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谱

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黄会元:金华黄氏始祖黄苾探析

时间:2020/6/8 9:36:58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江夏黄氏中的黄苾,最初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做官,后来升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按察,黄氏族谱尊称他为按察公。后来,金陵一带战祸不断,黄苾带着家人迁居到婺州金华府浦阳县(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定居。黄苾去世后,葬在浦阳,子孙繁衍兴旺,后来形成江夏黄氏的最大分支金华黄氏,黄苾被尊为金华黄氏始祖。

苾公像.jpg

黄苾的身世,一直以来困扰着金华黄氏后裔,无法给出准确的说法。但也有明确的内容。金华黄氏始祖是黄苾,没有异议。黄苾是江南五大族始祖,也没有异议。分歧和疑惑最大的是:黄苾是东晋黄积次子还是东晋黄积的十世孙,即黄苾是东晋人还是隋朝人或隋唐人。黄苾究竟是东晋人还是隋朝人或隋唐人,在没有出土文物佐证的情况下,我利用家谱文献来梳理、探析黄苾的情况,以此就教于方家。

一、黄苾是东晋人探析

有人认为黄苾是东晋人。

黄苾果真是东晋人吗?

我们还是来看相关的记载。

我们先来看清朝记载黄苾的资料。

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五桂堂撰写的《黄氏历代源流序》中说:“期生三子,长名积,晋太兴庚辰(320年)任新安太守。积生二子,长名寻,次名苾,金陵按察,自江夏始迁婺浦阳。而寻随任庐墓,迁居新安黄墩。”五桂堂始修谱于宋代,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五桂堂撰写的《黄氏历代源流序》应是其后裔续修的。《黄氏历代源流序》明确记载黄苾是黄积的次子,是东晋人,因为其父是东晋是新安太守,父子生活在东晋。黄苾曾经自江夏始迁婺之浦阳。

我们再来看民国时期记载的黄苾资料。

民国家谱中记载的黄苾资料,首推民国谱《按察苾公列传》:

公讳苾,字惠卿。其先居江夏之安陆,汉尚书令文强公十世孙,晋新安太守积公次子也。东晋简文帝时征为兖州总管,宽以治民,严以律军。迁金陵按察,时犯盗者数十人,有司具状,公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吾闻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况数十人。”遂宽其谳。于是坐盗者科决有差,悉活焉。镇守吴英,浦阳人,以公仁慈,妻以女,会兵乱,偕隐浦阳。二子:居中、居正,成进士,世占籍焉。

家史氏曰:崇□、良稼二公,尝辑公遗文,厘之成帙,为后考,今皆逸。致事迹不概见,虽然即兖金陵观之,仁恕足多矣!

《按察苾公列传》出自何年何月何谱,无从考证,但是民国家谱(1940年修)明确记载了该篇文章。

民国家谱记载的《按察苾公列传》与现当代会稽山人黄汉良校注的《按察公列传(黄苾传)》有文字出入。现摘录会稽山人黄汉良在《会稽黄氏宗谱》中校注的《按察公列传(黄苾传)》原文如下:

公讳苾,字惠卿。其先居江夏之安陆,汉尚书令文强公十世孙,晋新安太守积公次子也。初官兖州,宽以治民,严以律军。迁金陵按察,时犯盗者数十人,有司具状,公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吾闻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况数十人。”遂宽其谳。于是坐盗者科决有差,悉活焉。镇守吴英,浦阳人,以公仁慈,妻以女,会兵乱,偕隐浦阳。二子:居中、居正,成进士,世占籍焉。

家史氏曰:崇□、良稼二公,尝辑公遗文,厘之成帙,为后考,今皆逸。致事迹不概见,虽然即兖金陵观之,仁恕足多矣!

民国家谱中记载的《按察苾公列传》明确说黄苾:“东晋简文帝时征为兖州总管。”《会稽黄氏宗谱》中黄汉良校注的《按察公列传(黄苾传)》仅仅说黄苾:“初官兖州。”民国家谱中记载的《按察苾公列传》和《会稽黄氏宗谱》中黄汉良校注的《按察公列传(黄苾传)》都明确说黄苾:“迁金陵按察。”

这里有一个问题:“按察”作为官名,始设于唐朝初年,东晋时还没有“按察”官名,且东晋至隋唐有三百多年,所以按察公黄苾不可能是东晋人。

当然,家谱中的官名也有造假的情况,主要是后世子孙“虚荣心作怪”,为了“自我荣耀”而造假,为祖先造假,为自己造假。所以,我在这里以官名“按察”黄苾不可能是东晋人”的前提是:黄苾任“按察”官是真实的,即没有造假。事实上,目前还没有发现民国家谱中记载的《按察苾公列传》和《会稽黄氏宗谱》中黄汉良校注的《按察公列传(黄苾传)》有造假的情况,所以“按察公黄苾不可能是东晋人”的结论是成立的。

那么,黄苾是什么时代的人呢?

