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资料

当前位置:李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寻根溯源话李姓

时间:2023/6/19 11:11:46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李氏网编委会

寻根溯源话李姓

李玉清

李姓,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寻根溯源,将会知其脉络,明其内涵。从而,不忘祖根,牢记祖恩,学祖精神,再创辉煌。

一、李姓概述

李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特大姓氏群体。泱泱大姓,起源多而有序。据《广韵》、《姓解》、《元和姓纂》、《通志·以官为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姓觿》、《氏族典》、《姓氏寻源》、《姓苑》、《续通志·同族异氏》、《续通志·赐姓》、《续通志·有故改氏》、《续文献通考》、《史姓韵编》、《宋史·夏国传》、《清通志·满洲旗分类高丽姓》、《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等书记载,李姓来源归纳起来有以下三大类渊源。

第一大类,系出自姬姓及其分支(偃姓或赢姓)。李姓最主流的一支出自偃姓(或赢姓),是少昊之裔。相传,被尊奉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黄帝(崩后葬于今陕西黄陵)有25子,其中14个得12姓,而青阳、夷鼓同为己姓。青阳,少吴氏也,名挚,字青阳,姬姓也,后分为己姓。少吴后来做了东夷部落的首领,去世后,数传至皋陶。皋陶在帝尧时任“大理”之官,主管司法,并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史称“五刑”。据说他还能驱使一头名为獬豸的独角兽,这头怪兽极有灵性,能分辨善恶真伪,见了有罪的人就用独角去冲撞,见人说假话就发怒。皋陶在它的帮助下,断案从未出过差错,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法官。此后,他的子孙世袭其职,历虞、夏、商三代,以官职为姓,时人称为“理”氏。至商朝末年,皋陶的裔孙理征因不容于纣王,被处死。其妻契和氏与子利贞一起逃难到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在逃难途中,母子二人饥渴难忍,又无食粮,只得取路旁李树上的果子充饥,因此才得以保全性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为报“木子”救命之恩,改为“李”姓。此外姬姓李氏还有一个分支出自商周时期的姬姓巴子国后裔。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音,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第二大类,系出自他族(改、赐、冒姓)。封建社会的赐姓,是最高统治者出于自己的意志,将别人已有的姓抹掉,换成自己赐予的姓氏。因皇帝的姓最为尊贵,称为“国姓”,所以皇帝赐给臣属的姓都是自己的姓。皇帝赐姓,往往出于褒赏、恩惠、笼络,目的是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被赐姓者来说,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会使全家乃至全族感到无尚荣耀。皇帝赐姓之风,盛于唐朝,自开国皇帝李渊开始,至末期的唐昭宗李晔,一直绵延不断。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唐李思摩,原为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名阿史那思摩,唐太宗李世民赐为李氏。李嘉庆,本蛛鞘族人,姓茹,名常,徒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被赐姓李,更名嘉庆。李国昌,本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被赐姓李名国昌。唐朝大规模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

第三大类,系出自少数民族基因的流人。历史上的李姓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有着大规模的互有基因的流动。如回族李姓、苗族李姓、壮族李姓、瑶族李姓、白族李姓、畲族李姓、犹太人李姓等。

李姓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相继形成了陇西、赵郡、范阳、顿丘、渤海、丹阳、安邑、平凉、姑臧、敦煌、绛郡、武陵、牛山、颖川、常山、平棘、辽东、江夏、广陵、汉中、柳城、略阳、鸡田、武威、高丽、西哉、代北、河南、京兆、南阳、梁国、广汉、梓潼、中山、襄城等众多郡望。李姓的堂号除以上述郡望立堂外,还有绵远、衍庆、笃谊、本立、雍穆、培元、善庆、世美、介祉、追远、师俭、敦復、崇礼、如在、敦本、青莲、叙伦、四平、百德、敦睦、三鉴、龙门、五经、思孝等众多的堂号。

