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征文

当前位置:中国家风家训网 >> 家风家训征文 >> 浏览文章

卢法舜:学习家训文化知识的收获

时间:2022/9/27 15:25:30
供稿人:本站综合
发布:老家河南家谱馆

我是一个姓氏文化爱好者,从2005年起,基本上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姓氏文化知识和编写家谱。15年来,学以致用,边学边干,先后为故乡新郑市龙湖镇、郭店镇、孟庄镇的21个村卢氏宗亲编修了家谱和帮助郑州市管城区南十里铺村、十八里河村和中原区后河卢村等4个完成了修谱、续谱工作。存在决定意识,认识源于实践。十多年编写家谱的实践使我逐步认识到,家训是先辈持家治学、教育子孙的箴言,是家谱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家庭或家长人文素养的体现。有了好的家训,不仅使家谱有鲜活的灵魂,而且是家庭久盛不竭的生命力。因此,在编谱的诸多感受中,我最大、最多、最深的感受是传统优秀家训中蕴涵着丰富的使人终身受益家训文化。我原本学浅才疏,一生系平凡之辈,在家训方面毫无个人论述,现谨将品读《孔子家语》、《颜氏家训》、《中华家训》(四卷本)、《中华家训经典全书》、《中国家风家训》等经典,拜读《卢氏通谱》(三卷本)、《齐鲁卢氏汇谱》(上下册)、《湖北卢氏汇谱》(三卷本)、《广西卢氏概况》、浙江东阳《卢宅历史文萃》、福建永定卢氏族谱(5卷)和河南省内信阳卢氏汇谱、《商丘(归德)卢氏族谱》、南阳市宛西和宛东、沈丘县、新密市、许昌市坡卢和柏茗等村卢氏家谱以及内黄县张龙乡田达村林氏家谱、封丘县戚城张氏家谱、封丘县城南城东街宋氏家谱中家训的学习收获和粗浅感受梳理于后,恭请专家学者和卢姓宗亲指正。

一、家训的产生

有了家庭方有修身、齐家和教育子女成材的家训。故,本文先略述家庭的演变,进而简谈家训的产生。

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家”几千年来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古人所谓“家”,其要意就是一所房子养着一头猪。古代经典中,卿大夫的封地也称为“家”。在这个意义上,“家”同“国”的涵意很接近,不同的是国是四方守御之城,而家则是在封地建立起的宅第。在这个古老含意的背后,就是我国最古老的国家政治形态——封建制,或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封”“建”二字连在一起,其意就是在圈定(分封)的那块土地里建立制度。

人所共知,封建制的代表,是周代的分封制,其最小单位是“井田”:八户人家共种一块地,划为九块,边界纵横为“井”字;八户各分一块为私田,中间一块为公田,八家共耕,用为缴纳赋税——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家”。井田再向上,就是士大夫的家了,家之上是诸侯的国,最高的则是周天子的“天下”。这样,周天子、诸侯与卿大夫就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家长,随之家庭成员结构也复杂了,除了由血缘联系在一起的成员外,还有众多的管家、仆人、佃户;而管家、仆人、佃户的“家”中,又各自有管家、仆人、佃户,直至以血缘为纽带的几口之家。这是个自上而下,以家为单位,层层分封的政治结构。如果将其倒过来,就可以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制度。以上所述是封建的第一重含义。

封建的另一重含义是要在土地上建立秩序。如“家”的概念一样,从血缘出发,最终形成超越血缘的公共空间,这个空间的秩序和法度,也是从血缘亲情出发,最后落实于超越血缘的公共层面,由“亲亲”而发展为“尊尊”,即八户人家同耕一块地,各自因血缘组成家,互相之间构成了一个小小的公共空间。在单纯以血缘维系的家庭中,亲亲之爱可以是全部的——如今天3-5口人之家,但只要迈出家门一步,血缘的维系功能便于失效,即与同一块井田中的邻居依照尊尊之义的规矩相处了。

从井田制再向上一步,到达卿大夫的“家”中,就是在血缘维系的家族中,亲亲之爱同样不能完全适用。在一个上有父祖,中有妻子兄弟姐妹,下有子侄男女的大家庭中,如果只讲亲亲之爱,可能导致家庭混乱,父母与子女都是一个人的至亲,但有的人很难像爱父母那样去爱子女,或像父母爱子女那样去爱父母。并且家中还有管家、仆人、佃户,如此关系复杂的大家庭更难以血缘维系,必须有普遍的规则来维持家庭秩序。这个维持家庭秩序的普遍规则——家法,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家训”。

