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氏资料

当前位置:惠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黄陵惠家河村惠姓迁徙发展史

时间:2020/12/12 12:04:29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惠氏网编委会

吾族自宋以前无可考证。北宋末先祖生息在现在子淮宁河流域。相传来自江南苏洲吴县,是南迁扶风惠的一支。如何来到淮宁河流域不得而知。北宋年间,子洲县境内的大理河,淮宁河流域包括绥德清涧,是北宋王朝与西夏政权对峙的前沿地带,堡寨林立,据《子洲县志》、《清涧县志》、明清涧《惠氏家谱》序言,《惠氏五户碑记》等文献资料推断,始迁祖可能是北宋时驻守在大理河,淮宁河流域堡寨的江苏吴县籍土兵,后转为民,定居在淮宁河流域,金亡北京,占领此地。到金大定年间繁衍成“十房之族,”有的可能南迁到比较安全的清涧城东沟一带居住。金兴定五年,蒙古太祖十六年,也就是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蒙将木华黎率部南下,攻打大理河、淮宁河流域堡寨,将惠姓十房之族赶散,其中惠甫与侄儿惠通逃命到大同,被元军抓获。罕太子耶律可汗收抚陕西时被裹挟南下,经过淮宁河流域老家(此地已属怀宁县蒙古至元四年,划归清涧县)时,叔侄二人看到逃命的家人无一回归(后访知惠角于太原入籍,惠林于米脂入籍,惠便于延安入籍,其它不知去向),就潜藏下来。大军过后,惠通仍住原处,而惠甫却离开淮宁河老家,继续南行寻访失散亲人。

黄陵惠家河村惠姓迁徙发展史 (1).jpg

在金代,距清涧县城八华里的烂泥湾村(今叫惠家庙),也生息着一支惠姓人,至少五户人家可能是从淮宁河迁来的,辈分在惠甫数世之上。清代清涧惠甫后人认为是始迁之祖,每年清明节设坟会祭奠。惠甫怀着一线希望,南行九十余华里,来到烂泥湾村,本想看到“十房之族”的身影,没料到战乱之中,这里的族人更惨,只留一座座荒家。悲惨的景象对他的打击太大了,无心再前行,流寓于烂泥湾一山之隔的南沟村。

据清涧惠氏家谱序言记载,惠甫“慷慨倜傥,英迈不群”由大同返回清涧,已五十九岁(一说六十九岁),寓居南沟娶一名贺姓女子为妻定居下来。甫生一子,曰伯珍。伯珍生五子,长曰秀,次曰圭,曰实,曰君恩,日仲良。五子又生十一子。生生息息,十数世之后,裔孙达,“二千余丁”。六世孙惠时擅创修家谱时,尊惠甫为一世祖(惠通有无后代,家谱没有记载)。到二十一世纪初,历八百余年,传三十多代,衍为十大支系,裔孙散居全县(外省,外地亦有),集中住在县城周围及城东无定河西岸的五十多个村庄。其中以“惠”姓命名的村庄有十九个。截止目前,全县在册惠姓人口二万一千多人。

明嘉靖年间,十五世孙凤德从清涧县东沟坡底村迁居八十里以外的石嘴驿镇景家渠村,配刘氏生三子。东沟距南沟同属一座山下,一个在东,一个在南。到了万历九年,凤德拟续修家谱,因现居住地景家渠远离祖居地东沟坡底河村,与家人商议并诚请族长大人准许本支从祖谱独摘立册,就是与本支有关的部分,从总谱中摘录出来,另册续写。其体例一遵旧序,其支派不紊不讹,其名帷慎帷详,爱护慎之又慎,凤德公这一“独摘另册”对以后本支惠姓家谱的延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黄陵惠家河村惠姓迁徙发展史 (2).jpg

再说凤德配刘氏生三子。长子所友配氏无子,次子所见配白氏生一子,三子所思配郝氏生三子,以后所见之子士第迁定边红崖沟,再后定居红楼。所思长子士印,配曹氏生五子,次子士台配王氏生一子,三子士贤配张氏生一子。士印长子明信配张氏生一子,次子明运配刘氏生二子,三子明能配李氏生一子,四子明长配殷氏生一子,五子明久配景氏生一子。士台长子明耀配马氏生五子。士贤长子明扬配闫氏生三子。据《族谱》记载,十五世孙凤德迁居景家沟以后,除十七世孙士第迁定边外,这一时期生活居住相对比较稳定,家族人口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枝繁叶茂,景家人丁显势单力薄,遂改景家渠为惠家河。到明崇祯末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关外清兵虎视耽耽,随时做入侵之战,国内农民义军此起彼伏,李自成率部势如破竹,日渐逼近京城,明王朝危在旦夕。陕北自然环境本来就差,又处在战事前沿,长期官匪侵扰,又逢久旱不雨,百姓陷人水深火热之中。

这期间,先后有十九世孙,明运长子毕相,次子毕双迁子洲景家沟,明能长子若灵迁绥德拓家河,明久长子毕实迁中部(现为黄陵)。

若再现当年情景,应是明崇祯末年某日,明久长子毕实携妻李氏并三子一女,告别石嘴驿惠家河村,朝南方走去,沿途乞讨,来到中部县北,看此地山环水绕,又荒无人烟,便居住下来,安顿就绪以后,遂将父母接来一起生活。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因怀念家乡将这里也叫惠家河。

一六四四年,清兵入关,明王朝覆没。如果说先祖毕实是崇祯末年携妻拖儿带女来到黄陵,那么距今已有370余载,在此期间,先后有多个户迁居他乡,中强是最先迁居的一户。前面提到毕实携三子一女,长子得金,次子得宁,三子得全。得全配胡氏育三子,长子中发配吴氏育三子,次子中财配马氏育二子,三子中强配马氏育四子。中发,中财不幸皆因流行病绝门。中强弃家远迁富县儒子村(现为茹子)。据说因其岳丈在茹子,这种说法有一定根据,传说该村始建于唐朝,最早麻家居住,以后是马家,最后是张家、惠家。中财、中强娶妻又都姓马,印证了此说,这是一起极其悲惨的事件。长期以来,传说中的三分支不知去向,村上“没家湾”“没家院”遗址之谜才得以解开。

随后是中贵长子大东迁居隆坊瓦联村。不久,其弟大道也随之迁来。但长时间所在惠家河有耕地和居住地方。同治八年十月二十二日(一八六九年),大道之子世杰将大小多块共四十余亩地以每亩壹仟伍佰文卖予清林,八年后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年)三月初五。世杰最后一次把“院子一座”“枣院”“小园子”“白草蛌”“黄秸蛌”等地段以壹拾贰千文卖出。多年后,惠家河土地买卖契约中仍有世杰以说合人或见证人出现,说明和惠家河仍然有着紧密来往。

再后是敏文迁居张家垚科,大致应在清末。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因阿党公社办林场,实行移民搬迁,张垚科村住户分别迁居阿党公社所属川塬各村。二零一五年因南沟门水库上游搬迁,其中包括惠姓人家再次移民上塬。

刘娃迁居上官村,金锁迁丁村,是清末民初时期。村上年级大的还能回忆起他们小时候在一起玩的情景。

外迁原因多是因战乱,逃避壮丁、外出做工、生活所迫不得而已。解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主要因考学、参军,在外工作多是单家独户,居住各地。现在,黄陵惠家河这支惠姓已发展成大约有上千人,从最初的十九世到目前的三十二世。共十四代。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惠姓源流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