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谱

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姬传东:周公家训家教家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时间:2020/9/15 16:23:29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内容提要:本文引经据典、结合实际,论述周公家训家教家风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成就及当今价值。

关键词:周公家训家教家风思想、内容、特点、成就、价值。

中国古代史.jpg

“修身、齐家、治国”,几乎是从古到今家喻户晓的名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商末周初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周公,姓姬,名旦,他立功立德立言,制礼作乐,被尊称为元圣、文宪王、褒德王,列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100个名人,被评为洛阳市十大历史文化符号之一。清朝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家训、家教、家风思想是他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当代治国理政中仍有重要的价值。

一、周公家训、家教、家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周公家训、家教、家风思想的渊源

周公的家训、家教、家风思想有深厚的祖传渊源。

据多部古籍记载,周公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亲都有良好的家训、家教、家风,周公年自幼生活在全家和睦、尊老爱幼氛围里,耳闻目睹良好家教、家风,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列女传》记载,周公的母亲太任“维德之行,及其有孕,目不视于斜色,耳不听于淫声,口不出傲言。”《论语·颜渊》中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周公卓越的德才、品行,与其先祖之训育密不可分。“太任教诲十子,自少及长,未尝见邪僻之事。及其长,文王继而教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

《文王德经》说:“诚若赤子,容若渊海;善若上水,仁若无垠;和若同气,行若日月。”“清华简”第一篇《保训》记载的周文王遗言中的“中道”思想。周文王姬昌的家训、家教、家风思想和言行,对周公影响很大。

(二)周公家训家教家风思想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周公诫子》

周公继承先祖的家训、家教、家风思想,并有所创新,更加系统、全面,其主要内容集中在《周公诫子》之中。

周公2.jpg

《周公诫子》曾长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堪称中国家训的开山之作,原文为: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三)周公家训家教家风思想内容还散见于多篇古籍中

周公家训、家教、家风思想的具体内容,还散见于他的其他著作中,如:《尚书》中的《无逸》《酒诰》《大诰》《康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多方》以及《立政》《君奭》以及《立政》《周官》《周礼》《仪礼》《礼记》《易经》爻辞以及《诗经》中他的多篇诗作。他的这些著述能传至如今,实属不易,均为经典。

二、周公是践行良好家训家教家风的楷模

周公带头践行优良家训家教家风,立德、立功、立言,达到了人生三不朽。

(一)道德高尚

忠。周公精心辅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对幼年的周成王姬诵忠心耿耿,甚至帮他穿衣服,是忠君爱国的榜样、国家统一和谐的象征。

孝。《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孟子·滕文公下·第九章》曰:“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意思是:那些心目中无父母、无君主的人,是周公所要惩罚的对象。《准南子·汜论训》云:“周公事文王也,行无专制,事无由已,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有奉持于文王,洞洞属属,而将不能,恐失之,可谓能子矣。”周公完成祖父、父亲和兄长未竟的事业,辅佐武王、成王建立、巩固周王朝政权,更是大孝。

信。周公坚守对父兄的郑重承诺,对殷商王朝遗老的郑重承诺,对周朝贵族的郑重承诺,而最大的是坚守了对成王的郑重承诺,把一个经过自己精心治理的大一统国家政权交给侄子姬诵,这与那些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的人,有天壤之别。

仁。周公对殷商王朝遗民不乱杀无辜为仁,让他们安居乐业为仁,而且把微子启封建宋国为仁,把商朝活人陪葬的惯例改为陪葬动物、器物,更是仁。

义。周公怀柔殷商皇亲国戚,妥善安置殷商遗民,征伐参与反叛的同胞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可谓大义灭亲。

勤。周公“朝读书百篇,夕见七十士,”吐哺握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勤政的楷模。《孟子·离娄下》第二十章记载:“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礼。周公礼贤下士,事必躬行,尊老敬贤,谦恭谨慎。

智。周公聪明过人,智慧超群,韬光养晦,在孟津会盟、牧野决战、遭人怀疑、身处逆境、平定叛乱,都充分展现了他的大智慧、大谋略。《荀子·效儒》说:“周公其盛乎,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

勇。周公智勇双全,敢作敢为,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在夺取、巩固政权的恶战中一马当先。

博。周公天性聪慧,多谋善断,苦于钻研,多才多艺,不仅有完整的思想体系,还发明了计里击鼓指南车、二十四节气、珠算、汤圆、麻团、帘子、纱罩,首创八宝饭,率先种植茶树并为茶命名。

