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宣纸家谱
当前位置:家谱网 >> 家谱印刷基地 >> 古谱纸家谱 >> 浏览文章

江苏省丰县青林张氏族谱(百忍堂)

  • 时间:2018/5/11 16:55:41
  •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 发布:老家河南家谱馆

日前,由我司负责排版设计的《江苏省丰县青林张氏族谱(百忍堂)》印刷完毕、顺利交付。该谱印刷精美,深受丰县张氏宗亲的好评。

下面是该谱的一组照片:

下面是该谱的序言:

先祖云:『人之有谱,犹木有本,水有源也。木无本则枝叶不茂,水无源则其流不长,人忘祖则其后难昌』,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其义一也。』国史、县志和家谱是世世代代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连绵不断地编修国史、方志和家谱,从宏观到微观记载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状态以及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谱以表、谱的形式记载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和宗族人员事迹「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载着一个家族的起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内容。编修家谱的活动兴盛于明清之后。吾族自何时编修家谱己不可考,自迁丰始祖以上源流靡得,始祖名讳亦失传。

据我族现存最早的编修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一九零六年)的张氏家谱记载:吾先祖自明朝弘治元年山山两洪洞县迁出,始居丰县城西十余里的夹河寺附近。据清光绪年间《丰县志》载:『丰邑旧多寺观,水荒之后半消劫』,『光庆寺,城西十里即夹河滩寺』。始祖墓在夹河寺北,『黄河之后半消劫』,『光庆寺城西里即夹河滩寺』。始在夹河寺北,『黄河屡决,圔邑坟墓荡然无存,水过之后,祖墓亦不可考矣。』由于明代黄河屡决门泛滥,二世祖起迁居现住地,因村后和祖林之树木以青杨树为最多,故名其村曰青杨林。此即为吾祖居地名为青林之由來也。

二世祖名显,字古朴,因善于持家理财,家境逐渐殷实而奠定后世繁衍昌盛之根基。据光绪五年(一七九年)二世祖墓前重建墓碑的铭文载:公寿九十有奇,业至富有,大启后人之基址:品行端方,堪作中流之砥柱。吾族传至四世,有兄弟三人,『遂分为三大支焉『。后因人众地狭等诸多因素遂逐渐迁徙到周围村庄居住,至今吾族人之聚居地已达江苏、安徽、山东三省的丰县、沛县、砀山、单县四县二十个村庄。

编修家谱有利于一个家族形成自我认同感和家族凝聚力,传承家族文化基因,弘扬家族优良家风家训。吾先祖对修家谱、建祠堂以弘扬先人美德教化后人亦至为重视,认为修家谱不仅仅是『存世系、记名字』,更是『谱所以叙尊卑,明长幼,辨亲疏,敦族诣,联同气,俾后世子孙知吾身之所自出与先祖之所由来,支分派衍之传于无穷也。』吾族第一部家谱修,于何时己不可考。据先袓传说『谱因归郡叙(续)修而失,致令数代袓墓就荒,祖讳失传』。因族谱丢失,致使吾族自第五世至第十世共六代袓讳皆失传不可考,实为众族人之遗憾矣。

吾族现存的最早家谱编修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一九零六年),自此百余年来,社会转型,时代变迁,朝代更迭,政局动荡,战乱频仍,灾害频繁,族人流转迁徙不定,但修谱之事从未间断,至今己完成六次修谱,使吾族发展繁衍之迹明晰可考,实乃吾族后人之幸也。一九零六年,当时可谓备尝艰辛,在既无谱牒可考,又无碑文可稽的情况下,集众族人之力,『按丁输资,计地拔财,以供修谱之费』,不数月而告竣。光绪年间修谱为后来的历次修谱奠定了良好基础,后人谈及此次修谱之艰难曰:『无谱可考,讳字失闻,墓址寥落,族众繁衍,索居析处,文献寡存,碑记鲜少,考据缺如,诸公不惮其难而创立有基,厥后之续修尤为要事。』

第二次修谱是三十年后的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正月二十九曰族人商议决定续修家谱,至九月完成家谱编印工作。此次修谱之特色有二:其一是在后附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二月族人拟定的《栽树规则》。此时祖林之茂盛青杨树已砍伐殆尽,有族人商议『鸠合族众输资拔财买树差以为栽植』,并告诫众族人植树以后切不可妄为砍披,『积公费以为公用,后日以作祠堂之资,祖庙可以修矣』。其二为精打细算账目清晰各分支人丁多少,土地多少,出资多少,花费多少,因何事花费等均记载甚详,并约定所余之款从公生息,专人保管,留作以后修家谱修祠堂之资。

第三次修谱是在此时正处大饥荒之后,虽有『所有族人有的逃荒在外,流离失所,散处四方,存亡未知』等不利因素,但生产恢复,生霞于稳定,众族人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进展颇为顺利,『不月而功告竣』。

