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资料

当前位置:苏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苏姓源流

时间:2023/3/4 17:06:41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苏氏网编委会

苏姓为中华大姓之一,在宋人编纂的《百家姓》中排列第42位;在当今百家大姓中排第41位,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0.47%,约为611万人;在当今台湾姓氏中排列第24位。

苏姓为黄帝之后,据《史记》记载,黄帝之后有古帝颛顼,为五帝之一,颛顼之后陆终有6个儿子,均为己姓,长子曰昆吾。《竹书纪年》记载,夏代中期帝槐(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苏”,因此,苏姓的得姓祖为昆吾。关于“有苏”的地点有“邺西苏城”之说,但学术界最新研究表明由苏字的早期结构分析,苏族应是以紫苏草为图腾的近水生活的部族,从各方面条件看,河南辉县苏门山有可能是有苏氏居住之地。到了西周初年,周武王将有苏氏的首领苏忿生委以主管司法刑狱之官的司寇,封国在今河南西北部一带,苏国之都在温(今河南温县西)。苏国在王畿之域,与周、虢、郑等保持着较多的联谊,春秋时因介入周王室内部矛盾,而于公元前650年被狄人所灭。这样苏国之民开始四散他乡,并以苏为氏,这便是苏氏起源的整个过程。另外,在汉代的西域与辽东,以及宋金以后有少数民族改汉姓为苏者,但最主要则是北魏拓拔族汉化为苏氏。

先秦时期苏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苏国灭亡之后,苏氏已南迁荆楚、北达燕赵、西至三秦,其中在洛阳形成以苏秦为代表的名门大族。汉代建立后,将洛阳苏氏等关东豪族西迁关中,始有武功杜陵、扶风平陵的苏氏,形成苏建、苏武为代表的苏氏名门。武功苏氏自汉晋至隋唐,代有名人,武功也成为在苏氏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郡望与堂号,南北朝时期,在河南、山东、广东、江苏、四川、安徽等地均有苏氏分布,尤以“陕西苏”与“河北苏”最为著名,其中陕西苏为武功苏氏,河北苏有的与武功有关,不过河北本身也是苏氏的活动地并有其独立发展的传承。到隋唐时期形成赵郡(今河北石家庄)、武疆、武邑(均属河北)、河南(今洛阳)、蓝田(今属陕西)、襄阳(今属湖北)为代表的“平陵六派”。宋代则形成苏氏的三大族派,其中眉族即眉山派,以三苏父子为代表,系由赵郡苏发展而来;闽族即芦山派,为武功苏氏苏则、苏绰的后裔,唐末时由光州固始(今属河南)入闽,以苏颂家族为代表;蜀族即铜山派,系武功苏氏苏頲之后,早期居住四川后迁居河南、安徽,以苏易简、苏爵钦父子为代表。元明清以来苏氏已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宋代开始已有苏氏入台,自明代以后,尤其是清代为苏氏入台的高峰期,苏氏不仅遍布全岛,而且在务农之外,还有以经商致富者。当代苏氏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广东、广西、河南、山西最为集中,山东、四川、辽宁、上海也有较多分布,总体来讲苏氏分布较为均衡。在台湾则以台南、台北、嘉义最为集中。在东南亚及世界各地也有苏氏分布,当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苏姓源流

以黄帝为远祖,以昆吾为得姓祖

苏氏的远祖为黄帝。据文献记载,黄帝部族早期在陕西关中地区活动,后入主中原,并在河南新郑一带建立了有熊之国,在与其他部族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部族联盟,在典章政制及文化经济方面多有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中华人文始祖。依《史记》、《帝王世纪》及有关谱书记载,黄帝之子共25人,其中有14人取得了“姓”的名号。黄帝之后有颛顼,位列“五帝”,亦为古史传说中的英雄般的人物,他的部族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活动。其后有重黎与吴回,传说重黎为“帝喾”时掌管火源的火正,又称为“祝融”。重黎在与共工氏的争斗中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因此由其弟吴回袭任祝融之职,不但取得了对共工的胜利,而且还返回了祖先居住的中原。吴回的儿子传说为陆终,他和他的部族在今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活动,在今获嘉、修武与辉县交界处的吴泽(大陆泽),留下了他们活动的足迹。传说陆终有6个儿子,其中樊封昆吾为己姓,为“祝融八姓”之一。

苏姓的得姓祖为昆吾。《竹书纪年》载:“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苏。”也就是说,在夏朝的第8个王帝芬(槐)之时,昆吾氏的儿子封在了“有苏”这个地方,并正式称为“有苏氏”,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苏而名的氏族,因此在许多苏氏家谱中,都将昆吾尊称为“昆吾公”,并尊为苏氏的得姓祖。昆吾氏的封地至今仍是个谜。《世本》、《元和姓纂》等书多以为有苏氏的初封地在“邺西苏城”,“邺”即今河南省与河北省交界处的临漳县,但至今没有找到苏城之地。不过在今河南辉县的苏门山,又称为“苏岭”,有可能为有苏氏的早期居住地。其原因,一是从苏字本义来看,苏是苏草,即紫苏,为中草药,可辟除腥臊、驱寒发散。金文的苏字为徽号性文字,鱼字占有四分之三,禾字占去四分之一,反映了有苏氏应是生活在近水以苏草为图腾的部族。二是百泉苏门山,不但有山有水,而且在古代有大量的中草药生长,直到晋代仍有“樵苏”者,至今这里还延续有百泉药材交易大会,反映了二者间的内在联系。三是这里的周围分布有苏氏的同族,如颛顼故墟在今濮阳,吴回陆终在其西边不远,韦在今河南滑县等。四是从考古发现看,在苏门山以南不远的辉县孟庄发现有夏代城址,其年代与有苏氏受封的年代极为接近。因此,苏氏源于苏门山的观点已被学术界所接受。