周公是自觉从事精神生产的第一人。他继承和革新了炎黄以来各种文化传说和夏、商文化,全面制礼作乐,奠定了周朝存续八百年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初基,影响中国几千,堪称中华文化的始祖。

周公是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先驱,主张德主刑辅,率先提出“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民本思想、“天命靡常”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和万民” “怀保小民”“勿用非谋非彝”。

周公是儒学先驱。“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是儒学的最初载体,是孔子入周问礼后创办私学的教科书。周公是孔子最崇拜的圣人,专程从曲阜到洛阳学习周公礼乐。战国时的荀子在《儒效》中说,周公是天下第一大儒,孔子是第二大儒,“周公、孔子之道为一也。”西汉刘安在《淮南子·要略》中说:“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

周公最先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和中华文明的精髓。

周公最先提出“父爱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思想,创立中国伦理道德的理论体系。孔子、孟子将其发展为“五常”。

周公是制度创新的先行者。“周公成文、武之德,以周道集古圣之成,斯乃所谓集大成也。”(湖北大学王世菊《周公“集大成”略论》)完善、创新分封制、制定嫡长继承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二)功勋卓著

周公年轻时辅佐父亲周文王姬昌,乐施好善,疆域不断扩大,“三分天下有其二”,奠定了灭商建周的雄厚基础。

与太公姜子牙、召公姬奭等贤臣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并巩固了政权。

辅佐周成王。周公摄政七年,是他最艰难、最辉煌的七年。《尚书·大传》概括记载周公摄政的七年:“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三)著书立说

周公生活的时代,没有纸质书籍,却有不少著述流传至今,堪称经典,主要有:

《尚书》中的《无逸》《酒诰》《大诰》《康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多方》《立政》《君奭》,就连《周官》《周礼》《仪礼》《礼记》也有不少周公的思想和言论。

系作爻辞,完善《周易》,使之成为群经之首、群经之源。

《诗经》中《文王》《大明》《请庙》《维天之命》《维请》《烈文》《时迈》《思文》《武》《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毙》《酌》《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狼跋》等篇,被公认为周公所作,有人把《大雅》中的《蒶朴》《生民》和唐风中的《蟋蟀》等篇也视为周公所作。元朝经学家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曰:“《尔雅》,周公,复为后人所益。” “《释诂》一篇,盖周公所作。”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所撰《琴赋》与《琴操》皆谓周公作《越裳操》。

周公1.jpg

三、周公家训家教家风思想的辉煌成就

周公坚持用良好家训、家教、家风思想教育家人和部属,取得辉煌成就。

(一)周公长子伯禽成为著名的鲁国君主

周公生有八个儿子,长子伯禽代周公就封鲁国,临行前,周公语重心长地对伯禽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你到了鲁国,千万不可因是一国之主,就对人骄傲无礼。

周公现身说法,训诫伯禽:我手提礼品登门拜见的有12人,进献给尊长礼品的有30人,以礼相见的士人有上百人,尽心所取意见的上千人,其中只有3人帮助我改正缺点,以定天下。正因为我能敬重来求见我的人,所以隐居在山林中的贤者都出来了。周公希望儿子能任贤使能,治理好国家。

周公教育伯禽培育谦德,谦以待人。他要求伯禽遵守六种谦德:

第一,宽施恩德而能保持对人恭敬的态度。

第二,占用广阔富饶的土地而能生活俭朴。

第三,官高禄厚而能保持谦卑。

第四,百姓多、兵甲强而能保持畏惧之心警戒自己。

第五,聪慧邃智而能以愚鲁的态度去处世。

第六,博闻强记,而能以浅薄自谓。

实行谦德的必要条件是不争,周公说:“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荀子·尧问》)君子即使力大如牛,也不去与牛争谁的力气大;即使疾行如马,也不去与马争谁跑得快;即使智慧如高士,也不去与高士争谁的智慧深邃。有了谦以待人、有为而不争的品德,就能克服“好自用”的缺点,胸怀宽广地待人接物。他特别向伯禽指出:“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论语·微子》)

周公教育伯禽:“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实行谦德的好处是,“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近足以守其身。”因为“夫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周公在仆人金人后背上写下一段文字:“古之慎言人也,诫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以诫,无行所悔。”派他随从伯禽到鲁国,再三叮嘱说:如果发现伯禽有所违反,就让他看看看这些文字,足见周公用心之良苦。

