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资料

当前位置:石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石姓源流

时间:2023/3/4 17:32:18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石氏网编委会

石姓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姓氏,郡望主要有四处,渤海、平原、上党、河南。有资料显示,石姓在中国一百个大姓中排第六十三位。同其他姓氏一样,石姓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姓氏文化,有关石姓的堂联就包含了大量石姓的文化信息。在诸多堂联中“传载纯臣;诗歌圣德”一联流传更广一些。上联说的就是大义灭亲的卫国大夫石碏,史称“纯臣”,他也是起源最早一支石姓的始祖。汉代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中说卫国的公族有石氏、世叔氏、孙氏、宁氏,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则直接说石姓是卫大夫石碏之后。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古今姓氏书辩证》和北宋著名学者宋石介的《石氏墓表》也都持此说。在历代家谱中关于此的记载更是比比皆是,在此不一一赘述。在石碏生活的时代,卫国的都城是朝歌,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淇县,所以说石姓起源于河南。一个姓氏发展壮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他民族和姓氏人口不断的加入。石姓也是这样,在其得姓后发展至今的2700多年间,不断有其他家族和民族的人加入进来,才有今天的石姓大家庭。先秦时期除了姬姓卫国石氏外,尚有姬姓郑国石氏、姬姓晋国石氏、子姓宋国石氏等三支石姓。此外,还有其他姓氏的人改为石姓的,如娄姓、冉姓和张姓等。而在鲜卑、羯、苗族、彝族、回族、女真、满族、犹太等民族中也有许多石姓。其中鲜卑乌石兰氏改为石姓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并由此形成了石姓除淇县外的另一个重要起源地——洛阳。

从石姓的起源看,石姓的播迁无疑是从河南境内开始的,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他各族的加入,石姓人的生活范围在北方迅速扩大。在唐宋时大规模南迁,进而进入台湾,走向海外。

石姓源流

石姓有多个源头,最早的一枝出自姬姓,是卫康叔的后代

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卫康叔姬封建立卫国(今河南淇县境内)。传至卫庄公时,庄公有一个爱妾生了个儿子叫州吁,州吁喜欢练武、打仗,庄公任命他为将军。当时卫国有一个贤臣叫公孙碏,字石,人们称他为石碏,是卫康叔姬封六世孙靖伯的孙子,他劝庄公说:“庶子(指州吁,因为他是庄公妾所生,所以叫他庶子)喜欢打仗,又拥有兵权,将来会出乱子的!”卫庄公不听。庄公死后,太子完即位称卫桓公,他即位的第二年,由于弟弟州吁过于骄横、奢侈,桓公便撤了他将军的职位,州吁于是逃往其他诸侯国。十几年之后,州吁率领自己纠集的部属偷偷溜回卫国,与他的心腹石厚(石碏之子)经过密谋,于周桓王元年(前719)在一次宴会上刺杀了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君,并拜石厚为大夫。州吁因为自己得王位不正,为转移国人视线,开始对其他诸侯国用兵,他纠集宋、陈、蔡等国以郑伯不孝的罪名讨伐郑国,虽然打了胜仗,卫国上下却并不拥护他。州吁为了取得卫国人的支持,派石厚回家问他的父亲石碏,石碏假意为他们出主意说:“州吁如果想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必须得到周天子的接见。”石厚问:“那怎样才能得到周王的接见呢?”卫桓公的母亲是陈国人,陈国对卫桓公被害一直耿耿于怀,石碏打算在陈国除掉州吁,就说:“陈侯同周王关系很好,同卫国的关系也不错,如果州吁亲自去陈国,疏通与陈侯的关系,再让陈侯与周王沟通,周王接见的事一定可以成功。”州吁认为石碏的话很有道理,就与石厚一起携带重礼到陈国去。而石碏却暗中联络陈国大夫子针,请陈国协助除掉州吁和石厚。州吁和石厚一到陈便被陈桓公抓了起来,不久卫国派人到陈杀了州吁,因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有人主张饶了石厚,被石碏拒绝,并亲自派孺羊肩到陈国杀了石厚,《春秋》中对石碏评价很高,称他为“纯臣”。石碏的后人以石碏的字为氏,遂为石氏。卫自立国后四次迁都,最初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以后先后都于漕邑(今滑县南白马故城)、楚丘(河南滑县东30公里)、帝丘(今河南濮阳境内)和野王(今河南沁阳),而在卫懿公之前,卫国一直以朝歌为都城,石碏大义灭亲的时代早于卫懿公在位时,因此石碏大义灭亲的发生地应在朝歌,朝歌应是石姓的起源地。

