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氏资料

当前位置:樊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樊福民:樊氏源流与世系概略

时间:2022/7/4 9:55:23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樊氏网编委会

“樊氏,昆吾也,己姓。”樊氏乃颛顼帝之后裔,先是昆吾族,后为夏、商族一支,是中华民族古老姓氏之一。 

一、樊姓起源

据《大戴礼.帝系》记载:“皇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帝颛顼娶于腾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 (亦曰卷章),老童娶于碣水氏,碣水氏之子谓之高緺,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氏产六子: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就是说,轩辕黄帝传位于孙子颛顼帝,颛顼帝玄长孙名樊封于昆吾[即:轩辕→昌意→颛顼→老童→吴回(重、黎) →陆终→樊 (封于昆吾)]。《路史·国名纪》谓:“昆吾,颛顼后裔,陆终之子,己姓”。樊姓始祖是轩辕黄帝的七世孙名樊,已经有四千多年历史。

二、樊氏在夏商周三代

(一)樊氏在夏代

黄帝 (约公元前2717~公元前2599) 乃远古华夏氏族的“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传位于孙子颛顼帝,颛顼帝传位于帝喾,然后是尧、舜、禹,称之为五帝时代;禹居阳城,立国四十五年,其子启夺位自立;公元前2070年,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启传位给儿子太康,始由部落联盟禅让制转变为父传子的“家天下”,中国从此由原始社会步入奴隶社会。

昆吾樊乃颛顼帝之玄长孙,按尧、舜、禹执政顺序排比,对应于禹时代,生活在公元前2070年前后;昆吾夏仲康时为伯,亦称夏伯,樊氏为夏族的一支。樊氏先祖因生活在太行山东部的昆吾地区,其部族则称昆吾,正是“昆吾者,盖樊之后也。”

“昆吾山多铜,色赤如火,以之作刀,切玉如割泥也”。“樊氏善陶铸,精于青铜器”。昆吾手工业发达,尤以烧制陶器与冶炼、铸造青铜器而著称,曾为夏启王铸造铜鼎。至夏仲康时,共铸造九鼎,以彰显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每鼎表徵一州的山川物象。昆吾有功于王室,被封为夏伯,成为夏朝最具实力的邦国,后代衍称诸侯。 “帝廑四年,昆吾氏一支迁于许 (许昌) ”;“帝癸二十八年,昆吾会诸侯伐商;三十年,汤乃兴师率诸侯自把钺以伐昆吾,昆吾为汤所灭”。

公元前1558年,夏(桀)和昆吾同被汤所灭,汤建立商朝,定都于亳 (商丘)。夏遗民昆吾樊氏沦为商民,以始祖樊为氏,仍主要生活在太行山以东地区。

在夏朝四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昆吾族部族繁盛,手工业发达,主要活动范围在今河南内黄、濮阳西至济源,东西三百里地带及黄淮平原中上游地区。

(二)樊氏在商代

在商代樊氏虽不及夏代显赫,但仍主要生活在朝歌 (殷墟) 近 郊,城池坚固、部族繁盛、手工业发达,为商王朝统治下重要部落,称之为“殷民七族”之一。活动中心在帝丘(内黄县南部梁庄乡有帝颛顼陵、帝喾陵,古称帝丘,今称二帝陵);其手工业和铸造中心在沁阳县紫陵镇。因此樊氏“启以商政、启以夏政,疆以周索”,“崇基秀峙,宏绪悠长,因封得姓,自夏流商。”

(三)樊氏在周代

公元前1046年,经过牧野大战,商为武王所灭,建立西周,迁都于镐 (西安南郊)。部分樊氏工匠掳至丰镐京郊为周室制作工艺品及青铜器,形成京兆尹“杜(陵)之樊乡”。

公元前1042年,成王命康叔(武王少弟名封)在原殷墟境地建立周属卫国,“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吕,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命以康诰而封于殷墟,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殷民樊氏沦为卫国之民。

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于帝丘,其管辖范围北至邯郸、大名,东至内黄、濮阳,南至济水,西至太行山南麓济源。

昆吾是樊氏的祖源地,秦时属上党郡,樊氏奉上党为郡望地,堂 号“上党堂”。济源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周时称济源为南阳,谓樊氏部落为阳樊,“乃樊仲之官守焉”,故樊氏又称“南阳堂”。另修武县周庄乡李屯樊国遗址、信阳平桥樊国贵族“樊君夔夫妇墓”墓葬群等便是依夏商嗣典的商周樊氏部落之一。 (四)仲山甫及其后人

公元前 827 年,周宣王即位,周东都畿内侯仲山甫 (姬姓,前858~前 778),入侍天子,任卿士,位居百官之首。“修政,法文、 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称之为“宣王中兴”。五年,仲山甫因辅佐有功,宣王赐其“食采樊邑,因以为氏”,其后人“族于樊”。仲山甫食采地为镐京杜陵之樊乡 (今樊川)。仲山甫谥号穆仲,亦称樊侯。仲山甫“食采于樊”且其后人改为姓樊,使夏商遗民樊氏再次发扬光大,因此,樊氏多尊仲山甫为“得姓始祖”。

仲山甫次子樊仲不能继嗣为君,离开镐京,出居阳樊(遗址在今济源市承留乡曲阳村,亦称古樊国城),阳樊“乃樊仲之官守焉!”

