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杨会均,生于1927年7月15日。母亲从小就命苦,她刚出生,我的亲外婆就去世了,过去俗称为产中死。幼小的母亲没有奶吃,饿得整天哇哇直叫。外公见了很心痛,也很着急,于是找人帮忙,将母亲托付给一家无儿无女的夫妇抚养。母亲的养父叫杨克耀,解放前靠扯竹麻为生,无田无地。母亲的养母叫杨黄氏。外公外婆对母亲百般呵护,有好布先给她缝衣裤,有好吃的先尽着她先吃,母亲成了外公外婆的掌上明珠,直到将母亲养育成人。
1950年母亲同父亲结婚时,她什么农活和家务活都不会干。但母亲聪明伶俐,好学爱问,总是虚心地向婆家的哥嫂和弟妹学习,向左右邻舍有一定干农活和家务活经验的老人请教、学习。慢慢地母亲就成了一个勤劳、勤奋,善于勤俭持家的能人,从而得到家庭、家族和左右邻舍的好评。1951年3月,我的出生给家里带来无比的快乐,同时也给父母亲增添了许多的事情。父母忙家务、干农活就难于照料我,于是只好把我托付给外婆,直到我两岁半时才回到父母的身边。这时我又有了一个弟弟,父母整天忙前忙后,还要精心照顾我们兄弟俩,生怕我们受冻挨饿。当时父亲是大队干部,成天都在外面忙,照顾我们兄弟俩的事情就全部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
特别是在公共食堂那个年代里,粮食不够吃,还缺医少药,因此许多人都饿得走不动,脚和脸都浮肿,有人生病后无法医治,就死在沟边路边。当时真是缺吃少穿,大人劳动一天才三四两粮食,小孩只有二三两,那时的日子过得很艰难。许多时候,母亲为了我们兄弟俩的身体能健壮一点,就把她的饭的一半给我们吃,自己就吃点菜、喝点汤就算了。1960年父亲逝世,给全家带来无比的悲痛,整个家就像散了架的房子一样,无依无靠。母亲只好化悲痛为力量,担负起抚养和教育我们兄弟俩的重任,家里家外的事全由母亲一个人担当。可想而知,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一个寡妇要带领两个男孩子是何等的艰辛啊!为了使我们兄弟俩读好书,母亲白天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晚上打草鞋,卖了以后供我们上学。我们兄弟俩穿的衣裤鞋袜都是母亲晚上点着煤油灯一针一线给我们缝制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她老人家为儿子的成长是何等的操劳!
1974年,我师范毕业参加了工作,为家里稍微减轻了一点负担,但母亲还是为家里的每一件事操心。我弟弟的身体不太好,母亲为了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她老人家很多事都是身体力行,亲历亲为,尽量不让我弟弟去做。这就是一个母亲对自己子女的付出。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是这样,对邻里也同样表现出善良和爱心。我们家的左邻右舍的大人、孩子生病了,她老人家就主动帮忙,为他们扯草药、焼灯花、刮痧,从来不取分文。母亲还经常教育我们兄弟俩,做人要诚恳老实,多做好事,不干坏事,不要在外面干那些偷鸡摸狗的事。借了别人的钱物,有钱物时就要及时归还。别人救济过你,你应该牢记在心。要懂得知恩报恩,不要自己稍好一点就把别人的恩惠忘记了。
冬天来了,天气冷了,左邻右舍的老人就请母亲为他们编火笼子、缝褂褂或棉衣棉裤、做鞋,等等。母亲常教育我们:“人家的老人就是自家的老人,帮点忙算不了什么。”母亲的高贵品质和优秀品德,一直影响着我们兄弟俩。
母亲于2002年农历6月13日病故。每当我们想起母亲的时候,眼里总饱含着泪花,心里总是默默地念着:“母亲,您永远活在我们全家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