除出自卫国姬姓外,郑国、晋国的姬姓也产生了两支石姓 

郑国公孙段,字子石,其后裔就以他的字为氏,是为石氏;晋国杨食我,字伯石,又称杨石,其后裔以其字为氏,亦为石氏。宋国的子姓也出了一支石姓,宋国(子姓)公子段,字子石,他的后代也都以石为氏。

少数民族中出自河南的石姓较早的是由鲜卑族乌石兰氏所改石姓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往洛阳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其中有一项就是改鲜卑姓为汉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姓乌石兰氏改为石姓。鲜卑族改姓后皆以洛阳为家,所以洛阳是石姓在河南的又一个重要起源地。这件事在别的书中也有记载,姚薇元的《北朝胡姓考》中提到韩愈曾为唐代一个名叫石洪的人作墓志,墓志中说:君讳洪,字睿川。他的先人姓乌石兰,九代祖是石猛,跟随拓拔氏进入中原,住在河南,于是将姓中的“乌”与“兰”去掉,改为单姓石。《新唐书》中石洪传也记载他的祖先姓乌石兰,后来改为单姓石。

另一支出自河南的石姓是宋朝时赐一部分定居中国的犹太人石姓 

犹太人从唐朝开始经海路、陆路来中国经商,陆路经波斯、印度沿丝绸之路一直进入中原,海路从浙江、福建逐步进入内地,其人数越来越多,到宋朝时达到顶峰,并向宋王朝进贡,在他们有一次向宋廷进贡西洋布之后,宋朝皇帝说:“归我华夏,遵守祖风,遗留汴梁。”于是,大批犹太人留在了中国,尤其留在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市)的犹太人最多。犹太人留在中国后,渐渐地不再仅仅从事商业活动,开始参加军队、担任官职、行医,漫漫渗入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角落,与中华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的姓都由皇帝所赐,在众多的赐姓中,就有石姓。明弘治二年(1498)河南犹太人的碑记中记载宋朝时的犹太人共有17个姓,其中有石姓。清朝初年统计开封犹太人有7大姓,其中也有石姓。这一支石姓的起源地应是河南的开封。

