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谱

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聂振强、陈军英:传承姓氏家谱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时间:2020/9/19 16:15:58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编者按:本文原标题系《传承姓氏家谱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兼论疫情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身心健康”,理论梳理与转化应用策略》。

概要:数千年中华是由家族走向国家,国家管法治,家族管德治,家族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历朝历代是血脉家族世袭王朝来维系统治,形成了宗法型、专制型的家国一体格局。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姓氏家谱,绵绵不断沿续至今的是家谱的传承及家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生、老、病、死贯穿人的一生的始终,在中华谱牒文化中,大量记载某家族人丁兴旺,子孙满堂,一夫多妻,百岁寿星,人的身心健康长寿也成为终极愿望。

疫情下重新研究中华家谱文化,从中梳理与转化应用“身心健康”的理论,把握好人生轨迹,养好我的人生(教养、素养、涵养、修养),家和万事兴,将给我们很大启迪。

2020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习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们走进新时代,指明了发展方向。

主题词:家谱文化 身心健康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中,家族是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比如凝聚人心、礼貌待人、尊老爱幼、规范同胞行为、助学及扶贫帮困等等,直接培养人才与社会稳定。中国要做一个道德大国,那首先应该是德治无处不在,人们要受到德的诫勉。所以从道德角度而言,中国要的不是禁止而是大力恢复、引导和加强宗亲家族组织的管理模式。

聂振强 (1).jpg

一、中华家谱文化的属性及其作用

1、中华家谱文化悠久绵长,内涵极为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百家姓”广为流传,宗亲在历史上是血缘的标志,家族的徽章,表现了门弟思想、宗法观念。纵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不管换了多少朝代,改了多少年号,中国人的姓氏宗亲一直延续着,从未间断。老祖宗创建的华夏灿烂的文化,至今后人仍享其恩泽。“家谱、方志、正史”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民族融合的表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珍贵的一部分。搜集姓氏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后人追记祖德,把传承宗亲文化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融合一起,做一件上对得起祖宗、下有利于国家、家族家庭、民众之事。时逢当今盛世,国家强大、民安世宁,各民族各姓氏互相团结,开阔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宗亲文化大发展的新局面。

中华民族历来以炎黄子孙、华夏儿女自居,把炎、黄二帝、蚩尤作为共同的人文始祖和精神偶像。无论是偏处一偶的少数民族,还是飘零异域的华裔侨胞,时时处处都流传着炎黄二帝和蚩尤的传说,人人都以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为荣。这种以血缘、宗亲为传承纽带,对共同祖先形象的塑造,对民族渊源的追述,构成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化和连续传承性的认同基石。它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桥梁纽带,也是当今海内外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华人的儒家文化是世界上先进的文化,尤为统治者所喜爱。它能教化人们如何去尊重统治者,而不是动不动就上街游行、示威。纵观海外华人上街游行,无论是从泰国红衫军、黄衫军反政府示威,到台湾蓝营、绿营对峙:还是“香港占中”,包括韩国反政府倒台示威游行,都没发现以中华姓氏宗亲会组织名义参与反政府游行,因为华人是从小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教育影响,“学而优则仕”、“君臣父子”,宗亲不向统治者要人权、不搞弹劾,不反政府,家族受儒家文化的“忠君爱国”思想影响很深,维护统治者、维护执政党的利益。

2、家谱是姓氏宗亲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谱亦称族谱,现存的族谱,主要是北宋以来民间编修的,是以特殊形式记载某一姓世系和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由于时代、地域或记载范围的不同,又有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宗世谱、房谱、支谱等称谓。家之有谱,县之有志、国之有史。就数量而言,家谱独占鳌头。透过族谱,可以看到变幻着的历史风云以及跌宕起伏的人世沧桑。家谱文化的丰厚底蕴对研究地方志、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均有重要价值。姓氏学,宗亲学,谱牒学,姓氏社会学已注入了崭新的内容,成为一门跨专业的边缘学科。

“宗亲谱牒”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家谱、族谱的学科,宗亲家谱是以表谱的形式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本族人员事迹的图书体裁。谱牒是记载宗族主要成员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是伴随着家族制度而来的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文献,其形式和内容集中了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家谱是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是门当大户记载其世系及显赫人物的谱籍。家谱起到维系近代家族制度的作用,目的在于炫耀门第,维护族权统治。

现代人续编的家谱,吸取了历史上编制家谱的精华、弃其糟粕,将每人的世系、生卒年月、学历、专业、经历、婚姻、成就、照片、地址等都记载下来,还配上反映重要人物及事件的短文,将家谱记载的内容加以了发展,成为家族中维系血缘关系及记载家族历史的珍贵人文史料,代代下传。

