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谱

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临淄:晏子思想和中华晏氏家族根文化的“圣地”

时间:2020/3/6 10:26:53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内容提要】唐末临淄进士晏墉玄孙晏殊成为北宋宰相,出现了临川晏氏世宦大家族“一门十进士”的家族辉煌,他们荣耀了晏氏家族。以晏殊、晏敦复和晏陶三位晏氏进士官阶和封爵临淄侯、临淄公,可以看出临淄一直被中华晏氏官宦家族视为心中永远的郡望“圣地”。但元朝以后由于战乱不在,晏氏家族分散东南各地,明朝以后的全国各地晏氏家族百分之八十出自江西临川文港晏殊故里沙河晏村(今进贤)。如今历经2600多年繁衍的晏子家族后裔,始终如一把“临淄”视为中华晏姓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晏氏家族根文化的“圣地”。

自从我拜读了全国优秀教师毕义星先生著《齐文化纪事》一书后,深感临淄文化源远流长,临淄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临淄古城为核心的齐文化是中华文化文明的的核心源头之一。以春秋齐国大夫晏弱和贤相晏婴为代表的晏氏家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以临淄为核心的齐郡,自春秋以来就一直成为了中华晏姓郡望,晏氏家族根文化的“圣地”。

一、中华晏氏家族——“望出齐郡”

1、临淄历史沿革

在8000年以前,临淄后李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创造了后李文化。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今临淄)。齐献公即位后加固扩建了营丘城,东城墙濒临淄水,沿河而建,故将营丘城改名为临淄。

自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设临淄县,属齐郡。一直至南北朝时期,临淄为齐国王都、齐郡郡治、临淄县治所在地。唐至北宋时期,临淄为青州北海郡临淄县县治所在地。

2、晏氏郡望——临淄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唐以前的齐郡青州临淄晏氏和江西抚州临川晏氏是地望的代表性姓氏。

3、 晏姓宗祠通用联

“望出齐郡;姓启晏弱。”

——全联典指晏姓源流和郡望。齐郡就是临淄,临淄就是中华晏氏的世宦之地。《元和姓纂》一书记述晏氏源流说:“左传,晏子名弱,齐公族也,生婴,字平仲,晏父戎,晏公厘并其族,汉有司隶校尉晏将。”望族居齐郡(今山东省临淄县)。晏氏后人尊晏弱为晏姓的始祖。晏氏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家族。这个古老的客族,传到了春秋时代,家族昌盛,晏氏与高、国、鲍一起成为齐国的四大望族,世代在齐国做官。

“临川名士;齐国贤卿”。

——上联典指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景德年间赐同进士出身,庆历年间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其词作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

下联说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婴,字平仲,夷维人,齐灵公时,继其父亲晏弱为齐卿,历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命出使晋国联姻,与晋国大夫叔向议论齐国政治,预言齐国政权将为田氏所取代。虽至高官,但生活俭朴,每顿饭不吃第二种肉菜,妾不穿丝帛做的衣服,他的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在诸侯中享有很高威望。后人采集他的言行,编成《晏子春秋》。

二、唐末以前晏氏——“世宦临淄”

江西第五世祖晏殊第八子晏几道,于北宋年间倡修《东南晏氏统修谱》,几道公追溯到景星公由云南楚雄复归临淄十七世。晏景星(约生于公元320年),字正大,光禄大夫(从一品),自云南楚雄府复归山东临淄之世系第一世始祖。为我《东南晏氏统修谱》明确记载的东南晏氏追溯的第一世始祖。

唐初晏氏家族在长安乃名门望族,晏氏一门人旺财大势广,个个乐善好施,为官的清廉,行商的童叟无欺,是以,无论走到哪儿,总是受人敬重。晏氏事业遍及各地,在江南苏州城置有江南晏家行馆。

从已发现的唐朝晏氏墓志碑刻,不论晏氏后人任官何地、迁移何地,均明确记载青州北海郡(临淄)为晏氏族人的籍贯祖居地。

1994年5月4日王庄镇浦巷村砖瓦厂出土,现藏常熟博物馆的《唐故清州北海郡晏府君(仲颖)王氏夫人墓志铭》志为石质,长40cm,宽39cm,厚5cm。志文13行,行4-21字不等。正书。周边为几何纹。有界栏。志左下角略有残缺。碑刻于唐大中十四年(八六O)七月二十五日。从墓志文可知,晏仲颖家族的先祖为下邳太守晏素。下邳即今天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下邳别称邳国、下邳郡。战国时期,齐威王封邹忌当下邳的成侯,开始称该地为“下邳”。

1999年3月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药王洞乡南晏村出土唐《大唐故北海郡晏府君之墓志铭并序》即晏曜(784-848年)墓志,并入西安碑林博物馆。志石长48公分,宽48公分。志文22行,满行22字,楷书,阴刻。志侧无纹饰,篆书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名称。四侧各书三字。大唐故北海郡晏府君之墓志铭并序乡贡进士刘翘撰、刘匡篆盖、刘颎书。

从墓志记载可知,晏曜,齐国相婴之后也。

三、宋朝临川晏氏——“封爵临淄”

