酋率望重,播美河西:凉州康姓述略
- 时间:2021/5/22 16:53:29
-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 发布:康氏网编委会
(按):康,安康、健康之义。甲骨文中的康字,中间部分是一个簸箕之类的工具,上面一个筛谷的支架,下面有四个点,表示筛出的米糠。康氏起源于周武王少弟康叔,谥号“康”,后人有以其谥号为氏者,是为康姓。隋、唐以降康氏有出自康居国者,即“昭武九姓”之一,以国为姓(见《新唐书》)。
《周书·康诰》云: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
《史记》亦云:成王长,用事,举康叔为周司寇,赐卫宝祭器,以彰有德。封子康伯,支庶有食邑于康者,遂以为氏焉。
《梁书·卷十八·列传》第十二康绚传载:其先出自康居。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诏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晋时陇右乱,康氏迁于蓝田......
据公元1990-1992年在甘肃敦煌市悬泉置遗址发掘的简牍载:阳朔四年(前21年),“送康居王质子乘......如律令”。此言与《汉书?西域传》及《梁书·康绚传》记载,相互佐证,有力地证实了康氏最初源自康居国。
至于敦煌悬泉置遗址发掘的汉简所指“康居王质子乘”,“因留为黔首”河西,地点不详,汉置河西四郡,西起敦煌、依次为酒泉、张掖、武威。汉简记录康乘已离开敦煌,滞留的地点可能为酒泉、张掖、武威三郡。
以笔者拙见,康乘滞留武威的可能性最大,因民国十九年(1930)武威出土的《康阿达墓志铭》,是迄今河西惟一的一通记载西域康阿达父祖“在梁朝时先后任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甘、瓜三州诸军事、凉州萨宝”的墓志。
又据《全唐文补遗》第3辑所载《康留买墓志》、《康磨伽墓志》云:其先世“汉图方运,西河称有地之君”,二康“本即西州之茂族”(汉晋时甘肃区域在西州。《晋书·张轨传》:“张凉州一时名士,威著西州。”),“曾祖感,凉州刺史。祖延德,安西都护府果毅”;“后因锡命,遂为河南人焉”。若敦煌遗书P.4660《康通信邈真赞》载:“番禾镇将,删丹治人。先公后私,长在军门。天庭奏事,荐以高勋。姑藏守职,不行遭窀......”又若敦煌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敦煌大事记(唐)四》亦载:归义军时,初任兵马使,累官至都知兵马使兼殿中侍御史康通信,镇守凉州二十年,功勋卓著。
又据史料载明:曹魏、西晋时,河西康居人即已跻身军旅,身居要职。若《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载后主刘禅建兴五年(227)三月诏曰:“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会稽人,亦称瓜州常乐人)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
十六国时期,河西康氏亦屡屡现于史籍。如:《晋书》卷86《张天赐传》载:前凉张氏政权因“苻坚强盛,每攻之,兵无宁岁”,乃“遣从事中郎将韩博、奋节将军康妙奉表”结盟于东晋。前秦亡后,吕光又治河西,史称后凉。吕光“西平太守康宁自称匈奴王,阻兵以叛,光屡遣讨之,不捷。”至吕簒时,吕簒弟吕弘谋叛,失败。“簒遣力士康龙拉杀之”,均见《吕簒载记》。而吕氏政权之康氏似与前秦康盛一族有关(见后按)。又如:《北史》卷96《吐谷浑传》载:“献文复诏上党王长孙观等率州郡兵讨拾寅。军至曼头山,拾寅来逆战,观等纵兵击败之,拾寅宵遁。于是思悔复蕃职,遣别驾康盘龙奉表朝贡。献文幽之,不报其使。《资治通鉴》卷132)亦云:“戊申,魏长孙观与吐谷浑王拾寅战于曼头山,拾寅败走,遣别驾康盘龙入贡,魏主囚之。”
又据明·嘉靖傅学礼、清·顺治杨藻凤撰《庆阳府志》亦载:唐代有康寿,正宁人,任襄阳府谷城县令;康智,正宁人,寿之子,字玄初,任县令。明代有康泰,安化人,景泰间守备都指挥使,其子亦防守;康锦,安化人,世袭千户……这些记载说明,庆阳府亦早在唐朝就有康姓人生活并载入史册。及至明清以降,庆阳康氏依然世居于兹。据明代康海后裔镇原康希善主编的《镇原康氏家谱》载:始祖康勇元于乾隆五十六年(1790)自武功迁至甘肃,落籍镇原。又若《五凉全志》亦载:“康调元,永昌副将,庆阳人,行伍。康熙二十一年任。”
综上所述,凉州康氏本西域胡姓,主要源自西域康国,其始祖当为西汉时康乘莫属。其后裔繁衍播迁河陇,乃至中原及南方诸地。既有康居国粟特康氏;突厥族康氏(史料证明,突厥中的康氏仍然来自康居或康国,唐初为安置突厥降户设“六胡州”,即今黄河南侧的灵州、夏州之间。);亦有汉族康氏(有胡化康,有内地迁)。即所谓:“分周演绪,据凉承家。门升列岳,业嗣流沙”是也!
