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新闻
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家谱查询 >> 李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李向军(沈丘县财委副主任、沈丘县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

  • 时间:2014-03-28
  •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 发布:新闻编辑部

  • 本文摘选自李氏家谱,未经本站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转载须注明出处
  • 本文网址: https://www.jiapu.tv/t/24040.html
  • 我的前半生经历,分为立志工作、为了工作、干好工作、私企工作、家族工作五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中,我都尽力为家庭、为国家、为人民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和事情,无愧于工作职责、人民期望和家人重托。

    一、立志工作(1962年至1972年)

    1955年3月1日,我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特别是经过1959年至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家庭生活困苦,吃不饱、穿不暖。冬天天短夜长,天一黑就睡觉,常常一天只吃两顿饭。父母勤劳节俭、省吃俭用,于1962年9月把我送到本村小学读书。入学后,在老师李显荣、李向廷、李天章、李秀荣、李学成和校长徐志卿的关怀教育下,我刻苦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很好,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也偷偷地抽空自觉学习。

    1970年初中毕业,顺利考进沈丘县刘庄店第四高级中学。

    七十年代初,国家还很困难,对高中学生没什么资助,生活十分困苦,一日三餐,吃从自己家拿的粗粮饭,早饭开水和红薯馍,中午豆面条,晚上还是红薯稀饭、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每逢星期天,就回家背粮食,一进家就先去灶屋,揭开锅盖看有馍没有,看锅底里有烧的红薯没有。母亲看我像饿狼,心痛地说:“我再苦再累,在家省吃俭用,也要给你拿的粮食够吃的。你要好好学习,上好学,长大了找个工作,就不吃红薯片面馍了”。1971年9月13日林彪事件后,有一天公社里召开批林批孔大会,高中生都参加了。我在会场看到公社书记田书申讲话,感到好神气、好伟大呀!散会后,我就赶时间回学校吃饭,当走到公社食堂时,正赶上中午开饭,看到公社干部一个个端着一碗菜,一盘两个白面馍出来,坐在桌前吃饭,我依依不舍离开,心想,公社干部多幸福哇,有工作吃白面馍多好呀!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找个工作,吃白面馍,这就是我青少年时期的最大理想和志愿。高中时期,我学习很努力,班级成绩一直良好,我写的两篇作文“赞雷锋一分钱精神”和评“淹三千救九万的龙江精神”,先后获本校和县优秀作文奖。1972年12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3年1月7日刘庄店高中毕业。

    二、为了工作(1973年—1982年)

    高中毕业后,我立志考大学参加工作,实现梦想。当时国家政策不允许高中毕业生直接上大学,须经两年劳动锻炼后由生产大队、公社推荐上大学。我的志愿和梦想受到了挫折,就回家劳动,不久经大队和学校同意,让我到本村学校教书,当民办教师。当时民办教师还是农民身份,生产队里记工分,学校每月给5至7元补助。我想当民办教师不论工资多少也是党的工作,就愉快报到上班。到校后,校长徐志卿出于对我的信任和培养,分配我教五年级语文。这是我高中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虚心向领导和老教师学习,认真备课,认真讲课,努力教书育人。当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伍元钱时,心情十分高兴,回去就向母亲报喜,我能挣钱了,就把五元钱交给母亲。我娘可高兴啦,就鼓励我说,不论挣钱多少,都要把书教好,把领导分配的工作做好,不能误人子弟呀!我说娘你放心,一定教好书,当一名好老师。年底,我教的五年级在统考中,总成绩在公社排到第三位。1974年春改教初中,我感到知识不够用,还需要学习提高,1975年3月,经公社推荐到县文教局师训班学习培训,1975年9月,经县推荐到周口师范专科学校学习。

    1975年9月到周口师专上学后,生活仍很艰苦,特别是受75·8水灾影响,家中一贫如洗,去上学的路费就没有,我到大姐家借十元钱去上学。去时坐粮店拉粮食包的货车,回来时到地区运输公司找熟人坐拉煤的车,下了车全身上下都是灰。在生活上学校每月发给13元伙食费和33斤粮票不够吃,还需从家里用红薯片换粮票补贴,更没钱赶街上店买东西,星期天也不出去,就在教室里学习。就这样在周口师范渡过了艰苦的两年学习生活,学到了比别人更多的知识和文化,1977年7月7日周口师范毕业时,沈丘县文教局派专人到各大专院校考察学生时,我的考察综合成绩在全县当年168个大中专毕业生中,排名第一,回县报到时就留在县文教局工作。