在先秦时期,李姓的发展还较为沉寂,姓族中也仅出了李耳(老子)、李悝、李斯等不多几位文化名人。进入魏晋以后,出身于氐族的李雄首先在今成都建立成汉政权,称孤道寡。接着,赵郡李氏雄据河北,与王、崔、卢、郑合称中原五大郡姓。此外,在关陇地区又有陇西李氏,其成员之一的李嵩在十六国时期建西凉国,成为后来建立大唐王朝的李渊的远祖。特别是在唐朝时,不仅李姓的陇西、赵郡二望争荣竞秀,即使其他姓氏的人也纷纷以改姓李姓为自豪。还有一些姓氏的人冒充姓李。上述这些赐姓或冒姓,无疑扩大了李姓的队伍,加上李姓人本身在唐朝近300年间的不断发展,使其人口迅速膨胀,从原来的一个影响较小的姓氏一跃成为中华大姓。唐宋以后,李姓又有进一步发展。至明清时,又有不少李姓人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使李姓进一步成为世界大姓。

我国李姓源远流长,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当代,李姓已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姓氏。据近些年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李姓约占全国人口的7.9%,为百家姓之首,如果加上海外华裔李姓,总人数已超过一亿,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的李姓族谱有694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的图书馆收藏的李姓族谱有1031部。有的图书馆还收藏有李姓家训格言,如:《李翱寄从弟正辞书》、《李旦诫诸王皇亲敕》、《李暠勖诸子》、《李华与弟莒书》、《李勣遗言教子》、《李世民求贤篇、纳谏篇、自鉴篇》、《李义琰诫弟王进》、《李应升诫子书》等。

二、东马头李氏渊源

东马头李氏,仅是李姓的沧海一粟。但也必有其根,定有其源。根据老版李氏家谱记载,东马头李氏开基始祖李开宗(字可亭)系明洪武四年随官办移民从山西洪洞县赤土坡迁徙而来。还有不少资料表明,东马头李氏乃至济源凡是从洪洞迁来的李氏,系陇西李氏后裔,均属李姓来源的第一大类,即正宗之类系。如果老家谱记载和有关资料属实可信,那么,对于东马头李氏要追其根,溯其源,应上溯至李姓得姓始祖李利贞。

这里,可按《唐书·宗室世系表》所列世系来阐述。因为唐朝对李氏宗族进行过系统考证,并将其族源详细载入了正史,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据此世系表,可知李氏得姓后的直线世系是:李利贞为1世(代,以下同),李昌祖为2世,李彤德为3世,李庆为4世,李承为5世,李硕宗为6世,李显为7世。李爽为8世,李环鼎为9世,李爵为10世,李寅龙为11世,李熙宠为12世,李尧性为13世,李辉为14世,李连顺为15世,李乾为16世,李耳为17世,李宗为18世,李同为19世,李为20世,李跻为21世,李恪为22世,李洪为23世,李兴族为24世,李昙为25世,李崇为26世,李瑶为27世,李信为28世,李超为29世,李仲翔为30世,李伯考为31世,李尚为32世,李广为33世,李敢为34世,李禹为35世,李丞为36世,李先为为37世,李长宗为38世,李君况为39世,李本为40世,李次为41世,李轨为42世,李龙为43世,李艾为44世,李雍为45世,李柔为46世,李弇为47世,李昶为48世,李暠为49世,李歆为50世,李重耳为51世,李熙为52世,李天赐为53世,李虎为54世,李昺为55世,繁衍至唐高祖李渊已是第56世,唐太宗李世民则为第57世。自唐代以后,李氏宗系支庶繁多,数不胜数。但追根溯源,绝大多数都回溯到李利贞至唐宗室之裔,真可谓殊途同归,同出一源。

