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谱

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江艺平:现代族谱体例探索

时间:2020/9/27 17:07:33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摘要】家谱这种源于上古的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信息时代基因而成现代族谱,应承前启后,建立现代体例,用“真实、好看、好用”评价现代族谱的优劣,探索建立“纸质族谱体例”和“电子族谱体例”所需的内容。

【关键词】家谱 现代族谱 体例 数据化

由国史、方志、家谱三大要素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依托,是华夏文明延绵五千年不断的根基。

据考古发现,早在夏商西周时期就有家谱的记录,但当时的家谱较为简略,且为官修。唐末宋初,开始出现民间修谱,宋代士大夫对新修家谱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欧阳修和苏洵首倡规范修谱,创立家谱体例,制定了家谱的编修原则和具体方法,其所创之欧体、苏体私家谱法,成为后世家谱典范,对当时私修家谱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欧体、苏体均采用了“小宗之法”,即以五世祖作为家族的始祖。之所以只记载五世,与隋唐以前的谱牒遭毁相关,特别是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五世以上的世系已不大可能考证清楚。

明清时期,修谱进入鼎盛阶段,且体例更加完善,记事范围亦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注重伦理教化之功能。并基本采用“大宗之法”,追溯世系动辄几十世,往往将历史上的本姓将相名人尽收谱中。

清嘉庆、道光以后,统宗统系现象大为泛滥,各姓各氏采用皇族家谱的“大宗之法”联宗修谱,以编修大族谱、大宗谱为荣,出现许多随意上溯,攀援望族,趋附名门,冒接世系,乱认先祖的混乱局面。

虽然明清以后“大宗之法”编修之谱牒的上溯世系荒诞不经,但清代谱牒的体例却得到充分发展。在地方志体例的影响下,清朝谱牒的记事范围几乎涉及到家族、宗族事务的各个方面,开始出现谱志合一的作法。

在内容与谱例上,新修家谱的变化是:家谱除祖先名字、家族世系排列等内容外,增加了事迹、官职、得姓源流、迁徙情况、祠堂坟墓、人物传记、艺文著作等。还有传记、着述、家规、家法、家训、族规、恩荣录、凡例、字辈、谱论、科举、墓图、墓志、五服图、家礼、寿文、贺文、祭文、名绩录、契约、艺文、遗像、赞词、仕宦、传记、行状、志录、年表、余庆录、领谱等20多项,并对入谱人物也进行了限制性规定,行文重视修辞和文采。为使家谱不至中断,还规定了“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年限。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孔子第61世孙孔弘干重修家谱,就规定以后孔氏家谱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年为期,小修以甲午年为期。但此规也未严格执行,在孔弘干修谱后的130多年后,孔府才再次重修家谱。

所有这些,使得清代家谱的纂修体例更加系统化,更趋完善。但其世系和世序却出现了严重混乱。为祖先封官加爵者有之,为祖先取名安讳者有之,为祖先娶妾生子者有之,为祖先添兄加弟者有之,为祖先认父攀祖者有之,以春秋末人为西周时祖先者有之,以晋朝人为春秋时祖先者有之,以宋朝人为春秋战国时的祖先者有之,以明朝人为南北朝时的祖先者有之,所谓隋唐人以宋元人为祖更是比比皆是,其真实性无从谈起。民国修谱基本沿袭了清代修谱的体例,在统宗统系方面还发展了清代修谱的陋习。

在现代,由于打破了文革的禁锢,且社会经济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更是体现了盛世修谱的大好局面,各种体例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受明清、民国修谱体例的影响,各种不规范家谱和伪作大量产生。很多对于时空衔接不上的,就伪造、杜撰或者挪借外系之祖为祖。如果让这种情况延续在宗谱中,不但宗谱真实性和史料价值不存,也必将使宗谱沦为外姓或子孙后代的笑柄。