无论是民国家谱中记载的《按察苾公列传》,还是《会稽黄氏宗谱》中黄汉良校注的《按察公列传(黄苾传)》中,都没有明确写出黄苾是隋朝人,而是都说黄苾是“晋新安太守积公次子也。”

问题来了:第一,晋新安太守积公果真有次子吗?第二,黄苾果真是“晋新安太守积公次子”吗?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晋新安太守积公果真有次子,是黄彛,不是黄苾。直接证据来源于明朝正统三年纂修的《河南如堂黄氏宗谱》中的记载:六世黄积,劭公长子,字原集,晋建兴间,以文学入官,为晋王祭酒,元帝即位,拜新安太守,卒厝官所,余具八卷,发扬潜德编墓碑云,生二子:寻、彛。即晋新安太守积公的长子是黄寻,次子是黄彛。也许有人会说,新安黄氏家谱中都没有黄积次子的记载,即使有,也应该是黄苾,而不应该是黄彛。更有人会说,《河南如堂黄氏宗谱》中“黄彛是晋新安太守积公次子”的记载是孤证,不值得相信。我则说,黄苾不可能是东晋人,黄苾也就不可能是新安太守积公的次子。《河南如堂黄氏宗谱》中“黄彛是晋新安太守积公次子”的记载,目前的确是孤证,有孤证总比没有孤证好吧,我们至少可以沿着此孤证去寻觅“晋新安太守积公次子黄彛”的后代。

第二个问题是:黄苾果真是“晋新安太守积公次子”吗?

不是。直接证据来源于明朝正统三年纂修的《河南如堂黄氏宗谱》,它有力地证明了黄苾不是“晋新安太守积公的次子。”

又提到了明朝正统三年纂修的《河南如堂黄氏宗谱》,我就来介绍一下《河南如堂黄氏宗谱》的情况:

首先,非常感谢湖北仙桃的黄诚琼宗长为我提供了河南密县《河南如堂黄氏宗谱》(我称之为如堂谱)的影印件。其次,明朝正统三年纂修的《河南如堂黄氏宗谱》是怎么来的呢?事情是这样的,新安太守黄积后裔有一支迁居江苏,从江苏又迁居“至钧州之如堂,如堂今之密县也。”河南密县黄氏后裔,在明朝正统三年纂修了《河南如堂黄氏宗谱》,具体纂修人是:左朝奉郎水陆计度转运司副使黄志立慕辑,赠奉政大夫行部户曹郎中黄仲英重新,中宪大夫知饶州府事黄文中编校,行部郎中孙婿刘德恒增脩,中宪小宗子黄彦奎辑录。《河南如堂黄氏宗谱·卷七》六世至九世世系如下:

六世:黄积,劭公长子,字原集,晋建兴间,以文学入官,为晋王祭酒,元帝即位,拜新安太守,卒厝官所,余具八卷,发扬潜德编墓碑云,生二子:寻、彛。

七世:黄寻,积公长子,字子存,有文学名著于时,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由江夏将家就父新安以造家焉。娶汪氏,生二子:元奕、元奖;余具勋业遗芳编传文云。

黄彛 ,积公次子,处士,讳彛(yí ),字子常,有学识,甚得王逸少【应是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器重,其作字有墨本今存焉,生一子:元实。

八世:黄元奕,寻公长子,字世昌,始为大都督陶士衡,从事,讨苏峻有功,拜都尉,后伐苏逸,死于难,夫人王氏,生二子:奇远、奇中。

黄元奖,寻公次子,字昌时,处士,文章德行俱为时冠,不求闻远,以隐遁而终身焉,娶甯氏,生一子:奇芳。

黄元实,彛公之子,字昌代,处士,早世,生一子:奇英。

九世:黄奇远,元奕公长子,字德元,早入仕为督邮,寻为主薄终官,余详公卿名爵编。生二子:德、衡。

黄奇中,元奕公次子,处士,后复将家归江夏,彼有传此不及。

黄奇芳,元奖公之子,处士,年高不仕,有子男五人,並家黄墩。

黄奇英,元实公之子,早试进士,后未及考。

明朝正统三年的如堂谱明确告诉我们:

