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林:族谱是族人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编修族谱是全族人的共同愿望,也是刻不容缓的历史责任
- 时间:2018/7/20 17:29:18
-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 发布:新闻编辑部
族谱,俗称家谱,是记载以父亲为主体的家庭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谱牒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族谱是中国五千年人类文明历史的见证,中国历史传承的一个特点是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人有姓。所以中国的历史就是建立在正史、方志和族谱这三大支柱的宏伟大厦上的。史、志、谱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渴租,慎终追远更是中化民族承前昭后,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在一次次社会动荡和变革中,一个个家庭劳燕分飞,而很多年后族谱成了这个家族重新认祖归宗的重要依据,以及他们对自己祖先的珍贵纪念。上海科学院研究员钱航说:“族谱的本身及是生命之链的接续,只有族谱,能够让最卑微的草民在文献记载的历史中,留下曾经生存的印记。因此族谱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传家之宝典。”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个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陈氏家族。陈氏大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陶乐陈门也与其他陈门一样;在各自的岗位上,各自的领域内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大展宏图,正在谱写出曲由代代风流写春秋,千秋万载耀荣光的时代之歌。
先祖从迁居平罗,陶乐至今二百多年来,历经清末民国时期,见证新中国的诞生,经受了无数次战乱,灾荒瘟疫等苦难,但陶乐陈氏家族仍然坚韧自强,生息繁衍到现在已经延续了八代人(前者无法查清),八支血脉,繁衍至今已有四百多户,总人数为一千二百四十六人(不包括陈姓立给外姓的后裔),成为陶乐第一大族,也是陶乐旺族之一。真可谓,家门盈庆,枝繁叶茂,子孙兴旺,苗裔四布。
但由于居住分散,来往甚少,关系渐疏,同族而陌路者比比皆然。更有甚者,叔辈重名,同辈同字者甚多,仅六代人中,陈涛、陈军、重者5人。陈涛、陈波、陈刚、陈雷、陈华、陈东、陈宁、六代有,七代也有,实犯大忌。其况延年,陈氏家族的历史将会湮没。
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团结和谐,社会安定美好,全国各地各族正普遍掀起编修族谱的热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力的增强,政治文化环境变得比较宽松,加之海峡两岸关系的交流来往,近六千万海外华人,海外宗亲社团都有着强烈的寻祖认宗的愿望,每年有大批华人远涉重洋,不远万里,不辞劳苦、回国祭祖,东南沿海地区也兴起修续族谱的热潮,这对我们更是一种鞭策。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个没有历史记载的民族,必然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换言之:“一个没有族谱的家族,也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家族。”《孔氏族谱》、《毛氏族谱》等都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人生一世无论如何成功,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文化遗产是最大的遗憾,试想,人从娘胎中呱呱坠地,几十年后又静静离去,古人云“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一世连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千年之后自己的了孙连祖宗是谁都不知道,岂不是失去了根本。尤其现在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人们走南闯北,移居海外,旺族人众者不管求学升迁、做工务家、经商置业、从军服役,议政为官,偶有相遇,不知谁大谁小,是否门中族人无从知晓,只有族谱才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族人,族谱是桥梁、族谱是纽带,编修族谱已是全族人的共同愿望和刻不允缓的历史责任。
值此,谱书面世之际,恭祝我《陶乐陈门》各支派子孙繁衍,人才辈出,和谐安康,长发其祥。
共和国甲午二零一四年发春吉旦
编者:陈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