伯禽遵循周公的教诲,把鲁国治理的很好,存续八百余年,直至公元前256年,才被楚国灭亡,是传承礼乐最好的诸侯国,有“礼仪之邦”之誉。孔子的成就与他在鲁国受到的教育和入周问礼关系甚大。

周公次子伯羽继承周公太宰之爵位

周公次子伯羽袭爵周公的太宰之职(当于后来的宰相或国家总理),世袭十

五代,至黑肩,被周庄王夺其爵位。至二十五代姬揭回复爵位,随周王室迁居洛阳。

周公其他个六儿子均为栋梁之才

周公其他六个儿子均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三子伯翀,封为凡国(今河南辉县市)国君;四子伯龄,封为蒋国(多次迁移,均在今河南境内国君);五子伯?,封为邢国(先在今河南境内,后迁至今河北邢台市、山东省聊城市)国君;六子伯翂,封为胙国(今河南延津县胙城)国君;七子伯翅,封为茅国(今山东金乡县一带)国君;八子伯翔,封为祭国(今河南境内)国君。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周公侄子周成王姬诵成为一代明君

周公对年幼的侄子周成王姬诵从多方面进行教育:

吸取夏、商兴亡的经验教训。周公在《尚书·多士》中说:“我闻曰:上帝引逸,有夏不适逸;则惟帝降格,向于时夏。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辞。意思是,我听说上帝制止淫逸,夏桀不节制淫乐,上帝就降下教令劝导他。可是他不听从,仍大肆游乐,因此,上帝就不再悯恤他,废除了赐予夏的大命,并降罪惩罚,命令殷民先祖成汤革除了夏,任用杰出的人才治理天下四方。周公指出:殷商许多贤王都讲求德行,“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尚书·无逸》)殷王中宗大戌是殷代第五世贤主,他严谨恭敬,怀着戒惧的态度治国治民,不敢荒废政事、贪图安逸,故在位长达75年之久。殷十一世贤主高宗武丁,他久居民间,与百姓共同耕种,了解民间疾苦,又有居丧三年不言的孝行,即位后也“不敢荒宁”,因而臣民皆和,“大小无怨,故高宗享国五十有九年。”武丁之子、殷十二世贤主祖甲,一度逃亡民间,当了很长时间的平民百姓,知道民众的痛苦与愿望,所以即位后“能保施小民,不侮鳏寡,故祖甲享国三十三年。”但从这以后,继位的殷王大多是“生则逸,不知稼穑这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这些殷王享国只有“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尚书·无逸》)纣王“诞罔显于天,矧曰其有听念。于先王勤家诞淫厥,罔顾于天显民祇。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尚书·多士》)意思是,纣王不明白上帝的旨意,不听从先王勤劳家国的训导,不顾天意民疾,因此上帝不保佑他,降下这巨大的丧乱,使殷商灭亡。从而告诫成王,淫逸不是生活小事,而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

牢记先王创业立国的艰辛。周公在《无逸》中教育周成王:“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唯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意思是:只有我周国的祖先太王、王季能够克已谦逊,敬畏天命。文王穿着普通人的服装,开荒种地,和善柔顺,温良谦恭,保护百姓,惠及鳏寡孤独者。每天从早到晚,忙得没有空闲时间吃饭,为的是万民和谐。他不敢纵情于游乐田猎,不敢将各国的进贡用于自己享受,他中年受命登位,为王当政50年。以历代先王为楷模,激励周成王继承祖先的事业,把周国治好。

戒逸乐,恤百姓。周公教诫周成王:“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闻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尚书·无逸》)君子居官不可贪求安逸、淫乐。要了解种庄稼的艰难,便可知百姓的痛苦。有些年轻人不了解自己父母耕种收获的艰难,就追求享受,还慢慢轻侮起他们的父母,说老人不懂什么。要成王关心百姓疾苦,勤于王政。要做到四无:“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不要沉溺于观赏,不要纵情于逸乐,不要无节制地嬉游,以及不分时令地田猎。不能只享用百姓的进献而不顾民生疾苦,要做到三胥:“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即彼此劝导、彼此爱护、彼此教诲,而不是互相欺骗、互相迷惑。不能凭自己的意愿随便改变先王的政令。否则百姓就会内积怨恨、同声诅咒。要克已自谦。在“小人怨汝詈汝”时,即百姓怨你骂你时,要像文王等那样“皇自敬德”,更加谨言慎行。在人们指出自己的过错时,“不啻不敢含怒”,乐意听取,以知为政得失。心胸要宽大,不要“乱罚无罪”“乱杀无辜”。“勿误于虚狱庶慎”,避免在狱讼和敕诫方面犯错误。

