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资料

当前位置:赵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从镇江大港赵氏谱牒编修谈新旧谱牒的衔接与创新等问题

时间:2019/6/18 11:30:21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赵氏网编委会

(赵氏网综合信息):新旧时代的交替中,怎样编出具有时代价值的新型谱牒?此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大港赵氏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编修了一套《大港赵氏宗谱》,一套《赵氏家谱》,两套《赵氏分谱》。《大港赵氏宗谱》颁发四年多来收到不少鼓励之词,但我们知道自己水平有限,只是作为新旧时代的见证人,我们不做,后人难以弥补。下面汇报我们的做法,期望大家批评指正。

镇江大港赵氏谱牒 (1).jpg

一、基本情况

大港地处镇江东乡,是扬子江南岸的千年古镇。大港赵氏始祖讳子禠,字志南,是宋太祖的六世孙,燕王德昭五世孙。靖康之难,志南公扈从高宗南渡,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年),卜居大港。其后宋“太宗七世孙赵善湘,开都督府于镇江,奏建燕王院于大港镇,立主奉祀”。燕王院就是太祖之子燕王德昭的宗庙。南宋末,元军追查文天祥在镇江逃脱之事,“燕王院宇家庙、木主封植碑记尽灭其踪,仅存宋代先贤名公题赠谱序”。

明初(一四〇〇年),大港赵氏九世祖赵顺齐,始创大港赵氏谱牒。大港赵氏谱牒有《赵氏族谱》与《赵氏分谱》两类,《赵氏族谱》一套六卷,又称《赵氏总谱》,是太祖、太宗、魏王三支合一之谱。这是大港赵氏在明代,持续两百多年收集信息编出来的宗室之谱。《赵氏分谱》自大港赵氏第七世“由”字辈分宗,有十八大分。十八大分之后代再分若干小分。一七五六年谱牒记载大港赵氏已经分出八十三支小分。这些谱牒与谱版都公存于大港赵氏宗祠。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变革中,赵氏祠堂改作他用,所存文物遗失;文革中,各家所存谱牒多被销毁。

第一江山第一姓

大港赵氏分支众多,现残存的赵氏谱牒也多。海外的藏地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国内收藏的有中国社科院、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及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约有二十多套十几个分支的分谱。大港本地也发现近十个分支的分谱,三个分支的挂谱。但世谱牒所属的分支不超过三分之一。现在收集到完整的大港赵氏族谱一套六卷,分谱二十几套近百卷。这些谱牒涵有大港赵氏一族两类最重要的基本信息:一是大港赵氏先祖、始祖与分宗之世系图录,二是一脈相承的宗族文化精神。这两类信息具有承前启后的时代价值,这是我们编修谱牒的基础。

继文革浩劫谱牒断层,又面临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转型,一方面传统文化在迅速消失,历史文化遗产亟待抢救性记录保存;另一方面,外地宗亲不断到大港寻根问祖,迫切地想了解祖宗的信息与自己的定位。更重要的是,在新的历史时期, 原来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价值观念必须加以扬弃,重建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体系。2010年,我们顺应时代要求,确定“记世载道”的谱牒编纂宗旨。

二、具体做法

1、明确定义

传统文化以意象为基因,本来没有严格的概念。过去谱牒的名字多种多样。我们的旧谱谱序中所谓的“大港赵氏宗谱”和俗称的“大港赵氏家谱”都不是严格的概念,而是《赵氏族谱》或《赵氏分谱》的泛称。大港赵氏旧谱中没有相对独立的大港赵氏宗谱。

修谱首先得明确概念,定义简单明了,才能有清晰明确的修谱思路。有些书籍把谱牒概念定义得十分复杂玄奥,其实大道至简,我们认为宗谱、族谱、分谱、家谱的区别是:宗谱以始祖为主线;族谱以并列的分祖为主线;分谱以分祖为主线,家谱以家为中心。我们对宗谱的定义是:宗谱以始祖为中心,是后人对祖宗世系及文化的概要辑录。“祖宗”有两大涵义,“祖”是指“始祖”,有的谱牒称“始迁祖”,有的称“内纪祖”,我们认为没有必要那么复杂,“始祖”是相对的概念,说大港始祖就是指大港始迁祖或内纪祖,不必将概念名词复杂化。“宗”为分派源头。“世系文化”有两大部分,一为血缘关系,二为宗族的价值取向、心理思维的精神与化蹟。

2、宗谱结构

宗谱分五卷。卷一简化宗法之繁文缛礼,以简要的笔墨上溯赵氏得姓之渊源,中承两宋宗室及大港始祖。卷二延续旧谱的基本结构、格式,记载大港赵氏始祖及七世十八大分支、九世一百〇九个分派。以年表录与系世图作为承上启下的标准接口。卷三记载各分支分谱的行派字辈、迁移录、谱牒信息,以供宗亲寻根问祖。卷四记载大港赵氏非物质的人文精神与文化遗产。卷五摄录大港赵氏的古建文物及古树名木。