第一、新安太守黄积有两个儿子:长子黄寻、次子黄彛。

第二、新安太守黄积两个儿子都有后裔,黄寻生二子:元奕、元奖;黄彛

生一子:元实;黄元奕生二子:奇远、奇中;黄元实生一子:奇英。

第三、从黄寻、黄彛名字的偏旁来看,亲兄弟取名的偏旁非常相似:寻、彛。

第四、明朝正统三年如堂谱证明黄苾不是新安太守黄积的次子,新安太守黄积有

次子,是黄彛,不是黄苾。

第五、黄苾不是新安太守黄积的次子,那么与新安黄氏有没有渊源关系呢?从我所掌握的族谱资料中可以觅得相关信息。据此,我推理肯定有一定的关系,即黄苾有可能是积公次子黄彛的后裔,我是这样推想的,因历次的战乱,族人逃往他乡时,在一个地方开基的一世祖是知道自己的祖籍及父亲、爷爷,曾祖父的名字再往上没族谱,或手抄本的记录,是很难记住先祖的名字的。其次,口传家史也相当重要。我分析当初苾公家族早先的族人口传苾公是新安黄氏积公次子的后代。由于族谱毁于战火,到了清康熙五十九年庚岁(1720年)苾公家族有一支系修谱,也就是山阴江墅派这支,他们委派黄之伟宗长前往安徽黄墩寻根,发现这里黄姓早已迁出,按当地人指点又寻到潭渡黄姓村,找到族人后,根据祖辈口传表明自己祖籍在黄墩,是江夏黄氏黄香、黄积次子这支后代,新安派黄氏族人听他讲的很有根据,他们也可能听祖辈传说确有积公次子这支但一直都没有任何信息。既然说的都相吻合,表示认可,于是拿出族谱让他们查阅。这里说明一下:相传新安黄氏家族祖上有很严格的家训,与自已没有血缘关系的支系是插不进去的,就是有养子及入赘的在谱中也标明得很清楚。此时黄之伟没有查到苾公支的任何信息,仅见有新安黄氏寻公家族各支世系,谱也没有积公次子的记载,后经潭渡黄氏五十一世孙黄瑚同意,黄之伟将新安黄氏世系全部抄录带回。家族编纂族谱时,想到既然积公次子没有见到记载,就将苾公接到积公之下。康熙年修谱,苾公之下的子孙大多没有生卒年月,就是有也用的是干支年。大多数家族保持了原谱真实面貌,仅有几个家族的谱生卒年较详细,是否后补上去的,是否全真实,都不好说。如今所见《新安会通谱》、《新安黄氏大宗谱》都没有记载积公次子是苾公。只是后修的金华黄氏始祖苾公支系各谱世系上写江夏黄氏东晋太守积公次子苾,儿子居正、居中为隋朝出生。谱载自相矛盾,这就是苾公错接新安谱的根源所在,所以当时族人口传积公次子后代,修谱时误为积公次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现今明朝正统三年如堂谱的出现,给我打开了更宽的思路,积公确有次子叫黄彛,如堂谱记三代后缺载了。我的推理,是否为这支人的后代,从东晋到隋朝,按时间来推算中间也应该还缺几代人。谱上说黄苾最初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做官,后来升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按察。历史上因战乱,黄墩家族好多支系都迁江苏,现今江苏黄氏大多都是新安黄氏后裔。  

通过以上探析,我们可以推定:黄苾不是东晋人,有可能是黄积次子黄彛的后代。如果上述推论错误,唯一的一种解释,只能是清康熙年间统宗时造成的。  

二、黄苾是隋唐人探析

黄苾不是东晋人。哪么,黄苾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呢?隋朝人,准确地说是隋末唐初人。具体探析如下。

湖南的黄滔宗亲在《江南五大族上溯世系研究专题》中认为:黄苾于 “开皇隋文帝徵为兗州总管”,生活年代为581到600年间。黄苾是隋朝人。我同意此观点,并进一步补充:黄苾是隋末唐初人。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也能证明黄苾是隋末唐初人。

(一)、谱序世系资料证明黄苾是隋唐人

今日,我所见到的记载黄苾是隋唐人的谱序世系资料有五:一是绍兴孝义和新昌黄氏的世系,二是《婺州浦阳族谱序》,三是草创于康熙五十九年庚岁(1720年)的绍兴新墅黄氏家谱和《黄氏五族总谱》,四是明朝家谱中宋濂写的《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五是《永昌府黄氏祖谱》。

最早记载黄苾是隋朝人的是绍兴孝义和新昌黄氏的世系,世系将黄苾直接接到江夏,从黄香到黄苾共十六代,刚好是隋朝。绍兴孝义和新昌黄氏的世系是相同的。绍兴孝义和新昌黄氏的世系家谱何时修出,我不清楚。