(按):史载:晋孝武帝太元七年(382年)九月,车师前部王弥窴、鄯善王休密驮入朝于秦,请为乡导,以伐西域之不服者,因如汉法置都护以统理之。秦王坚以骁骑将军吕光为使持节、都督西域征讨诸军事,与凌江将军姜飞、轻车将军彭晃、将军杜进、康盛等总兵十万,铁骑五千,以伐西域。
(注):1.黔首,指平民;百姓。《礼记·祭义》:“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郑玄注:“黔首,谓民也。”孔颖达疏:“黔首,谓万民也。黔,谓黑也。凡人以黑巾覆头,故谓之黔首。
2.瓜州常乐,秦以前为羌戎所据,秦时为大月氏占有,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为敦煌郡所辖,两晋沿袭汉制,隋置常乐郡。唐武德五年(622)改称瓜州。宋元相沿,至清雍正年间设安西卫。见后文“郡望”。
3.“六胡州”康氏是唐初为安置突厥降户,主要为昭武九姓的粟特人,在黄河南侧的灵州、夏州之间设置的鲁、丽、含、塞、依、契6个羁縻州的总称。粟特人是原居于中亚的古老民族,是活跃于古丝绸之路上主要从事商业的民族。由于突厥对粟特地区的占领,使粟特人大量进入突厥部落,因而唐初为安置突厥降户,在今鄂尔多斯地区设立的“六胡州”中,主要居民全是粟特人。
4.“昭武”一词最早见于《汉书》中《地理志》所属的张掖郡昭武县(今甘肃)。“昭武九姓”是指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从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后裔10多个小国的的泛称,其王均以昭武为姓。即“昭武九姓”国,包括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国。
(按):据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新疆吐鲁番地区交河故城沟西墓地康氏家族墓》(《考古》2006年第12期)记载:吐鲁番地区交河故城沟西发掘康氏家族墓葬36座,墓志5方,均为灰陶方砖,出土于墓道。从墓志志文分析,康氏是有一定政治地位的官宦家族,为粟特地区“昭武九姓”中康国人的后裔,而且已人籍汉化,成为高昌国及唐西州属民。同一莹院内的竖穴偏室墓和本地春秋战国到车师国时期的车师人墓葬形制一致,而随葬品的时代和康氏墓地一致,这似乎意味着车师国虽早已灭亡,但车师人作为当地的一个少数族裔却一直延续下来,其固有的丧葬习俗甚至在唐代还依然保留着,所以这支康姓家族应该是和车师人后裔联姻通的汉化粟特人家族。
《西域图志》清代官修地方志之一。全称《钦定皇舆西域图志》。
(按):康乘,中华康氏的得姓始祖,中华古西域康居国王子。于公元前21年来到汉廷,定居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至今2000多年的历史。
一、康国小史
(一)史书中记载的康国
《史记·大宛列传》云: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邻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
《汉书·西域传》云:康居国,王冬治乐越匿地。到卑阗城。去长安万二千三百里。不属都护。至越匿地马行七日,至王夏所居蕃内九千一百四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万,胜兵十二万人。东至都护治所五千五百五十里。与大月氏同俗。东羁事匈奴。
《后汉书》载,康国西南都城与安息国相邻,东南与贵霜王朝的大月氏国相邻,北部奄蔡国、严国均已臣属康居,中部为康国本土,形成中亚地区月氏、康居、安息三个大国鼎立的局面。其核心区域位于锡尔河至阿姆河之间,国王的祖先是月氏人,原住区域在祁连山北昭武城(甘肃高台县境),后被匈奴人压迫,向西迁徙。西汉时,与大月氏发展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游牧民族,成为隋唐时的康国。
《魏书》卷 102《西域传》“康国”条载:“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地,自汉以来,相承不绝。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跄葱岭,遂有其国。枝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
《晋书》列传·第六十七章云:“康居国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与粟弋、伊列邻接。其王居苏薤城。风俗及人貌、衣服略同大宛。地和暖,饶桐柳蒲陶,多牛羊,出好马。(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265-275年)中,其王那鼻遣使上封事,并献善马。”
《新唐书·西域下》云:康者,一曰萨末鞬,亦曰飒秣建,元魏所谓悉万斤者。其南距史百五十里,西北距西曹百余里,东南属米百里,北中曹五十里。在那密水南,大城三十,小堡三百。君姓温,本月氏人。始居祁连北昭武城(甘肃高台县境),为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