健全官制,任用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晚年,天下日趋安定,但官制尚未健全,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悦。”周公告诫周成王,为政以用人为要,而用人以知人为先,要知其德,考其绩。

讲究诚信,言之必行。成王年幼时与弟弟姬虞一起玩耍,拿一片桐叶开玩笑:“我封你……”周公得知后,严肃地说: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君王要言而有信。这就是“桐叶封弟”成语的来历。

在周公的教育下,周成王成为一代明君,“成康盛世”之“成”即指周成王。

(三)胞弟康叔姬封成为著名国君

周公胞弟姬封,先被封建康国(今河南禹州市),周公东征平叛后,将其改封卫国国君,周公担心姬封缺乏治国经验,容易贪图享受,怠于国事,因而作《康诰》《酒诰》《梓材》进行训诫,希望勤政为民。

勤于国事,勿贪逸乐。周公教导姬封说,为政治国,“若稽田,既勤敷甾,唯其陈修,为厥疆畎。若作室家,既勤垣墉,唯其涂墍茨。若作梓材,既勤朴斫,唯其丹雘。”(《尚书·梓材》)治理国家好比种庄稼,既然已勤劳地开垦播种,那就应整治土地,修划田界,挖掘水沟。又如建房造屋,既然已辛勤地砌起来墙壁,那就应该涂上泥巴,盖上茅草。还好比制作上好的木器,既然已辛苦地砍削做成了,那就应该再涂上油漆彩饰。这就是说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艰苦工作,不能有一点偏废,才能把国家治理好。他还教诫康叔道:“往乃尽心,无康逸豫”。你去殷地要尽心尽职,不要贪图安乐。要像父亲文王那样,“庸庸,祇祇,威威,显民”,任用可任用的人,尊敬可尊敬的人,畏惧应畏惧的人,尊宠人民,使“惠不惠,懋不懋”,不顺从的人顺从,不效力的人效力。这样才能治理百姓。

敬天爱民,尚德重教。周公教诫姬封:“天命无常,要小心啊!今惟民不静,未戾厥心,迪屡未同,爽惟天其罚殛我,我其不怨。”“不敢侮鳏寡紧”。(《尚书·康诰》)现在殷民不安定,经过多次教导,仍不和顺,老天将要惩罚我们了。你“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史记·卫康叔世家》)要访求殷遗民中的贤人君子和年高德重的长者,询问殷朝兴亡的原因,一定要爱护民众,不要欺侮无依无靠的人。周公告诫道:“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蔽时忱。否则敏德,用康乃心,顾乃德。远乃猷裕,乃以民宁,不汝瑕殄。”(《尚书·康诰》)你要谨慎啊!不要造成怨恨,不要采用不良的计谋、非法的措施,蔽塞自己的诫心。要努力实施德政,以安殷民之心,顾念其着善德,宽缓其徭役,丰足其衣食。同时,要教育百姓“无胥戕,无胥虐”(《尚书·梓材》)不要互相残害,互相虐待。百姓受到教化后就会善良、安定。

”明德慎罚”,“义刑义杀”。周公在《康诰》中苦口婆心教诫姬封:看待臣民犯罪,如同自己生了病一样;保护臣民,“若保赤子”。一定要“罔厉杀人”,不滥杀无罪的人。

对犯罪要进行分析,区别小罪与大罪、故意与过失、一贯与偶犯。“人有小罪,非眚(过失),乃惟终(经常),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反之,“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对因过失而犯了大罪,并且愿意悔改的人,“乃不可杀。”

要亲自掌握刑杀大权,做到不是你下令刑人杀人,就“无或刑人杀人”;不是你有言要割鼻断耳,就“无或劓刵人。”

囚禁犯人要慎重,必须“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丕蔽要囚。”考虑五六天甚至十来天时间,才决定囚禁的问题。

