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新闻
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家谱查询 >> 董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董振邦评传

  • 时间:2014-02-17
  •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 发布:新闻编辑部

  • 本文摘选自董氏家谱,未经本站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转载须注明出处
  • 本文网址: https://www.jiapu.tv/t/23213.html
  • 董振邦,字干卿,一名书秀,光绪九年(1883)正月十六日出生于河南省阳武县大宾村董氏家庭。父亲董清华,文武兼修,粗通医道。祖父董金磬系清国子监太学生,曾祖与高祖皆为乡宦。其出身可谓书香门第。由于家境殷实,他得以早人私塾,饱读传统诗书。许是受时势发展的影响和新文化新思想的冲击,他于宣统元年由文童考取高等学校学习现代文化,民国二年毕业。在经历了两年的人生彷徨岁月之后,他由一介书生成长为一名进步青年。民国四年,他怀揣着医学救国的梦想与志同道合的乡党一道,抛家舍业离妻别子北上求学,开始于北京模范团学习军事指挥理论,后人陆军医院南苑督练迁河南大学医科,系统学习中医临床医学,毕业后考取医生,暂编陆军某部练习行医,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五年的军旅生涯。从戎期间,他曾因为当时的江西省督军陈光远的家人医愈顽疾,而名噪一时,倍受上司器重。长年军旅生活的奔波,寂寞无聊中他梁上烟癖,使时值壮年的他过早地透支了健康。军阀混战,遍地烽烟,民不聊生的时局渐渐消磨了他强军富国的梦想。

    父亲的一封家书改变了他的命运:民国十二年三月初七日母亲去世,族中还有两副停丧待葬的灵柩,宗亲某又身陷囹圄而解救无门,急盼他回家。他必须回去,因努不论是尽孝,还是救人,他都没有理由推辞,更何况他已厌倦在外动荡漂泊的生活:回到家里,他凭着自己的社会关系,把一切事情办妥。但是,请假回家的他从此再没有回到江西,因为年迈的父亲看到他的能力就希望他留在家里支撑门户。于是他便薹父命留在家乡行医。在这段时间里,他有时在村里的私塾里教书,也时与地方军政要员交往,虽兵匪官绅祸乱百姓,但他H子过得倒也清闲无虞。这样生活了五年。民匡十七年正月初五H父亲去世后,他开始在新乡县城与阳武县城行医,做过阳武县济生医院院长,和万善蛀药铺医生,闲暇之余也做做幕宾。如此又十余年。其间他在家酶时H不多,乡里同辈皆呼大哥,以敬其德。或至家巷,兄弟子侄,妯娌姑嫂,不敢妄语,皆惧其威。或有延其治病者,多称其贤。时本村一刘姓壮汉与母为命,侍母至孝。母病危,延诸医不治。或嘱其置办后事,其心不甘。适遇董振邦归,其人速请其为母诊治。董振邦至其家,见其母卧草铺上,气息奄奄。把脉闻望之后,遂磨针磺石,草就一方。说无大碍,宜抓药服用,至午夜人当醒,必知腹饿,定能食粥半碗,果如董振邦所言。其母大愈,又三年而终。其人逢人说项,言董振邦回春有术,如神医。

    董振邦为人严谨,性情淡泊,术业专攻,终以医名,喜《易》《礼》之经,慕老庄之学。有为官将之机,视之如浮云,有聚巨富之术,付之如逝水。不知他是在对一个医生救死扶伤天职的恪守,抑或他对政治风云诡谲的漠视,他曾任江西省督军府陆军某部军医长,却辞潢川县令委任状而不受,不踏仕途。他虽有多年戎马历程,却婉拒与己私交甚厚的地方军首张明卿约其加盟的邀请,不涉行伍。他曾替伯祖母打幡摔盆披麻送终,却放弃对其家产的继承,不羡外财。自己固守一生的清贫,不给子孙留物质的牵绊。他以医济贫,以医济世的思想,应是其信守的原则,直到引导他走完人生之路。不知他在晚年的时候,是否还记得他自己年轻时的《富国强兵策》中的宏论:“今夫为国者,莫不欲富也。然而恒贫莫不欲强也。然而恒弱,岂真不能富不能强哉?患无术以致其富,无道以致其强耳!夫致富强之道有二:一在朝廷节其用,一在将帅得其人。五行百产之精,祗有此数。使在下者脂膏奉之,在上者泥沙弃之,欲其富也能乎?故必节其用。宴享有常期,蒸尝有常品,颁赐有常典,自奉俭约,六清六牲饮食无珍奇之品,五游五路车旗无绘绣之饬;用人慎重,计功授禄,要职之内无冗员,量能诏糈,世胄之中无滥赏。务使清心寡欲,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异物贱用物。只是将自己修成医生隐没在百姓里。

    民国三十四年是董振邦人生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春末夏初,天气大旱,家乡父老推举他与其他长者和县太爷一起为百姓祈雨。年迈多病的他,有着科学知识的他,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他,应该知道雨是祈不来的!难以想象,但他竟然会在炎阳下与众乡亲长跪不起,祈求上苍的雨露!汗流满面,汗流浃背!可能是诚心感动了天地,午雷暴雨骤至。然而所有的人都不愿离去,他们要祈得足墒透雨!雨流如注,人如汤沃!而他,却从此一病不起。三个月后,他溘然长逝,享年六十二岁。

    董振邦的一生,经历了那个时代所有的动荡。凭着他对时局审度,大去之后的董振邦,没有给子孙留下田产,没有将他精湛的医术传给他唯一的儿子。只留下他珍藏的《董氏宗谱》三本,个人编辑的时文《集腋成裘》四卷,医著《自治集锦》四卷、《瘟疫条辨》一卷、《眼科金镜》三卷、《针灸秘诀》一卷、《临床药方》数册。需要说明的是,在他去世后的几十年里,他的儿孙在以后历次社会变革当中,均没有受到任何冲击,而得以平安。

    欢迎留言寻根寻谱!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最新更新
    牒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