我们先来看唐朝谱序中关于黄苾资料的记载。

唐朝谱序证明黄苾是隋朝人。

目前,我能查到的最早记录黄苾是隋朝人的资料是唐朝上元二年的《婺州浦阳族谱序》。由于资料重要,我全文引用如下:

婺州浦阳族谱序(录自《五族总谱》,校注:会稽山人黄汉良):

古者氏族乃史官之所记也。故周有小史定世系,辨昭穆。有《世本》,录黄帝以来至于春秋,诸侯、卿大夫名号统系。左邱明以为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以谥为族,邑亦如之。迨后受姓命氏日益众多,遭秦灭学,公卿子孙失其世系。汉兴,司马迁约世本,修国史,因周谱以明世家,人乃知姓氏所由出。终汉世,有邓氏《官谱》、邵氏《族编》、王符《姓氏论》。魏晋以来,有司选举必稽谱牒,以考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至唐有贞观《氏族志》、柳冲《姓族系录》。自丧乱相承,谱牒俱废,士大夫之习其学者遂鲜矣。呜呼!崇德贵功,尚论氏族,此圣人所以维持天下。别婚姻、定名分、厚风俗、扶世教,大宗小宗之法所由久存者也。

我始祖讳苾,字惠卿者,其先本江夏人,汉尚书令孝子香公之嫡派孙也。于开皇间隋文帝征为兖州总管,治民以恕,律军以严,境内颇治,政闻于朝,迁金陵按察军民大都头。时,文帝患盗,有盗一钱者皆弃市,金陵犯者日数十人当按军法,公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曷至于是耶?”有司请施行,曰:“姑缓之,吾闻杀一无辜而能定天下者,未之有也,何况数十人之命乎!”遂上书直言其非。会有劫执事以伸枉者,事闻于朝,遂停其法,于是金陵坐盗者悉得活焉。又尝曰:“能榖其后,盍先善人,汉之于公可则也。”兖州镇守吴英,浦阳人,年迈无子,止生一女,以惠卿荣显仁慈,以女妻之。大业间,隋唐兵乱,翁婿皆归隐浦阳。(革舟)偕侄畦每虑传序寖远,无以昭先德而迪后嗣,搜辑惠卿公遗文,重加汇次,厘之成帙,以为后考。盖深念夫木本水源之义,以示夫后之子孙,俾知前人之所以显大,实由世德之积,有不可诬者,其心可谓仁矣。苟仁以立心,则虽服穷亲尽,犹一世也;支分派别,犹一人也。岂可以远亲疏戚、贵贱贫富而异其情哉!继自今若子若孙绳绳于将来,能以始祖之心为心,则登是谱为无愧矣。予嘉始祖用心之厚,遂书以弁其谱端,用以朂其后人云。大唐上元二年辛丑九月九世孙官授著作郎(革舟)偕侄官授黄门侍郎同平章事畦谨序。

据此《婺州浦阳族谱序》可知,黄苾始于大唐上元李治时期,上祖无考。《婺州浦阳族谱序》和五大族序文中落款是九世革舟公与十世畦公于上元二年(675年)谨序。据此唐序,黄苾活动的时间无疑是隋唐,非东晋生人。

也有人认为:浦阳谱序作者自称是苾公九世孙,既然黄苾是隋朝开皇或大业时人,至作浦阳谱序时(675年)才相隔百年不到,黄苾那来的九世孙?只有隋朝再往前推三百年,才能有九世,故此序为后人冒名之作,属于伪造无疑!但它无意间却印证了黄苾是东晋时人,因为黄苾至公元675年约有300多年,与作序者革舟公刚好九世。但是,我们反过来思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即黄积是东晋时人,其后裔黄苾是隋朝人,二者相距三百多年,作序者革舟公就可能是黄苾后裔,即黄苾是隋唐之人,其后裔革舟公是唐朝人,因此“五大族序文中落款是九世革舟公与十世畦公于上元二年(675年)谨序。”

《婺州浦阳族谱序》中也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比如作序人黄革舟为九世,与十世族侄黄畦作序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但序中收录的柳冲《姓族系录》却成书于公元713年,黄革舟作序38年之后,此书才问世的,《姓族系录》怎么能出现在此序中呢?