从另一个方面讲,家还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教育场所。人的知识可以从学校老师那里学到,而尊敬长辈、侍奉父母、招待客人,善待邻里等立身处世之道,却是不能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本来只要人们知道和照办就可以了,而当人面对社会不断发展必需的基本素养时,就从娃娃起一边学、一边做,才能使家庭与社会两者的“家法”相应。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家训是一个人修身齐家,立身天地之最基本素养的学习教材。

总之,“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有了家,就必须有相应的治理理念和办法,否则家便成了无治之家。这样,家和家训犹如同胞兄弟一样,与时俱进,不断升华。

二、家训的基本内容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月印发的《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活动,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两办”之所以这样强调家训如此重要,是因为家训是中华民族修身处世、齐家治家、立德立言的座佑铭和传世经典,像儒学那样有着巨大的、永恒的传播力。综括其内容大体上有以下十个方面:

(一)养子须教子。如“养不教,父之过”;“训之须从胎教起始,端蒙必自小学初”;“要求子顺,先孝爹娘”等。

(二)孝顺与仁爱。如“百善孝为先”;“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妻和而家道兴”等。

(三)正直清廉。如“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万古不朽”;“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如斯”;“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丈夫一生,廉耻为重”;“奢俭由人,安危在已”等。

(四)诚实信用。如“人而无信,百事皆虚”;“许人一物,千金不移”,“心口如一,童叟无欺”等。

(五)节俭朴素。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常将有时思无时,莫待无时思有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

(六)立志创业。如“人无志,非人也”; “非谵泊无以明志,非明志无以致远”;“上士忘名,中士立名”;“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志者事竟成”等。

(七)勤学成材。如“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夫学者犹如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等。

(八)珍惜时光。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百年容易过,青春不再来”;“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

(九)勤奋进取。如“真心实作,无不可图之功”;“担当是社会责任,超越是生命境界”,“达到忘我境界,才能做到最好”;“一生之计在于勤”等。

(十)修身养性。如“器量须大,心境须宽”;“凡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不可在经”“不自恃才而露,不轻试而幸功”;“待人要宽和,世事要练达”;“一言不慎,坏败身家有余”等。

三、家训的表达形式

古代贤达流传至今的家训,不仅内容丰富,含义深刻,而且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充分表达了族人、家人的意愿和作者的良苦之心。纵观历代优秀家训,在文字方面的表达形式主要有:

(一)以家规示训。孔夫子以 “十训”家规教育子孙。朱柏庐以“治家格言”训导子孙修身齐家。

(二)以事为训。如周公旦赴任前以数事教育其子伯禽: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三)融入家书(信函)。曾国藩通过给家人的85封家信,提出了“早、扫、考、宝、书、鱼、蔬、猪”“八字家训”,反映了“修身、齐家”的道学思想。

(四)诗词示训。白居易的以长达28句的“五言”诗《知足常乐》狂言示诸侄:一个人在事业上永远不感到满足,而在生活上则要知足,不要贪得无厌、追逐名利。

(五)著书示训。顔之推根据一生立身、处世和为学的实践经验,著以七卷二十篇的《颜氏家训》享千秋盛名。

(六)家法告诫。包拯以“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著,非吾子孙”的家法告诫子孙如入仕途必清正廉洁。

(七)以训示学。欧阳修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育儿孙努力上进,成为品学兼优的有用之材。

(八)以赋明意,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用韵,句式类于散文。广西北流文成分宗友家训,四字一句,多达220句,计1064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

上述表达家训的各种形式,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表明,家训的内容因家而异,从无千家类同;家训表达形式,因时而异,不求千篇一格。只要能够言简意赅,接地气,易懂易行,有益于育人、治家就行。

