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谱

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陈有顺:武威陈氏源流及族谱考述

时间:2017/3/11 18:37:09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摘  要】:近年来作者在研究清代姓氏学大师张澍“姓氏五书”和考证武威陈氏源流及谱牒之过程中,意外发现两部清代《陈氏家谱》,极具史料价值。故本文就武威陈氏源流及谱牒情况,加一整理,以籍存当地姓氏族谱文献云。

【关键词】:武威 陈氏源流 族谱 考述

北宋范仲淹曰:“国必有史,郡必有志,族必有谱,曰史,曰志,曰谱,同一记载之书,而天下国家不可无也。然人知史志为公家之籍,在所当重,而不知谱之于族,虽一家之书,而其所系,则亦有所重者也。” 尝闻修史“可取谱牒旧闻”以补正史之不足。清人龚自珍云:“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史有正史(亦称国史)、方志、谱牒。正史是统其国之诸况大事、盛衰兴替而汇撰为史。方志概一方民情、生息、行政而为志。谱牒则统一族源流、分衍居迁、世故风俗、宗规族约、人文纪事而成谱。因此,国内文史学界称“谱牒与正史、方志是构成中华历史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代姓氏学关陇大家——张澍云:“厥元谱牒,家以百数,孰能昌言。天神灵而生子,地广厚而资始,人殷敐而受氏,或爵或邑或山或水或字或名或冒或徙,不得其真,知为谁之考妣?同一姓而出殊,同一郡而望区,数典而忘祖,籍谈焉免其抑揄,岂不悲哉!”20世纪初,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开发谱牒资源的价值亦作了精辟论述:“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曾经在有关宗族的讲话中说过“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运用。”一代伟人毛泽东早在1957年成都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到研究历史时,亦曾讲到“搜集宗谱、家谱加一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所以,研究谱牒文化不仅是国人和宗族的需要,是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之需要,而且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前正值国家在甘肃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故挖掘和整理民间姓氏族谱,使武威姓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显的十分必要。笔者参考中国近代史上姓氏谱牒文化标志人物——张澍所著《姓氏寻源》等相关史料,就武威陈氏一族源流及族谱略述鄙见,或者对读者了解武威陈氏源流与族谱不无裨益。

一、陈姓起源

《魏书·官氏志》云:“自古天子立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则以家与谥,官有世功,则有宦族,邑亦如之。姓则表其所由生,氏则记族所由出,其大略然也。至于或自所居,或以国号,或用官爵,或用事物,虽缘时不同,俱其义矣”。

据清道光戊戌年间,武威著名姓氏学家张澍著《姓氏寻源·卷十》记载:“陈氏《广韵》云:舜后胡公妫满之后,公子完奔齐为陈氏,今宛丘地,出颖川、汝南、下邳、广陵、东海、河南六望。澍按:汉中平陈度碑云:武王克商,封先代之后,以元女大姃配胡公而封诸陈,至厉公而生公子完,奔齐(下缺6字),并于正卿以本国(缺1字)为氏。陈球后碑云:周存六代,妫满继虞,建国于陈,逮完徂齐,实为陈氏。又按:陈氏即田氏,详见《田字韵》。零散蛮有陈氏,陈从、陈汤是也。见《南蛮传》。魏陈矫本刘氏子,出嗣舅氏,徐宣每非之。见《魏氏春秋》。《晋书》陈元达字长宏,本姓乔,后部人以生日妨父,故改姓陈氏。又侯莫陈氏改为陈氏,见《官氏志》。杨行密将李简本姓陈,既贵,欲复其氏,行密谓之曰:天下皆知有李简,何处有陈简也。以是不易。见《九国志》。安南国王姓陈,陈日煚、日煊是也。见《元史》。安南国王陈日煚本长乐谢升卿。见《齐东野语》。陈友谅本姓谢,祖千一,赘于陈,因冒陈姓。见《元史》。本朝海宁陈邦彦本高姓。见《海宁志》。有陈姓改为王氏者。又有白氏、高氏冒为陈氏者。见《宋濂集》”。