经考证,东马头李氏可能系李氏49世李暠之后裔。《晋书·凉武昭王传》载:“暠,字元盛,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北凉段业(十六国时凉王)时,曾任敦煌太守。庚子元年(公元400年),自称凉公,改元建初,成为西凉的开国皇帝。其在位期间,西凉昌盛,政权安定,被奉为兴圣皇帝。李暠生有10子:谭、歆、让、愔、恂、翻、豫、宠、眺、亮。其中第二子李歆(字士业)为西凉后主,他生有8子:勖、绍、重耳、弘之、嵩明、崇产、崇庸、崇祐。重耳(字景顺)以国(西凉)亡而奔刘宋,后又归后魏,历任恒农太守、安南将军、豫州刺史。重耳生熙,熙生三子,李虎为第二子,曾任后周柱国大将军。李虎生有8子,李昺为最小一子。李渊是李昺的长子,隋末为太原留守,又是隋文帝独孤(鲜卑姓)皇后的姨侄,后成为唐代开国皇帝。而李暠的第六子李翻(李氏50世)之曾孙李成礼(李氏53世),系陇西李氏,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即公元560年前后,从陇西迁往山西,由他衍出了绛郡房。可见,这支陇西李氏与在此之前由陇西迁至山西安邑(今夏县)的一支(即晋朝济北、东莞二郡太守李雍之孙李盖的一支,李盖系李氏47世),皆出一源,又同迁一省。绛郡,治在今新绛县。李成礼支,以新绛县为中心繁衍,后一部分北上至洪洞一带。经推算,东马头李氏开基始祖李开宗约为李成礼的第27代孙,即为李利贞后人第80世。现东马头李氏从李开宗第1世起,已繁衍至第25世“联”字辈,这“联”字辈即为李利贞后人的第105世,也是李暠的第56代孙,李成礼的第52代孙。

三、简介陇西和陇西堂

陇西,顾名思义,陇山(今六盘山)之西,在今甘肃省境内。据史料载,陇西郡,秦置,包括兰州、陇西及天水等地区,那就是说,秦、汉时的陇西郡,包括六盘山以西、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其郡治在秦、西汉、东汉时期,均在狄道(今临洮),三国、魏、晋、隋时期,均在陇西(以此为中心),即今之陇西县。唐朝虽曾废掉过陇西郡,但“陇西”二字已作为大唐家族的标识,永不磨灭,千百年后的李氏家族,也以此为标识,可谓源远流长,荣耀无比。

木有本,水有源。我国最古老的姓氏,其木本水源,就是所谓的郡望。郡望是指每一郡中最为显贵之氏族,且为全郡庶民所仰望的姓氏。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汉袭秦制,这就为郡望一词打下了基础。陇西李氏房系纷繁,以至于以后凡李姓者必称出于陇西,这是不错的《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载,从先祖李崇(李氏26世)时,就任陇西守,其子李瑶为狄道(陇西郡之治)侯;其孙李信为陇西侯。李信下传至汉朝大将军李伉的次子李仲翔(李氏30世),他在征讨叛羌的战斗中阵亡,被安葬在狄道东川,其后人就居此地守墓安家。再下传李伯考(李氏31世)为陇西太守;至李尚(李氏32世)为汉朝(陇西)成纪令,并把家安在成纪。李尚生有二子,大的叫李广,为汉朝名将。由此可见,李氏家族源出陇西甚早,从一开始,它就与陇西这个地方关系密切,而且尤为显贵,其子孙在此地滋长繁荣,逐步扩大起来,故姓李者必称陇西。汉高祖统一中国,采用了“休养生息”的英明政策,很快恢复和发展了生产,“文景之治”,全国空前地繁荣了起来,汉武帝开疆拓土,使汉朝成为空前强大的封建帝国。在创建这些伟业的过程中,各郡都会涌现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的姓氏便成了大姓,也就是所谓的“郡姓”。李氏的郡姓,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史记·李将军列传》有一段话:“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以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李陵是李广的孙子,远在漠北的单于因“素闻其家声”,而把他招为驸马,可见李广一家,在陇西郡已是很有声望的氏族了。至于后面几句,因此前司马迁替李陵鸣过不平,受了“宫刑”以后叙发的悲愤之词,是非曲直,非本文所论范围,但可以看出,不是别的姓氏“用为耻焉”,而是“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用为耻焉”,可见2100多年前陇西人民已和李姓就有着很深厚的情缘了。