要准确掌握刑律。对犯有偷窃、抢夺、内外作乱、杀人越货罪行的人,在顺从民愤进行刑罚。对“元恶大憝”“不孝不友”者,“刑兹无赦”,赶快惩罚,不要赦免。对犯有”不率大戛”,即不遵守国家大法的诸侯之“庶子”“训人”“小臣”“诸节”等官员,“汝其速由兹义兹杀”,你也应当根据这些条律迅速加以捕杀。四是诸侯若不能教育好他们家人和内外官员,“惟威惟虐”,完全违背王命,也应当惩罚。

是对以往的“奸宄、杀人、历人(指俘虏),宥。”要宽恕;“肆亦见(泄露)厥君事、败人,宥。”对残害人身体的罪犯,对以往泄露国君大事也要宽恕。对一个“不孝不友”的罪犯,其父子兄弟不要受株连,“罪不相及”。六是对“敬寡”“属妇”,即无妻无夫的老人、孕妇,即使犯了罪,也要“合由以容”,教导与宽恕他们。

厉行禁酒,破除恶习。商纣王酗酒淫乐,奢华成风,遗害甚烈。周公决心改变这种腐败的风气,下令戒酒。他告诫康叔:“纣所以亡者以淫于酒,酒之失,妇人是用,故纣之乱由此始。”“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大小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我臣民平时大乱失德,没有不以酗酒为口实,大小国家的灭亡,也没有不以酗酒为罪过。周公命康叔告诫各级官员:“矧汝刚制于酒!”你们都要强行戒酒!若发现有聚众饮酒的事,“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 (《史记·卫康叔世家》)你不要放纵他们,要把他们尽行逮捕并押解到周的都城,让我将他们处死。

周公的戒酒令,是区别不同情况的:一是“唯殷之迪诸臣唯工,乃湎于酒,毋庸杀之,姑唯教之。”对于殷商旧臣、工匠,不要杀掉,先教育他们。经过劝诫,还不戒酒,那就决不赦免,将共和群聚饮酒的人一样处死。二是允许在祭祀时饮酒,但不要喝醉,要酒德。三是卫国百姓在农闲时赶着牛车到外地经商以孝养父母,父母高兴,“致用酒”,可以饮酒。四是官员进献酒食给老人和君主,“尔乃饮食醉饱”,可以酒足饭饱。官员如果能限制自己饮酒行乐,便可以长期作为王朝的治事官员。

在周公的教育下,姬封把卫国治理得很好,传41君,享国907年,是存续时间最长、最后灭亡的周朝诸侯国。

三、周公家训家教家风思想的显著特点

(一)既有父子之爱、叔侄之亲、兄弟之情,又有君臣之义、长幼之别。作为帝王家教,周公多次以诰的形式教育家人,带有很大权威性,是神圣不可违的。这种诰命是长辈对晚辈的教导,洋溢着血缘亲情,很有感染力。伯禽随康叔三次朝拜成王、叩见周公都挨了鞭子,他们便请教贤人商子,为什么挨打,商子说:“令观桥梓之树”,桥树巍然耸立、干枝高大,梓树生气勃勃、结实低矮,两种表现出的是父子之道,两人这才认识到,原来自己叩见周公时“失子弟之道”,于是再次叩见周公时,便“入门而趋,登堂而跪。周公嘉其得君子之教……”(刘向《说苑》)后来,他们叩见周公时,进门后小步疾走,上厅堂就跪拜,周公夸奖他俩,并给东西吃,既威严,又慈爱。

(二)教育既有及时性,又有针对性。周公根据长子伯禽的弱点,有目的地系统地教育他遵行六种谦德。侄子周成王幼小时,着重教他为人之道;为成王举行成年冠礼时,祝官按周公之命朗诵祝辞道:君王“近于民,远于佞,啬于时,惠于财,任贤使能。”(刘向《说苑·修文》)对成王进行严肃的君道教育;成王主政后,周公多次教他为人君之道。

(三)教育既有全面性,又有具体性。周公对伯禽的训诫不同于对成王的训导。成王、伯禽、卫康叔都缺乏治国经验,对他们除了诫之以骄怠淫佚外,还要授之以具体治国经验和具体政策。周公庶兄召公姬奭,年龄比他大,又有政治经验,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如何齐心协力辅政。起先,召公对周公摄政,“不悦”,周公特作《君奭》说:每个朝代的明君都需要有贤臣辅助,如商汤时有伊尹,太甲时有保衡,太戊时有伊陟和臣扈,祖乙时有巫贤,武丁时有甘盘,所以殷商得以治理,延续了许多年代。我周国先祖文王则因“有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和南宫适”这五位贤臣辅助,才取代了殷国的大命。到武王时,文王的四位贤臣还健在,继续辅佐武王。现在,我们“若游大川,予往暨汝奭其济”,好像在渡过一条凶险的大河,我要与你一起游过去,“嗣前人恭明德,在今。”继承祖先的事业,奉行明德,就在今天。由于姬旦针对召公的疑虑进行了诚恳耐心的劝告,“召公乃悦”,与周公一起尽力辅政,还参加了东征平叛,后来继续辅佐周康王。