五代末北宋初,宋太祖统一中原,与辽国对峙。战争频繁的五代,北方王、李、吴、曾、晏、陈等世家大族相继避难南来,卜居临川。自此宋朝“临川晏氏”一门十进士。

1、宋朝封爵制度

宋初的封爵增加到十二级,从高到低一次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王为正一品,嗣王、郡王、国公从一品,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为正二品,开国县公从二品,开国侯从三品,开国伯正四品,开国子正五品,开国男从五品。

2、宋代晏氏封爵

(1)晏殊的封爵——封临淄郡开国公

从1028年封临淄开国男开始,保持爵位12年至1040年封临淄郡开国公。临淄郡开国公保持爵位14年到1054年加封为楚国公一年后薨。

江西抚州临川(今属南昌进贤)《东南晏氏重修宗谱》是北宋宰相晏殊的第八子晏几道(第六世祖)主持首创修编的,把晏氏族人由北向南迁江西等地的情况,世族的繁衍生活的状况,以及朝廷对晏氏的恩遇等等都作了详尽的记载,是难得的原始历史资料。后经第八世祖敦复公,第十三世祖师吉公、秀公,二十三世祖文辉公,二十九世祖成玉公,一共六次续修始成今日之谱。该宗谱中记有皇帝诰勅诏书,大量记载了皇帝对晏氏家族的恩宠。宋仁宗一个月内就对晏殊下了五道追赠追封诰,生动地有力地说明了对晏殊一家四代五口人恩宠有加。这也说明了晏殊在朝廷不仅位处重臣的位置,也明示了晏殊定然有骄人的历史政绩。

宋天圣六年(1028年)二月晏殊拜內翰诰曰: 更直內庭专司,密命召对玉堂之殿诏,登金马之门,况其绚藻摛华,英标迈俗,询诸公议。咸以为宜景灵宫朝请大行尚书户部员外郎,知制诰太子舍人轻车都尉(从四品),临淄开国男(从五品),食邑三百户,赐金魚袋。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十一月,一连下了五道追赠诰和追封诰:《元献公曾祖追赠诰》(延昌公)、《元献公祖追赠诰》(郜公)、《元献公父追赠诰》(固公)、《元献公母追赠诰》(吴氏)、《元献公妻孟氏追封诰》。

《元献公曾祖追赠诰》诰封: 晏延昌 推诚佐运功臣枢密使特进检校太傅 行刑部尚书上柱国临淄郡开国公(正二品) 殊曾祖原封太师康定元年追赠中书令兼尚书如故。

《丞相加封楚国公制》 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十一月十五日 诏曰:朕绍承丕绪,轸念台衡,缅惟先代而廸厥,官思咸和于万国,爰立相而置诸左,肆命总於百工,偏简元勋,无踰旧学,推诚保德功臣光禄大夫刑部尚书开府仪同三司,特进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临淄郡开国公。食邑一万二千五百户,食实封五千七百户。

(2)晏敦复的封爵——封临淄郡开国侯

根据《东南晏氏重修宗谱》记载,晏敦复是东南晏氏始祖临淄晏墉八世孙、晏殊曾孙(即晏几道之孙)。晏敦复宋大观三年登进士第,至宝文阁学士,吏部尚书,封临淄郡开国侯(从三品),食邑三千六百户,食实封三百户。

(3)晏陶——封临淄郡开国侯

根据《东南晏氏重修宗谱》记载,晏陶是东南晏氏始祖临淄晏墉十世孙、北宋宰相晏殊六世侄孙(即晏殊之兄晏融六世孙)。文天祥和晏畿孙是好友,晏陶去世后十一年,晏畿孙委托刘辰翁请文天祥撰文立碑。

根据文天祥《宋故赠大中大夫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知临安府兼浙西江东制置使上柱国临淄郡开国侯食邑三千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晏公神道碑铭》,可知晏陶封爵临淄郡开国侯。

四、中华晏氏文化的圣地

唐末临淄进士晏墉玄孙晏殊成为北宋宰相,出现了临川晏氏世宦大家族“一门十进士”的家族辉煌,他们荣耀了晏氏家族。以晏殊、晏敦复和晏陶三位晏氏进士官阶和封爵临淄侯、临淄公,可以看出临淄一直被中华晏氏官宦家族视为心中永远的郡望“圣地”。但元朝以后由于战乱不在,晏氏家族分散东南各地,明朝以后的全国各地晏氏家族百分之八十出自江西临川文港晏殊故里沙河晏村(今进贤)。如今历经2600多年繁衍的晏子家族后裔,始终如一把“临淄”视为中华晏姓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晏氏家族根文化的“圣地”。

【作者简介】

晏金洲,字振飞,别号“文曲星”、网名“飞越时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73年10月出生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高邮。国家一级建造师、高级工程师。中华晏氏族谱编纂委员会副主编,中华晏氏网副站长(总编辑)。

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第八届全国优秀建造师;

首届工程建设行业杰出科技青年;

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建设学术委员会青年专家;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研究员;

上海中华书画协会会员;

南通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南集团书法协会会长;

中国地名学会地名与姓氏文化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晏殊文化(香港)研究会副秘书长;

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会员;

山东齐河广播电视台《寻访晏婴》特邀专访嘉宾;

中共临淄区委主办的《齐文化》杂志特邀作者。

今日热点

姓氏字辈

推荐产品

家风家训

姓氏动态

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