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史志或宗族百科全书。通过这部家谱,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化、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家谱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是与正史、方志并列的三大文史宝库,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

时代在发展,家谱这种源于上古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注入了信息时代的基因,应该继承前人优良之体例,杜绝不良糟粕,建立全新的修谱体例,使家谱这一中华文化瑰宝得以发扬光大,成为新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一部好的族谱可用6个字概括——真实、好看、好用。

一是真实:不言而喻,就是基础材料要真。对于历史部分,建议按照原来老族谱如实翻录,并注明出处。最好不要自作聪明地要去“正本清源”,把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古人而以谬传谬。鉴于前述原因,老族谱并不一定可靠,可在如实翻录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考证,将考证结果另外旁注,或撰写论文研讨,说明是现代的观点。由于老谱的不可靠性,建议采用“文化认祖”和“血缘认祖”分列并存的“谱法”,不再简单沿袭各姓氏传统的统宗统系的修谱方法,不再为追求“源远”而杜撰冒认先祖,不再为虚荣而依附名门望族,不再为上接而谬接外系,从下往上追溯,建议将上祖、远祖等真实性较弱的虚无祖源信息作为源流文化看待,谓之“文化认祖”;而对于比较可靠的近代祖源(一般可从本地肇基始祖开始)较有可能作为血缘认祖根据,因而注重开基祖,注重早期之坟墓碑记等实物,注重最早的祠堂神主牌,注重各世系最早的老谱,注重各世系最早的谱序,以各世系第一个写谱人所溯之始祖为始祖。实事求是,回归和还原最早的历史记载,即为“血缘认祖”;至于现代,更有条件和有必要实事求是,如实登载。

二是好看:族谱是比较高端的文化产品,也比较讲究外形的美观典雅。目前比较多的是注重封面装饰,多采用漆布烫金字精装本,但还是摆脱不了现代书籍的模样,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宣纸印刷,做成线装的仿古籍书,古色古香,端庄典雅,且可永久收藏(据说宣纸书籍可收藏上千年)。

三是好用:“好用”是家谱最重要的功能,其优劣就取决于家谱的体例。现代族谱即继承了传统的纸质族谱,又发展出新型的电子族谱。在此就以这两方面做些探讨。

一、纸质族谱体例

(一)卷首

1、扉页

(1)谱名:家谱的名称。含所属姓氏、地域范围(或行政名称),也可加上派系或堂号。

(2)图腾:图腾(或族徽)是艺术化的姓氏,象征意义比较强,可采用通用图案或另行设计,以增加美感。

(3)本谱二维码:现代族谱的特征,是进入电子族谱的窗口,提倡“一谱一码”。

(4)落款:组织修谱的单位名称(可1个或多个有关联的单位)和印刷出版时间。

2、编委会名单:顾问、主任、秘书长、编委;可包括主编、校对、摄影、调查员等执行编辑人员(也可另称:编辑部、编辑组等)。

(二)第一卷 谱序篇

1、新谱序:由本宗德高望重者撰写或署名的谱序(可多篇,包括族外人的客序、跋语)。

2、旧谱序:各种相关老族谱之谱序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原文扫描拍摄或重新打字)。

3、凡例:修编本谱的原则、规范和体例(如果有旧谱凡例可录入借鉴)。

(三)第二卷 源流篇

1、先祖圣像:历代先祖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及简介、像赞等。

2、本姓起源:可从受姓始祖讲起,并阐述其迁徙方向、过程等。

3、本宗来源:阐述本地本宗支的来源、播迁、分布等。

4、本姓远祖:本姓氏或本宗之远祖(即较为虚无模糊的祖源)的世系图谱。

源流篇所载的都是比较长而久远的信息,虽有一定根据,但不一定准确,但是开篇所必需的,属于“文化认祖”范畴。

(四)第三卷 世系篇

本谱最主要、最基础的部分,是“血缘认祖”的核心、。不要穿插谱文其间,更不能放在其他谱文之后,应紧随源流篇后就进入的主题。对于人数比较多或房派比较复杂的族谱,可按不同世系层级,分解为总谱、分谱、支谱、子谱等。

