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氏资料

当前位置:樊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樊姓源流

时间:2023/2/20 16:31:33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樊氏网编委会

樊姓有悠久的历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3000年前,与中国早期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支王族——商王族和周王族密切相关。按照传统的说法,樊姓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三支:

其一,出自子姓,是商王汤的后代。

商汤是商朝的建立者。商朝中期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市),所以商朝又叫“殷商”。到了商代末期,商汤的王族后代渐渐分成七族,这七个族分别是陶氏、施氏、樊氏、繁氏、锜氏、饥氏和终葵氏。商代的最后一位国君商纣王昏庸残暴,听信小人,远离忠良,最终引发了以周诸侯国为首并联合其他诸侯国的讨商战争。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一个新的强大的王朝——周朝。周武王在对待商王的后代问题上最初采取了比较仁慈的方式。他继续让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统治原来的商族子民,同时让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监视武庚及商族遗民。史书上称管叔、蔡叔和霍叔为“三监”。周武王死后,武庚利用“三监”与周公旦的矛盾,与“三监”联合起来发动叛乱。这场叛乱最终以失败告终。周公旦平叛后,遂在商代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一带设置了卫国,并改封自己的兄弟康叔为卫国国君,负责管理这些商族遗民。康叔是周文王的小儿子,叫姬封。他原来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地,所以历史称他为康叔封。后来康叔将殷民七族迁徙到今山东、山西两省一带,让他们在那里定居生活。其中樊氏一族的后人就以自己的族名为姓,这就是樊姓的第一个源头。

其二,出自姬姓,是周太王的后代。

周太王是周文王的祖父,史书上称为古公亶父。他率领族人迁居到陕西岐山的周原一带,在那里建立城郭,设立官吏,规划土田。在他晚年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小儿子季历非常能干,就想传位给季历。但季历上面还有两个哥哥泰伯(也叫太伯)和仲雍(也叫虞仲),按照族里习惯,应该先由年龄大的儿子担任首领。泰伯和虞仲都是非常孝顺的人,当他们知道了父亲的心意后,为了让弟弟顺利登上王位,避免争位的纠纷,就率领一部分周人远离家乡,来到江南一带。当时江南一带的经济不发达,习俗也与中原地区不一样。兄弟二人接受当地习俗,像当地人一样剪断自己的头发,将自己身上文上花纹,与当地土著居民住在一起。同时兄弟俩又将北方先进的耕作、筑城技术传给当地人民,受到当地人的爱戴。泰伯遂被当地人推为首领,建立了勾吴国,也就是后来的吴国。泰伯死后,虞仲即位。周灭商后,周武王派人到南方,找到了兄弟俩的后人周章,封为吴王,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虞仲的后人仲山甫,是西周宣王(前827~前782在位)时期的大臣,在周王朝内担任卿士的职务。因为他的功劳卓著,周宣王就赐给他樊作为封地,后来仲山甫的后裔就以封地作为自己姓氏,并尊仲山甫为樊姓的得姓始祖。仲山甫封地樊,史书上也称阳樊、阳,在今河南省济源市承留镇曲阳,这里就是樊姓的祖根地所在。

仲山甫,也称为仲山父,食采于樊,谥号为穆。因此史书上也称他为樊仲山父、樊仲、樊穆仲。由于时代久远,有关仲山甫的事迹我们仅能从《国语·周语》、《史记》等史书中了解他的大概情况。