陈留氏  《英贤传》云:陈留,姬姓国,因以为氏。

陈丰氏  《姓谱》云:尧母庆都母家也。澍按:侨极取陈丰氏生帝俈,一说陈丰氏,名裒,俈复取陈丰氏,生帝尧。陈丰一作陈锋,丰又作酆。《路史》作塦丰。

陈方氏  《宋濂集》有凤阳定远陈方亮为宣武将军,羽林卫亲军指挥使,升镇国将军,本姓陈,育于方翁太祖赐姓曰陈方,所以继二家之宗。

另据《中国姓氏源流史》和相关姓氏研究专著及史料记载,综合起来中华陈姓源流大致有以下十五个方面。

1、陈姓最早出自姚姓或妫姓,舜帝的后裔。舜,也称虞舜,黄帝(少典之子)八世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後,建立周朝。武王为笼络天下,找到舜的三十四世后人妫满,特封妫满为诸侯,并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他,封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谥号称为胡公,在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舜帝的后裔满的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

以国为姓,受姓始祖是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妫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改成了田,到十代孙田和时,废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公元前221年,齐王田建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34位。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姓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此为王姓的一大发源;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今河南长葛)。田轸复姓陈。自秦汉以来,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

2、出自於陈国公族後裔。陈国在妫满死後,陈胡公满的子孙,除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妫留,避居陈留(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二是陈湣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牖(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三是陈湣公次子陈全温之後的陈引奇,居於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後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仲达谨按):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江州义门陈”,其始祖即为陈胡公满第62世。唐中和四年(884)僖宗首次旌表江州陈氏,并赐联“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予以褒扬。至道二年(996)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赐联“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爨四百年天下无双。”自此,历代名宦、骚人墨客盛赞“义门陈”,留下诗文墨宝,不计其数。

3、刘氏改姓陈,《通志?氏族略》记载:广陵陈氏,实为刘氏。陈矫,东汉广陵东阳(今安徽天长)人,曹魏名臣,本姓刘氏,因过继与外祖父家为嗣而改姓陈。

4、隋朝时文帝杨坚有一心腹大臣陈茂,本是河东猗姓人,冒姓陈氏。隋将领陈永贵,原是陇右地区胡人,龟兹王帛氏之后,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封北郡陈公,便以封号中陈字为姓氏。

5、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

6、西晋末年陈元达,原姓高,占因卜者说他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

7.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谅时,因穷困潦倒,入赘于陈氏之家,改为陈姓。

8、侯莫陈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後,孝文帝实行孝文汉化改革,易胡姓为汉姓,於496年把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9、元末明初,陈友谅与朱元璋逐鹿天下,陈友谅祖上原本姓谢,因赘于陈家,改姓陈。

10、陈姓疍民与堕民。疍民或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其中:有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便以陈为姓。关于堕民,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一说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入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但保留家族系统称号,仍然姓陈。

11、女真族陈氏,据《汉姓女真姓的对照和说明》可知女真皇族完颜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为陈氏。

12、明初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武平候。后追赠沔国公,谥武僖。

    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名陈澄,仕明,官至工部尚书,子孙也以陈为姓;刘矫后裔有改陈姓的,史称广陵陈氏。

13、蒙古族陈氏。据《续通志·氏族略四》载:陈氏,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

(仲达谨按):考其明代载入史册的著名十八家蒙古家族中,至少有三家即为甘肃河西人。其中:恭顺侯吴允诚和伏羌伯毛忠两家即世居武威。

A、恭顺侯吴允诚(1357-1417),蒙古族。原名把都帖木儿,原居甘肃塞外塔沟地(今酒泉、张掖属地),官至平章。永乐三年,与其党伦都儿灰率妻子及部落五千、马驼万六千,因宋晟来归。帝以蒙古人多同名,当赐姓别之。尚书刘俊请如洪武故事,编为勘合。允诚得赐姓名,授右军都督佥事。

B、伏羌伯毛忠(1394-1468),蒙古族,字允诚,初名哈喇,扒里扒沙(今古浪县大靖镇)人。曾祖哈喇歹,洪武初归附,起行伍为千户,战殁。祖拜都从征哈密,亦战殁。父宝以骁勇充总旗,至永昌百户。忠袭职时,年二十。膂力绝人,善骑射。常从太宗北征。宣德五年征曲先叛寇,有功。八年征亦不剌山,擒伪少师知院。九年出脱欢山,十年征黑山寇,皆擒其酋。各进一官,历指挥同知。以功封忠伏羌伯。