参照欧式、苏式体例,图谱分离,分为世系图和世传谱。即:先有“世系图”,由入谱人的名字(或可附有配偶名、居地名、性别、排行等部分信息)按照世系关系牵连成图,主要用于体现其世系关系;再者辅以“世传谱”,按照世代排列(或家族排列),比较详细地说明每个入谱人的世传资料。为方便现代人阅读查询,现代族谱的图谱都要注明相应的页码,在世系图中的入谱人注有所在世传谱的页码;且因纸质族谱是靠翻页衔接的,世系图跳页时也要注明连接点所在的页码,一翻到所注页马上可以对接。

此外,还要按拼音顺序(还可同时按房派或世代细分)建立《检索表》,要让不熟悉族谱的人也能按照名字直接检索到所查询的入谱人所在图谱的页码,找到入谱人的相关信息。

(五)第四卷 文化篇

1、名人论谱:苏洵、欧阳修、孙中山、毛泽东等人关于族谱的论述。

2、本姓图腾:图腾或族徽的图形及释义。

3、家规祖训:本姓本族和各姓通用的家规祖训、家风家训、族规族约等。

4、恩荣史录: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5、契据文约: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6、本姓艺文:本族歌曲、诗词、楹联、散文、绘画、书法、篆刻、盆景、摄影等文学艺术作品。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7、姓氏文化

(1)郡望、堂号、灯号:通用定义及本姓的郡望、堂号、灯号。

(2)昭穆、字辈:通用定义及本姓的昭穆、字辈。

(3)家乘谱牒:通用定义及各类谱牒介绍。

(4)九族、七族、三族、七庙、六亲。

(5)本宗九族图

(6)妻为夫族义服图

(7)九族五服正服图

(8)本地百家姓排行

8、孝道文化

(1)古代二十四孝

(2)现代二十四孝

(3)百孝篇

9、民俗文化

(1)民间信仰

(2)传统习俗

(3)岁时习俗

(4)民间传说

(5)民俗活动

(六)第五卷 居地篇

1、概况:本宗聚居地的地理位置、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简略介绍。也可分解到各支派片区的介绍。

2、宗祠:本宗及各支派的宗祠介绍和照片。记载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格局结构等,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3、庙宇:居住地范围内各种比较有特色的庙宇介绍和照片。

4、祖茔:本宗及各支派的开基祖坟墓介绍及照片。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5、族产:家族、宗族之共有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6、名迹录: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名胜古迹介绍。 

(七)第六卷 宗贤篇

1、历史名人:明朝(或前清)以前本姓氏的名人简介(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2、近代名贤:清朝(或晚清)和民国前的本姓名人贤达简介。

3、现代名流:建国(1949年10月)以后本姓的著名人物简介。

4、本地名人录:本姓本地区较有影响力的人物(一般指已经过世的宗亲)简介。

5、本地人才录:本地本宗一定行政级别或职称、学历、企业规模以上的人士(标准自定),可用列表形式。

(八)第七卷 研讨篇

本姓人士撰写发表的关于姓氏文化及谱牒文化的文章,或外姓专家撰写或发表和本姓有关的文章。包括古代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九)第八卷 活动篇

本宗支在各地或各个时期开展的与姓氏有关的活动介绍、会议纪要、现场照片等。

(十)第九卷 捐赠篇

1、修编族谱捐赠的芳名录(可含捐赠者简略介绍)

2、修建或修缮宗祠的捐资芳名录

3、奖学助教等宗族性的公益活动捐资芳名录

(十一)附录

1、本谱入谱统计表[各房派总人口、入谱人(男、女)、配偶的人数统计]