    1977年7月9日,我去县文教局报到后,被分配到县高招办工作。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年恢复高招工作,事情多、文件多、任务重,领导安排让我负责收发材料、打印材料、汇总材料和统计工作。七十年代还没有电脑打印机,文教局就一台老式打字机,速度较慢。我刚毕业,找工作的志愿和梦想就实现了,工作热情高、干劲大,白天值班正常工作,晚上就加班用钢板刻字、油印、装订,不分份内外,以不影响工作为目的,往往一连几天几夜加班不回家,困了就趴桌上休息一会,醒了接着干,夜里有时炊事员李家顺起来给我做加班饭,有时给我盖上棉袄让我多休息一会。回到家里,母亲关心地问,你工作咋恁忙,一连几天几夜不回家。我说:“以前想工作没工作,现在有工作了,就要干好工作。”工作需要就是我的工作,这才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呀!母亲说好哇,你就为了工作干吧,但也要注意身体呀!就这样我连续做5年的高招材料和统计工作没出差错,很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受到局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和表扬。期间,我还先后到槐店镇完中、沈丘县师训班、沈丘县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高招结束后,我到县师训班教书,与朱贺梅认识,并于同年腊月二十结婚。婚后,她对我的工作支持帮助很大。

    1981年工作调整到县教育局教研室,协助赫延章主任负责理科教学研究和教学仪器管理工作。我就教学仪器管理和自制教学仪器提出了整改方案,获批后付诸实施,年底取得显著效果,1982年上半年,全区教学仪器管理和自制仪器现场会在沈丘县召开,受到地县领导好评和奖励。

    三、干好工作(1983年—2002年)

    1982年12月,经副县长刘鹏霄推荐,我被调到沈丘县财政贸易委员会工作,任财委秘书。报到后的第六天,财委办公室主任程书昂跟我说,程敦让主任让你写财委1982年工作总结和1983年工作意见,我说:好,我刚来情况不熟,你跟我说说怎样写。他说:你明天参加财委党组会议,听听大家的发言,作好会议记录,然后看财委以前的资料,写出第一稿让大家讨论修改。就这样,我第一次参加财委党组会议,第一次看财委前三年的工作总结和工作意见,第一次搜集查看财委系统13个局行社的工作总结和工作意见,用了三天三夜时间,查看了有关资料,写出了《努力开创财贸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自此,在以后的财贸工作中我暗下决心,干好本职工作为领导争光,我提出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被领导采纳,并付诸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财贸工作作出了一定贡献。1983年被评为财贸系统先进工作者。1984年,经财委副主任蒋玉兰、赵汝贤介绍,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经财委推荐、组织部批准,到河南省电视大学党政干部专修科培训两年。1986年10月电大毕业后,被分配到沈丘县体制改革委员会工作,1987年3至5月,在省委党校体改干部培训班学习,1987年9月任体改委副主任。在任期间,我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沈丘县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案,受到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批转了这一方案。1988年8月,县委书记郭志领找我谈话说:“县委决定你去范营乡政府工作、任乡长,有困难没有。”我说没有,我下去工作,贺梅在郑州河医大进修学习,需回来照顾家庭。郭书记说,没问题,我跟公疗医院的郭子美院长说,让贺梅回来边工作、边照顾家庭,你安心下乡工作。就这样,我带着县委领导的关心和信任,到范营乡政府赴任。

