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谱

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崔德明:姜公文化在中华文化轴心时代形成中的普世价值

时间:2020/9/15 15:45:57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众所周知,诞生于桐柏山系的盘古爷、盘古奶是肇造人类的根祖,当然也是人类诞生前世的孝善典范。伏羲是一画开天的人文初祖。轩辕帝是统一部落的人文始祖,并以此在尧-舜-禹时代得以弘扬光大。但是在西周之前基本属于“神治”文化,至到姜子牙扶周灭纣、周朝建立,才由神治转为“德治”即由姜太公的“天道观、民本观、德治观”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据此,让我们依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作以回顾:

姜太公文化 (1).jpg

一、尧舜禹时代的文化特征

首先是尧帝时代,尽管还没有文字,但据《尚书》引用《尧典》记载,尧帝“以钦、明、文、思四德安定天下”并依其四德,确立了中华“百家姓”,赐授百官,弘扬美德,亲睦九族。尧帝每五年对各诸侯国巡视一次,并精选合于天心的舜为要臣,彰显德政。在尧禅让于舜28年之后,尧帝逝世。舜帝弘扬尧帝美德,设四门招贤纳士,倾听各方谏言,并确立了“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舜帝每三年对诸侯考察一次,提拔贤明,罢免昏官,致众多事业得以兴盛。在舜帝时代的禹,是舜帝最得力谏臣,是禹将:水、火、金、木、土、谷“六府”运用得井井有条。同时端正德行、善用资源、注重民生,使“六府”“三事”都得以妥善治理。到禹帝时代对社会的治理就更完善了,其关键在于慎于修身、知人善任、重于安民。同时还确立了考察人的九种类型,一是秉性宽弘而不失庄敬。二是天性柔和却能有建树。三是老实忠厚又恭肃庄重。四是精于治理又有敬业精神。五是为人驯顺而内心刚强坚韧。六是为人正直却待人温和。七是性情简脱却有操守。八是性格刚毅又实在。九是坚强不屈又坚持正义。以上合称“九德”在禹帝时代得到了充分彰扬,致使夏代延续300多年。

进入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传承了尧舜禹的美德,使尊天命、行善政、趋吉避凶的理念得以巩固。只是到成汤之后的第四代太甲登上帝位之后,不听忠臣(天师伊尹)告诫,不明道德礼义,迫使伊尹引太甲去桐宫为父守陵自醒自责,三年后太甲真诚跪拜说“弟子不明道德,导致种种不善,放纵欲望,败坏礼法,给自身招来罪过,真是自作孽不可逃。我违背了老师您的教导,今后要依赖您老人家匡正扶助的恩德,力图有个好的结局”。伊尹拱手跪地还礼说“注重自身修养,说到做到,以诚信之美德谐和民众,这才是英明的帝王。”伊尹在告老隐退时再三告诫太甲“啊!上天并非固定要亲近谁,只亲近恭敬它的人;百姓并非固定会归向谁,只归向那些施行仁政的人;鬼神并非固定只享用哪一家的祭祀,只享用诚信祭祀者的祭品,处在天子位置上很难啊!…只要道德永恒不变,凡事无不吉祥。…”在这种道德理念的支撑下,使商代延续25代后,断送在商纣王之手。

姜太公文化 (2).jpg

二、西周的延续与文化主体:

根据《群书治要》第一册辑录的《尚书治要》《周礼治要》《周书治要》及第三册辑录的《六韬治要》《阴谋治要》,西周的文化主体主要体现在:

以人为本的天道观得以突破性发展。如果说尧舜禹时代较好地传承了天地、古圣先贤的慈善本性,尧舜禹肇造了“国家”的雏形,那么西周则基本完善了“国家”的治理体系(详见姜子牙著《六韬》)。并使以尊天命为主,转向以人为本,实现了“天命观”的本质性转变,即以民情为天命。

敬德保民思想得以提升,使“德”的内涵得以广泛拓展,“民”之地位得以提升。例如“德”的范畴含有“敬天、敬祖、尊王命、怜民、勤政、行教化、慎刑罚等”,进而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与践行达到高峰,同时对“神”的认知也有客观认定,而不再“以神驭人”。

和善制度得以完善。例如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同时配以倡扬社会文明的礼乐制,使西周诸侯国达到76个,可见疆域在当代国家史上达到高峰,致西周东周长达808年,这是至今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据此,与当今西方标榜的“普世价值”与三千年前西周文化的普世价值相比,可谓是地天之别。