周宣王十二年(前816),鲁武公带着长子括和少子戏去见周宣王。宣王非常喜欢王子戏,想要立戏为鲁国太子。仲山甫劝谏周王说:“不可以立戏为鲁国太子。王位的继承向来是按照长幼顺序,废弃长子而立少子,不符合周朝的礼制;不符合礼制,必然触犯先王之命;触犯先王之命必被诛杀,所以发令不可违背礼制。如果命令难以实行,政令就没有权威;命令被实行而又违背礼制,人民将不服从主上。国家礼制是下级服从于上级,年轻者服从于年长者。现在天子您立诸侯继承人,舍弃长子而立少子,是教导人民违犯礼制。如果鲁国遵从您的命令,其他诸侯也仿效而行,先王制定的礼制必然阻塞难行;如果鲁国不遵从您废长立少的命令,您必然要诛伐鲁国,这就等于自己诛伐先王制定的礼制。到时您诛伐鲁国是错,不诛伐也是错,请您一定慎重考虑。”但宣王最终没有采纳仲山甫的建议,仍立戏为鲁太子。鲁武公回国后去世,戏继位,就是鲁懿公。周宣王二十一年(前807),鲁国国内大乱,懿公之兄括的儿子伯御和鲁国人攻杀懿公,伯御继位,为鲁相公。周宣王三十二年(前796)春天,周宣王率领军队去征讨鲁国,杀死其君伯御,随后想在鲁国的诸公子中寻找一个贤德的人做鲁国嗣君。仲山甫推荐说:“鲁懿公之弟称,能够庄重恭谨地敬事神灵而且敬重长者。他处理政务执行法纪时,必定要向年长有德的人请教有无先王遗留的训命,并询问历史上是否有旧事可以比照。从而可以做到不与先王的遗训相抵触,也不与德高望重者的意见相违背。” 周宣王说:“那么他一定是能够教导治理好鲁国百姓的。”于是周宣王在夷宫举行仪式,立称为鲁国国君,即鲁孝公。由于周宣王如此干预各诸侯国的政事,各国诸侯开始疏远周王室。此后,诸侯多有违抗王命的。到周幽王十一年(前771),诸侯背叛周王室,西边的犬戎部落杀死周幽王,随后继位的周平王被迫于次年迁都洛邑。

周宣王在位时多次发动战争,特别是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周宣王与姜戎作战中丧失了长江和汉水之间的军队后,打算在太原地区按籍查阅人口统计数字,以便作为军队的补充。仲山甫担心因成丁逃亡严重,一旦调查出来, 将在诸侯面前暴露出周王室的虚弱。于是他进谏说:“大王不可以在这时候统计人口数字。以前即便不公开统计人口数字,也能掌握人口的数量。朝廷有主管户籍的司民合计出人民生老病死的数字,主管赐族授姓的司商按国中姓氏合计出人数,主管教化的司徒合计出可充作师旅的人数,主管刑狱的司寇合计出犯人和死刑人数,主管牧养六畜的牧官合计出自己辖区内的人数,百工合计出工匠变动的人数,场人掌管场院果圃的收入敛藏,廪人掌握国库粮谷出入数字。这样官员们各负其责,全国人口的多少、生死数字、出入和往来情况就全都知道了。同时,国君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事务审察了解人口情况。如天子在千亩籍田上亲耕,仲春农闲时打猎,夏时到籍田检查除草间苗,秋收后和冬闲时围猎。这些活动都是熟悉了解人口数字的机会,又有什么必要按籍统计人口数字呢?不考虑因为战争使人口减少反而大张旗鼓去搞人口普查,这是自己暴露人口少的弱点而厌恶从根本上治理国事。国君从事政治却又向天下暴露自己国力的弱小,诸侯将会因此而产生离弃之心逐渐疏远王室。天子治理人民却又厌恶政事,将无法实施政令。况且这样去统计什么人口数字,是上天所憎恶的,将有害于国家的政治而且祸害子孙。”然而周宣王拒绝了仲山甫的建议,最终坚持统计人口数字。到他的儿子幽王统治时期,西周灭亡。

另外我们从《诗经· 大雅· 烝民》中也可以了解到仲山甫的有关事迹。这首诗为周宣王大臣尹吉甫所作,诗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德行完美、勤于王事的政治家形象,赞美了王室重臣仲山甫的赫赫政绩,称他 “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诗中有“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之句,可知仲山甫曾接受王命到齐国修筑城池,镇守东方。

