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资料

当前位置:赵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睢州赵氏族家谱》探析

时间:2021/8/18 9:57:06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赵氏网编委会

摘要:家谱是记录一个家族历史渊源、迁徙历程、世系繁衍的重要历史文献。《睢州赵氏族家谱》主要内容包括谱序、凡例、家族世系间或某些家族成员生平事迹,赵氏族谱不仅记录着族众历代播迁,也对族群所在地方之历代变迁、社会动荡有所反映,一定程度上可补正史之阙。通过对《睢州赵氏族家谱》的考察,不仅能够明晰赵氏族群的发展脉络,亦可得窥明清以降赵氏宗族与地方的互动以及近代以来睢县地方社会的历史变迁。

民间私修之家谱不仅承载着家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也能反映出家族与地方的互动以及地方社会的文化变迁。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地都曾出现兴修家谱的浪潮,相较于传统家谱而言,新编家谱呈现出内容上的多样性承载着新时代的烙印,通过对家谱内容以及编纂群体的考察,能够很好地了解当下基层族群的发展现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一、家谱编纂情况

睢州(今河南睢县)赵氏一族,属明初大槐树移民后裔,族人主要分布在河南东部的商丘、周口一带。最初赵氏宗族族谱是以碑文的形式来记载宗族世系支脉,族人称之为家谱碑。主导历次修谱的主要是睢县、太康的族众,其中睢县三赵为赵氏祖茔所在地,[ 三赵为三个村的合称,分别为前赵、中赵、后赵。]而明清时期赵氏所立之三块碑谱,均位于睢县三赵赵氏祖茔内。自第一块碑谱至今赵氏共进行了六次族谱重修,据载最早的碑文刻于明万历乙酉(1585),第二座碑刻于清康熙辛丑(1721),并于雍正元年(1723)编撰谱牒一部。第三座碑刻于清嘉庆丁乙(1797),光绪十年(1884)曾有过一次重修,直到此次重修,睢州赵氏族谱才得以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但由于族众因为世系纠纷,此次重修并不为睢县三赵一脉族众认可。第四次重修于1951年,第五次重修于1986年,第六次重修于2017年。

自明初赵氏迁至睢境六百余年间,族内并未出有显宦,宗族规模较小,因此初次修谱是以家谱碑的形式呈现。随着宗族的繁衍,规模的扩大,至清末才出现纸质形式的家谱。在第四次修谱时,赵氏族人产生纠纷,遂导致族众修谱时一分为二,分开各续。通过查阅清修《睢州志》及家谱中的相关记载可知,在清嘉庆丁乙(1797)第三次修谱之后,兵戈四起,赵氏族众也受到战火摧残,[ 家藏《睢州赵氏族家谱》,2017年修,第66页。]比对光绪《睢州志》所载,家谱所说之战乱应为白莲教之乱、捻军以及太平天国等战乱,宗族聚居地睢州在战乱中屡次遭到战火波及,赵氏族众也饱受战乱之苦。因此直到光绪十年(1884),宗族才有新的修谱活动。

明清时期三次修谱均在睢县三赵进行。而就赵氏一族规模而言,太康一脉的人丁则比睢县一脉要更为兴盛,故而光绪年间修谱时赵氏便将地点选在了太康一脉族众聚居地。但由于距离上次嘉庆年间修谱相隔甚远,加之这次家谱重修,睢县三赵族众选派的代表出身武行,文道不懂,修谱时将三赵一脉错续至太康一脉之下。后来两方族人根据刻碑及谱牒查清世系脉络,认为此次接续确系失误,不过由于家谱已经修成,于是双方便一致决定在下次修谱时再予以改正。经过清末、民国的动荡之后,赵氏族人于建国之初的1951年将重修家谱提上日程,三赵族众本要正本清源,但因上次参与错修家谱的族人先后离世,加之修谱时在某些问题上未能与太康族众意见达成一致,三赵族众此次更正世系错讹的努力也付诸东流,未能将族谱中的错误一一订正。[ 除世系出现错讹之外,双方围绕始迁祖等相关问题亦出现很大分歧,一直未能达成一致。]故而在此情况下三赵族众一致决定和太康一脉分开另续,对光绪十年(1884)所修家谱则不予承认,因此三赵族众所修之《睢州赵氏族家谱》,自1951年后,并未涉及太康一脉的情况。

历次家谱的重修都是由族众集资,由各地族众选出代表组成理事会,负责重修家谱事宜。《睢州赵氏族家谱》中《族谱总序》称修谱是为“知子孙之繁衍,皆祖宗爱谋于后裔……为子孙者当知本源于祖宗也,溯源也,追思也。”[ 家藏《睢州赵氏族家谱》,2017年修,第3页。]历次修谱皆以之前的版本为基础,所书内容俱为各世系之脉络概览,“凡例”称“谱图世系次第,仿欧阳氏之意,以五世为准”[ 家藏《睢州赵氏族家谱》,2017年修,第62页。]。初,由于宗族本非大族,加之战乱频繁,修谱时间并不固定,期间相隔时间长短也不一,直到建国之后才形成每隔三十年左右重修一次的惯例。