明朝家谱中记载黄苾的典型资料是宋濂写的《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

黄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出于陆终氏。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犹有黄国故城。黄既为楚所并,子孙散之四方,以国为氏。至汉尚书令香,居江夏,世之黄氏咸以江夏为望。隋开皇间,有自江夏迁婺之金华者,其讳曰苾,历十九传至縈,生二子洪、浩。洪生二子瑕、珌,浩生三子琛、玘、璞,其子孙析为五大族。瑕之枝则丰城,珌之枝则剡,琛之枝则监利,玘之枝则分宁,璞之枝则弋阳,皆自金华而迁。稽之金华、丰城二谱及黄庭坚、魏了翁、李心传诸儒所采著者颇同,当可信不诬。

宋濂的《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中说:黄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出于陆终氏,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犹有黄国故城。黄既为楚所并,子孙散之四方,以国为氏。至汉尚书令香居江夏,故世之黄氏咸以江夏为望。这是对的。因为陆终与嬴姓的谱系是:世黄 帝-昌意-乾荒-颛顼-称(或名伯称)-卷章(或名老童)-吴 回(其兄为重黎)-陆 终-季 连-女 修-大业-伯 益-大廉、若木。关键点是,宋濂谱序并没有说黄苾是黄积之子,而是说“隋开皇间,有自江夏迁婺之金华者,其讳曰苾,历十九传至縈,生二子洪、浩。” 宋濂的《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证明黄苾是隋朝人。

我们再来看清朝谱系的记载,因为黄苾接新安黄积主要在清代。我们现在已经无人知道,当时将黄苾接续在黄积下面的依据是什么。但是后来五大族内许多支采用了这个世系,而这个世系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黄积是东晋时人,但黄苾在许多谱中却是隋朝时人,二人相距三百余年。

清代绍兴新墅黄氏有人到新安会谱,此后绍兴谱中就把黄苾接在黄积下面了。

《黄氏五族总谱》绍郡新司源流跋和凡例中新安派记载如下:

惠卿公之兄寻公后也,向未通谱,自康熙庚子,山阴江墅派之伟特赴新安会谱,潭渡宗五十一世孙讳瑚出溯源錄以示,并江夏文强公、新安元集公墓图悉绘于其中,自新安迁徙及转迁之派一一详明,撟归登刊于谱,今悉錄列于浦江之前。《绍郡新司源流跋》:琬之六世孙元集公曰积,仕晋为新安太守,卒姚家墩。遗二子:长孝子公曰荨,因家于新安,遂于黄氏曰黄墩……孝子公之弟曰惠卿公苾官金陵……镇守吴公初试浦阳人,公以仁慈……兵乱偕隐浦阳,遂为浦阳宗。传至十六世天赐公萦,生二子:长曰洪,次曰浩。洪生三子,曰珌瑕琰。浩生五子,曰琛曰玘曰琬曰璞曰珍。玘因子瞻知洪分宁,分宁今南昌宁州。其兄琛从兄珌居中分宁双井。文节公即玘之世孙也。《剡西杜墓黄氏宗谱》:本谱以东汉黄香为第一世,二十五世萦自秀州迁居浦阳,其孙糮迁剡,三十七世百胜自剡西双井迁杜墓。

山阴江墅派之伟特赴新安会谱,说明山阴黄氏与新安黄氏有渊源。

黄滔宗亲在《江南五大族上溯世系研究专题》中对此有过考证:

1、苾公溯源到积公世系草创于康熙 59年庚岁(1720年)。山阴江墅派黄之伟先祖特赴新安会谱,从潭渡宗五十一世孙黄瑚先祖处抄来世系资料。

2、《新安会通谱》、《新安黄氏大宗谱》都没有苾公的任何信息,究竟浙江绍兴支派是采用何种证据确认到苾公为积公之子,现在是一个谜团。

黄滔亲亲指出:《东溪黄氏宗谱》以隋唐之际黄苾为迁浦江一世祖。第二十六世祖善于北宋末年由浦江三都花桥迁到十四都东溪,为东溪一世祖。《浦阳黄氏宗谱》说始祖苾,隋唐间自金陵迁浦阳;第三十六世捨一,自浦阳十六都辛山迁三都独岭下,为独岭一支始祖。此谱为独岭之谱。《浦阳合溪黄氏宗谱》说黄苾于隋唐之际迁来浦阳;第二十五世黄伟于北宋后期由浦阳东市始迁合溪之长塘,为合溪始祖。《黄氏五族总谱》说黄氏自唐初黄苾后世居浦阳。至五代时,黄萦之孙分迁于分宁、丰城、弋阳、监利、浦城五处,其后裔遂称五大族。是谱虽题五族总谱,实以浙之诸支为主。《杜山黄氏宗谱》说浦阳一世祖为隋代黄苾。其后第二十五世简迁居永康古丽坊,至第三十五世璁迁于东阳五度山,亦名杜山。璁曾孙淮迁居新塘,溢迁居岭儿头,地皆近杜山。此谱系岭儿头一派所修。