汉朝四百多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各郡的“郡姓”,自然得到了大发展,这就为其后的各姓氏郡望称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辞海·郡望》:“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此时李姓早已是陇西最显贵的世族,特别是唐朝李世民登基以后就更为显贵了。翻开史料,足可佐证。既然是陇西郡的显贵氏族,必须要做出不辱门第的功业。今天看来,陇西等地的李姓族裔,确实为国家民族卓有贡献。1988年中央组织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编辑了一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概况丛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甘肃卷叫《陇原物华》,在其“历史名人”栏,列出了48位历史名人。其中李姓人氏有9位,他们是李暠、李渊、李世民、李广、李陵、李冲、李晟、李想、李彦仙,占历史名人总数的18.7%;在“著名学者”和“著名文学艺术家”条下,列出的27位名人中,李姓占了7位,他们是李翱、李白、李益、李约、李公佐、李复言、李梦阳,占名人总数的25%。这么大的两个比例数字,说明两千多年来,李姓确实是陇原人民所仰望的姓氏,他们的郡望是陇西,也为陇原人民增了光,添了彩。

姓氏的另一个表记叫堂号。由于生产的发展、政治领域的变迁、天灾人祸的转移、人口不停地流动、家族的一支一系定居某地后,为了保持最亲近的血缘关系,便以“堂号”来维系。所以同一郡望的家族,便有了不同的堂号,如太原郡的王姓,在山西等地的堂号叫“龙溪书院”,在甘肃等地的堂号叫“三槐堂”;陈姓是闽、台等地的大姓,他们的郡望同为颍川郡,但在台湾的各支陈姓中,便有了“德星堂”和“聚星堂”之分;而李姓,郡望是陇西,堂号是“陇西堂”,走遍天下都一样。在众多姓氏中,郡望、堂号均取郡名者,实属罕见,而堂号只有一个称谓者,也只有李姓的“陇西堂”而已,这个独特现象,有它深远的历史源渊。隋末天下大乱,李渊留守太原。他所统率的10万军队,号称关陇军。他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军旅也贯以“陇”字为荣。他率军南下洛阳,荡平天下以后,便封其爱子李世民为“陇西郡公”,可见他和陇西故土的亲缘之深了。也算巧合,时隔三百多年以后,南唐后主李煜也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陇西郡公”,这绝不是随便的敕封,大概赵匡胤知道唐室族裔对陇西有着很深的亲情,使李煜安心就范罢了。

一代明君李世民励精图治,振兴百业,姓氏传统,也为他所关注,诏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编纂《氏族志》,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氏族家谱,依据史书及文献记载,鉴别世系,刊正姓氏。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书成,颁布天下,这就是著名的《大唐氏族志》。从史料看,此书将天下氏族分为上上、下下九等,李姓既为国姓,当然非上上莫属了。与此同时,太宗诏令天下,李姓的郡望是陇西,举国上下李氏至为尊荣,天下李姓是一家,还分什么派和系,同为陇西籍,共奉“陇西堂”,以陇西为荣,尊陇西最亲,这就是李姓的郡望和堂号均以陇西命名的原因。由此可见,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自唐以来享有盛名。至今各地李氏,也都上溯到陇西。陇西李氏房系纷繁,以至于以后凡李姓者必称出于陇西,这是不错的。

陇西堂建于唐中叶,殿堂林立,巍峨宏大,后遭兵燹所毁,仅存牌楼一座。“李家龙宫”就在陇西县李氏聚居的南安乡一心村。著名学者李甲中先生积十余年考证,认为李氏确系源出陇西……,故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谓。台北出版的《李氏源流》一书称:“凡吾国各地所有李姓无不冠‘陇西郡’三字,足证李氏家族肇始于陇西,殆无疑义。”1992年8月27日,《人民日报》有《李氏根基在陇西》一文,其中说道:“经有关专家多年考证和掌握的大量历史资料证实,李氏根就在陇西。目前,甘肃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正式批准在陇西修复李氏‘陇西堂’。”这之后,甘肃官方和海外华侨(李氏后裔)不惜投入巨资,很快将陇西堂修复,并在原址增添楼阁,植树绿化,加以创新。如今,陇西堂已成为李氏后人祭祀祖先的圣神之地,也是广大旅游爱好者的美好去处。这里,每天热闹非凡,盛景一片。