近年来网络分布更为世界各地的族人提供了快捷、方便的联络途径。“数字家谱”的出现;“姓氏网站”的不断诞生;家谱在网上的“动态更新”和在网上浏览家谱已成为新时尚。用计算机网络汇总“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脉络”成为便捷方式。从而打破空间限制,使族人可在世界各地互相交流。

聂振强 (2).jpg

二、中华姓氏文化、家谱文化,起到构建人类命定共同体的作用

家族主要以姓氏为标记的同血同缘群居群体,它的显著特点是日常运行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并充当儒家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它通过长辈的约定成俗和对晚辈的不断教化,使个人和整个群体的思想、行为、习惯,万变不离儒家文化其宗。几千年来,中国社会政治模式都是“国管法治,家管德治”,那就是靠姓氏家族来振兴德治。在旧中国,因为有家族管德治,男人做贼与女人偷汉,不说当事人永世不得翻身,就连“六亲都有蒙羞的耻辱感”。当下贪官污吏、男盗女娼,无以为耻,甚至都笑贫不笑娼了,说明姓氏宗亲家族中的德治建设还有着积极一面。随着改革开放,搞活市场经济,个人的利益作用膨胀了,所以,整个社会也就逐渐缺少了道德!我们中国现在要弘扬儒家文化,宗亲家族能推进民族融合,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推动作用。

对中国人来说,有家就有家风。传统中国是“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是放大的“家”。从世族大家文字化的家训、家谱,到普通百姓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家规、家教形式不同,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因此,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家谱、家风、家教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家风是现代家庭教育的渊源与根基,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家风是家族绵延不断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风气。人的一生“生、老、病、死”生生相息,从个人生命的诞生、怀孕到分娩,如何保障对婴儿生与养的发育健康,近年来学术界己关注“生养健康教育”的研究。因此,家庭、家风、家教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中华姓氏家文化数千年的不可磨灭的中华文化。家庭建设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从家庭建设文化入手,才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迈进新时代。

通过收集、整理、编纂中华家谱,用展评、交流的方式,促进家庭、家风、家教建设,对当下人生道德养成教育、社会风气的好转,有着十分积极作用。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有效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探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社会公共服务模式,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力量和载体。

聂振强与人交流 (2).jpg

三、疫情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身心健康”理论梳理与转化应用策略

2020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未来十年是推进“健康中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机遇期,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民精神世界、提振身体素质,加快树立身心健康和主动健康理念,转变幸福产业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全民族身心健康水平,是推进大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悠悠民生,健康为大。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在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危机下,全社会正重新审视现代健康理念和个体、群体的健康管理。

由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等研究单位发起,率先发布“疫情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身心健康’理论梳理与转化应用策略”,以飨读者。

本专题报告由“大国学泰斗、身心健康之父”黄泰康教授指导,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昝胜锋、周朋飞,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狄森起草,联合山东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中国文体产业管理创新论坛组委会、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共同完成,推动中国幸福产业研究和年度梳理。文化产业(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创新性研究成果服务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始终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和推广,落地服务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

报告“身心健康理论梳理与转化应用”现有三部分组成,分别为“中国传统文化论身心健康”、“网速时代的身心健康”、“星际文明下的身心健康”,系统阐释世界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是身心健康、本来如一。

自先秦时期起,以道家、儒家、医家为代表的著名学派积极著书立说,创立了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诸子百家”思想体系。其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整体思维,五行相生、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阴阳平衡、阳生阴长的朴素辩证法,动静互涵、形神共养的中医养生理论均深刻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及价值观念,并基于此发展形成极具东方特色的人本理念和人文精神。

对中国传统文化“身心健康”理论梳理:

1、在道:道家先贤的“道法自然”思想

道家思想体系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探索万物变迁循环中亘古不变的规律,对后世中医养生学产生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老子的健康之道,贵在法于自然。他倡导“人与天地相生”“道生之,德养之”,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世界万物,都是由于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自然规律的作用才从无而有的,世界万物由于遵循了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才得到应有的育养,所以人依着自然本性去行动就叫做道,人的行动适合了其自然本性就叫做德。因此,老子主张顺其自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至虚守静、委曲求全、大巧若拙,尽量使心灵虚寂,坚守清净。同时,劝诫人们顺应自然发展的法则,一旦违背了自然法规必受惩罚。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静无为”的思想,认为养生必须养神以保形,保形以养神,形神兼养才能长生。庄子提倡“坐忘”“游心”,试图通过对宇宙事物做一种根源性的把握,从而达到一种破除认知之心、功利之心、敬畏之心的心灵审美状态,它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意义上的精神生态之游有着相通之处。