除源自河南的石姓外,其他一些地域的少数民族中也出现了许多支石姓

唐朝时,石国人来到中国居住,以石为姓。据《新唐书》记载,隋唐时,在现在的中亚阿姆、锡尔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九个政权,九国自康以下的八国都是康姓的支庶,康开始时居住在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境内),因此九国均以昭武为氏,史称昭武九姓。石国也叫柘支、柘折、赭时,在今独联体乌滋别克斯坦的塔仕干一带,都城在柘折城。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昭武九姓自愿归附唐朝,石国中的一些人就以石为姓,石姓家族又增添了一支新的成员,他们归附唐帝国以后,将西域的歌舞也带了进来,对唐朝的歌舞起了很大影响,这从乐工中有许多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就可以看出,在当时著名的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有一个叫石宝山的,就是石国人进入大唐境内后的石国后裔。据《苗族简史》说,湘西苗族有五大姓,其中就有石姓,石姓是苗姓汉化后的姓,来源于原居住地嵩山地区的大石(室)、小石(室)两座山;关于彝族中石姓的来源,有一些学者进行了考证。他们认为,“罗”在彝语中的意思是石,彝族人名中有“罗”的现象在彝族现实生活中还很多,有些地方直接将“罗”译成汉语的“石”,如云南玉溪专区峨山县美觉乡咱黑拉村彝族共92户,444人,分石、普、方三姓,其中,以石姓人户最多;羯族的石姓,羯族人原来没有姓,如石勒的祖父叫耶奕于,父亲叫乞翼加,据《晋书》记载,是一个名叫汲桑的人命他以石为姓,以勒为名。对此蒲立本先生曾经指出,“羯”字在古汉语中的发音近似[Kiat],在匈奴语中,Kiat的意思正是“石”,因此石勒的石姓极有可能由此而来;回族石姓,回族中的石姓人较早见于史书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的官员石处温。据说河北泊镇的回族石姓是元朝丞相脱脱的后代;女真族的石姓,女真族中有一个姓叫石盏,后来译为汉姓时就取复姓中的石字作汉姓,元代的剧作家石君宝的姓就是由此而来;满族的石姓,有一支由瓜尔佳氏一支改姓而来。明朝时瓜尔佳氏的布哈被明朝政府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他的儿子和孙子阿尔松阿和石翰相继继任建州左卫指挥,石翰后来与人结仇,弃官迁居广宁,因为名字中有“石”字,就改姓为“石”。满族的“石穆鲁氏”、“石尔佳氏”、“候勒氏”、“扎贺塔氏”、“扎库塔氏”、“石佳氏”改为石姓;台湾原住民中的石姓,邵人是台湾原住民中的一个族群,主要的大姓有七个,其中有石姓,为族中领袖阶层,其来源难考。

此外,历史上有人将自己的姓改为石姓,如娄姓改为石姓。《北齐书》中记载北齐的一位贤明的皇后——神武明皇后娄氏于太宁二年(562)春天忽然发现自己的衣服飘了起来,娄皇后(当时已经是太后了)很惊奇,就去问巫婆,并听从了巫婆的建议,将自己的姓改为石姓。冉姓改为石姓。据史料记载冉闵是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县西北)人,原为后赵太祖石虎的养孙,改姓石。晋武帝永和五年(349),废石遵,立石鉴,第二年废杀石鉴,自立为帝,又改姓冉。张姓改为石姓。据《后赵录》记载,曾有一个张姓人改名叫石会。

祖地

淇县

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商朝末年已经有了许多原始村落,而且出现了一个叫“沫”的原始集市,后来商王武丁把“沫”定为国都,之后,纣王将“沫”改为“朝歌”,武王灭商后,将商畿分为三国,史称“三监”,后来将“三监”合并成卫国,都城是朝歌。春秋时,卫国迁都,朝歌被晋国占据。战国时朝歌属魏,王莽时将朝歌改为雅歌。三国时,魏国设朝歌郡,西晋时属汲郡。南北朝时先后在这里设过卫县、临淇县和魏德县。隋朝先是在这里设清淇县和临淇县,后来将临淇县改为卫县,废除清淇,将属地并入卫县。唐朝初年,将卫县升格为卫州,后来又改为临淇县。北宋时废除临淇县,将属地并入黎阳(浚县),后又设置卫县。金代,朝歌降为卫县鹿台乡。元朝初年设临淇县,后来改为淇州。明朝初年改为淇县。

洛阳

洛阳因处洛河之阳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一。根据考古发掘和相关史料可知,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此地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更是便布全境,仅解放后就发现有王湾文化遗址、孙旗屯文化遗址、矬李文化遗址、盐东文化遗址、妯娌文化遗址等200处聚落遗址,分属裴李岗、仰韶、龙山等文化类型,地层叠压关系明显,文化发展连绵不绝。

周灭商后,开始营建在洛阳营建洛邑,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西周结束,东周开始,此后500余年间,23位周天子居于此。此后,东汉、曹魏、北魏、隋皆曾以洛阳为都城。唐朝置东都。武则天时改东都为神都,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曾都洛阳。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