四、李姓历代名人

中国李姓在历史的长河中表现不凡。单单李姓在历史上就先后建立了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12个政权,称帝者达58人。特别是从春秋大名鼎鼎的思想家、道教的鼻祖李耳开始,李姓英才辈出,名人众多。历代特有名望的有:战国时政治家李克,水利家李冰,赵国名将李牧;秦朝政治家李斯;秦汉之际名谋士李左军;西汉名将李广;东汉名将李膺;隋朝末瓦岗军首领李密;唐太宗李世民,名臣李吉甫,名将李靖,诗人李白、李商隐,文学家、书法家李阳冰,书法家李邕,史学家李百药;五代南唐国主李煜;北宋名相李纲;南宋史学家李焘,词人李清照;元朝数学家李冶;明朝医药家李时珍,思想家李贽,诗人李东阳,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明清之际哲学家李颐;清朝名臣李鸿章,数学家李锐,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民国时期戏曲家、文学家李叔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当代地质学家李四光,名画家李可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李先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李鹏、李克强,哲学家李达等等。

除了上述提到的特有名望的李氏名人外,自春秋战国时期至1840年鸦片战争,还有一大批李氏历史名人,这里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赘述。此外,必须提到的是,在近当代的李姓名人还有: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汉俊,政治家李雪峰、李大章、李六如、李任之、李德生、李瑞环、李铁映、李岚清,革命家李立三、李维汉、李富春、李裕智、李源、李之龙、李子洲、李超时、李硕勋、李井泉,青运领袖李求实,工运领袖李啓汉,妇运领袖李德全,红军将领李天柱、李文林、李乐天、李明瑞,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民革主席李济深,军事家李达、李涛、李天佑、李志民、李聚奎、李克农、李天焕、李成芳,解放军女将领李真,东北抗联将领李兆麟、李学福,地下工作者李白,爱国民主人士李公仆、李鼎铭、李锡九、李书城、李世璋、李章达,民主革命者李平书、李燮和,国民党官员李汉魂、李烈钧、李登辉,国民党将领李家钰、李品仙、李弥、李振、李延年,劳动模范李顺达,民族资本家李烛尘,香港企业家李嘉诚,地质学家李学清,地震学家李善邦,冶金学家李熏,化学家李方训,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华裔化学家李远哲,桥梁工程专家李国豪,地理学家李旭旦,水利家李仪祉、李赋都,植物学家李继侗,土壤地理学家李连捷,土壤农业化学家李庆逵,哲学家李石岑,考古学家李济,医学史家李涛,法学家李木庵,国际法学家李浩培,社会学家李安宅、李建华、李景汉、李树清,教育家李登辉、李煜瀛,语言学家李方桂,历史学家李平心、李亚农、李建农、李新,数学史家李假,小说家李劼人,作家李健吾、李准、李国文、李乔,散文家李广田,诗人李金发、李季、李瑛,画家李苦禅,油画家李铁夫,版画家李桦,作曲家李劫夫、李焕之,剧作家李伯剑,指挥家李德伦,歌唱家李谷一,音乐评论家李凌,电影导演李萍倩、李翰祥、李行,影视演员李默然、李仁堂、李保田、李连杰,京剧演员李春来、李少春、李多奎,评剧演员李亚雯、李金顺,汉剧演员李春森,秦腔演员李正敏,琵琶演奏家李廷松,四川扬琴演员李德才,二人转演员李青山,足球运动员李惠堂,体操运动员李宁、李月久、李小双、李小鹏,羽毛球运动员李玲蔚、李永波,射箭运动员李淑兰,象棋运动员李来群等等。

(此文作于2018年2月,供东马头李氏族人参考)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