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姓名人资料库
当前位置:高姓家谱网 >> 高姓名人 >> 浏览文章

高显邓(邓州高氏家族族谱编修倡导者)

  • 时间:2023/6/25 17:46:29
  • 来源:本网综合
  • 发布人:新闻编辑部

高显邓,邓州市桑庄镇尹集人,他关心家族,从20岁开始研究族史,对宣传邓州高氏家族的渊源和历史做出了一定成绩,得到了邓州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肯定。

高氏自明初至今,在这645年的历史长河中,南天佐北天佑之子孙纵横邓州,形成了名播遐迩的高氏两大族系。但由于历史原因,高氏自清代以来族谱损失严重,导致断代数十辈。幸后有叔祥和经祥弟兄进行续修,由叔祥随职迁藏。但在叔祥公赴台湾上任途中,船翻台湾海峡而沉失。后叔祥公的两个孙子振宛和振洛,再次进行修谱,惜此谱被一城南张姓高宅管家所偷走。明清年间,堤南高和构林高洼曾做过局部修谱,但在文革中被“红卫兵”当作“四旧”给焚毁了。从而使高氏家族的历史被尘封,先贤哲人的光辉无法昭示后人。

显邓做为高氏后人,积极收集邓州市高氏有关史料,潜心研究,撰写文章,宣传高氏的苦难与辉煌、历史渊源和现状,深感如非如此,就愧对先贤与祖宗。他撰写的《清代高氏“进士第”》一文,被编入《邓州市2006年年鉴》后,使邓州人对高氏的历史由漫无边际的混谈,变成了有案可稽的正论;由以前被闲谈的野史,变成了大家认可的正史。他还参与了邓州《高氏族谱》和教育部主管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北京时代学人文化研究院编写的《中华高氏通鉴》(第一卷),传播大江南北乃至海外,这是邓州高氏史的一次飞跃。

他积极倡导修复尹集进士陵园。由于历史原因,尹集陵园在几度沧桑几乎成为废墟的情况下,在他和高氏族人的共同努力下,争得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先后寻回文物54件,重修了陵园。1995年4月,他执笔起草的《关于申请“进士陵园”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报告》获邓州市政府批准,使“进士陵园”(因该园埋葬着清代高氏几代进士,故名)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春,高氏家族在邓州尹集举办了纪念清代台湾知府高叔祥诞辰245周年庆典活动。邓州市博物馆馆长张祖耀代表邓州市委、市政府讲话,并宣布邓政(1995)83号文件。还代表邓州市对台办主任武福生撰写的《一代清官垂千古,爱国精神传万代》的讲话稿。会上,高显邓宣读了其撰写的《清代台湾知府高叔祥传略》。2005年5月,河南电视台来访,同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杜世伟博士,由邓州市政府史志办副主任肖华锟陪同来访。

在显邓的努力下,高叔祥的事迹进入邓州市花洲书院名人馆进行展出。叔祥公的展厅内有其在台湾的工作图片和“进士陵园”图片、高叔祥碑文、画像及部分资料。在花洲书院的碑林中,还有菊圃公的神道碑和高宅奉旨建造“乡贤祠”时的纪念碑,由高振宛知府撰文。展厅内还有高显邓1996年撰写刊登于《桑榆之光》中的《清代台湾知府高叔祥传略》一文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叔祥临赴厦门上任时,诏安百姓成群结队在悲哀的《攀辕歌》中送行。百姓还绘制《攀辕图》以送之,深表挽留之情。《攀辕歌》曰:公无去,公去民即苦,小人住穷乡,入城怕差卒。公无去,公去难行路,一日无此君,途见有狼虎。公无去,公去谁我顾,世仇公可解,含冤公可诉。公无去,公去太急促,桃李满城花,欣欣代吹嘘。公且住,公住民心苦,君既不可留,万民心酸楚……省巡抚闻之,谕令菊圃公暂留一月,把治理诏安的经验,告之新县令,民心乃安(据老人们讲,实际是七绘《攀辕图》、七唱《攀辕歌》,家人口传忆失二段,故现只能整理出五段歌词)。这充分说明了高叔祥勤政爱民的光辉事迹。

总之,没有高氏“进士陵园”的重建,就没有晋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资格;没有市委、市政府派市博物馆馆长代表参加高氏举办纪念高叔祥知府诞辰245周年庆典,就没有邓州市花洲书院名人展厅中高氏的席位;没有“进士陵园”,没有高叔祥进入花洲书院名人展,就没有河南电视台的来访,就没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杜世伟博士的来访,就没有资格在中国旅游一书中编写为邓州市旅游景点。

最近,高显邓又在网上倡导在现有《高氏族谱》的基础上,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协助,从南北两大族系中推选德高望重、有文学修养、喜研高史,愿为高氏奉献的族人,聚贤编撰一部具有可读性,又有收藏和研究价值的《高氏史鉴》书。凡对邓州高氏有突出贡献(包括史料贡献)的各界人士,将其事迹编入该书,以示感谢和纪念。并面向社会征集邓州高氏的相关文章,并将作者名字一同编入书中。对此,高氏族人赞同显邓这一善举,期待着这一鸿篇巨制的早日问世。

新印家谱
姓氏动态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