    范营乡位于沈丘县城的东南部,乡政府所在地林斋公营,距县城24公里,乡境面积62平方公里,辖33个村委会,102个自然村,316个村民组,总人口63528人,耕地面积64289亩,是一个农业大乡,以种植业为主。我在范营乡政府工作 的三年时间里(1988年8月—1991年4月),在乡党委书记于书田的带领下,在全体乡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三年开发三个低洼湖,把中低产田改造成旱涝保收田。范营境内地势低洼,有马湖、迷艇湖、董湖等低洼地4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5%,一遇旱天或水涝,农作物受灾面积巨大,收成不稳。解放后,虽经历届政府带领群众治理,但未从根本上解决旱涝保收问题。为解决这一民生问题,打牢农业丰收基础,我多次去县、地区争取到国家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并付诸实施,从1988年至1990年带领全乡人民先后对马湖、迷艇湖、董湖进行综合开发,把302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成田成方、林成行、沟、渠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旱涝保收田。总投入资金646万元,其中争取国家下达开发资金43万元,集体及群众自筹资金2106万元。新打机井120眼,修复机井236眼,新挖沟渠6条,长1605公里,农机配套360台套,机耕面积达90%以上。同时对全乡电网进行改造,把高损电路变为低损电路,利于农田机电灌溉,既节约了能源,又降低了损耗和生产成本。通过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和综合开发利用,使农田水利基础条件得到改善,抗旱耐涝能力得到提高,农业生产稳定,丰收得到保证。1988年10月8日,河南省长程维高一行13人在周口地委书记朱法勤、沈丘县委书记郭志领的陪同下,到范营乡考察农田水利建设情况,给予高度评价和鼓励。1988年全乡粮食单产达到288公斤,比1987年的265公斤增长8.6%。1989年全乡粮
    食单产达到305公斤,比1988年的288公斤增长6%。1990年全乡粮食单产达336公斤,比1989年的305公斤增长10%。二是大力发展塑膜温棚瓜菜经济。农民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就考虑如何带领农民勤劳致富,实现由温饱型向富裕型转变,如何提高农民种地的经济效益和积极性,如何适应市场需求,把农民的饮食结构由以粮食为主转向饮食结构多样化。根据分析,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蔬菜、瓜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乡党委政府把发展塑膜温棚瓜菜经济作为带领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组织和发动群众在一亩地里奔小康。1989年,乡政府确定在公路沿线、交通便利的16个行政村八里棚、刘花园、孙楼、杨湾、曲集、郑营、孙庄、范营、马格、老唐庄、代埠口、和尚庄、大刘庄、张凯楼、钱寨、李集优先发展塑膜温棚经济。塑膜温棚以竹木结构为主,乡政府提供竹杆、塑膜、种子及技术指导,农民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连片种植管理和销售。温棚生产一年种三茬,秋延后、冬季、早春蔬菜,蔬菜品种有蕃茄、芹菜、茄子、笋瓜、间套包菜、花菜、早白菜。有冬黄瓜、辣椒、蕃茄、荆芥、豆角、伊利沙白甜瓜等,主要销往县城和小集镇。至1990年底温棚发展到216个,占地108亩,亩均生产蔬菜果瓜6518公斤,亩均产值7822元,与同期种粮食作物相比,经济效益提高了332倍。三是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儿童入学率和校舍质量。1988年至1990年向县以上教育部门争取资金30万元,集体集资120万元,计150万元,90万元用于全乡33所小学危房改造,实现砖瓦房。15万元用于五所初中和一所高中改造危房实现砖瓦房。新建和尚庄中学35万元,至1990年底,全乡实现了所有中小学砖瓦房结构,消灭了土坯房和危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6%,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1991年4月,我调回县政府任沈丘县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1991年至1992年是沈丘县全面推进改革的第二个高潮期。1992年4月19日,县委召开全县综合改革动员大会,县委书记刘炜东作《更大胆地进行改革开放,更快速地发展沈丘经济》专题报告,5月9日县委发出《沈丘县综合改革意见》,决定全方位推进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我作为县体改委主任,职责所在,参加了全县及各部门体改方案和重大决策的起草、讨论和制定工作,并组织实施。1992年,我参加起草和制定县委县政府关于改革方面的文件20个,部门改革方案12个,领导讲话12个,总结典型经验材料14个(见《沈丘县综合改革资料汇编》),推动了全县各项事业改革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沈丘经济的快速发展。1992年3月3至4日,周口地委、行署在沈丘县召开农民股份合作企业和1992年全区体改工作现场会,参观了赵德营镇7家农民股份合作企业,听取了经验介绍,肯定了沈丘县的体改工作抓的早、抓的好,动作大、进展快,取得了许多好的经验,走在了全区前头。1992年9月11日,河南省委副书记吴基传到沈丘县视察体改工作,对沈丘县的改革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建议全省在沈丘县召开改革现场会。他指出:听了县里的改革情况汇报,感到你们的改革搞得不错,改革产生了效益,经济效益指标上半年在全省排到24位……沈丘县的机构与人事制度改革,搞到现在这一步很不容易,400多人分流出去这是个方向。分流出去以后想法办实体,谁办的早,谁走向市场的早,谁就主动。否则,认识晚,行动慢,就被动……在新的形势下,通过改革促进思想变化,促进经济发展。你们的机构改革、人员分流、方向是正确的,今后也要不断完善。吴书记回去后,省政府通知:11月中旬,在沈丘县召开全省体改现场会。根据吴书记的讲话精神和省政府通知召开体改现场会的内容,县里作开好体改工作现场会的准备。县体改委和有关人员整理编纂了《沈丘县综合改革资料汇编》一书,周口地委原书记王明义为本书作了序言,充分肯定了沈丘县的体改工作及其实践意义。