四、家训的重要作用

家训,一时之语可以守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天下。历史实事证明,家训历经数千年延续和发展,丰富了精深的华夏文化,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家庭教育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是人们共认的。同样,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义强国也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今天我国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但是,编写家谱的主阵地依然是农村,参与的主体依然是农民,由于人文素质的相对差异,因而我在农村帮助宗亲们编写家谱和编著家训时,不断听到不甚协调声音,如有的认为“家训是老古董,现在不适兴了,不能要了。”有的说,子女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老师都包了,父母不用操心费力了,谁还有心思去弄那玩艺。甚至还有的说,俺家几辈子没有家谱,也没听话有啥家训,照样和大家过到现在,今后没有家谱家训,小康社会也不会把俺丢下。如此等等。言下之意是搞家训是枉费心机。习近平同志2016年12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讲话时提出了“重视家庭,重视家教,注视家风”的要求。所谓“重视家庭”,就是“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所谓“注重家教”,即“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骨气和节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进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所谓“注重家风”,就是人们要深刻认识到“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旺,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我认为,习近平同志的上述精辟论述,贯注于家训之中,家庭是实施家教的平台,家训是家庭教育可以文字载体传承的内容,家风是父母无声的行为榜样,其作用在于持久地潜移默化,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家训有什么作用呢?根据古圣先贤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时下不少文明家庭的实践,择其大者,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鞭策家长尽责。“三字经”中有两个父母教子学习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使他好好学习,曾三次择邻搬家;发现他没有学好,便把机杼剪断了。五代时期的富家子弟窦燕山为梦中父教训感动,翻然有悟,弃恶从善,下决心教育好五个儿子,后来三个儿子中了进士,两个儿子中了举人,“五子登科”名声远播。假如孟母没有把儿子培育成亚圣,窦燕山没有使“五子登科”,那就不仅是《三字经》指出的“养不教,父之过”,而且还说明父母没有以理性的家训和良好的言行去教育子女了。

(二)激励子女奋进。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中华民族历来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精忠报国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少年儿童更是遵循毛泽东他老人家的谆谆教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奉献。这里,我联系耳闻目睹实际,介绍一桩老家宗亲中发生的真人真事。有一家在编写家谱时,以“知识改变人生,技能成就事业”为家训编入了谱中。没过多长时间全族各家都看到了,一致认为不错,随将这则家训变为“族训”。就是这十二字,在实践中发挥了人们难以预料的效果,包括当时在职深造的和在校学生14人,出了8个硕士研究生,6个大学本科生,就业后人人事业有成。究其根源,就是这两句族训深入人心,使族人形成了爱学习、比考试、争先进的良好家风、族风、学风。现在这个家族在读的大学、中学、小学生,以大哥哥、大姐姐为标兵,互相激励,互相学习,你追我赶,学风在家族中更浓。

(三)培育良好家风。前些年,《郑州晚报》刊发了一篇稿件和配发的1924年摄于法国巴黎的照片,文中说在邓州大丁村,近代以来连出20个博士、23个硕士。在这43人中,有我国第一批留洋博士、河南省第一个博士,与周恩来、邓小平同志同在法国勤工俭学、“五四运动”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的丁肇青。这个村不足2000口人,从明代以来,先后出过知州以上官员50多人,举人1人,拔贡、岁贡36人,廩生、增生等321人。近代以来出过20个博士、23名硕士和90多名大学生。人称其为“博士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该村自明代以来承前启后,好家训、好家风、好学风传承不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求知奋进,今人更有“不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为耻”的初心和担当。

(四)促使公民树立良好家风。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家风是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氛围,好与差与执法无关。现在不同了,全国人大十三届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把“家庭树立良好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作为第一千零四十三条的内容,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这就表明,家风的重要性由家庭层面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树立良好家风是对全体公民自觉执法的必然要求。不注重树立良好家风是违法行为,而不再是家庭生活问题。这是我国依法治国重要举措和标志,人们务必高度重视,万万不可行若无事。