春秋时期仲山甫分封的樊国位于周王室洛邑附近,国势弱小。其四邻皆是势力强大诸侯国,它们都虎视眈眈地想将阳樊纳入自己的版图。《左传》中记载了周桓王八年(前712)周王室与郑国发生的田地之争,其中涉及到樊地的归属问题。“王取邬、刘、蔿、邗之田于郑,而与郑人苏忿生之田:温、原、絺、樊、隰郕、攒茅、向、盟、州、陉、隤、怀。” 苏忿生为西周武王时期的大臣,因为助武王克商有功,封于苏,建都于温(今河南温县西南)。郑国初封在西周王畿地区的关中,“犬戎之乱”后,郑武公协助周平王东迁,并在王畿内重建郑国。郑国受封的地方,原来也有一些小国,郑先后灭掉郐、虢等8个小国,在中原拥有大片土地。郑国势力的扩大,无形中影响了周王宗室的利益,周郑交恶,并互以太子为质。周平王病逝,在郑为质的太子孤因哀伤过度,不幸身亡,其子嗣位,是为周桓王。周桓王对郑国称霸心有余悸,在朝中对郑国不恭,引起郑国朝臣的不满,他们力主郑国国君挑战王权,以观其行。针对郑国的挑衅,周天子命令卫、陈、蔡等国组成联军,讨伐郑国,结果被郑庄公分头击退,周天子的神圣权威受到严重挑战。到了后来,周桓王又与郑国发生了田地之争,周天子在郑国强取得邬、刘、蔿、邗的田,而将属于苏国的包括阳樊在内的12邑田地送给了郑国。这说明在前712年以前樊地已归属苏国,到周桓王与郑国争田之后,周桓王将它送给郑国管理。实际上,周桓王虽然将这12邑给予郑国,但由于苏国国君拒不相让,郑国并没有得到这些土地。 樊侯仍然拥有他的封地。周惠王十二年(前665)云:“樊皮叛王”。樊皮即樊仲皮,为周王室的大夫,是樊仲甫的后人。由于樊皮背叛周王室,第二年春周惠王遂命虢国的国君讨伐樊国,并把樊皮从那里抓回京师问罪。这说明此时樊氏仍有樊国。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周襄王弟子带叛乱自立为王,周襄王向晋国求助,晋文公亲自率兵勤王,平定周王室叛乱。为了表示对晋文公勤王的感谢,周天子赐晋文公“南阳”之地。《左传》记载周襄王 “与之(晋文公)阳樊、温、原、攒茅之田”;《国语·晋语四》也载:“(周襄王)赐公南阳阳樊、温、原、州、陉、絺、组、攒茅之田。”晋文公得到周天子这些城邑的赏赐后,立即派人去接收。但当时阳樊人却不愿将阳樊相让给晋文公。于是晋文公围樊,将残杀城内百姓。阳樊人仓葛辩解说:“晋文公您辅佐周王恢复了王位,是合乎为臣之礼的,但阳樊人不熟知您的德行而不敢接受您的命令,您就要杀戮我们,这不是非礼吗?我们阳樊人有夏、商遗下的嗣典,有周王室的军队,有周宣王的名臣仲山甫曾在此为守宰,其他人也都是周王的亲属。您安定了周王室却来残害它的姻亲宗族.老百姓怎能归附于您?”晋文公说:“此君子之言也。”于是下令放阳樊人出城。阳樊人被迁走后,樊国遂为晋国所吞并。

其三,少数民族樊姓。

十六国时期的前秦,有跟随前秦皇帝苻坚定关中的大将樊世,为氐族人。明清时云南黑盐井(今云南禄丰县西北)巡检使为樊姓,系白族;今蒙古、满、壮等少数民族均有樊姓。

祖地

济源市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距离省会郑州100公里,是樊姓的发源地。古代阳樊就在市城西曲阳一带。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从最新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就已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曾是夏王朝的都城,战国至两汉时期以富庶闻名天下。隋开皇十六年(596)设县,1988年撤县建市,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是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之一。为河南历史文化名城。 

唐河县

唐河县历史悠久,境内有多处仰韶时期、屈家岭文化遗存。唐河县夏、商时代属《禹贡》中划分的豫州之域,周时为申、谢、唐、蓼国地。秦代置湖阳县,属南阳郡。西汉、东汉和三国时为湖阳县(邑),属南阳郡。晋为棘阳县地,属义阳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隋朝境内为上马、湖阳2县,属春陵郡。唐为泌阳县,先后属唐州、泌州。五代十国时,县属泌州。宋代属唐州。金沿宋制。元代废湖阳县入泌阳县仍属唐州。明清降唐州为唐县,属南阳府。唐河县是古代京都长安、洛阳通向江汉平原的隘道要冲,物阜民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形成了全县众多的文物胜迹。唐河县城内的泗洲塔、文笔峰和文庙大成殿、桐河乡的棘阳关遗址、上屯乡的马武城遗址、湖阳镇的湖阳公主墓、白马堰,源潭镇的山陕会馆等。

上一篇:樊福民:樊氏源流与世系概略

下一篇:没有了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