结论是:

第一,苾公“开皇隋文帝徵为兗州总管”,生活年代为581到600年间。

第二,萦公为苾公16世孙,“唐昭宗乾宁年间董昌为虐,秀州崇德等处大扰,民存者十无二三……天锡公同堂兄弟子侄辈徙于秀州崇德,业农者数十余家……,萦公生活年代在874年左右。与苾公代距约为19代。

黄滔宗亲在《江南五大族上溯世系研究专题》中认为:黄苾于 “开皇隋文帝徵为兗州总管”,生活年代为581到600年间。黄香生于68年死于122年和黄苾生活年代为581到600年间,两人前后相距500多年.。黄香至黄苾有500多年的时间,会有多少代呢?古代女子十五、六、七岁结婚是常态,至二十岁结婚的已经属于大龄青年了。黄香至黄苾有500多年的时间,若按二十岁的代距来计算,500年合二十五代;若按现在通行的三十年一代来计算,500年约有十六、七代。当然,三十年一代仅仅是平均数,古人的寿命可能超过三十岁,也可能低于三十岁。我们取中间值,即代距为二十五年,则500年有二十代左右。

黄香至黄苾的谱系,黄氏各谱的记载各不相同。

光绪年间的浙江《黄氏五族总谱》、1895年(清光绪21年)浙江嵊县剡县《剡西杜墓黄氏宗谱》和1899年(清光绪25年)浙江诸暨龙泉乡《璜山黄氏家谱》记载均为十代,即: 

黄香-黄琼-黄储-黄琬-黄松寿-黄远-黄长文-黄期-黄积-黄苾。500年才有十代,这明显不符合古代人的代距。《黄文肃公世家宗谱》记载为十八代: 黄香-黄琼-黄践-黄琬-黄苴-黄竟-黄威-黄靖-黄楷-黄丕-黄渭-黄苌-黄馨-黄杓-黄伟-黄奎-黄昱-黄苾。《永昌府黄氏祖谱》和《圣荷圆黄氏家谱》的记载相同,都为十六代:黄香-黄琼-黄阁-黄琬-黄松寿-黄远-黄威-黄长文-黄期-黄积-黄寻-黄原奕-黄公兖-黄远期-黄伯泽-黄苾。500年有十六至十八代,说明《黄文肃公世家宗谱》、《永昌府黄氏祖谱》和《圣荷圆黄氏家谱》的记载,更符合古代人的代距。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1、黄苾是隋唐人。

2、金华黄氏五大族之祖是黄苾。

(二)、黄苾的官职证明黄苾是隋唐人

会稽山人黄汉良在《会稽黄氏宗谱》中校注的《按察公列传(黄苾传)》注释有一条注释资料如下:

按察:唐朝初年仿汉刺史制设立按察使,职责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后世地方按察掌管一地的司法,这里的“金陵按察”应该就是掌管金陵司法的最高长官。

按察为何官?按察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名,唐朝初年仿汉刺史制设立,职责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 。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分置十道按察使,成为常设官员。宋仿唐初刺史制设立,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相当于现代的省级公、检、法机关。由宋代提点刑狱演变而来。《尚书康诰》:王曰外事,汝陈时臬,司师兹殷,罚有伦。孔传:汝当布陈是法。后因称张布刑法为陈臬。亦借指任司法官职。因此按察使又叫臬台。

按察使官职演变情况是:唐朝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改按察使为采访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称观察处置使。实为各州刺史的上级,权力仅次于节度使,凡有节度使之处亦兼带观察处置使衔。有先斩后奏的权利,所以实际上是各州刺史头上的太上皇。宋代转运使初亦兼领提刑,后乃别设提点刑狱,遂为后世按察使之前身,与唐代之观察使性质不同。金承安四年(1199年)改提刑使为按察使,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元代改称肃政廉访使。明初复用原名,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为一省司法长官,掌一省刑名按劾,与布政使、都指挥使分掌一省民政、司法、军事,合称三司,又设按察分司,分道巡察。明中叶后开始成为巡抚的属官。清代亦设按察使(通称臬台 ),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为正柜品官。清末改称提法使,简称臬司。

黄苾任“金陵按察”,被称为“按察公”,而“按察”官名始设于唐朝初年,则黄苾应该是隋唐时期的人。黄苾在隋朝末年隐居金华浦阳,至唐朝初年征为按察使,可能后来又隐居金华了。