原族谱与分谱中的凡例、祠规宗训等内容,是家族伦理道德的规范,但不符合现代文明价值,对此我们不是简单地一删了之。而是作为文化的一个历史过程收录于历史篇章中。

3、提炼文化

人类的遗传基因有血缘与文化两套系统。我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的融合,血统的意义越来越多地让位于文化价值的认同。文化应该是谱牒的灵魂。我们在血缘主线之外,新增设了一条与血缘主线并行的文化主线,即收录由宗族审美个性、文化精神、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所创造的文化遗产。其中“剑胆琴心”撷取清末民初这一历史片段中,大港赵氏的人物事迹所折射的宗族精神;“非遗掇英”收录大港赵氏在特定的自然、历史条件下不断传承与创新的非物质文化。文化篇章不仅载录大港赵氏的文化遗产、文化根脈,而且记述了大港赵氏繁衍生息的人文地理。在谱牒中提炼、积淀、传承文化,从血缘的形下价值往文化的形上意义拓展是我们的追求。

4、突破体例

内容决定形式。新增加了文化内容,必须要有相应的体例形式。对两卷文化内容,突破了“欧苏体例”的传统模式,全谱加以章节,采用了“史、志、谱”三位一体的编纂理念和表述方法。借助史书和方志的有关资料,相互映证,相互补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大港赵氏的英姿风采和文化内涵。

5、传信存疑

“有信传信,有疑存疑”。采录旧谱的内容尽量保留原著的格式,问题之处仅适当附加注释。比如,我们旧谱中有关始祖的房派记载与《宋史》的记载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我们保留旧谱的记载,不盲从《宋史》。我们认为,这种不同,说明大港《赵氏族谱》有着自己的传承,具有与《宋史》相校补阙的价值。

我认为谱牒中对远祖的记载大都来自口传史。大港赵氏在明代编修《赵氏族谱》,不少是对当时口传史的记录。作为口传史难免有细节字句的讹错,甚至杂有明代的语言形式,但这些讹错是正常现象,一点不错才不正常。对疑似错误的地方,我们加注说明,不作轻易的改变,保证史料本身的原真性。比如:有学者质疑“太祖遗训”有南宋皇帝的语气。对此,我们在“宗谱说明”中申明:“太祖遗训”精神主旨为宗室共认,即便有南宋皇帝的编纂,也是一种合法的阐释。对原文我们不加任何变动。

6、排版式样 

采录旧谱的手迹刻本用影印,原汁原味地保留旧谱原貌。排版保留旧谱格式,保持版面格式的历史意境。

这里我们要说一个简单,但很普遍的问题,这问题就是排版的行数。我们宗谱编好后,按平均每卷75页,我估计是印五卷。会长按我的估计,如数捐献了款项。结果印刷厂给我们排了10卷,那造价就增加了一倍。我拿过来一看,是按旧谱的行数排的11行。11行排,印刷费高,不好看不美观,也给保存阅读带来困难。我懂美术,就拿过来自己排,我排的是15行,虽然是增加了四行,但卷数就从十卷回到了五卷。这样不仅美观精致,重要的是节约了大笔费用,现在这家家谱印刷厂还拿我们的宗谱做样品。

7、字体基因

使用繁体字,保留汉字文化的意象基因,兼取现代文字的合理因素,从汉字文化的基因源头,重建母语文化的价值体系。

这里我们要特别说明一下,我们不反对汉字改革,但改不是瞎改。汉字的问题是失序,难在没有简明的规律。汉字的根本是意象,意象是汉字文化区别于拼音文化的基因与优势所在。而我们的汉字改革是去基因、去优势,简化汉字变得更加无序无理,这是一条从基因根子上扼杀汉字文化的死路。我们今天修谱的目的是要重建自己的价值体系,所以我们新编的宗谱作为谱头必须正本清源,采用具有意象基因的繁体字,这是我们鲜明的态度与立场。但是毕竟繁体字给现在的年轻人带来不便,我们现在正在编修的大港赵氏分谱,采用的是简体字。这是过渡期的权宜,而不是认同。

8、信息甄别

网上的信息没有严格的把关,口传史会走形,这两路信息必须严格甄别。比如:我正在排版的扬中兴隆镇赵氏分谱,这支是大港赵氏在康熙年间迁到扬中的。他上来一篇“赵氏源流”,从远古的华胥生伏羲,直生到赵氏得姓始祖造父共21世的名字都一个不拉地说得清清楚楚,由造父到宋太祖84世,名字俨然,世系有序,说是从网上下载的。根据在什么地方?今天没有必要做这种授人口实的事情。对口传史既要放在历史中用严密的逻辑去检验,又要高度重视其信息的价值,口传史往往提供重要的线索。比如我为二胡制作大师丹阳赵军编修家谱,口传史说:赵军家是大港赵氏瑃瑄分之长房后裔,大港瑃瑄分谱上也有这口传史的记载,可是我们在与瑃瑄分谱的对照中发现其辈分相差近百年,如果我们按口传史修上去,赵军的制琴技艺参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这个材料,一定得负分。我根据口传史的线索从瑃瑄分一直查到十八大分源头,原来赵军家是十八大分的长房分支,瑃瑄分是二房分支,口传史在传的过程中有出入是正常的,我们要做到去伪存真。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