二句是:“人来到这个世界不仅仅是为了吃饭。”因此要努力多做点有意义的事。怎么来珍惜时间,多做有意义的事呢?那就只有“认真”两字。丰子恺办事认真是出了名的,他的子女也都继承了这种作风。

宽厚待人。丰子恺待人宽厚、温和,凡亲近、接触过他的人都深有感受。他对子女和学生有时也很严厉,但这种严厉出于深爱和责任,故仍然是宽厚的一种形式。丰家在待人接物上不仅对朋友、同事宽厚,对工人和保姆同样宽厚,待若家人。丰子恺常说:“他们离开自己的亲人,牺牲自己的家庭生活,来为我们服务,怎么可以不把他们当作自家人呢!”

1970年1月27日,与丰家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女佣何英娥突然中风死在丰家,全家不胜悲痛,像自家人一样为她在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受这种家风影响,丰一吟待保姆同样十分宽厚。在她家已做了27年的女佣小朱,完全成了她们家中的一员,虽薪酬并不很高,但小朱从未有过离开的念头。

有这样的家风影响和家教培养,丰子恺的7个子女,个个都成了有用之材。

时今,丰子恺的第三代、第四代,人丁兴旺,分布于京、沪、苏、杭各地,并有在香港、美国、日本发展的,不乏在各自岗位做出了令人瞩目业绩者。如丰子恺外孙,二女儿丰林先的长子宋菲君,已是国际知名光学专家,曾任北京信息光学仪器研究所副所长,常受邀去国外讲学。

丰氏后代,尽管现在大都已不再从事文艺工作,但“正直为人,认真做事,宽厚待人”的家训都没忘记。丰氏家族能长盛不衰,是与丰氏有良好的家风密切相关的。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