(三)、黄苾儿孙的情况反证黄苾是隋唐人

黄苾生子二:黄居中、黄居正。黄居中、黄居正皆为进士,考证黄苾子孙情况,就能判定黄苾的生活时代。

黄苾两个儿子黄居中、黄居正,都官居要职。黄居中,字畅外,累官至侍讲学士,有两个儿子:黄梦祥、黄梦端。黄居正,字光内,官至吏部侍郎。黄居正有三个儿子:大儿子黄梦美,曾任江西德安县县令;二儿子黄梦彩,曾任袁州判官;三儿子黄梦圣,官至福州刺史。

金华黄氏从黄苾开始,祖孙三代八人,个个入仕为官。从第四代开始,除黄梦端一支继续保持功名勋业外,其他各支逐渐衰落。到黄汝知时,官至黄门侍郎,金华黄氏复兴起来。黄汝知有三个儿子十三个孙子,都在做官,极大地重振了金华黄氏的名望。

《浦阳黄氏宗谱》和《永昌府黄氏祖谱》的黄苾谱系记载相同:黄苾-黄居中-黄梦祥-黄辁-黄商英-黄瀹-黄文-黄汝智-黄鞬-黄畦-黄大正-黄辐-黄瑚-黄说-黄亿-黄萦。

具体情况是:黄苾配吴氏,生子二:黄居中、黄居正。

黄居中,黄苾长子,字畅外,生于隋开皇十六年丙辰(596年),卒于唐麟德二年乙丑(665年),进士,累任侍讲学士,官任吏部侍郎。黄居中配孙氏,生子三:黄梦祥、黄梦瑞、黄梦圣。

黄梦祥,黄居中之子,字德正,生于隋大业十年甲戌(614年),卒于唐仪凤二年丁丑(677年)。任德安县令。黄梦祥生子三:黄铨、黄锺、黄鍷。黄梦瑞,黄居中之子,任袁州判官。黄梦圣,黄居中之子,进士出身,官至福州刺史。

黄铨,黄梦祥之子,字文衡,生于唐朝贞观五年新辛卯(631年),卒于唐嗣圣七年庚寅(690年)。黄铨生子三:黄商英、黄商豪、黄商杰。

黄商英,黄铨之子,字古俊,生于唐朝永徽元年庚戌(650年),卒于唐朝开元二十年壬申(732年)。黄商英生子三:黄瀹、黄济、黄漯。

黄瀹,黄商英之子,字德清,生于唐乾封元年丙寅(666年),卒于躺朝开元二十四年丙子(736年)。黄瀹生子四:黄文、黄行、黄忠、黄信。

从以上黄苾的子孙黄居中、黄梦祥、黄铨、黄商英、黄瀹的情况,我们可以判断出黄苾就是隋唐时期的人。

三、黄伯泽与黄苾的关系探析

黄苾的后裔迁金华者,据记载有二:黄贞奕、黄伯泽。《中华黄姓世系》一书中记载:黄贞奕与黄伯泽先后迁金华。也有家谱记载:黄积生子黄寻,寻生二子:黄原奕、黄贞奕。黄原奕生二子:黄公冕、黄公兖。黄公冕迁兖州,黄公兖生黄远期。黄贞奕任吴郡守,遂家吴。黄远期生黄伯泽、黄伯汉。黄伯泽任金华郡守,遂家金华。这里不探讨黄贞奕,只探析黄伯泽。

关于黄伯泽迁居金华的记载,黄晓刚的博客中有梳理:

1、清黄世恕等纂修《新安左田黄氏大宗谱》(清乾隆17年 1752年, 刻本)拾遗记载:“黄庭坚,字鲁直。梁天监间,祖伯泽由黄墩任金华郡守,因家金华,后世瞻,为分宁令,遂家分宁。……”;

2、《新安左田正宗谱事略》之新安左田黄氏源流序记载:“原奕,字世昌……,子公冕,迁衮州;公衮子远期,临水簿,生子伯泽,任金华郡守,因家金华……”;

3、(明)黄积瑜纂修《新安左田黄氏正宗谱谱系》(刻本明嘉靖37年,1558年)新安世系中记载:“伯泽,守金华,太史山谷祖。”其弟“伯汉,字公达,生于(南北朝)宋元嘉癸巳(453年)……。”

综合以上三种材料,黄伯泽为东晋新安太守黄积的后裔,梁天监间(502年-512年),黄伯泽由黄墩任金华郡守,因家金华,为山谷公黄庭坚之祖。根据《黄五大族总谱》及支谱记载,金华黄氏五大族始祖为黄苾(字惠卿),所以我们可以推想:黄伯泽与黄苾有渊源有联系。结论是:黄苾是金华黄氏五大族始祖。