道家“道法自然”思想阐明了人和自然本质是相通的,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在如今人与物关系高度紧张的社会现实中,道家思想提倡的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安时处顺等处世方法正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幸福指南,它应当成为每个社会个体内心的自觉意识。相应的,本次疫情危机警示我们,应以更大的格局去思考真正推动人类社会演化的力量,认真审视归根复命、返璞归真的生态哲学,建立尊重科学和客观规律的人文传统,引导更广大的群体深刻理解人类世界本源性和普遍性,更好的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人类自己。

2、在法:儒家先贤的“修身养性”理念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形成了一套指导修身养性和人格养成的规则体系和原理原则,对于现代生活方式具有积极的警示和引导意义。

孔子将儒家仁爱学说与养心养性之道相结合。首先,在精神层面将“仁”作为修身养性的理论基石,极其重视道德修养和心态调节,主张“仁者不忧”“大德者必寿”“知者乐,仁者寿”,认为有仁德之人往往精神愉悦,仁、德、信、义有助于延年益寿。孔子也主张“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劝诫人们不要患得患失,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境应学会调适心理。其次,孔子在日常实践中重视科学养生,如在饮食起居方面提出“八不食”要求,主张节制食欲、不可暴饮暴食,倡导“居无求安”“寝不语”。推崇运动健体,认为适量的运动配合德行修养、饮食起居才能焕发人的生机活力,并且坚持身体力行,将“射”和“御”两项运动在六艺教育中传授弟子。再次,孔子重视游历游学,将其作为理论养成、学识实践的重要途径,其周游列国是中国古代长途旅行的典型杰作。

孟子注重护本体、存心性,倡导“存心养性”。首先主张养“浩然之气”,孟子认为人生的目标并不仅要生存,更应坚守高尚的气节、作风、精神,这对养生是大有裨益的。其次提倡“养心莫善于寡欲”,才能做到知足常乐而不患得患失。再次,提倡“居移气,养移体”,认为地位和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修养或涵养可以改变人的素质,人们应善于利用条件,克服内外因素产生的消极影响。荀子提出“动静结合”的健康观,即“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养者而动时,则天不能使之病”,常用导引行气的方法锻炼身体。同时,荀子注重读书、音律对心志的陶冶作用。

儒家学说之于“心”、“性”的推崇,体现着对生命价值、人心安顿的关心。从理念层面看,应依托对修德、治气、养心、寡欲等儒家哲学的研发阐释和普及教育工作,大力提升人们主动获得持续健康的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完美的生活品质。从实践层面看,应推动儒家人文精神与文化、旅游、体育等幸福产业、健康产业相融合,将其核心价值理念作为重要的创意创新资源加以利用,融入文体旅产品的研发生产过程,彰显“身心并进”的人文价值和人本情怀。

3、在术:医家先贤的“治未病”观念

医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一,在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发展了阴阳五行、脉象、经络、养生等中医基础学说,并逐步形成协调阴阳、饮食调养、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动静适宜等中医养生的具体法则,倡导运用“防病于未然”的理念将健康端口前移,使得身心健康和主动健康行为变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扁鹊被尊为“中华医祖”,奠定了传统中医学诊断法基础。他精于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可有效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他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认为对疾病需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萌芽里,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即传达出扁鹊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不要讳疾忌医的正确防患观。《魏文王问扁鹊》则说明了“病情严重之时挽救不如病情刚发作之时控制,病情刚发作之时控制不如病情发作之前预防”的道理。

孙思邈崇尚养生、身体力行,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广泛深刻地开展了养性保健延年和饮食保健的理论和实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养生学理论体系。他认为“善养性者,治未病之病”,搜集整理并创造了养神、动形、食养、药饵、导引、针灸、按摩等养生方法。他倡导运动保健,但又主张神不可大用、形不可大劳,即运动不宜过量。他还认为居家环境和养生长寿的关系甚为密切,强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有助于身体康健。

张仲景强调养生的重要性,提出了内养正气、外慎风邪的基本方针。主张顺天避邪,顺应四时阴阳养生而不可逆之,告诫人们要谨慎小心,避免邪风中人;清静调神,反对“唯名利是务”,期勉世人无私寡欲,调养精神;爱人爱身,批评当时的一部分居士“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认为仁慈、有爱心之人能长寿。坚持“辨证论治”的医学思想,对病人的生理特点以及时令节气、地区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其致病的原因,然后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法。