五、对家训的粗浅感受

品读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家训,根本目的是汲取先贤经验,编著出自己行有实效的好家训,使自己成为子女的“合格家庭教师”,教育子女求知成材,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说老实话,我原本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在文化科学知识方面同子女小学阶段相差无几,七年级以上学段他们便是我的“学长”。但是,我没有以此为理由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而是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与女儿们围坐桌子四方,他们复习功课、做作业,我学习与工作紧密关连的知识,或读他们读过的课本,不懂时便向他们“不耻下问”,使文化科学知识与日俱增。这样,年复一年,家庭学习氛围不断增长,曾经作为“学习型家庭”接受过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女儿们工作后,外孙外孙女大多时间在我跟前生活,他们上小学时我已退休,除忙家务外,大部分时间在家里读书和写点什么,我倒不觉得这样做对外孙们会有多大影响。殊不知“近墨者黑”,我的看书“瘾”却不知不觉地传染了他们。他们放学回到家后,便不声不响地写起了作业,不写完写好从不下楼去玩。结果,外孙在外国一所著名全球的大学学成,外孙女从小学到大学硕士研究生和出国深造,一路保送。因此,我认为:写成言简意赅的文字是家训,当面口授的是“家训”,“以身作则”是无声“家训”,只要自己去实实在在地做了,对搞好家庭教育和培育良好家风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回顾和综合十多年来学习家训知识的实践,我对家训较为深刻的感受有五点:一是有无家训的家庭,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有差别。二是家训是一个家庭的理想信念和追求目标,家训是建设文明家庭的抓手。三是家训的内容和表达水平,彰显着一个家庭和一个家长的人文素养。四是家庭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上,因此家庭内容应当从实际情况发,形式多样化,具有家庭特色。五是家训的辐射性大而无边,好家训可以影响多代子孙。下面简要谈一下感受很大很深的几件事。

第一件,在上海市参观上海市档案馆举办“红色家风展览”。这个展览是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主办,上海市档案馆承办,珍贵的珍藏实物、文字资料、图片布满了三楼全部展厅,我边看、边记录、边拍照,足足看了长达三个多小时。被展出的每个人的经历、事迹和家训、家风,都使我受益匪浅,其中使我感受最深、一生难忘的是朱德总司令他老人家给子孙们留下的“五心”家训,即“信仰追求要有恒心,对党和人民要有忠心,对社会主义事业要有热心,对人民群众要有爱心,对于职守要有公心。”朱老总虽已离开人世40多年了,当我看到他题写家训苍劲有力的楷书时,仿佛他仍活在人间,犹如他仍在给人们上党课。

第二件,我于2016年3月,在《半月选读》第5期上看到了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家的《荣氏家训及经商原则》,其全文是(一)固守文定,谨慎行事,绝不投机。(二)干得痛快,处处争第一。(三)恩威并用。(四)薄利多做,竞胜于市场。(五)应该是国家的钱就属于国家,我一分不要。(六)族人必须孝悌当先,宗族和谐,蒙养当豫,礼节当知。还有《荣氏宗谱》,其全文曰:职业当勤,节约当案,争讼当息。经反复品读,我如梦初醒,终于解开了对这位爱国企业家族的谜团。

第三件,2016年12月的一天,我在《郑州晚报》上看到了抗日爱国将领杨靖宇的儿媳方秀云的《治家教子箴言》,全文的四句话24个字是:“平凡中严要求,平常中有责任,平静中不落后,平淡中懂知足。”作为杨靖宇独子的杨从云夫妇带领5个子女在平凡的一生中从不向国家伸手索取,而是尽职责,争先进,不求名,方秀云在走完93岁人生之路后被遴选为出席第一届全国300户文明家庭,代表之一,出席会议的儿女代表她荣幸地受到了习近平同志的亲切接见。她,人格和家庭,都是高尚而伟大的,而生活却那么淡泊可钦。而这一切的背后,却是那感人肺腑治家“教子箴言”的无声支撑。

第四件,一次在方园经纬社区(在郑州市中原区原国营郑州第三棉纺织厂旧址上新建的高层楼群社区)图书馆书架上看到精装四卷《哈佛家训》时感到很惊奇:一所美国大学怎么会有“家训”。于是便借出拿回家看了十多天,经初步浏览发现,该书是哈佛大学收集了全球古圣先贤260人的406则箴言,分类编辑为学生的人生哲学、学生的优秀品质、学生的杰出本领、学生克服的人生弱点和哈佛家训金典5篇80章。收入该书的我国人有孔子、老子、朱德、郭沫若、华罗庚、苏轼、巴金等31人的箴言及其作品37篇,在所有国家中最多,这可能是书名运用了“家训”二字的缘故吧。这促使我联想到:外国人学习中国人老祖宗创造的家训培育学生成为有用人材,而我们时下有些人却认为“家训”过时了,作用不大,可有可无,等等,使我久思难解。据此可想而知:继承历史传承下来的家训,并赋其新时代的内涵,使其在建设文明家庭和搞好家庭教育,培育良好家风发挥应有作用,是姓氏文化研究者理应承担的使命。

新印家谱

姓氏动态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