四、周公家训家教家风思想的当代价值

周公的家训、家教和家风思想,当今仍有诸多重大价值:

一是非常值得传承。周公家训、家教、家风思想非常值得传承,特别是他的爱国爱家、“敬德保民”、以民为本、“六种谦德”、勤政为民、任人唯贤、戒酒,等等,至今仍不过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央“八项规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均吸取了其内核的合理成分。

二是非常值得学习。周公的家训、家教、家风思想以及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谦恭勤谨,“吐哺握发”“朝读书百篇,夕见七十士”,严格要求身边工作人员,讲究诚信的作风和言谈举止,如今均非常值得所有人特别是公职人员学习,许多“大老虎”“小老虎”和“苍蝇”,之所以违法乱纪,究其原因,是他们不知道、不学习、不践行周公的家训家教家风思想、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

三是非常值得借鉴。周公对儿子、侄子、兄弟教育的针对性、及时性、具体性,非常值得借鉴。当今,很多家长和干部不重视对家人、部属的教育,有的方法不当,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及时性、具体性,效果不佳,有的甚至纵容、暗示其踩“红线”,致使一些人错上加错、小错酿成大错,错上加错,沦为为罪人,锒铛入狱,教训极为沉痛而深刻。

参考文献

《尚书》,慕平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3月第1版。

《帝王世纪》《世本》《逸周书》《古本竹书纪年》,齐鲁书社,2010年1月第1版。

《史记》,汉·司马迁撰,宋·裴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出版。

《中国古代史》上、下,夏曾佑著,岳麓书社 2010年1月第1版。

《西周史》,杨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西周史话》,王宇信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1月北京第1版。

《鲁国史》,郭克煜 梁方健 陈东 杨朝明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周公》,日本 林泰辅编著,钱穆翻译,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六十年二月第2版。

《周公》,宋峻著,中华书局,1982年3月版。

《周公事迹研究》,杨朝明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版。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100名人·姬旦》,姚家余编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周公评传》,辜堪生、李学林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中华开源大圣·周公兴治》,宋一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月1月版

《元圣周公》,姬传东主编,副主编邢德勇、姬利峰等,军事谊文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周公研究》,吕庙军著,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四库全书精华·淮南子》,刘安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先秦诸子系列考辨》,钱穆著,中华书局,1985年10月第1版。

《逸周书汇校集注》,黄怀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年1月出版。

《殷周制度论》,王国维著。

《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杨向奎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仪礼译注》,杨天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礼记译注》,杨天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二),中华书局,1988年版。

《<尚书 >历代解释选录和补充》,《文史》第四十九、五十辑,中华书局,1999~2000年。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增订本),彭林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周公孔子研究》,(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九,(台湾)黄彰健著,1997年4月台北印刷。  

《周公》,洪安全著,台湾出版。

《姬姓史话》,姬传东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奠基者》,易中天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

《天下归心—周公旦》,姜正成编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2月第1版。

《国学发展简史》,陈来著,《文史知识》,2014年第10期。

《解读周公 中国国学探源》,姬传东 汪承兴 杨慧敏编著,新华出版社 2016年第一版。

作者简介

姬传东,男,1947年2月生于山东单县,教书、当兵,公务员退休,荣立五次三等功,长期研究周公思想文化和姓氏文化,编著《姬姓史话》 ,与人合编《元圣周公》《解读周公 中国国学探源》《周公后裔姓氏大全》《黄帝后裔五千姓》《中国的姓氏文化》等书籍,创作影视剧本《净土》《梦见周公》《元圣周公》,主持编纂多部家谱并写序言,多部(篇)书籍、论文获奖,被评为“挖掘和保护姓氏历史文化十大杰出人物”、洛阳市首届“优秀退役军人”,曾任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洛阳理工学院兼职教授,现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洛阳周公研究会会长兼书记。

相关文章

今日热点

姓氏字辈

推荐产品

家风家训

姓氏动态

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