中华传统医学融合了儒释道各家先进学说,融汇了天文、地理、经济、文化等诸多理论,沉淀在丰富的中医药文献和历代中医药学家临床实践经验之中,这是发展幸福产业和健康产业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实践证明,中医可以在应对病毒性感染或病原未知的传染病、防止机体耐药发生、减少毒副作用、弥补疫苗研发迟缓等方面发挥作用,虽然目前中医药在传染病治疗领域还总是被游离在门槛之外,但正在发挥越加重要的作用,仍应充分重视中医药治未病的主导作用,构建覆盖“生长壮老已”全生命周期的身心健康服务体系,从源头上提升包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健康技能等全民健康素养。

聂振强与人交流 (1).jpg

四、疫情危机下推动全社会“身心健康”工作的建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派从“道法术”多维角度,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寻求“身心健康”的基本规律、原理规则和具体方法,深刻影响着全社会的处事哲学、价值追求、生活理念,坚定着世界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是身心健康、本来如一。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举国一心抗击疫情的历史节点上,更应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敬重和珍视先人创造的优秀精神文化财富,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指导全民健康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建议:

1、弘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健康理念的守正创新

首先,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在保持宏观生态健康、中观社会健康、微观个体健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当前提高全社会身心健康水平的首要任务是扬弃“人类中心主义”,树立“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从观念源头缓解当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日趋紧张的问题。其次,建议依托研究阐发体系、普及教育体系、实践养成体系、保护传承体系、传播交流体系,组织更多专业力量、投入更多精力,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原则,做好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工作,提高社会对优秀传统健康理念的认知度。再次,要不断创新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身心健康思想相结合的本土化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生产生活特征,将传统文化丰富的身心健康思想融入现代身心健康测评和防治服务领域。同时,将区域社会文化背景因素纳入全民族身心健康测评体系,有序推动测评体系的动态修订和再标准化过程,提高身心健康测评的信效度。

2、拓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渠道和路径

“两创”是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方针,也是新形势下处理“守”和“变”关系的科学指南。当下,实现“两创”的有效途径是加快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相融相通。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身心健康理念主要围绕四个维度传承发展,即以思维方式传承的心理健康思想,以行为规范传承的心理健康思想,以健身养生方式传承的身心健康思想,和在民间传承的朴素知识、技巧和实用策略,建议通过融入国民教育、融入道德建设、融入文化创造、融入生产生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健康理念的有序传承和活化应用。

3、构建五大幸福产业为核心的“身心健康”创新生态

建议以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为核心,加快推动传统医疗保障体系向以健康创造为中心的价值链重塑、产业链延伸,倡导“文体融合,身心健康”,优先提升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文化旅游、康体健身、体育文创等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 “医、食、住、行、育、乐、康、游”八大民生行业交融合作与统筹发展。发挥产业赋能作用,加快构建以防为主、防治一体的主动健康服务生态圈,围绕健康价值的再创造,发展专业化健康自主管理和主动健康服务市场。

4、完善有利于全民全社会的“身心健康”体制机制

提升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身心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建议在国家层面要把提高心理健康、居民身心健康素养水平作为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优先策略,统筹治理文化、体育、健康事业和产业,重构碎片化的民生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发挥政策效力培育居民幸福指数和身心健康新理念。在社会层面要引导树立科学的社会行为规范,提高公民的健康意识和生态观念,保障和维护社会系统性身心健康。

作者简介

聂振强,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姓氏宗亲文化调研组组长,主任记者、副教授,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联络委(第十五届)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文化委(第十二、三、四届)委员,北京市委委员、农工党北京市委理论研究基地专家、农工党北京市委参政议委副主任、农工党北京市委(直属)出版支部委员会原主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人民建议人。中国人民大学《姓氏文化研修班》开课人,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明湖学者讲座教授,泰国-东盟《中华姓氏宗亲文化与经济研究贡献奖》获奖者,泰国清迈孔子学院清莱云华职业学院《姓氏文化学》主讲人、客座教授,民政部中国地名学会主办《姓氏中国-工作通讯》(内刊)执行总编辑,中华《赤子》杂志社编委、中华姓氏栏目主持人,泰国《东盟华人》杂志海外副总编辑。研究领域:政党政治,多党合作制度,参政党在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提高中的监督作用研究;姓氏社会学,姓氏宗亲文化,姓氏宗亲政策及应策研究等。

陈军英,家庭教育母亲文化研究学者,生命轨迹、生命觉醒导师,家董会发起人。代表作:家和万事兴-生命觉醒系列;家和万事兴-人生轨迹系列;家和万事兴-我和家庭的关系等。

今日热点

姓氏字辈

推荐产品

家风家训

姓氏动态

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