    后来由于沈丘兽药厂制售假药案的影响,使轰轰烈烈的沈丘改革事业受到挫折,但改革的成效已经显露出来。1992年,全县粮食产量47万吨,比上年28.8万吨增长了63.2%,亩均单产295公斤,比上年183公斤增长61.2%。国有企业发展到60家,比上年46家增加14家,工业总产值12718万元,比1991年8268万元增长35%。乡镇企业发展到35490个,比1991年32769个增加2721个;乡镇企业产值136000万元,比1991年96798万元增长40%;乡镇企业实现利润14644万元,比1991年10460万元增长40%; 乡镇企业上交税金1300万元,比1991年1045万元增长24.5%,财政预算内收入实现2960万元,比1991年2639万元增长10%。

    原县长董占文、县委副书记张明善等领导视察周营乡富民工程合影1994年4月,我被调到周营乡任党委书记。周营乡位于沈丘县境中部,乡政府所在地周营集,县城东南15公里,沙颍河南侧,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34420亩。全乡辖20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201个村民组,39932人。在周营乡工作的四年里(1994年4月至1998年4月),团结和带领全体乡村干部,重点做了三件事:一是搞富民工程,大力发展乡村企业。1994年秋,组织乡村干部到江苏华西村,林县红旗渠,新乡七里营,临颍南街村学习勤劳致富经验,树立干事创业精神。1995年春,召开全乡万人大会,动员全体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大搞富民工程,勤劳致富,达到村村有企业,人人有项目。1996年7月,开展周营乡富民工程项目大展览,全乡20个行政村和乡直企业,展出富民工程项目45个,产品160多种。止1998年底,全乡集体私营企业发展到32个,职工490人。主要工业项目有:机械、化工、面粉加工、油脂加工、服装、酿造、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其中“晓松牌”小磨香油连续三年被评为省部级优质产品,获乌兰巴托国际商工贸食品博览会金奖。集体加工企业总产值达7586万元,营业收入7328万元,利税873万元。个体企业75个,职工410人,总产值2475万元,税利2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32元。二是加强乡村建设,改变乡村面貌。1995年,请县建委对周营乡按照国家新农村建设标准进行乡村和集镇建设规划,周营集规划为五纵五横十条街和两个集贸市场。1996年至1997年,向地、县争取资金230万元,集体集资159万元,砖渣9860立方米,出动劳力29580人次,统一组织施工,修建了周营至赵寨、刘集,周营至欧营的柏油路,周营至大李口的砖渣路,周营集三纵三横六条街道的柏油路计168公里和两个集贸市场。周营集沿街道路改造,建设临街门面楼房5369间,2至3层临街门面楼整齐壮观,不仅使周营集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繁荣和活跃了集贸市场和周营商贸经济。1998年底,个体商户门面摊点812个,从业人员1658人,年营业额4568万元,全乡商业营业额达7000多万元。1996年至1997年,完成了周营乡政府新址的建设和搬迁工作。1997年秋,周口地区行署和沈丘县委、县政府在周营乡召开集镇建设现场会,地区行署副专员朱岫峰和县委书记刘广全亲临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对周营乡的乡村集镇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周口行署副专员朱岫峰在周营乡召开乡村建设现场会。

    三是搞种植经济,发展千亩果园。1995年至1997年,在有条件的刘集、赵寨、谢营、周营、马营、郭寨、欧营、孔营、张营等行政村,规划栽植梨、樱桃、石榴等经济林,乡里提供优质果树苗和技术督导,农民按规划连片种植。至1998年,全乡栽植果树1680亩,形成刘集、赵寨、王寨、周营、马营、郭寨、欧营、孔营等八个果树专业村,其中:王寨梨树成园面积450亩,年产量1548万斤,年收774万元。果品金花梨,9月中旬成熟,平均单果重700克。果实卵圆形,果皮黄色,皮薄而光滑。果粉和腊质果肉细嫩而脆,汁多味浓,果香心小,产量高,耐储运,销往周围几个县市。刘集樱桃成林面积250亩,成株8700棵,年收入45万元。果品“海地红”抗病早熟,个大皮薄,肉质香浓,果甜味美,是早熟上市的上等果品,还可加工罐头、果酱、果汁和果酒。

    1998年4月调县财委工作,任县财委副主任,党组成员。2006年7月机构改革,财委合并到商务局至今。

    欢迎留言寻根寻谱!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最新更新
    牒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