透过西周的主体文化,不难看出太公智慧发挥了轴心作用,使西周文化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时代特色与普世价值:一是西周文化是“天道观、民本观、德治观”由神性松散传承,上升到国家依德治理体系之高度,实谓较全面践行天地人和合之道的转折期。二是“国家文化”得以完善的肇始期。以和合为主题的诸侯分封制,与当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联邦制相比,实为过优而不及,其普世价值可见。三是西周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轴心时代”的形成期。从中国朝代更迭,即由盛转衰的案例中足以可见,一旦偏离这个优秀文化的“轴心”就是这个朝代衰亡的开始,而后再由代表这个“轴心”时代的团体扭转回归,此从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盛世(成康-文景-贞观-仁宣)足见姜公文化的无量价值。四是姜子牙是人类汉字形成初期第一位有记载的谋圣、百家宗师。在此之前,轩辕帝的恩师岐伯、商代成汤帝之后著名辅臣伊尹,都为肇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无量作用,尽管没有成熟文字记载,但社会发展留下的能量一直在民间回荡。而姜子牙是第一位以回忆录形式编著《六韬》且居功不傲、甘为辅臣、清廉善终的大臣楷模。无是姜子牙智慧的源泉来源于诞生古圣先贤的沃土;来源于他踏遍中原大地、秦渭流域、觅知无终的求索;来源于他勤奋扶周耕耘、封侯齐国的实践;完全是与天地共振、与日月同辉、普照人类的百家宗师!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周末秦之前的文化,可谓是诸子“百家争鸣”的鼎盛期,也有学者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期”和“轴心时代”的形成期。但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在那个时期世界各地文化多么繁盛,在经过2500年的凝聚沉淀之后,春秋时期既有“百家争鸣”的鼎盛,又有扭曲古圣先贤肇造人类文化的劣影。所以就有了《老子》李聃的弃官西征;就有了《道德经》归宗性的永世传颂;就有了孔老夫子倾毕生之力“复周礼”的传奇人生;就有了(前407-前310年)扁鹊“神医”开启切脉诊病的圣名。至此,这也是2500年之后“文化复兴”重大历史意义所在,更是中国共产党以古圣先贤之初心,构建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使命。

姜太公文化 (3).jpg

三、汉代近四百年的文化主体

在经过了周末春秋战国的纷争,和秦始皇独霸天下的争雄,尽管疆土向南扩充,北方有万里长城、国家强盛,但“焚书坑儒”几乎将中华文化断送,所以就有了汉高帝刘邦的称雄,我们来看看汉代文化主体特征。

汉代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凝聚与升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渐成熟的标志,其突出表现在文化博大兼容的多元性、统一性、包容性、和谐性、创造性,基本主体是“黄-老-周治术”即“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独尊儒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治国策略,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例如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地方文化都呈现了和而不同的时代特色。其中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谐思想发挥了核心作用,进而使汉朝疆域大幅拓展,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仅有的“文景之治”。 至汉武帝(公元前87年)达到鼎盛期,总面积达2560万平方公里,并使汉朝持续近400年,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下的社会动力。

至到东汉中晚期诞生了道教最早的典籍《太平经》,内容博大,涉及天地、阴阳、五行、十支、灾异、神仙等,是阐述“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经典。其中“太阴、太阳、中和”三气是其核心,为公元126-144顺帝年间道教的创立奠定了理论根基,以致《太平经》并列于《道德经》之下的道教经典,为和谐社会做出了特定贡献。

东汉时期的张道陵是黄、姜、老道术最虔诚的传承人、道教创立人,被后人称为“张天师”。弟子3000多人,设立24治,奠基天师道。七岁即能诵读《道德经》及《河洛图书》皆极其奥,创立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于汉桓帝时在四川苍溪县灵台山飞升,享年123岁。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著名学者。在祖辈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对儒家经典无不精通,在其父《史记后传》基础上,历时24年完著《汉书》。后于汉和帝89年随大将军窦宪北伐匈奴,任中护军、中郎将,著有《封燕然山铭》是东汉学术成果丰厚之人。

司马相如,是西汉辞赋家,有着深厚的道家思想,其辞赋作品成为汉代最重要的文学模式,在文学史上至今呈现着斑斓多姿的艺术风貌和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

公孙弘,是西汉建立后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在任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倾力弘扬儒学,著有《公孙弘》,其最高哲学范畴是“和”是“道”之魂的简洁表述,即“和德”。他认为统治者只有把握住“和”才能使“麟凤至、龟龙在郊、河出图、洛出书、远方之君莫不说义,奉币而来朝,以此太平盛世”。

蔡伦,汉明帝时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是造纸工艺的革新者、发明者,在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奏折,从此皇帝诏令天下推广,后被列入丝绸之路佳品,传遍亚欧。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

还有东晋的道学家、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著有《明本篇》曰“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抱朴子·自叙》说“年十六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直至博览群书,形成了以道为体,以儒为用的学者典范。具特色是“身国同治”思想,其“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天人相通,国身同也”“以道治国则民富国昌,以道治身则寿命延长”可见葛洪是历史上罕见的道统医药学家。