总之,虽然目前还没有出土文物来证明金华黄氏始祖黄苾是隋唐人,但是通过我以上的探析,还是能从现存的家谱世系中证明金华黄氏始祖黄苾是隋唐人。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滇西永昌府兰城美雅斋主人圣荷君黄会元撰

参考文献

【1】明朝正统三年纂修的《河南如堂黄氏宗谱》,湖北仙桃的黄诚琼宗长为我提供。

【2】黄滔先生在《江南五大族上溯世系研究专题》

【3】《尚书康诰》

【4】《婺州浦阳族谱序》,录自《五族总谱》。校注:会稽山人黄汉良

【5】会稽山人黄汉良《婺州浦阳族谱序》和《按察公列传(黄苾传)》校注之注释

注释一:

[1]胙: 赐予。

[2]开皇间:开皇是隋文帝杨坚的年号,581年-600年。原文无这一“间”字,此根据语意而补。

[3]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假如身处上位的人没有贪念,处下位的人虽然奖励他也不会去偷窃。语出《论语》。

[4]坐盗者:因盗窃而定罪的人。

[5]能榖其后,盍先善人,汉之于公可则也:榖,善待;于公,西汉东海郡郯县人,西汉丞相于定国之父,曾任县狱吏、郡决曹,以善于决狱而成名,最著名的是为窦娥伸冤平反。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善待自己的子孙,何不先善待别人,汉代的于公就是榜样啊!

[6]大业间:隋炀帝605-618年。

[7]寖远:渐远。

[8]汇次:汇编。

[9]厘之成帙:整理成书。厘:整理;帙,原义是书、画的封套,这里指书籍。

[10]弁:biàn 。弁言,书籍或长篇文章的序文、引言。

[11]朂:xù ,同“勖”,勉励。

[12]大唐上元二年:唐高宗李治时期的675年。

注释二:

[1]按察公:姓黄讳苾,字惠卿。黄氏江南五大族金华黄的始祖,因曾任金陵按察,故黄家后人尊称其为按察公。

[2]文强公:姓黄讳香,字文强,黄氏江夏始祖。我国东汉时期文化名人,以孝闻名天下,成为二十四孝之首。

[3]按察:唐朝初年仿汉刺史制设立按察使,职责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后世地方按察掌管一地的司法,这里的“金陵按察”应该就是掌管金陵司法的最高长官。

[4]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5]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语出《论语·颜渊》,意思是假如你们当官的没有贪财的欲望,就是奖赏偷盗,老百姓也不会去偷盗。苟:如果。子:您。

[6]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语出《孟子·公孙丑》“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荀子·王霸》中也有类似语句:“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意思是做一件不义的事情,杀一个无罪的人,由此来取得天下,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做的。

[7]谳:审判定罪。这里用作名词,“罪行”的意思。

[8]科决:审理判决。

[9]占籍:上报户口,入籍定居。

[10]仁恕:仁爱宽容。

作者简介:

黄会元,男,汉族,字清澜漪,笔名六月,号圣荷君,自封永昌公,云南保山人,1972年8月2日(农历6月23日)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96年7月参加工作,著有古诗集《六月诗》、古词集《荷花词》、新诗集《盛夏曲》、散文集《凤凰曲》《潜龙吟》《圣荷园记》、杂文集《改革家》《儒殇》、寓言集《永昌公寓言》、史学巨著《圣史》《红史》《黄氏春秋》《美雅斋实录》、长篇小说《人间美梦》(包括《莲花经》、《荷花梦》、《芙蓉劫》三部小说,世人称之为人生三部曲)、祖宗三部曲《黄帝大传》《颛顼演义》《伯益传奇》、故乡三部曲《哀牢国传》《永昌演义》《保山传奇》、经济学专著《理财经》、兵学专著《孙子考评》等,在文学、史学上卓有成效。黄会元现在保山市田家炳中学教高中语文,并成为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谱海》姓氏文化研究会研究员;2019年初,黄会元主持成立云南省黄庭坚文化宗亲联谊会,积极开展工作,所撰写的论文在多地发表并获奖;黄会元主持编写了《永昌府黄氏祖谱》、《圣荷园黄氏家谱》和《谱学正论》等,并参与云南江夏文化论坛(筹)的工作。谦谦君子,见识非凡。学海无涯爱真理,独立思考喜创新。

相关文章

今日热点

姓氏字辈

推荐产品

家风家训

姓氏动态

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