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谱

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聂振强:谱牒文化在传承中华姓氏宗亲文化中的作用研究

时间:2017/9/14 20:29:03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摘要】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人超过5500万。每年大批华人不辞艰辛,来到中国祭拜祖先。尊祖敬宗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传统美德,寻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中国人的这种寻根追祖情结,是与延续数千年的家谱有关。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代表,家乘族谱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题词】谱牒文化  传承中华姓氏宗亲文化  作用研究

一、谱牒是记载姓氏宗族主要成员世系档案,家谱是姓氏宗亲文化的代表,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家族制度而来的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文献,其形式和内容集中了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谱牒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家谱、族谱的学科;“家谱”是以表谱的形式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本族人员事迹的图书体裁,家谱是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是门当大户记载其世系及显赫人物的谱籍,家谱起到维系近代家族制度的作用,目的在于炫耀门第,维护族权统治。谱牒不为封建家族和剥削阶级所独有,谱牒的出现是中国人民尊重祖先的一种自然美德,记录家族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谱亦称族谱,现存的族谱,主要是北宋以来民间编修的,是以特殊形式记载某一姓世系和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由于时代、地域或记载范围的不同,又有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宗世谱、房谱、支谱等称谓。家之有谱,犹县之有志、国之有史。家谱、方志和正史,构成了史籍大厦的三大支柱,就数量而言,家谱独占鳌头。

家谱首先是确认族众的血缘关系亲疏、防止血缘关系混乱的依据。世系图表中详细记载着全族男子的名讳、字号、生卒年月、葬地、配偶姓氏及生卒年月等,以及生几子几女、子何名、女适何地何姓等,有进学中举、为官作宦者还要记其简历。本族有史以来制订的各种家法族规、家训家范、祖宗训诫子孙的言论等,就可以据此确定族众的地位,赈济贫困族众,解决世系纠纷,防止血缘关系的混乱。透过族谱,可以看到变幻着的历史风云以及跌宕起伏的人世沧桑。家谱文化的丰厚底蕴对研究地方志、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均有重要价值。谱牒学,姓氏学,姓氏社会学已注入了崭新的内容,成为一门跨专业的边缘学科。
“宗亲谱牒”学应是一门专门研究家谱、族谱的学科,宗亲家谱是以表谱的形式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本族人员事迹的图书体裁。谱牒是记载宗族主要成员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是伴随着家族制度而来的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文献,其形式和内容集中了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

现代人续编的家谱,吸取了历史上编制家谱的精华、弃其糟粕,将每人的世系、生卒年月、学历、专业、经历、婚姻、成就、照片、地址等都记载下来,还配上反映重要人物及事件的短文,将家谱记载的内容加以发展,成为家族中维系血缘关系及记载家族历史的珍贵人文材料,代代相传。

二、祠堂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民族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祠堂盛于明清,尤其是清代中后期,大小祠堂遍布城乡各地。祠堂大多建筑宏丽、工艺精美,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悠远的传统风俗,千百年来为民众所重视。据历史记载:宋曰墓祠,“南宋《家礼》立祠堂之制中,称家庙为祠堂”。故旧时祠堂又称“家庙”、“祠庙”,多建于墓所、宅地或家族的聚居地附近。祠堂为民间保存较好的一种古建筑体,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他所显示的强大的生命力长久不衰。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功过千秋。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族文化的代表,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祠堂是汉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聚会场所,族亲们在祠堂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祠堂还是教育小孩子的场所,不好好读书就要到祠堂罚站,偷鸡摸狗者也要在祠堂遭处罚,有的祠堂对男盗女娼者不得进堂,祠堂起到道德养成教育好场所的作用。

祠堂一般分为两大类:姓氏祠堂和历史名人祠堂。“姓氏祠堂”(即宗祠族姓祠堂)最大的特征是:内部设有神主堂,供置祖先的神主牌位,而且龛前都有香炉、烛台等祭器;四周壁上有绘画、浮雕,柱上有祠联、楹联,横梁或壁上悬挂匾牌,内容是歌颂祖先德业、宣传积善积德。祠中大多都有戏台、厢房,以供娱乐热闹之用。正门外门上大多绘刻尉迟恭和秦琼二将士作为护门神。“历史名人祠堂”(即历史名人纪念专祠)是官方或民间建立的纪念性祠堂,堂中有历史名人塑像或画像供后人瞻仰;陈列名人有关的资料、著述和文物等;历史名人专祠大多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一般每个村庄都有,以姓氏为基本建造祠堂,也有的一个自然村布置一个祠堂,称呼也为“某家祠堂”、“某家宗祠”。建造一般以民间集资,当地富豪资助。现存的祠堂,大多保留明代以来的建筑风格。这些祠堂虽然建筑规模不大,但结构精巧端庄,古朴凝重,虽风格有所不同,但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即使重修或重建过的祠堂,其结构、色彩乃至雕饰,也基本保持明代以来的基本特征。

三、姓氏宗亲文化是社会德治的主体,是家庭家族建设中伦理道德力的基石

家族主要以姓氏为标记的同血同缘群居群体,它的显著特点是日常运行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充当儒家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它通过长辈的约定成俗和对晚辈的不断教化,使个人和整个群体的思想、行为、习惯,万变不离儒家文化其宗。几千年来,中国社会政治模式都是“国管法治,家管德治”,那就是靠姓氏家族来振兴德治。在旧中国,因为有家族管德治,男人做贼与女人偷汉,不说当事人永世不得翻身,就连“六亲都有蒙羞的耻辱感”。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中,家族是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比如凝聚人心、礼貌待人、尊老爱幼、规范同胞行为、助学及扶贫帮困等等,直接培养人才与社会稳定。当下贪官污吏、男盗女娼,无以为耻,甚至都笑贫不笑娼了,说明姓氏宗亲家族中的德治建设还有着积极一面。随着改革开放,搞活市场经济,个人的利益作用膨胀了,所以,整个社会也就逐渐缺少了道德!