苏忿生受命在温县建立苏国,苏国灭亡后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苏姓

西周初年,有苏氏的首领苏忿生,被任命为司寇,并受封在温城(今河南温县西)建立苏国。从《左传》、《史记》等文献记载,苏国的范围包括今河南焦作、济源二市的全部以及新乡市的西部地区,这里依山面河,古称“河内”,为商代王畿之地,也是历史上中原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苏忿生可以说是以苏名氏的第一人,但在春秋之前,他几乎是唯一的以苏为姓氏的人。苏国的国王被称为“苏公”、“苏氏”,以及“苏子”或“温子”,但他们的名字却很少见于记载。传世的青铜器中,也有反映西周时苏国的情况者,如《史颂鼎》、《苏公簋》等,反映了苏以法治国和苏、周联姻的情况。考古发现的《苏甫人盘》、《苏冶妊鼎》等也反映了苏国与在今河南三门峡的古虢国,保持了极为密切的姻亲关系。

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动摇。苏国作为一个小国,也并不甘心于原有的地位。苏国与南邻的郑国因为粮食问题发生了矛盾,周天子在与郑国的矛盾中,以苏国的田地作为牺牲品,从而恶化了周、苏间的关系。到了周惠王时期,由于天子损害了子禽等五大夫的利益,于是五大夫联合起来奉立子颓为新君,他们以苏国为基地,以武力抗衡惠王,并促使惠王避难于郑国。后来周惠王依靠郑国的实力重新复位。周、苏之间关系更加冷淡。周僖公十年(前650),苏国被杂居中原的狄人所灭,苏子逃亡到卫国,于是长达400年历史的苏国正式灭亡。

在姓氏谱书中,一般不提苏氏以国为氏,不过从苏国灭亡后,在文献中以苏为氏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因此苏氏应该是以国为氏。苏国的数百年历史整合了苏氏的力量,苏国的灭亡为苏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就是苏氏的早期历史。

在苏氏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有少数民族融合进来,为苏氏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源头

苏氏的发展实际上也是多民族融合的最好见证。如两汉时期在今南疆的于寘国相为苏瑜勤,北方鲜卑大都护为苏拔廆,在今东北辽东地区有苏马湜、苏僕延等,他们的后裔中有的改为苏氏。北魏时期实行汉化政策,拔略氏改为苏氏,有的在唐代形成“河南苏”。唐代突厥可汗为苏禄,东胡支系奚也的大酉苏支,西域的龟兹国王苏伐勃駚。宋代南方的梅山蛮首领为苏方。清代满族贵族中,有苏布图、苏拜、苏纳、苏鲁迈、苏尔济、苏克萨阿、苏勒达、苏冲阿等,他们的族裔中,也有汉化为苏氏者。

苏氏的主支脉系十分清楚,但也包含了更多的族裔的融合,才形成了位居百家大姓第41位的中华大姓。

祖地

辉县

辉县历史悠久,远古为共工氏居住之地,殷商为畿内地,西周时为卫国公族共伯和的封地,东周时分别为卫、晋、魏、赵等所分据。秦属三川郡,汉置共县,属河内郡。隋时称共城县,唐置共州。金曾改称苏门县,并设辉州,明清为辉县,属卫辉府。建国后先后属乡地区、新乡市所辖。1988年正式改设辉县市(县级)。

温县

温县历史悠久,早在夏代时已设温国,商为畿内地,西周时苏国之都设在古温城,至东周时分别为晋、韩、赵所据,其中温城为当时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至汉代设县时仍以经贸名天下,温县以温名县已有十分久远的历史,历史上虽然分属于河内郡、怀州、孟州以及怀孟路、怀庆府等,但名称基本不变。其东部与北部还有邢丘(平皋)、州(武德)等城邑,并曾分别设县。温县名人荟萃,春秋时孔子七十二贤的卜商、汉代的万石君石奋,唐代名道司马承祯,北宋画家郭熙等名人均为温县人,三国两晋时期这里诞生了以司马懿、司马炎为代表的司马氏家族,对中国的政治进程发生了重要影响。清初陈王廷在这里发明了陈氏太极拳,为中华太极拳的发源地。温县为“古都(商王祖乙所迁邢都)、古国(温、苏之国)、帝乡(司马懿故里)”,历史文化璀灿,可用“焦作文化之魂,河济文明之光”来概括。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