第四次修谱是在一九八七年,此次修谱为新增加之人丁,颇为顺利,月余告成。

第五次修谱是在世纪之交的一九九九年秋收之后,于十月中旬完成。此次修谱进一步明确了我族十九世孙以下字辈排行:世宗传圣广树立云庆祥朝殿显荣贵恩怀永茂良。

第六次修谱是在二零一一年和零一二年,历时两年。在族叔汝光、族兄业仲、业华等努力下,将丰县城西同属百忍堂『各建家祠谱』的张老家、张土城、青林的三支族谱整合为一部现代版的家谱,使保存在民间达百年之久、世所稀有、有失传之忧的家谱可以流传百世,光大族望,功莫大焉。

余少时尝闻家族轶事,然不得其详,今手捧家谱,潜心阅之,谱牒秩然,族名昭然,开卷了然,顿感萧然起敬。正如先祖所言:『谱成之后,每一展读,恍若子孙与袓宗聚于一堂,而如见如闻也,此尚有爱敬不动容于中者耶。』

吾族虽非望族,五百余年亦是孝友素著,忠厚传家,诵文知礼,习武健身,耕读不辍,人才辈出。十一世袓张硕为太学生,十三世袓毓清为武痒生,后之缵绪者代不乏人。吾族能繁衍昌盛,绵延不绝,除恪守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之道外,亦有后人须谨记并弘扬之嘉言懿行:

其一,恪守礼法,谨遵正途。先袓告诫族众法天之经、效地之义,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序良俗,保持独立人格,不做损人利己之事,做品行端正之人。宗训曰:『吾族中之士农商贾皆系正途,切不可令少年子弟浮闲游荡,成为正人君子所不齿的棍徒』。族人均须自立自强,从事合法正当职业,不论从事士农工商何种职业『总宜视其家之有无,察其资性之所近者,授之一业以拘束其身心,则一材一艺皆足以养身,岂不美哉。』

其二,隐忍谦逊,守百忍于勿替。百忍堂先祖张公艺九世同居,以百忍为庭训。吾家作为百忍堂子孙,含忍谦逊为传家之箴规,财产以乖骨肉致损孝悌,勿积私财以废公业。忍为修身之本,忍为兴家之道,忍为和谐之源,于勿替也』。『吾族宜守百忍也』。

其三,力行善事,痛戒恶行。易经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宗训曰:身有善行易致富贵,则能显亲扬名,光前裕后;身有恶行必至污贱,辱及先祖,贻耻后世。先祖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亦希冀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迁善去恶,存善心,行善事,做善人。

其四,俭约自守,力戒奢华。宗训云:『盖袓宗产业备历辛苦,仅为一饰观瞻轻重不衡,愚之甚也。』勤俭持家是吾族之美德,无论日常生活还是婚丧嫁娶之事,只宜称其家之有无,量力而行,不可过奢浪费,比奢靡之风当禁之。

凡我族人在家族之中均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之身,『上而高袓下而玄孙,一身为九族之关节』,当时刻铭记先袓之遗训,时刻铭记自身在家族中的责任与担当,即使不能以一己之身显亲扬名,光宗耀袓,亦须力戒成为辱没先袓、贻耻后世之辈。

祠堂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祭祀、修谱、教化、兴学、司法、抚恤等功能,是缅怀先祖,凝聚族人,激励教化后人的场所。修建祠堂是吾家历代先袓多年的夙愿,在族祖步臣公倡率下,在建祠理事会全体成员多方奔走、竭诚说服、历经艰辛、不辞辛苦操持之下,赖众族人之力,终于公元二零一五年清明落成。祠堂地处村之南,紧依袓林,蔚为壮观。吾族祠堂建成,祖林复青杨成林,枝繁叶茂,蕴无限生机,实为吾族兴盛之兆也。

在中国社会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之际,天下升平,国运昌盛,民族复兴,民众富足,交通便捷,资讯发达,城镇化成为发展之潮流,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方式亦发生巨变。昔日延续数千年的同一族人聚族而居、鸡犬之声相闻之景象将逐渐消失,人们转移迁徙愈加频繁,『人益众,支益繁,析居异处,面不相识』之境况日甚也。自始祖迁丰至今吾族己繁衍生息五百余年,传到二十三世,人丁达两千余人,居住地几遍及神州,修家谱建祠堂之作用和意义更甚于以往。

值此祠堂竣工、家谱七修重印之际,族祖步臣公、族叔汝光公、族兄业仲嘱余为家谱作序。余少小离家三十余年,始终怀尊祖敬宗之心,奈未能为修谱建祠尽绵薄之力,实感惭愧,今虽感诚惶诚恐,亦不敢辞其责也!

新印家谱
家风家训
推荐产品
姓氏动态
姓氏字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