C、顺义伯罗秉忠(?-1480年),蒙古族,初名克罗俄领占,沙州卫(今敦煌市)都督佥事困即来子也。兄喃哥既袭父职,英宗复命秉忠为指挥使,协理卫事……。

(仲达谨按):据清儒张澍著《凉州府志备考》之《明故恭顺伯吴公神道碑》记载:“公本河西大族,居亦集乃,仕元受王封,其族位候伯者,累累有之。初名把都帖木,永乐乙酉秋,率众部来归,太祖嘉其款诚,赏赉优厚,遂赐名,擢右军都督佥事,锡以诰命,俾居于凉”。

另据《凉州府志备考》载:毛忠字允诚,先世蜀人,后徙居武威。曾祖哈剌歹,洪武初率众归附,遂隶籍凉州。吴、毛二人《明史》有传,文多不录。

14、满族陈氏,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八》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载:“陈氏,世居平壤地方,巴颜镶蓝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其曾孙二达色任护军。”其后多由高丽人(其祖上多为汉人)融入满族。刘庆华《满族姓氏录》载,世居东北张当地方的陈佳氏,后改为陈氏。其实陈佳氏因明代居于辽东,后为金国努尔哈赤所统治,被逼改为双字,满族姓陈佳,即陈家的同音字。

15、哈尼、侗、土家、布依、京、羌、回、苗、壮、黎、彝、朝鲜、白、畲、瑶、高山等民族均有陈姓。

二、武威陈氏人口统计

据公元2006年新华网北京1月10日电称: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我国新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新顺序是:李,王,张,刘,陈……。陈姓为第五大姓。

另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和我国户籍管理部门“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表明:陈姓为当代中国第五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另据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陈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从人口总量来看,全国陈姓人口约有8000万人。南方地区多陈姓。其中:广东为当代中国陈姓第一大省,该省陈姓人口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比例高达14.7%;其次为四川、福建,三省陈姓人口合计可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33%。甘肃仅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4.2%。

又据笔者初步调查,在甘肃省境内的陈姓为第七大姓,人口大约为108.9万人。其中:兰州市为10.2万人;白银市为6.5万余人;临夏市为2535人;金昌市永昌县为5262人;武威市境内陈姓人口大约为7-8万人。

又据清乾隆年间纂修《武威县志》记载:以陈氏命名的堡子、寨子、庄子即有百十多个。其陈姓人口,清乾隆年间仅在武威大河驿从事镖局行业的习武之人,即由初时的一千多人,后来发展到上万人。据传:乾隆二年,清政府修筑“满城”(今炮校)时,即有防范陈姓武人之用意。清同治八年(1869)陕、甘造反回民洗劫凉州区东河乡陈家寨中,陈氏满门遇难,三百余口人一时化为灰烬,其“陈家破寨子”之名亦由此而来。所幸当年因外出留有活口一老一少,繁衍至今人口方达千余人。由此可见陈氏人口繁衍史于一斑。

又据民勤陈氏家谱记载:民勤陈氏祖籍江南金陵应天府。先祖于明洪武四年随冯胜将军征西,因功获指挥将军,久宿青松堡(薛百乡境内),后人陈玘世袭指挥,民勤陈氏乃以陈玘为始祖,至今已历23世。现多居于薛百、泉山、红沙梁、东湖、西渠等乡镇,有6000余人。

建国以后,特别是武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历次乡镇行政机构改革,仅凉州区现37个乡镇,449个村民委员会,有陈姓人口的乡镇、村组即分别有27个乡镇,60多个村委会。以陈姓命名的寨、堡、庄、村等仍有78个。据不完全统计,凉州区陈姓人口至少有3万人以上,民勤、古浪、天祝平均至少有1万人以上。武威陈姓人口占全市总人口181.51万人的4%左右。故今陈姓人口在武威亦为五大姓之一。

(仲达谨按):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我国新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新顺序是:李,王,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朱,马,胡,郭,林,何,高,梁,郑,罗,宋,谢,唐,韩,曹,许,邓,萧,冯,曾,程,蔡,彭,潘,袁,于,董,余,苏,叶,吕,魏,蒋,田,杜,丁,沈,姜,范,江,傅,钟,卢,汪,戴,崔,任,陆,廖,姚,方,金,邱,夏,谭,韦,贾,邹,石,熊,孟,秦,阎,薛,侯,雷,白,龙,段,郝,孔,邵,史,毛,常,万,顾,赖,武,康,贺,严,尹,钱,施,牛,洪,龚。