四、盛唐的文化主体

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朝近400年的频繁动荡之后,社会规律总是在天地大道的驱动下向前发展,致唐朝文化在高祖李渊登基整治社会创伤之后,到太宗李世民时期就达到了高峰,使唐朝文化呈现三大特征:一是文化体系庞大完整,发展程度高。二是极具开放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由唐玄弉历经十九年使唐朝佛教达到极盛。三是有明显向民众靠近、重现实世界、不僵守古制的特征,创造性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唐朝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在坚守儒家“和为贵”的核心理念下,兼收其他民族和世界文化精髓,使唐初文化已趋近成熟,即是源于印、盛于唐的佛学文化也融入了汉族文化的很多内容,使佛学成为紧随中国原始〖道学〗〖儒学〗文化之后又一琦芭,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人类的三大文化元素之一,并实现了三大文化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文化主体。在反映文化主体的题材中,唐诗堪为一绝,微妙微俏、寓意轩昂,直至成为老少皆宜的文化精髓食粮。最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传至今。

在以文倡德、以德倡政中,最显著的是“太宗纳谏”,以此让善谏大师魏征才尽其用,其受命编辑的《群书治要》被太宗视为枕边读物,爱不释手,成就了“贞观之治”,不仅促进了盛唐的稳定发展,还给人类治国、构建和谐命运共同体留下了宝贵财富。

唐代名医孙思邈,七岁始读,十八岁立志究医,二十岁侃谈老子、庄子,对佛家经典也颇觉有悟,曾隐居太白山修道,与高僧道宣相友善。他认为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至唐太宗李世民曾意召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未成。后再入峨眉山修练,后又被唐高宗征召至京,拜谏议大夫,但仍固辞不受。被誉为世界史上著名医学家、药(王)物学家、医神,也是著名道学智士,著有《千金方》,“大医精诚”就出于此,实为以德养性、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成为历代医家百姓尊崇倍至的医圣,享年101-168岁。

五、宋朝(960-1279年)的文化主体

自唐朝败在哀帝之后,中国进入了短暂的44年(梁、唐、晋、汉、周)“五代”时光,被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扶正,开启了三百余年的大宋丰盛历史时期。其文化主体是:儒学、程(颢)朱(颐)理学(新儒学)、文学、史学、艺术、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一般官员都具有学者、诗人、画家、政治家的特质,较唐朝文化更为繁盛。此与赵匡胤倾情西周礼乐制和儒学文化有密切关系,尤其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达到极致。同时,宋代文化的兼容精神、创新思想、经世理念、理性态度、民族意识、平等观念,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明、清时代的文化特征

明太祖(1368)朱元璋虽然出身寒微,但机智善武,登基后即实施了“重典治国、明刑弼教”的策略以清除贪官积弊,同时招贤纳士、以贤治国。在大批贤才的协助下,重教兴农,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确保了明朝社会的稳定发展。

在明代“重典治国”主体文化的推动下,诞生了不少官方哲学思想家,如“万历新政”的创立人张居正;一等公爵李善长;谋士刘伯温;熟读“四书五经”的忠直之士海瑞;外交家、航海家、军事家郑和;明代大儒王阳明;著明思想家李贽;药王(太医)李时珍;《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书画才子唐伯虎等。尤其是王(阳明)守仁,明代(1499年进士)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历任刑部主事、庐陵知县、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兵部尚书。是明代道、儒、释学和陈献章、湛若水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创立的“阳明心学”不仅惠及国内无数学者,而且远播海外,在日本备受推崇,尤其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受益无穷。

清朝与明朝有个12年的重叠期,说明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616)到太宗统一全国(1628)十分艰难,在构建清朝文化主体中实行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兼俱满族文化优势大融合的治国策略,尤其到清圣祖康熙年间,大力推行以儒学为代表的汉文化,编著《康熙词典》至到高宗乾隆年间满人几乎全部使用汉语为母语,为乾隆盛世发挥了巨大作用。

清朝文化名人有:1·王清任,是有史以来精究“岐黄”的第一人,尝谓“著书不明脏腑,岂非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人夜行”。故精心体悟人体构造、绘图,著有《医林改错》是一位中医内外科最全悉的大师。

2·詹天佑,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主修铁路工程,是中国铁路之父,著有《铁路名词表》。

3·曾国藩,系圣宗曾子七十世孙,6岁入塾读书,8岁读四书诵五经,14岁读周礼、史记,1838年入翰林院,任军机大臣,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创立统帅,是灭太平天国之钦臣。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位居清朝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四大名臣”之首。

4·佐宗棠,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文武兼备,是镇压太平军、捻军、陕甘回乱、收复新疆的主帅,官至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著有《楚军营制》。