2、宗族管理机构

3、国家档案局等《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

4、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

5、中国历代纪元表

6、编后语或后记、跋。

7、其他:备忘录、大事记、通讯录及本族相关文件等。

8、参考资料

9、版权页(也可放在扉页)

注:1)以上章节可根据各自需要和实际情况选用,如果内容较少可合并(如捐资芳名录可合并在附录里面)。

2)为顺应中国大陆的习惯用法,特别是要让年轻人有阅谱的兴趣,建议以1964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出版的《简化字总表》为蓝本,采用简体字,横排文字,并按左边装订往左翻页。如果是台湾或者海外宗亲需要也可增加繁体字、竖排的右翻页本。

3)自成1册的谱可按:“谱序篇、源流篇、世系篇、文化篇、居地篇、宗贤篇、研讨篇、捐赠篇、附录”(或选用所需章节)构成;而对于内容比较多,需要分成多册的族谱则可设总谱(或称谱志、公谱),按“谱序篇、源流篇、文化篇、居地篇、宗贤篇、研讨篇、捐赠篇、附录”(或选用所需章节)构成(这部分实际上是家族志的内容),而各房派的世系则称房派分谱,再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分册。

二、电子族谱体例

电子族谱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传统文化媒介的升华。常见的电子族谱有两类,一种是将纸质谱以电子书的形式在电脑或手机上展现,可逐页翻阅或跳码翻页,可放大缩小,也可打印或印刷,但这不是真正的电子族谱,只是将电脑或手机作为一种电子阅读器来阅读仿真型的纸质族谱而已,比较适用于需要保持原有风貌的老旧族谱,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族谱。

电子族谱是将族谱的各项信息内容数据化,可实现人机对话的智能化族谱。通常可具备如下功能,以形成特有的电子族谱体例。

(一)模糊查询:主要输入入谱人的名字或与其相关的关键字就可找到入谱人信息。

(二)电子图谱:入谱人信息包含其名字、简介、父亲名字及配偶信息,即为该入谱人的电子《世传谱》,并可直接转换为其电子《世系图》,实现动态切换。

(三)三代溯源:以入谱人为中心,同时体现其配偶、父母、子女、兄弟等一家人的信息,为“我的一家”,并可往上或往下切换入谱人,每切换一次即可变换“中心入谱人”,进行滚动式的“三代溯源”。

(四)一键寻祖:一键点击查看入谱人的直系祖源,直到其最高层的上祖(可多部族谱连接跳转)。

(五)查找共祖:对于同祖同宗或同姓的两个入谱人可找出其在第几代同一个先祖,真实第展现两个人的实际关系,特别适合于和台港澳及海外宗亲对接祖源。

(六)自助续谱:在修谱后可让该支系族人自己在网上不断增加新的入谱人,达到一定量后或过一段时间后再编印成为新谱。

(七)寻根导航:将祖墓、祖祠或入谱人的居住地信息和导航系统链接,可导航直达目的地。

(八)网上祭拜

参考资料

【1】方港水.浅谈修谱规范及发展趋势〔C〕.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海峡两岸姓氏文化论坛论文集(第2辑),2012年10月:87-103

【2】江艺平.论现代化族谱与修谱现代化〔C〕.福建省开闽姓氏文化研究院.大众谱牒学,2015年11月:404-408

【3】邱家儒.文化认祖与血缘认祖分列并存的修谱方法〔C〕.浙里家谱世系文化

【4】邱盛樑.运用互联网族谱数字化平台 推进闽台两地祖源对接.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海峡两岸姓氏文化论坛论文集(第2辑),2012年10月:119-128

作者简介

江艺平(1957-),男。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高级工程师。厦门银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监、九三学社社员、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专家顾问、厦门市图书馆海峡族谱研究室主任·专家顾问、福建省开闽姓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福建省海峡民间谱牒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专家。

今日热点

姓氏字辈

推荐产品

家风家训

姓氏动态

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