三、武威陈氏溯源

据考武威的陈姓,也和其他姓氏一样,大多都传说是“来自山西大槐树下的”。即明洪武三年(1371)大规模实行移民屯田政策,迁徙至武威的。其实当时 “山西大槐树”不过是一处明朝政府移民的集中点,移民祖籍不全是来自山西的,还有其他地方的,只是后人不知其祖先最初是来自哪里?故而沿其一说。而经笔者考证:武威即有从山西移民过来的;也有经商或做官来武威徙居的。如凉州区和平镇陈家南园陈氏始祖陈万顺,民间俗称“陈百万”的,即是于北宋末年从天津经商赚了钱之后徙居此地,繁衍至今有数千人;凉州城内海子巷原有一陈家四合院,门眉书“太丘风范”,其先亦是从山西经商来武威定居的。再如“至明宦游于凉遂入籍武威卜居城东北大柳树”之陈氏,其祖先世代为官;以及于清乾隆年间从江西宜黄绕道四川、甘肃岷县后徙居武威大柳乡桥坡村(今陈沛一支)陈氏。还有凉州区康宁乡龙泉村陈氏“自大明隆庆年间,其始祖陈校系南京应天府铁牛巷人也,迁于凉州府距城西北之清水河,转徙于怀西乡堡躲难坪遂家焉”(见拙文《凉州“躲难坪”地名之由来》)。迄今该村尚有陈姓人口2000余人。凉州区张义堡陈氏始祖陈良于清乾隆年间自杂木渠下坝二畦肩挑伯、仲二子,从川入山,垦荒为生,迄今已260余载,传十一代,繁衍350余人口。

至于民勤陈姓,据《陈氏宗谱》载:始祖圮,原籍江南江陵应天府,洪武四年(1371),随冯胜将军征西而来,因功获指挥将军,后易兵为民。始祖初居头坝青松堡地(今薛百乡境内),后被风沙裹压,复迁于高家大门。乾隆元年,因柳林湖开垦,大举又复迁于柳林湖。因此,川居一半,湖居一半。以陈玘为始祖,至今已历23世。现多居于薛百、泉山、红沙梁、东湖、西渠等乡镇,拥有6000余人。

另有古浪、天祝(含永登部分)陈姓,据考大多是从武威迁徙出去的。如清朝康熙七年古浪陈氏始祖陈天福、陈天杰兄弟二人即是从武威陈家南园游至大靖南山小直沟落足,历300余年,衍十四世,传子孙1600多人。另外,还有在元末明初及清朝、民国时期因各种原因分别从江西、江苏、山西、北京、天津、山东莱州府、巨野、河北保定、安徽庐州府合肥县等地迁徙至武威三县一区的,等等。

(仲达谨按):经考证,凉州大柳王成堡陈氏宗谱及先人像赞不幸毁于六十年代“文革”时期。是谱原由大堂叔陈奎元保存,其侄有宝曾亲眼见过此谱,并称当年被焚毁时他即在现场。据他回忆:我王成堡陈氏始祖名讳乃陈友,远祖大约是在明末崇祯年间由山东巨野迁徙至凉州的,祖上是做武官的。另据寿登髦耋之年的九堂叔福元公亦称我王成堡陈氏始祖为陈友抑或“陈佑”,其后裔亦即我远祖是明崇祯末年,从山东莱州府莒县抑或巨野奉朝廷之命来凉州任指挥使的(俗称“陈指挥使”)。最初来时定居在凉州府花园巷,后卜居大柳树王成堡。其先有伯、仲、叔、季兄弟四人,亦称四房。后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四房兄弟分田析产,一房守在王成堡;其他三房分别迁徙至城东乡陈家破寨子、又称陈家铁门庄子(相传即新陈湖公一支)、西乡和北乡永昌府一带。从始祖陈友传至我“元’字辈大约有十八、九世。故我王成堡陈氏族源来自山东无疑,其具体在山东巨野县抑或莒县尚不敢妄断,远祖名讳及生卒年亦无考。