5·张之洞,是清代洋务派代表,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大学士,曾在南京、武汉创办大学堂、两湖书院,立志培养“出为名臣,处为名儒”之才,可见文武双才。

在清朝明臣中还有纪晓岚、林则徐、邓世昌、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李鸿章等。

6·孙中山对于清晚期的腐败无能、惨遭列强蹂躏痛心疾首,立志挽中华于危亡,实有大医治国之风范,被尊称为“国父”。只可惜壮志未酬而去。至于蒋介石则是有权智而无国魂之帅,导致沦落孤岛切无后继之智士。

7·清末民初挽中国于危亡者莫过于世界伟人毛泽东,他是至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类楷模!他是以集古圣先贤大智于一身、以笔为枪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治国谋略家、人类意识思维进化的思想家!更是“天道观、民本观、德治观”超常践行的伟大导师!故-古有姜太公,今有毛泽东之共识,实为姜公文化走向世界、惠顾人类、万教归一的伟大领袖!

凝聚历史精华·汲取智慧真知·和谐全球人类

纵观中华历代更迭,腑察世间风云,我们便能从中理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传承弘扬的历史脉络,以此让我们挚诚凝聚历史精华,汲取智慧真知,进而创新传承、创造性继往圣之绝学,倾其全力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暨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中,为构建人类和谐命运共同体做出我们各自的贡献!那么我们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中汲取哪些真知呢?

一是自人文初祖、始祖的诞生,就为人类揭示了“天人本一”的自然科学原理,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在这里我们首推《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当然“易经”是历经两千年以上由伏羲、周文王、孔子所完成。轩辕帝约在于公元前21世纪,而《黄帝内经》至到西汉才由数位中华医圣所完成。《道德经》则是老子李聃集古圣之智于一人所作,当然与周朝八百年的历史也有不解之缘,实为创造性传承天地大道的楷模。

二是西周太公文化是盘古孝善美德、开天辟地精神,和三皇五帝创立人类文明的集大成文化。所以我们称西周为“中华文化轴心时代”的形成期真实不虚。我们说西周文化是实质意义上“国家文化”即国家元素完善期。姜子牙所创立的“天道观、民本观、德治观”具有永世弘扬的绝对普世价值。我们说姜子牙是古圣和善文化的集大成暨创造性践行者,他不仅有周游古圣沃土的经历,更有汲取古圣真知智慧与《六韬》之杰作,还有忠为辅臣、封侯创业的伟大实践。再者,无论从西周创立国家文化的内容与时限,还是从姜子牙智慧精神源泉与知行合一的实践,其智慧都是与日月同辉的无穷能量!

三是综览西周之后“两汉”盛唐、宋明清此起彼伏的文化发展史,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三大规律、六对范畴”所揭示,完全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概括为:优秀传统文化质与量交相辉映的发展史;是自盘古至今无数圣贤植善因、布善缘、结善果的轮回史;是东西方文化“百家争鸣”之象而本质不变的“天地人道”发展史。这是地球人类六千年文明史所证明的、连绵持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依古圣先贤之智与革命实践所肇造的史诗!

四是透过西周之后的春秋争鸣、秦代的“焚书坑儒”、三国鼎立及魏晋南北朝的争雄、五代时期的短暂交融,直至清朝中后期的固步自封、引狼入室,还有中华民国失魂落魄的历程都证明,一旦有意或无意割断或淡化中华优秀传统的血脉与根魂,都将形同阻隔天地大气一样衰弱或灭亡,这是宇宙间天地万物“因果定律”所决定,也是地球人类“三三和谐定律”所展现。

五是综览人类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承载天地能量并同频共振的文化;是代表地球人类暨万物生灵根本利益的文化;是统领地球人类千行万业之大爱暨大健康的文化!此形同宇宙能量管控繁星悬旋一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人类提供的是救世智慧之方,是动力源泉之能量!据此,挖掘-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救人类,更是救人性、救根魂、救地球!

六是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实施的文化兴国战略就是复兴三千年前西周所凝聚(三千年之内此起彼伏的教训所证明)与践行的“天道观、人本观、德治观”而且在当下各项科学事业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是借助航天通迅既全球信息网最易“观天道以倡人道”的时代;是在人类经济、信息、社交一体化的大势下,最接近实现人类和谐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是天悬地转道法自然,实现《内经》揭示的“万物之纲纪”、《易经》揭示的大同时代!既然古圣先贤在六千多年的艰难险阻中肇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就更应该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以拯救地球与人类之大勇大智,携手共进,继往开来,奋斗终身!

作者简介

崔德明,中国伦理学会会员,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崔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山西崔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传统文化书院院长。

相关文章

今日热点

姓氏字辈

推荐产品

家风家训

姓氏动态

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