二、家谱基本信息

据2017年三赵族众所修《睢州赵氏族家谱》,共三卷,卷一内容主要包括:族谱总序、碑文记载、世系茔图、修谱名次、宗派字行、族规垂训、凡例等。卷二、卷三主要内容是近世族众分布以及各支世系脉络。家谱明确记载了宗族的迁徙、分布情况,并有自十二世至五十一世的宗族辈分排行,即“景、惟、宏、昌、运;继、熙、隆、祚、永;庆、长、文、明、耀;忠、孝、传、家、远;礼、义、振、兴、裕;立、志、伟、圣、贤;子、学、德、泉、望;国、宇、功、统、邦”。

睢州赵氏为山西大槐树移民的一支,《族谱总序》称“始祖居洪洞……洪武初年,弃洪洞而移至睢州西南三十五里中柏岗居住”,中柏岗现位于睢县长岗镇,始祖讳成,“生二子,长曰大老,次曰二老……大老世居中柏岗,二老移正南十里赵楼村” [ 家藏《睢州赵氏族家谱》,2017年修,第74页。],因此族谱又分为长门、二门。族谱也是按长门、二门来进行修纂,旧谱只是详细记载世系之延续,并无各支族人错落分居之总图,最新的家谱则将族众的分布情况一并载入。经过六百多年的繁衍生息,赵氏族人开枝散叶,相对集中的分布在豫东平原,覆盖几十个村庄,如果以始祖居住地长岗镇为中心,族众的分布则集中在长岗镇周围大概方圆一百公里的区域,涉及开封、商丘、周口等市。由此也可看出,睢州赵氏族众,并未有过大规模的迁移活动。

族人世代以耕作为业,家族历史上并未出过显宦,也未建有宗族祠堂,每次续修族谱成为了最重要的宗族活动,始祖坟茔坐落于长门一脉所居之后赵村,修谱时各地族人汇聚于后赵村,鸣炮、祭祖。最近的一次修谱是2017年10月份,赵氏宗族请了戏班,连续热闹了三天,这也是近几十年村里唯一的一件盛事。此次修谱延续了1986年的传统,而明清时期历次修谱所立之家谱碑,也在此次修缮祖坟后一并树立于祖茔之侧。但此次修谱并未通知太康族众参加,自睢县、太康族众分开各续,双方于今仍未和解。睢州赵氏一族在当地无论是宗族规模还是历代所出人才规模,都无法与其他宗族相提并论,属于典型的弱宗小族,这一点历次所修的族谱也都直言不讳地提及,并告诫后世族人要相互扶持共同壮大宗族,不成想如今竟致族内分裂,睢州赵氏族谱也分开各续,这样的结果实非先人所愿见。

三、家谱的史料价值

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兴起了一股修谱之风,睢州赵氏之族谱便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修纂的。明中后期地方士绅兴起,对地方教育的普及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大大的提高了底层百姓的识字率,睢州赵氏本为地方弱宗,初次修谱便是得益于这种“文字下乡”运动。家谱中有族戒五条、族规五条,皆是按照儒家伦理观念制定。

族戒五条:一戒不孝、二戒不悌、三戒不睦、四戒不仁、五戒不义。族规五条主要为:提倡孝道、重诗书、禁为他姓后嗣、定期举行族会、严禁命名辈次紊乱。族戒和族规为宗族提供了一些解决族内矛盾的原则和族众行为规范。族谱所载都是宗族男性姓名以及妻子姓氏,至于族内女性信息则并未载入,即使是最近一次的修谱也是如此。族众宗族意识并不强,对大多数族众而言,唯一能够感受到宗族存在的恐怕应是在续修族谱之时了。与北方大多数宗族类似,睢州赵氏宗族表现出分散性、凝聚力不强的特点,而族戒族规也并未起到应有的训诫作用,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在主要是以耕作为业的宗族内得到了充分体现。

睢州赵氏一族婚姻状况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与之通婚的宗族也主要集中在豫东地区。通过观察族谱所载女性之姓氏信息,在笔者家乡多数姓氏如今已经消失。本地的许多宗族和赵氏宗族一样属于大槐树移民后裔。移民后裔与当地一些宗族经过数百年的繁衍,在形成了任姓张姓李姓孟姓、轩姓、王姓等几个主要的姓氏。睢县三赵村,主要为赵氏长门聚居地,其中分为前赵、中赵、后赵,前赵以赵姓为主,也有董、周、轩等姓,但数量较少,而中赵和后赵则为同姓村居民均为赵姓。据老人讲村里原先也有朱、曹等姓,由于后来没有男性继承人而逐渐消失,也有因为战乱而举家搬迁而走的,而许多大宗族聚居地也有少数外姓,大多是建国前逃荒、避难而来,最后在当地落户。目前村庄内的一种常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为不同的小团体,团体内的成员或是同一个曾祖或是同一个高祖,血缘关系最近族人组成一个小团体。团体内族人相互扶持、共同应对、参与各种社会事务,即使在战乱年代也是如此,由此不难想到在战乱年代,人丁单薄的小姓宗族在无力应对外来的威胁时,举家迁徙避难成为了首选。至于改姓归宗,托庇于其他大姓宗族这一做法在当地并未发生过,人们宁愿颠沛流离、背井离乡也不愿冒认祖宗。

睢州赵氏当地属于弱宗小族。而与赵氏相邻而居的一些宗族也表现出典型的北方弱宗族特点,在族内并未形成凌驾于个体家庭之上的宗族力量。普遍的情况是,宗族内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而组建起来一个个“大家庭”团体。在这样的团体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