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惠王时大夫樊仲理、樊仲皮(即樊皮)为樊仲之后,“樊皮不职于樊”,居住樊邑(今济源东南梨林镇裴城)。庄公 29 年 (前 665 年)“樊皮叛王”,次年“王命虢公讨樊皮,执樊仲皮归于京师”。于是樊皮后人迁居山西河津皮邑,改姓皮。

周襄王十六年 (前636年),“翟人攻入周都,襄王出奔于郑,郑将王安置于汜城(襄城),王子带被拥立为王”。十七年,襄王向晋国告急,晋文公接纳了襄王并诛杀了昭叔和王子带。襄王赐“南阳阳樊、温、原、州、陉、絺、组、攒茅之田”与晋文公。十九年,晋军围阳樊,阳人不服,公围之,仓葛呼曰:阳人有夏商之嗣典,有周室之师旅,樊仲之官守,则皆王之父兄甥舅也。君定其王室而残其姻族,民将焉放?”“文公从阳樊大夫仓葛之谏,乃解”。于是樊氏撤出阳樊移居轵城,阳樊之地归属晋文公。

商周时期文字和姓氏尚处萌芽时期,史书上仲山甫次子樊仲至仲理、仲皮缺一百多年无记载,至春秋末樊顷子齐又一百多年无记载,樊齐后人仍无记载,致使“山甫一派散漫无统”。

(五)人文始祖 樊迟

樊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生于周敬王丙戍五年 (前 515年),卒于周考王九年(前431年),享年85岁。师从仲尼,少孔子36岁,为七十二贤之一。曾随孔子周游列国,鲁哀公十一年 (前 484)参加了鲁与齐的战争,樊迟“问仁”、“问智”、“请学稼”等《论语》 《左传》均有详细记载。其次子樊皋,仕鲁为中都宰,政声甚著;其孙樊淇,在田和王齐时曾讲学於齐。

孔子去世后,樊迟在孔子墓地服丧三年,后同闵子和宓子来棠地办学,传道于济水一带。祠墓在鱼邑武棠村 (今鱼台县张黄镇武台村)。汉朝从祀孔庙,光武中元二年诏立专祠,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 封为“樊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1009) 加封“益都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以“益都侯”从祀孔子。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樊子”。

唐秘书少监樊沣写序言说:“山甫一派竟散漫无统。”“鼻祖近昉於子迟,此详其所可知,缺其所不可知之大义也!” 乾隆朝兵部尚书彭启丰 (1780年) 为樊氏宗谱作序:“殷民七族,樊实与焉,则樊陂未赐(食采於樊)以前早有,仲山甫而族樊者,脱支派未明,而强合附会焉,岂可哉!”正如唐 《元和姓纂》 所言:殷民七族有樊氏,樊迟盖其后也。

明初,樊氏后人樊敬考中洪武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樊继祖考中正德辛未 (1511) 进士,官至工、兵二部尚书。先后到樊候庙祭祖。樊候庙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三進院落,分别建益都侯殿、樊候殿、轩辕殿。并配建“三问堂”、“农圃堂”、“报本堂”、“诗礼堂”、“崇德堂”、“尚武堂”,各殿设有掌故,启迪后人。

2004年樊维民等出资重建樊子祠大殿,塑像彩绘,立碑纪念,以昭后人。2006 年 12 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起樊杰等募集资金100余万元修葺樊林 (墓地),使其庄严肃穆,焕然一新。 

三、秦汉以来的樊氏

秦汉以来,樊氏家族声名显赫,文韬武略,群星璀璨,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樊迟七世孙樊琅为秦都尉,创修《樊氏世谱》,并叙曰:“系者丝也,猶繫也。族纷如丝,非得其绪而理之,则弈葉委输,曷勝窮诘?故昭代小史奠世繫,辨昭穆诚重之也。”当然,此家谱只能纪一至六世,即后世称为世谱的卷首。

樊琅之族侄孙樊於期,在秦为将军,在驻军屯留期间,曾传檄讨伐秦王政,兵败归燕。其父母家人被秦杀害,族人逃散为荆轲刺秦事,公元前227年自刎献首级,千古称义士。其墓在河北涞水县樊家台,有樊姓人家自认是其后。 

(一)元宗始祖 樊哙

樊迟第十一世孙“樊哙以舍人起沛,从高祖入关,定三秦,为将军;击项籍,再益封;从破燕,执韩信,封舞阳侯”,其后二至七世六人袭封舞阳侯。

樊哙生于公元前242年,高祖六年 (前201年) 封舞阳侯,高祖七年为将军,相国三月。卒于孝惠帝六年(前189年),谥曰武侯。葬于舞阳城北三十七里澧河北岸之古樊村,今马村乡郭庄村。

东汉光武帝 (刘秀)“溯其 (樊哙) 精忠贯日,推轮磨骨而不回,敕赐九郎王神”,在孟州伯城镇岑村敕建“九郎王庙”,在武陟城西二十里古樊村敕建“樊王宫”供奉,庙宇规模宏大结构精巧。

昔日舞阳之樊侯陵、祠属西汉王陵建筑,规模宏大,两千多年来香火不断,陵祠代有修葺。有汉班固 《樊侯铭》 晋陆机 《樊侯赞》、

唐天宝二年张紫阳重修樊侯祠碑、宋黄庭坚父子《题樊侯庙》、明嘉靖张颖撰《樊侯陵祠碑记》以及清《重修樊侯祠堂碑记》《清查樊侯墓道旧址叙》等碑刻及文人墨客的题赞。在明清时期“樊侯马鬣”仍为舞阳县八景之一。

2006年春吉林长春樊恒发教授为樊侯陵捐资复立明《樊侯铭》碑并建起三间“武侯殿”,彩塑哙祖金身。2012年中华樊氏宗亲会筹委会常务副会长樊后水、舞阳堂樊氏宗亲会会长樊福民协同舞阳县政府重修樊侯陵并敬献香炉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