凉州河东乡陈家寨始祖—湖公画像.jpg

四、武威陈氏族谱概览

自公元2008年始迄今八年多来,经笔者对武威市“三县一区”(凉州、民勤、古浪、天祝)部分陈姓人氏调查考证,武威陈姓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之前,大多都有宗谱、族谱、家乘及像赞、轴屏等存世,后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几乎被焚毁殆尽。“呜呼,谱也者何罪之有,竟涂毒而至于斯,岂千百年人间未有之不幸也欤?”今吾邑谱牒界人士每每发出如此感叹。是故,武威幸存于世的古谱现已寥寥无几,至今能看到的10多部《陈氏家谱》大多都是近三十多年来续修、创修或重修的新谱。如民勤县薛柏乡更名村(含金昌市部分陈氏)、民勤县“光裕堂”、柳林湖;古浪县小直沟、圈湾、西沟口、石头沟、打拉水等乡村;凉州区高坝镇东乡、西乡、十三里村,河东乡陈家寨村,洪祥镇陈尔村,大柳乡王城堡,张义堡羊户台、中路、磨庄子等均有续修、新修族谱。

然考其陈氏古谱,惟凉州区康宁乡龙泉村和东河乡陈家寨村分别有大清咸丰和道光年间的宗谱、族谱幸存于世。前者有清道光四年(1824)武威县儒学生员刘文熺所撰序文,武威县儒学生员王守域、凉州府儒学生员张汲三和光绪二十二年(1896)凉州府儒学廪膳生员王镜如等人先后撰写的懿行赞言;后者有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湖公四世孙陈重仕所撰谱序,民国二十七年(1938)武威修志会分纂万寿宫小学校长唐发科、清凉州府儒学廪膳生员武威修志会分纂魏廷贤二人撰书的懿行赞言(八扇蒲黄色轴屏)。其中,东河乡陈家寨村所存古谱仅为半本残谱(《陈氏世系家谱》第二卷),且基本为先人画像和生卒年神主,所幸有序文(按:是文原列家谱二卷末,当为谱跋)。其始祖湖公画像身着黄色对襟官服,胸前绣有“皇恩浩荡”四字,是否为朝廷所赐“黄马褂”,我等不敢妄断;但他头戴红顶黄翎官帽,想来生前至少在官府做事,且荣获朝廷恩遇。否则,后人画像绝不敢如此胆大妄为,“皇恩浩荡”亦岂能随便一绣!另外,凉州区永丰乡陈家北坡子亦有先人画像和民国十二年(1923)清授修职郎吏部侯铨儒学训导崔文煜、前清武威县儒学武生王耀武二人为陈氏先人撰写的懿行赞言(八扇蒲黄色轴屏);民国十五年(1926)甘肃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毕业愚晚马万选、清授修职郎吏部候铨儒学训导许应甲为五和乡五和村陈氏画像譔书懿行赞言;张义堡陈氏也有嘉庆二十年(1815)原凉州府武威县儒学生员杨国霖、增广生员赵国聘撰书的懿行赞言(八扇蒲黄色轴屏)等等,文多不录。据考,也有陈姓自己人为其祖先撰写的像赞词,如民勤“一乡之望”陈硕元即为祖父撰有像赞词等。又考其以上为陈氏撰写谱序和懿行赞言的贤达人士,大多为时任武威地方政府官员和同邑乡绅、文人学士等。

 据《中华寻根网》称:“《甘肃武威本堂陈氏家谱》,陈鸿泉纂,1944年木活字本,藏于武威博物馆。”然经笔者实地询问:武威市博物馆馆长黎大祥言称:“绝无此谱,若有也不会在网络上发布。”故此谱之说,盖不足以信,姑且搁起。

凉州区康宁、东河二乡幸存于世的两部陈氏古谱,现已成为武威陈氏珍贵的谱牒历史文献。清道光戊戌年张澍自刻刊本《姓氏寻源》及其“姓氏五书”更为当今姓氏学之瑰宝,为后世本土学者研究中华姓氏文化乃至中国史和社会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故将其谱序若干辑录于兹,以飨诸位读者。