中国要做一个道德大国,那首先应该是德治无处不在,人们要受到德的诫勉。所以从道德角度而言,我们中国现在要弘扬儒家文化,宗亲家族能推进民族融合,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推动作用。

四、家风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家法就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风是家族子孙后代恪守的家训而形成的“家文化”,是一个家族的宝贵财富

家风好,则族风好、民风好、国风好。社会精英层、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家风对社会风气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引导和示范作用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也是党的优良传统。良好家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成长的营养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领导干部要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格调。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风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因家风清廉质朴、善良守信、进取有为而赢得赞誉的古今名人不胜枚举。包拯严厉要求其后代不犯脏滥,不违其志,否则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岳母姚氏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又严格教育参战的儿子,一心报国;清代名臣林则徐留给后辈的家训“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让后人铭刻在心、代代受益。

五、农工民主党中央开创“姓氏宗亲文化”调研的先河,全国人大、政协“两会”首次受理提案建议并复函

1、“姓氏宗亲文化”的提出缘自民主党派中央调研课题,在全国“两会”首次提案建议

2012年5月,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理论研究基地发出理论研究课题招标书,农工党北京市委理论研究基地报送《姓氏宗亲组织与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专题研究》课题中标(立项号JD1205),同年4月,农工党中央文化委决定联合发文,开展对《姓氏宗亲文化发展在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应策研究》课题调研决定,对全国6个省、市进行调研,发放问卷调查表,课题负责人张新建,农工党中央文化委委员聂振强任课题组长、总执笔人。

农工党中央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提交《发挥姓氏宗亲文化在中华民族精神思想中的传承作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议》(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1248号(文化宣传类078号)提案)。2014年7月15日,国家民政部向农工党中央发“提案答复的函”(民函【2014】665号签发人:顾朝曦)中称:“姓氏宗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为扩大海外联谊范围、拓展统战工作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在国家级文件中首次肯定了“姓氏宗亲”组织、姓氏文化政策性的相关问题的答复。

2、首次发布姓氏宗亲文化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报告,“家谱”是姓氏宗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8月,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联络委开展了《中华姓氏宗亲文化问卷调查》的实践活动。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家谱”是姓氏宗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姓氏宗亲文化的组成”,部分答卷公众选择了多项,家谱占74.38%;祠堂、堂号占23.64%;历史人物占18.71%;祖德、祖训占15.76%;姓氏图腾标徽占10.83%;楹联占7.88%;需论证认定占15.76%。

3、在“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关注姓氏社会组织的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述

2014年11月14日,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在京举办“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陈喜庆,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邵鸿,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刘新成,政党理论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长牛有成,政党理论研究基地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约60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提交《关注姓氏社会组织的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者郑杭生、聂振强)论文,在政党理论学术界率先提出“姓氏宗亲民间草根组织是社会的新阶层”、“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对象的需要”、“网格化管理的空白”、“政府管理与服务的缺失”、“姓氏民间社会组织与治国理政的关系”等五大专题论述。与会专家认为,“姓氏社会组织”与“治国理政”是个好选题,开阔了政党理论学术研究的新视角,是民主党派的调研优势,多位学者表示认同和参与。

4、提出“姓氏社会学”领域研究方向

郑杭生先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定义、社会运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被称为是东方“社会运行学派”,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之一)提出“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社会学本土论”、“社会互构论”等四论,结合社会学流派——社会运行流派,首次在中国人民大学招收两名“姓氏社会学”博士后,开创姓氏社会学学科研究领域。

5、首届《姓氏文化研修班》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2016年5月8日,由高等院校首次主办的《姓氏文化研修班》在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举行开班典礼。至此,在全国首次拉开了姓氏文化教育培训进入高等院校的序幕,从研究、教学、传播、产业化方面为中华姓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基了理论与学术研究的基础。

对于农工党开展姓氏文化调研并参与举办姓氏文化研修班一事,前人民大学副校长、社会学一级教授郑杭生生前这样说过:“姓氏宗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己逐步显现出一种社会现象,姓氏文化的社会现象和我研究的社会学有着一定的关系。都需要结合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分析,还是叫姓氏社会学为好。民主党派开了个好头,对姓氏对姓氏宗亲进行了全国的调研,还上了全国“两会”提案。要把“姓氏社会学”建立起来,招1、2个博士生,把聂老师的论文收集一下,参照他们的论文去编写教材,由他带头做好这个课题研究。做好姓氏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由我来抓”(见中国人民大学纪念郑杭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54页)。并通知我“你是中华姓氏文化方面的专家和组织者,请你写一篇文章,题目如《中华姓氏文化研究的当代意义》,着重可围绕中华姓氏文化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展示你们农工党研究的成果”。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让我们弘扬传承中华姓氏宗亲文化,为实现一带一路,再创辉煌!

作者简介:

聂振强.jpg

聂振强

农工党中央联络委委员、姓氏宗亲文化调研组组长;

姓氏文化研究学者;中华姓氏宗亲研究开创人;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姓氏文化研修班》开课人;

泰国.东盟国际《中华姓氏宗亲文化与经济研究贡献奖》获奖者。

研究领域:

政党政治,多党合作制度,参政党在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提高中的监督作用;姓氏社会学,姓氏宗亲文化,姓氏宗亲政策及应策研究等。

研究成果转化为农工党中央提交全国“两会”提案(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1248号提案),国家民政部办理答复函(民函[2014]665号)。

今日热点

姓氏字辈

推荐产品

家风家训

姓氏动态

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