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廷龙(六纵十八旅五十三团七连班长)
彭廷龙,男,1919年出生,沙河县将军墓村人,1941年1月参军,六纵十八旅五十三团七连班长。彭廷龙参军后,刻苦练习杀敌本领,在战场上他不怕牺牲,参军不久提升为班长。1947年4月在河南省辉县战斗中,他带领突击班冲人敌阵地,为大部队开辟了进攻的道路,而他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六纵政治部追认彭廷龙同志为革命烈士,遗体安葬在河南省辉县牛庄。
彭黑栓(沙河县全呼村人)
彭黑栓,男,1917年5月出生,沙河县全呼村人,贫农出身。1946年7月,为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作战中英勇牺牲(牺牲时间和地点不详)。
彭合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纵队十八旅五十七团六连指导员)
彭合柱,男,1914年出生,沙河县将军墓村人,中共党员,1941年参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纵队十八旅五十七团六连指导员。彭合柱出生在沙河县西部丘陵区的将军墓村,由于地理条件差,人们的生活相当贫苦。1941年2月27岁的彭合柱参军,到部队后,他努力学习文化,苦练杀敌本领,在战场上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由战士提升为班长、排长、将军墓村群众中在村中心为彭廷龙烈士修建的纪念碑副连长、连队指导员。担任指导员后,他充分发挥我党、我军政治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每次大战役之前,连队都要召开忆苦会、誓师会,激励战士表决心会,在战场上勇猛杀敌,人人立功,同时,他协助连长抓好军事工作,在战场上他亲自带领突击排冲锋陷阵,夺取了战场上的胜利。1947年4月,部队在攻打河南省安阳战斗中,他亲临战场指挥,最后牺牲在战场上,把鲜血和生命献给了安阳人民。时年33岁。六纵政治部追认彭合柱同志为革命烈士,遗体迁回安葬在将军墓村。
彭济川(六纵十八旅五十二团二营通讯员)
彭济川(又名如的),1923年出生于赞善一个农民家庭.济川兄弟四人,其排行老四。赞善彭姓同族同宗,上辈人多出文人墨客,也有民国初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学院后担任国民党军军需处长的军人。彭姓后人多嫉恶如仇,热爱祖国和家乡。1946年9月村中开展扩军运动,彭济川和其三哥彭济云双双报名参军,补充到刘邓大军三十八军十七师五十一团二营四连任战士。开始部队一直转战于河南省林县一带,他们兄弟二人都参加了汤阴赵永场战斗。1947年6、7月间在山西的阳城、晋城一带休整,开展了诉苦运动(因该部队的前身是国民党起义将领赵寿山的部队,个别军官还存有军阀作风)。通过忆苦大大提高了指战员的思想觉悟,接着于同年9月从山西芮城渡过黄河,转战于伏牛山区。在伏牛山区转战的八个月期间,大小战斗不断,且生活更是艰苦,有时一天吃不上一顿饭,起居无定。1948年9月部队改编,彭济川编入六纵十八旅五十二团二营,济川任通讯员。部队参加淮海战役,并参加解决李弥兵团的战役,围困40天,迫敌不战而降。但济川同志未看到胜利,于1948年12月在一次传达命令的途中,被敌炮击中而牺牲。战后战友将其尸体葬于当地,而其兄济云在坟地留有标记,解放后其兄到坟地将尸骨运回故乡安葬。
- 下一篇:彭金五、彭新月、彭聚魁、彭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