一、道光戊戌年张澍自刻刊本《姓氏寻源·序》

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不此之求,是谓昧。厥元谱牒,家以百数,孰能昌言。天神灵而生子,地广厚而资始,人殷辰殳(辰殳为一字,读音zhen臻、真,动而有喜貌。与辰同)而受氏,或爵或邑或山或水或字或名或冒或徙,不得其真,知为谁之考妣?同一姓而出殊,同一郡而望区,数典而忘祖,籍谈焉免其抑揄,岂不悲哉!史氏作传,但凭家谱,朝代差互,官位僢午,以祖为孙,以子为父,攀援公卿,厌薄卒伍。拓跋之臣,著洛阳之土,轻改其宗,不翅毁其桌主俎豆馨香,鬼神其吐。炎黄之胤嗣,子姒之精苗,列邦之胄绪,异域之枝条,绵而瓞,蕃而椒,继而续,茂而彫。虽英贤之传堙,信为华胄之遥遥。吹律而定五音,自轩皇而非今,今世已为绝学,吕才恫疑于乃心,乌知京房之卜卦,指李星而分衿。然避仇而匿迹,亦豢养而受恩,荷国宠而荣赐,移偏傍而更番,嫌尊讳而改易,奕禩仍复其墙垣。余为此书必溯其初,士夫各有其冠裾,农氓各有其耰鉏,商贾各有其珠贝,工匠各有其绳枢,离之不可瓦合,合之不可瓜分,如淄渑之不混,如丝絮之不棼,将以寻源于星宿,庶私乘之可焚,谁能知我后世杨云。

                                                   武威张澍自序

二、《陈氏世系家谱第二卷·跋》

常思树木者,必培其本;观水者,必穷其源。良以根之深者,枝始茂;源之远者,流自长也。我陈氏之本,源其由来岂浅鲜哉!自成周完鼎大封同姓,舜之后,则封于陈焉。而陈之初封也,胡公为明徳之裔,陈之姓始于兹乎。洎乎汉陈君实为政,加以劳来,其善卓卓可称。至六朝吴兴,有陈霸先者,固太邱君实之后也。仕梁为相国,封陈王传五世至唐。江州陈崇数世未尝分异,唐僖宗诏旌其门,免其徭役。南唐又为之立义门。崇子衮二子昉,家口七百同居九世,每食必群坐广堂,且建书楼,以延四方之士。乡里率化,以孝义相传。历隋唐五季而至宋,至陈兢之世孙益众,十三世同居。常苦乏食,宋太祖仍免其徭役,为之贷粟二千石,其震耀当时。夫固陈陈相因矣。至明宦游于凉,遂入籍武威,卜居府城东北大柳树。祖若父相传,有居于凉城者,有居于大河堡者,不详其名字。惟族祖陈秀徙居杂下头坝二畦地方。系瑞荚瑞芑之始祖也。我曾祖湖翁亦徙居于此焉。嗣后,支派分流,枝叶蕃衍而冠裳济济,称为五凉巨族者。何莫非太邱之苗裔为吾子孙之宗盟哉!今欲敦敬宗收族之道,而族繁不及备载。爰即一脉之流传者,绘诸谱牒,表其名字,俾后之溯木本水源者,庶不昧其所自来云尔。

 

湖公四世孙 陈重仕顿首拜撰并书

清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

三、康宁乡龙泉村北山坡《陈氏族谱·引》

陈氏之谱,谱陈氏之族也。陈氏原系舜裔其后,遂蔓延于天下。自大明隆庆年间,其祖陈校系南京应天府鉄牛巷人也。迁于凉州府距城西北之清水河转徙于怀西乡镇西堡躲难坪遂家焉。是北山坡之有陈始自校始也。予忝在戚谊未详始末,而其家藏三官经赖庠生鲁庭先生序其原委得闻其详。校之先单传数辈。校于万历年间生子四,伯曰尚选,次尚科、尚逵、尚暹,三人未详世次。尚选游庠生子治谋,形单影只。治谋又生四子,伯曰高壐,仲曰忠壐,叔曰贡壐,季曰绶壐。分为四门,实四门之始祖也。予姻兄洪范系忠壐二太祖六世孙也。而是谱也,上自洪范之祖,下至其父母,享年几?某日生?某日卒?皆书而他,有详有不详,何也?谱洪范作也。凡子得书而孙不得书,何也?以着代也。予读陈氏之谱而慨然有感矣!人固乐有贤父兄,而更乐有贤子孙。子孙不贤,其先祖之礼功伟烈终淹没而无传。而洪范之作族谱,非为传功与烈也,惟恐树大枝分,宗派混乱,愈久而愈失真传也。苏氏老泉之谱曰:情见于亲,亲见于服,服始于衰,而至于缌麻,而至于无服。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喜不庆,忧不吊则途人也。今洪范之谱,正虑以一本之亲,久而目为途人也。此其谱之所以作也。予不文生平未尝应人以文,但忝在亲眷聊为俚语,以序其族之始末云。

