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资料

当前位置:曾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曾姓源流

时间:2023/3/20 11:27:38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曾氏网编委会

曾姓是中华民族的大姓之一,宋代《百家姓》中位列358位,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为,位列第38位。

曾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按照姓氏史籍的说法,曾姓出自姒姓,为大禹之后。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自己的儿子曲烈封在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河南省方城县,建立鄫国。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于今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的鄫城。鲁襄公六年,即公元前567年,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的鄫国,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在那里做了官,并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为曾氏。尽管曾氏得姓地不在河南,但曾氏为鄫国之后,而鄫国最早封于河南方城县,且大部分时间生息繁衍在河南境内,因此,曾氏根在河南。

曾姓源流

关于曾姓的源流,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专著《世本》有这样的记载:“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鄫,后为莒灭,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在其它历代姓氏史籍《元和姓纂》、《姓氏考略》中也有同样的记载,都说4000多年前的贤君少康是曾姓始祖。

夏禹之子启继承王位后,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其子太康荒于政事,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乘机灭夏,后羿又被其亲信寒浞所杀。寒浞又杀掉仲康之子相。相被杀时,其妻已有身孕,后生下少康。少康长大后,广施恩泽,得到同姓部落有虞氏的支持,灭掉寒浞,恢复了夏朝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少康中兴夏室以后,为了加快民族融合、社会化大生产,加强集权统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的地方,建立鄫国。鄫,又作缯。《国语·郑语》记:“……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韦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国语·晋语》记:“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韦昭注:“鄫,姒姓,禹后也。缯字又作鄫。”《史记·夏本纪》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氏,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史记·周本纪》:“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司马贞《索隐》和张守节《正义》均说缯为国名,姒姓,夏禹后。

鄫国作为申国的盟国,当与其相近,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而北面方城县有缯关。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实》称:“《传》,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杜注:楚地,今按当在南阳府裕州,方城在裕州。见哀四年。”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十四说:“鄫,《谷梁》作缯,《国语》或作鄫,或作缯,姒姓,禹后,子爵。《史记》申侯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杀王骊山下,当是时申伯初受改封之命,国于谢,在楚方城之内。度缯国必与之相近,故得偕举兵。哀四年,楚致方城之外于缯关岂其故墟乎?”看来,历代史家们的意见是一致的,都认为缯关,就是姒姓鄫国的故墟,也就是曲烈的最初封地,在今河南方城县。

商朝初,鄫国北迁于新郑与新密之间的潧水。《水经》:“潧水出郑县西北平地,东过其县北,又东南过其县东,又南,入于洧水。”郦道元注曰:“史伯答桓公曰,君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若克虢、郐君之土也,如前华后河,左洛右济,主芣、騩而食潧、洧,修典刑以守之,可以少固。即谓此矣。潧水又南,悬流奔壑,崩注丈余,其下积水成潭,广四十许步,渊深难测,又南注于洧。《诗》所谓溱与洧者也。”夏被商灭掉之后,其同姓亲族,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或被迫向四方迁徙。唯独曾人却留居中原。何光岳先生研究了商代卜辞后认为,曾人能立足于商朝附近,是他们历来对商忠心耿耿,常常进贡的缘故。商末,曾人或又东迁至河南柘城与安徽亳州之交的层邱,《水经注·阴沟水》:“濄水东南径层丘北,丘阜独秀,巍然介立,故壁垒所在也。濄水又东南径城父县故城北,沙水注之。”城父即今亳州,其北与柘城接壤。层邱又作缯邱,因曾人东迁至此而得名。《荀子·尧问》有“缯邱之封人见楚相孙叔敖”。

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鄫城。《左传·僖公十四年》“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杜预注:“鄫国,今琅邪缯县。”即指此。《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三《河南道·沂州》云:“故鄫城,在县东八十里。僖十四年,鄫子来朝。注曰:琅邪鄫县也。又,襄六年,莒人灭鄫,后属楚。”《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二《兖州府峄县》也说:“鄫城,县东八十里,春秋小国也。僖十四年,鄫子来朝。襄六年,莒人灭鄫。昭四年,(鲁)取鄫。《史记》夫差七年,败齐师于艾陵,遂至缯,即此。后为楚地。”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春秋》僖公十四年(前646),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杜预注:“季姬鲁女,鄫夫人也。鄫子本无朝志,为季姬所召,故言使鄫子来朝。”席世昌《读说文记》也有“春秋时鲁女多归鄫”的记载。后来,鄫国受邾、莒之欺,国君时泰请求鲁国保护,甘愿当鲁国附庸。襄公四年(前569),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此前,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生公子巫。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子后欲立为嗣,危及巫的地位。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同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吃了败仗。次年,鄫人又在戚(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联合抗楚,鄫国才得以喘息的机会。但好境不长,又次年,即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鄫国灭亡之后,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朵旁,表示离开故土之意,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有了曾姓。由此可见,太子巫是曾姓的得姓始祖。

曾氏远出于夏禹,在商周千余年间,一直处于被人统治甚至是被人凌辱的状态下,太子巫四传至曾参,为孔子弟子,被后世尊称为“宗圣”,才算是出人头地。曾氏家族视曾参为荣,因此,几乎所有的曾姓族谱中都把曾参作为自己的一世祖。

祖地

方城县

曾姓祖地方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隶属于南阳市。方城县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以前已有人类活动。境内有中国现存最早的长城——楚长城、号称北武当的道教胜地黄石山、西汉外交家张骞封侯处、汉代湖阳公主修行的千年道道观炼真宫、东汉光武帝刘秀“扳石得泉”饮马处扳倒井、三国刘备“火烧博望坡”遗址、始雕于北魏的佛沟摩崖造像、唐代四大名刹之一的普严寺等古代名胜。

上一篇:柳城县沙埔镇古仁村曾氏族谱

下一篇:没有了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