武威县儒学生员学朱氏刘文熺顿首拜撰并书

大清咸丰五年秋八月中浣谷旦

(按):清代武威籍学者张澍是中国近代姓氏谱牒文化的标志人物,其所著“姓氏五书”既为“绝学”,又是中国近代姓氏文化开山之作。故笔者以为,张澍其人其作,武威人不容忽视和遗忘,尤其是当今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武威人大可研究利用并加以宣扬这一特殊的“姓氏文化资源”!笔者深信:“中国近代姓氏文化开山祖师”——张澍,终将成为中华姓氏文化研究之不可逾越之丰碑!

参考文献:

[1]、清·张澍/编纂、赵振兴/校点《姓氏寻源》/第118-119 页  1991年10月岳麓书社出版发行

[2]、凉州区东河乡陈家寨村道光二十六年丙午修《陈氏世系家谱第二卷》

[3]、凉州区康宁乡龙泉村大清咸丰五年《陈氏族谱》

[4]、清乾隆年间纂修《武威县志            

(注):1、儒学生员:是一种身份,介于官、民之间。“所谓生员,既可指中央国子监的‘国学生员’,更应指明代地方政府学校的学生,是一级科名的拥有者,俗称‘秀才’。就功能与等级而言,它不同于举人、进士这些较高的科名。生员这种科名的获得,除了说明拥有者具有一定的学术成就的声望之外,也是读书士子日渐狭窄的仕进之途的开始。他们隶属于本籍的地方学校,并以其本人的学生身份而接受学校教官的约束,地方有司的提调,以及提督院道官员的考试。除了例外的荐举、捐纳二途之外,地方儒学的生员并无出仕的资格,却可以通过出贡成为国学的生员而做官,甚至具有参加乡试的资格。生员不是官,却是四民之首,依照制度规定而享受准官僚的礼遇,社会地位与庶民迥然有异。”(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北京。1—2页。)

2、廪膳生员: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通常简称廪生。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清沿其制,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名义。名额因州、县大小而异,每年发廪饩银四两。廪生须为应考的童生具结保证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弊。《明史.选举志一》:“提学官在任三岁,两试诸生。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等前列者,视廪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其次补增广生......继取一二等为科举生员,俾应乡试,谓之科考。其充补廪、增给赏,悉如岁试。”

3、乡绅: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

陈有顺先生的简历:

陈有顺,字仲达,原武威市凉州区发改局退休干部,中国注册高级策划师,陇右文史及谱牒学专家。

陈有顺.jpg

陈有顺(又名陈有舜),男,字仲达。1956年12月28日出生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小西湖畔。原武威市凉州区发改局退休干部,中国注册高级策划师,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研究员,陇右姓氏文化及谱牒学研究学者、文史专家。1987-1992年先后兼任《甘肃经济日报》特约记者、记者。历年在《甘肃日报》、《甘肃文史》、《民主协商报》、《甘肃经济日报》、《甘肃工人报》、《武威日报》及《回族诗刊》等省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杂文、报告文学及文史作品等300余篇,多次获得省、市级一、二、三等奖;并在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管理学家》、中外经济文化研究委员会主办《中外科技美学》、《企业管理》、《生物技术通报》及山西省社科院家谱中心《谱牒学论丛》等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代表作《试论铜奔马艺术研究与武威经济发展的关系》(1992/11《中外科技美学》)杂志第11期)、《“天马经济模式”研究概论》(2002年《管理学家》杂志第11月号)二文,荣获第二届中国管理科学院《管理学家》杂志一等奖,曾引起有关政府部门和县域经济研究学者的高度关注。2001年入选由国家人事部组织编写的《中国人才辞典》、《中国当代学者风采录》等。主要著作有1992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丛书”——《今日武威·工业交通·教科文卫》(合著)、《敝帚集》、《仲达诗文集》、《陇右陈氏文史考》等。近年尚在《陈氏宗亲网》等姓氏网站发表文章30余篇。

今日热点

姓氏字辈

推荐产品

家风家训

姓氏动态

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